贵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紧握致富法宝
来源:中广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贵阳12月10日消息(记者王贵山 罗胜 实习记者陆丹)今年10月18日,贵州省完成了“村村通电话”的行政村通电话工程,贵州提前三年实现了100%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

    “农村信息化远比我想的难”

    贵州属于山区省份,山高坡陡,地貌复杂。目前通信信号的传输,也主要依靠建设相互沟通的基站来连接,要在贵州大地上实现“村村通”,意味着比其他地方建设更多的基站。绝大部分基站要建立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旷野中,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必须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有超乎寻常的决心和信心。对“村村通”工作人员来说环境的艰苦也许并不是最大的挑战。

    贵州农村信息化的历程是艰辛的,除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之外,如何在农村提高农民朋友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更为艰难。说到建设“村村通”工程时,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李德明感叹:“农村对信息知识匮乏的问题、企业观念以及人员素质问题是在建设农村信息过程中最为困难,属最难解决的难题。”

    在一些乡镇,有部分村民甚至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或移动通信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网络”、“移动通信”就是上网和打电话。工作人员建好基站、安装好设备,半年后再回去验收时却发现,当时为信息站专门配备的设备有的已经遗失或根本就没有使用。

    李德明局长说:“经过多次调研,认为农村信息化要因地制宜,先改变部分人群信息知识匮乏现状,再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推广农村的信息化。”贵州通信管理局将技术人员的培训纳入农村信息化试点的工作中,在地方开设农民信息技术员培训班。经过严格的培训,让众多技术人员作为信息推广者,成为地方信息技术的领头人。

    对于贵州“村村通”工程,企业在整个农村信息化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经济落后,前期投资会让企业的陷入投入高,产值低,回报周期长的经营状态中。于是,认为这项工程是无法回利的投资,没能实实在在的进行项目实施,导致项目资金不足,基础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使信息化受到阻碍。

    建立“信息网” 促进信息化发展。

    为了克服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收入低,资金缺口和施工难度大等问题,贵州电信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近14亿元,用于解决农村通信覆盖和容量问题。并积极实施“村村通”和“宽带到乡镇”工程,有力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发展。

    现在,贵州电信农村电话网络容量已超过170万门,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约110万(不含小灵通用户)。“十五”期间,贵州电信积极推进村通工程,建成并开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4万个,村通比例从2000年初的22.8%提高到目前的72.07%。其中,2005年投入资金3.9亿元,新增设备容量50万门,新开通行政村761个。同时,贵州电信积极开展“宽带到乡镇”工程,去年全省所有1452个乡镇和2600多个村已开通电信宽带。

    中国移动贵州公司为确保"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建设前期,深入全省20000多个行政村,系统的对各个村的经济情况、人口分布状况进行摸底,并针对不同的地理地形展开大量详细的查勘选点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三年时间中国移动贵州公司在村村通建设中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新建基站3853个。

    经过不懈努力,截止到10月底,全省电话用户数已突破1300万户,达1313.3万户,同比增长20.3%。电话普及率达到33.5部/百人,同比增加5.3个百分点。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呈快速增长态势,达到64.8万户,同比增长31.3%。

    争做“信息村” 走上致富路

    “有信号就有更多财富”——这是贵州移动实施“村村通”的宣传广告。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贵州广大农村地区来说,除了改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农民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新路,让农民真正得实惠,走上致富路。

    贵州黔东南州的卡拉村在素有“鸟笼村”之称,因为这里地处边远,群众生活艰苦,村民们流传下来的编织鸟笼的传统手工艺面临要失传的窘境。自从卡拉村有了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十分方便,村里的传统工艺品鸟笼名声大振。村村支书王玉和说,现在村里的鸟笼不仅畅销中国内地,还销往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现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963元,户均收入达到10335元。在信息通信脱贫致富效应带动下,已由“救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信息村”。目前,全村户装固定电话率达到80%,手机普及率达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卡拉村正加大农村信息化的投入,以“公司+农户”的组织生产模式,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子。

    据李德明局长介绍,位于丹寨县长青乡西北部的大朗村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过去农民年人均收入1750元。今年5月该村被列为贵州省通管局新农村信息化试点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大朗村相继开通电话、互联网后,当地一些经济头脑好、干劲足的农民当地了致富的“领头羊”,从中感受到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大朗村农户王进安通过农经网信息平台了解掌握葡萄杨梅种植和生猪养殖技术,自筹资金办起葡萄园、杨梅林、养猪场,今年仅生猪养殖就带来近4万元收入,并带动了全村100多个养猪、养牛专业户以及200亩茶园、200亩金银花的种植场。

    现在的大朗村利用“农民信息技术员培训班”,培训了20名农民信息技术服务骨干,进行信息技术普及。而5%以上的农民学会利用一种以上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村里不少电话用户还开通了适农相关增值业务,使用移动电话的用户新增40多户。

    要“信息致富” 加强服务引导是关键

    村通电话工程既是民心工程,也是富民和惠民工程,是以加强农经信息和优惠优价为重点,使广大农村用户既用得上电话,又用得起电话,还用得好电话的通信业务普及工作。
 
    中国移动贵州分公司作为贵州“村村通”工程的主要实施企业,在实施“村村通”工程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优势,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公司不断推出“一元购机优惠活动”以及“神州行家园卡”、“村通农话”等较便宜的资费,以“农信通”业务平台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并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和完善农村业务受理渠道,让农户真正的用的起又用得好电话。

    贵州省电信公司的“幸福农家”、联通公司的“农业新时空”等创新品牌业务已经成为农民朋友的致富好帮手;贵州农经网、贵州农副产品市场网、农业科技信息网等增值业务网站脱颖而出,活跃在服务“三农”的前线,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信息平台。

    “作为一项通信工程,"村村通"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广大边远地区的农民打上电话,更重要的是,它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铺就了一条快捷、方便的信息高速公路,也必将为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局长李德明说。

    据悉,贵州省村村通电话工程行政村任务全面完成的时候,向自然村延伸的“村通”工程也将正式启动,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1000个自然村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