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信息化开通信息“高速路”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能一厢情愿,剃头担子一头热,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农民实际特点,按照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参考本地农村的区域特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够让信息化建设真正助力于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为农村信息化铺路

    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村信息化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走“低成本信息化”发展之路。总体上来说,农村信息化的特点是:农村地域广阔,地形环境复杂多样,居住相对较分散,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少,无法承担高成本的通信消费等原因,使得“农村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不上网,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渴求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入户方式。但是面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点,解决农民上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确不容易。经过多次反复研究和试验,2005年4月,平谷区信息中心将室内上网技术和室外上网技术成功对接,实现“光缆到村、无线到户”,在硬件建设上以一种低成本的特有方式解决了农民上网难的问题。

    从目前这个阶段来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把电脑知识、农村信息化技术带给农民,实现科技兴农、信息惠农、产业助农的有机结合显得更为实际。目前正在由信息产业部统筹规划、北京赛迪时代公司具体实施的“信息大篷车”这种推进方式应该能让我们从中获益不少。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为更好地给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信息化富农、助农、便农和乐农,需要整合相关农业信息化资源,建立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各个信息平台和网站,开通帮助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车”,发布政策法规、电子商务、农民就业、农村文化、医疗社保等信息,更好地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政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开阔农民视野、促进传统观念转变。农民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搜集农业技术、市场动态等各种信息,还可以发布农产品销售、供应情况等信息。同时,应以对农村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为基础,开发建设相关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农村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录入,通过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功能,为各级部门了解农村、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路”有“车”,但更要有“货”,要有“好货”,为此,在信息内容的提供上,必须使农业信息资源本地化,充分整合区内各种涉农信息资源,以需求拉动信息资源服务,让农业信息资源的推广应用更有的放矢,比如提供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和技术信息,同时突出与农民的互动。

完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有了“路”、“车”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的问题。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管理”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农村必须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专门负责管理和使用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围绕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方方面面的工作。2006年,平谷区信息中心外派信息员到各乡镇,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的问题。这些乡镇信息员担负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多方面工作。一是在深入了解、挖掘农业、农民、农村真正需求的基础上,规划各乡镇的信息化建设蓝图;二是培训农民并为农村培养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三是帮助解决农民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为之服务;四是宣传推动农村信息化,培养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能力,利用网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路”、“车”、“货”、“管理”缺一不可,必须统一协调,平衡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够真正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