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来源:贵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二○○五年十月三十日)

  石秀诗

  同志们: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起草的。运录同志主持省委常委会对《建议》稿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建议》经过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由省人民政府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建议》指出,“十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时期,我们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今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判断是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难得机遇,办成了许多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事;我们成功地防止了“非典”疫情的进入,战胜了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措施,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实现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的来看,“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全省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预计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可达1800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加80%以上,“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比“九五”快1.3个百分点左右;200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可超过350亿元和6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33倍和4.78

  倍。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的协调性逐渐增强。能源工业成长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卷烟、酿酒和原材料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可超过三分之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预计2005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是2000年的2.48倍。四是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33万公里以上,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通公路和机动车的行政村可达86%,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预计五年新增装机800万千瓦以上,相当于建国以来前51年的1.3倍;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预计五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左右,可解决630多万人和38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今年年底全省可基本实现“普九”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可从2000年的35%提高到90%;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可从2000年的313万人减少到260万人左右。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不断加大。六是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增长的活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其他领域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都为今后我省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议》对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形势作出了全面分析。从国际、国内环境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我们实现“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从省内看,“十五”期间,我省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比较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够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预期目标。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建议》明确指出,我省农业基础脆弱,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予以解决,使我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迈进。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这一总体要求,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了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春节期间到我省视察工作时作出的要“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指示精神,与我省的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是相适应的。

  根据以上总体要求,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建议》提出了我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其中,有两个量化目标,一个是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人均超过800美元。这综合考虑了“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的情况、“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快发展的可能性和人口增长的因素,既是积极的,也是可行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建议》专门提出了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10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这是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目标的重要保障,必须努力完成。另一个是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一目标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和我省的实际,经过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统计局及省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反复测算得出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与以往的《建议》不同,“十一五”规划《建议》只明确了这两个量化的经济目标,体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体现了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运行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转变,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这两个量化目标以外,《建议》还提出了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既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又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执政理念的转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建议》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同时,通篇贯穿了“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条主线。“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对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缩小贵州与全国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总体要求。《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核心目标,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历史性跨越是一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过程。要根据《建议》的要求,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攻关,务求尽快见到实效。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集中力量抓好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既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期,又是我省西部大开发“十年重点突破”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又要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任务更加艰巨,难度明显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实施“十一五”规划与西部大开发“十年重点突破”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制定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作为三者的结合点,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难得机遇,紧紧扭住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不放松,确保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十年重点突破”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关于“三农”问题。《建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较高,做好“三农”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我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质低,城乡差距较大。特别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贫困人口。三是我省水、热条件好,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多样性明显,农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农业生产搞好了,将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快我省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建议》从我省“三农”工作的实际出发,特别突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我省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历史任务,必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实。

  扶贫开发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央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要求,结合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建议》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落实好“三类扶贫措施”、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三个基本”,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三类扶贫措施”,就是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扶持和自身努力能够摆脱贫困的,采取开发式扶贫的方式实现脱贫;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解决温饱;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特困人口实施长期救助,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三项重点工作”,就是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统领“三农”工作的一条主线。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一目标和要求,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的政策;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及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建设原料基地为基本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的统筹协调。三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按照“三改革、一化解”的要求,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做好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粮食流通、林业产权制度、供销社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四是要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工作力度,推动农科教相结合;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合理布局、适当聚居的原则,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将其作为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着力点和支农资金统筹使用的结合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扎实稳步有序推进。

  第二,关于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我省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迅速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交通运输能力、运输方式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和“十年重点突破”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建议》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建成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相协调,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是要抓好公路建设的“打通省外、完善省内”。打通省外,就是要大力加强出省高速公路建设,在建成“一横一纵四联线”高速、高等级公路的基础上,实施“三纵三横八联八支”主干公路网建设规划,加快建成东接湖南,西联云南,北上川、渝,南下两广的出省、出海大通道,与全国公路网联成一体。完善省内,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公路整体运输能力和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一手抓二级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增强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一手抓农村道路和通乡油路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通达深度。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建设。

  《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部分城镇缺水问题。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坚持大、中、小、微并举,以小、微型水利设施为主的原则,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适应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同时,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水资源的商品属性的认识;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合理确定水价,降低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运营成本;大力推行节水、循环用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适应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建议》还强调,“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大力推进“数字贵州”建设,强化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行电子政务,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高电信和邮政服务的通达深度。

  第三,关于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建议》把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作为“十一五”期间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既考虑了必要性,也考虑了可能性。从必要性来讲,这是落实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绿色产品基地的需要;是把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西部大开发“十年重点突破”的重要保证;也是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从可能性来看,一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我国及周边国家对能源、原材料和农牧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我省资源优势越来越突出;三是我国东部地区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为我省优势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是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拥有一大批人才和先进技术,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议》从三个层次明确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第一个层次是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是做强做大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以旅游业、生态畜牧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第二个层次是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第三个层次是加快发展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这三个层次的重点,要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根据全国产业布局,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充分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我省在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要围绕实施“百亿元企业”建设方案,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兼并重组等措施,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要从我省产业特点出发,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小巨人”企业。三是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实现集群式发展、集约化经营,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引导各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产业趋同。四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四,关于生态立省战略。《建议》把生态立省列为“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既符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我省自然生态环境总体保存较好、但依然十分脆弱的客观现实,又符合加快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战略,要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生态立省作为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的切入点来抓。一方面,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片面的经济增长,更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环保经济,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要把生态立省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来抓。发展资源型产业是当前和今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由我省工业化水平和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好、开发利用好。同时,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把生态立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生态立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诸多环节。《建议》提出了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等五项重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生态立省的意识,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与自然相和谐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第五,关于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这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础和保障。“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切实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要在确保2007年全省实现“两基”攻坚目标的基础上,巩固和提高“两基”攻坚成果,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二是要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在市(州、地)所在地和部分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尽快解决制约我省教育发展的“瓶颈”。三是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四是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着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升劳动力素质方面的作用。五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省竞争力,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性因素。《建议》把加快建设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搞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从我省实际出发,更加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减少创新成本、缩短创新时间。二是要把政府引导与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符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区域创新体系。三是要把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解决我省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四是要大力促进军民结合,借助我省军工企业人才和技术优势,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我省人才总量少,高素质人才短缺,人才问题对于我们来讲,显得更为重要。必须着力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等急需人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环境。

  (二)关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必须以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尽快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建议》对“十一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这里就几个问题作说明。

  第一,改革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适应新的情况,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优化职能分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一是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要深化投资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方面,重点要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创新融资方式,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建立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财税体制改革方面,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逐步健全省直接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制定和实行促进电力体制改革、煤炭生产集团化、烟草工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财税政策措施。同时,要按照国家金融政策,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三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整顿治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长期以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短缺是制约我省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的有利条件,努力把对外开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挖掘自身潜力与争取外部力量的关系,只有在自力更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处理好招商引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的同时,绝不能饥不择食、盲目引进那些技术水平低、物耗能耗高、污染破坏大的项目。同时,要努力提高引进资金的到位率。三是处理好省内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关系,做到一视同仁,既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子”,又不能设置关卡,歧视外来企业。四是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在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的同时,还要鼓励我省优强企业到省外境外参与资源开发,扩大产品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省真正融入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逐步实现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三)关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方面任务,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里着重说明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力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要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巩固“两个确保”的成果,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救助制度,研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

  第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做好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和药品、食品等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管。在此基础上,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健康、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着力解决贫困儿童因贫辍学等问题,努力使所有青少年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进一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第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开展面向城乡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建议》在强调以上工作重点的同时,还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三个方面十分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为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同志们!“十一五”是我省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