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商务发展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河北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形势下,编制的第一个商务发展五年规划。编制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加快发展商务事业,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根据河北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全省商务系统以“开放”和“市场”为两条主线,围绕扩大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四项重点工作,顺应形势,应对各种挑战,深化商务领域各项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河北“十一五”商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对促进河北经济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河北就业、推进河北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进出口总额连上新台阶。2004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完成135.3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93.4亿美元,进口41.9亿美元。2005年进出口总值完成160.7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多108.3亿美元,增长2倍,其中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109.3亿美元,进口51.4亿美元。“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年均递增分别为25.1%、24.1%和27.4%,均比“九五”期间增幅高18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进出口经营主体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成为历史性转折,使对外贸易发展有了新突破。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进出口企业10217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789个,其他各类出口企业6428个,是“九五”末期的6倍。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82.3%,比“九五”末提高12.3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初级产品中绿色农产品,特色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四是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到2005年底,我省已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比“九五”末增加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统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得到巩固,同时非洲、拉美等一些新兴市场也得到开拓。五是县域对外贸易取得显著成绩,县域出口已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以上,成为拉动全省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如辛集皮革、容城服装、清河羊绒、肃宁裘皮、安平丝网等。

  2、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一是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五”期间累计审批外商投资项目2721个,实际利用外资额78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7亿美元。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利用外资项目共计456个,合同外资额5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45个项目。华龙日清食品、建滔化工、金海粮油、天威英利新能源、国丰钢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河北唐润、唐津高速公路、衡水恒兴发电、石市桥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高速公路、电厂和公共事业项目,加快了我省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步伐。

  二是以开放促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对外转让取得实质性进展。乐凯胶片股份、保定依棉、邢钢、石钢等重点国有企业通过对外转让股权、产权,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竞争力。乐凯集团通过向柯达转让股权,引进柯达的先进技术,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乐凯”品牌焕发了新的活力,彩卷和彩色相纸前不久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国内市场份额也分别达到21%和27%。

  三是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方兴未艾。近年来,省政府把推动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工作强力推进,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境外上市过程中遇到的产业、项目、政策等问题,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制药、新奥燃气、神威药业、津西钢铁、秦皇岛海湾安全技术、保定长城、安瑞克气体机械在香港,邢台德龙钢铁、保定立中车轮、保定华夏科技在新加坡,廊坊德利在美国纳斯达克等10多家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共融资8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民营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融资,实现了企业跨越式发展。如保定长城汽车2003年12月在港上市当天就融资15多亿港币,建起了保定长城汽车城,生产的哈弗CUV成功投放市场,今年20万辆轿车生产基地也破土动工。更为重要的是民营企业通过境外上市,更好地引进境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人才,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是增加了我省税收、扩大了就业。预计外商投资企业“十五”累计实现税收2260亿元。期末“三资”从业人员达到37万人。

  3、开发区健康、稳步发展。

  “十五”期间我省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翻两番的预定目标。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在30%以上,开发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由2000年的2.5%提高到2005年的6.2%,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8%。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28家增加到2005年的162家;年引进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由2000年的7家增加到2005年的50家;引进亿元以上内资工业项目由2000年的3家增加到2005年的67家;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80亿元增加到2005的362.2亿元。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开发区初步形成,为“十一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4、“走出去”取得较大突破,带动了出口,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是建立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取得积极进展。唐钢在澳大利亚、秦皇岛鑫河矿业在老挝分别建立了铁矿石原料基地,投资均超500万美元。

  二是境外投资实现突破。“十五”批准境外投资项目47个,投资总额1.65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6.9倍。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

  三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有较大发展。“十五”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额24.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5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5.1倍和4.6倍。外派劳务人员累计3.8万人。

  5、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运行监控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53亿元,年均递增12.8%。到“十五”末各类商品批发市场达4107个,年交易总额3310亿元。超亿元市场240个,超10亿元市场46个,超百亿市场3个,超200亿元市场2个。7个市场进入全国零售百强。4家企业进入中国餐饮百强。

  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目前,全省连锁企业总店达196家,分店2777个。2005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销售额增长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全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到120多家。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在流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是流通改革不断深化,培育和涌现出一批大型流通企业。目前,全省市、县属企业新改制和二次改制企业达3053家,实现职工身份置换7万多人。全省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流通企业集团60多家,超5亿元17家。石家庄北人集团、河北物产集团、唐山市冀东物贸集团的销售额均超过20亿元。泰国易初莲花、台湾乐购以及北京华联、上海百联、天津家世界等国内外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相继在我省开店设场。

  四是市场运行监测与调控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立起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三大监测体系;制定了《河北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恢复了省级生猪储备制度,有效预防和消除市场波动;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五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商务部统一要求,我省2005年2月开始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年来,68个试点县(市)和70个试点企业共建设和改造农家店7628家,其中乡级农家店460家,村级农家店7168家。按照部颁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农家店5200家,位于全国第三位。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盘活了闲置资产,整合了流通资源。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和谐社会构建。

  6、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明显。

  一是紧密结合河北实际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相继开展了食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传销、变相传销、商业欺诈、非法采供血浆等项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规案件。

  二是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和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先后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对俄贸易秩序和扩大对俄贸易的若干实施意见》、《河北省加工贸易监管协调机制》、《商务厅处理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外派劳务、重要商品进出口预警监测信息发布机制,有效维护我省外经贸经营秩序,保障产业安全。通过坚持整顿和规范相结合、治理和帮扶相结合,有效促进了我省区域性经济和特色经济在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基础上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深入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河北省信用体系建设纲要(草案)》,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诚信长效监管机制。

  7、深化改革,理顺和完善商务领域体制和职能。

  一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加强行风建设,实行政务公开。

  二是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由计划、管理、审批型向谋划、调控、服务型转变。谋大事,谋全局,谋长远,加强商务事业促进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突发事件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预警、应对、调控的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三是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审批。在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等方面作出许多改革和规定。

  四是理顺商务机构,省、市、县三级成立商务机构,为商务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十五”期间,全省商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外贸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的粗放式投入来实现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不强。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二是利用外资规模偏小,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偏低。与其他沿海发达省市比较,规模不够大。

  三是“走出去”步伐不够快,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

  四是国内贸易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业态结构不合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强。

  二、“十一五”时期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形势

  1、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增速为3-4%。

  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欧盟经济改革加快,经济趋于好转;日本经济有望摆脱过去15年的衰退和低速增长,得到改善;发展中大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经济地位将有所上升;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地位上升。但国际收支失衡,石油价格攀升不止,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是经济增长的隐患。

  国际贸易取决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保持适中的增长。中间品贸易比重会继续提高,区域内的贸易比重上升。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是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要素流动规模增加、速度加快,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使世界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整个世界经济趋于整合。它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技术与教育,产业结构的大升级、大调整和转移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谈判艰难,金融秩序动荡不安,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区域合作规避经济风险和贸易壁垒。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演变为区域贸易组织之间的竞争,各主要经济大国更加重视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集团与区域的力量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将起重要作用。

  4、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重大。

  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兴起,使现在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特别是科技知识作为投入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科技创新对科技进步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著;

  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高科技产业在迅速成长;

  从就业结构看,技术密集、智力密集的产业就业比重显著上升;

  从市场消费变化看,知识消费的比重日益上升。

  社会生产、消费、就业和分配方式的这种结构性变化,意味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正在上升为社会的主要产业,预示着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5、经济安全问题值得注意。

  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利益的碰撞、贸易的摩擦、全球资源如何配置等问题将会不断出现。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美国经济发展中“双赤字”居高不下。经济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也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二)国内和河北省形势

  1、经济社会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正处在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内的经济结构、投资、生产、消费等都将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投入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我们发展指明了方向。

  4、继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增长极形成之后,京津冀经济增长极的建设时机已来临,为我省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5、面对国内“南资北移,南企北扩”形势,有利于我省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

  存在诸多有利形势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发展中需要认真正视和解决的矛盾及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和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影响发展;

  二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够高,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是资源、环境、科技、人才约束发展日益明显;

  四是体制、机制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河北经济国际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以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加快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对外贸易。2010年,进出口总额调控目标275亿美元,年均增长11.3%,力争突破300亿美元,年均增长13%以上,进口比重不断提高。保持进出口规模在全国的10强位置,提高对河北经济的拉动力。在进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进出口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机电产品出口2010年达到50亿美元,年均递增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10亿美元,年均递增33.6%,培育一些国际知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价格明显提高。

  2、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在继续扩大规模基础上,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达到80亿美元,年均递增18%。外商在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机电等领域投资比重明显提高,大项目增加,企业消化吸收外资技术和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3、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投资加快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对外投资5年累计达到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达到35亿美元。

  4、国内贸易。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化流通业为主线,以“两个加快”改革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重点,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为支撑,建设好现代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方式、市场运行调控、商业信用和法律法规五大体系。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着力提升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4%;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8%以上;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初步实现流通现代化。

  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树立国内外统一大市场观念,把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实现内需与外需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进一步发挥两个市场在平衡国内市场供求、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依据自身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合理统筹开拓国内外市场,重视国际市场,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市场,形成国内外市场有效衔接、企业自主选择的市场格局。加快内外贸企业的融合,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按照建设大市场、开展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五、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河北经济国际化水平

  全方位、多领域加快开放。

  首先,在国内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大开放的同时,应放开眼界,加强企业境外上市,“走出去”合资、合作、开展境外加工及外资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扩大开放。

  其次,在生产企业、外贸公司扩大开放同时,商业以及服务业也应加快开放步伐。

  第三,对国外开放同时,国内也应加强同京、津、沪、江、浙、广东、山东等省市的合作,扩大国内的开放。突出抓好重点产业的开放。

  一是加强一产领域方面的开放,在开放较薄弱的农、林、畜、水;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力争达到利用外资总额的20%。

  二是在二产领域,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加大开放。在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辐射大、技术含量高的汽车、IT、通讯、先进制造业、新型材料等产业有大的突破。

  三是根据我国改革进程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加快推进旅游、国内商业、贸易、金融、保险、教育、医疗、运输等服务领域的开放。从而实现我省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开放格局,使我省一大批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合资合作,走向市场,融入市场。使河北成为国内外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成为整个国际、国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销售网络中的一部分,实现国际连锁经营、跨国直销;使我省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提高河北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六、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根据各地自身优势和特点,“一线”地区,要着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电子信息、船舶等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全省经济和技术对外开放的隆起带。“南厢”地区,要发挥交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的对外开放增长极。重点提升钢铁、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金属制品、化工医药、铸件管件等产业。“北厢”地区,要发挥土地、环境和矿产资源优势,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对外开放发展新跨越。着力提高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

  二是下大力抓好县域经济的开放。尤其要抓好县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开放,通过简政扩权,加大县域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龙头,从而加快全省对外开放的步伐。重点抓好裘革皮、服装、羊绒、丝网、肠衣等特色产业,到2010年出口超亿美元县(市)达到20个以上。

  七、突出抓好开发区、重点基地和临港产业

  一是切实抓好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园区,使之成为基础设施、加工、原辅材料供应和服务配套,功能齐全,产业聚集的地区,真正发挥其在对外开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发展方针。“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引导开发区发展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从偏重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转变、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优势和综合投资环境优势转变,提高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和进区项目质量。加强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合作,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着力围绕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重点吸引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上大项目、搞大合作。加快把开发区打造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和其服务业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开发区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聚集度。要结合本地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实际,围绕主导产业,瞄准知名企业,有重点下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带动更多与之配套企业跟进,扩展产业链,加速产业聚集,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工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聚集提供产业配套、服务支持。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食品加工、生物和医药、新材料、信息、化工等18个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

  二是着力培育发展出口商品基地。全省重点扶持50家出口基地,做大、做强,深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挥聚集效应,增强竞争力。

  三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港口为依托,加快推进港口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培育发展壮大临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将秦皇岛港区粮油加工、汽车零配件,唐山港区钢铁、化工、装备制造,沧州港区石油化工、盐化工等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我省对外开放步伐。

  八、加快结构优化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在保持进出口规模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加快调整进出口结构,提高我省产品竞争力和外贸综合效益。重点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实现出口由数量创汇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二是实现由抓产品向抓产业的转变,从抓单个产品转为从抓产业入手,做大产业,提高出口商品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实现由抓企业向抓区域的转变,通过抓区域,来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企业集群,追求集群效应,提高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提高竞争力;

  四是实现由抓市场向抓合作的转变,由单纯抓市场而抓市场,向重点组织企业加入国际连锁经营系统、向推动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积极参与区域投资贸易合作转变;

  五是实现由重点抓出口向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

  六是实现由重点抓货物贸易出口向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同步协调发展转变。

  1、以“品牌战略”为抓手,加快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营销为重点,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有10个出口品牌列入商务部知名品牌名单之内。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国内外市场份额,提升我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加快发展壮大机电产业。集中力量扶持100家机电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对这批重点企业出口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在资金、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境外设点办厂、国际市场开拓、出国简化手续、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方面予以扶持。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建立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重点企业。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培育和建立6个有基础、条件好、优势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中培育40家高新技术重点出口企业。对列入全省高科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重点企业的,要集合现有政策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出口商品的调整,提高质量和档次。围绕轻工、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医药、冶金、食品、建材、农产品等产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技术创新、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加快技术改造,把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品中,提高企业的加工能力,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重点培育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和服务促进体系建设。重点培育肉食、蔬菜、水果等20个农产品进出口基地。

  2、加快经营主体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外经贸发展。

  一是进出口经营权实行登记制后,要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直接走向国际市场,获取信息,改善经营和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外经贸。到2010年进出口企业超过1万家(不含外商投资企业)。重点扶持10个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

  二是加快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完善和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激励和发展机制,提高国有进出口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三是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信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四是大力发展外商投资企业,重点抓好大项目、大的外商投资企业,重点抓好一些附加值高、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外资企业项目,优化结构,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

  3、加快贸易方式结构优化调整。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国采购业务,大力推广国际连锁经营方式,着力推动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继续推行外贸代理制。

  一是优化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加进口。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扩大进口稀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大量引进资金、先进的管理和经营,加快外经贸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出口。鼓励科研院所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技术专利转化为产品出口;鼓励以技术、专利为出资的方式,到发展中国家投办企业、搞项目,促进和带动技术出口。要加强科、工、贸结合,产、学、研结合,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推向国际市场。

  三是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创造有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和经营环境,重点加快在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承接能力,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加工贸易深加工程度,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同时发展增值加工贸易,转移国内制造。

  4、继续优化调整市场结构,拓宽外经贸发展空间。

  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发展俄罗斯、港澳台、印度、韩国、东盟市场,进一步深度开发北美、日本和欧盟市场,加大对非洲、拉美、大洋洲、西亚和东欧市场的调整开拓。鼓励企业建立直销网点,设立商品专业市场,健全和完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好国家的综合贸易中心、分拨中心等机构设施,开展存储、分拨业务。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跨国流通集团合作,积极争取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和采购体系。使我省的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整体市场与部分市场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格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九、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一是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向境外派遣计算机人员、中文教师、中餐师、护士和其他服务人员;对外开展会计师、律师和对外咨询服务;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和运输服务等,扩大服务业收入。

  二是要发展信息网络服务、视听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技术转让、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民族文化等新兴领域的服务出口。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设立采购、分销、研发、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机构,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撑。

  三是要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着力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鼓励引进境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行业的投资。引导企业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吸引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业转移。

  十、全面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方针不动摇,坚持利用外资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但更加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资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利用跨国公司资本要注重实现技术溢出效应。敏感领域的合资合作中要能够控股。

  1、要特别加大对世界500强及知名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投资趋势的研究,及时了解其对外投资信息和产业布局,掌握其投资的新动向,找出我省能够与之合作的产业和领域,积极进行对接。

  2、围绕我省发展壮大十大主导产业,重点谋划实施15个总投资超亿美元、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大项目。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等项目上取得新进展。

  3、拓宽吸收外资渠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在抓好传统引资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外资并购、境外上市和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下大力推动一批并购、增资和境外上市项目的落实。

  4、增强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对外开放方针。重点抓好国有企业利用外资改组改造,选择一批重点国有企业集中推出去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与境外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的合资合作。把利用外资与改造国有企业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消化、吸收外商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我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十一、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1、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方针,紧密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以机械、轻工、纺织服装、建材、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为重点,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和有比较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分散企业出口风险,促进外贸结构调整,缓解贸易摩擦,促进我省产品原产地多元化,培育我省大型跨国企业。

  以短缺资源为重点,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支持和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开发油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实现重要资源供应渠道的稳定与多元化,提高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境外权益的比重。通过“投资换资源”、“工程换资源”、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保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资源供应渠道。积极稳妥地促进农业、林业、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合作。

  积极推动服务业“走出去”,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密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物流航运业务,形成全球网络和服务体系;鼓励传媒、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开发服务外包,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境外投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进行境外投资。

  2、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EPC(设计-采购-施工)、PMC(项目管理总承包)、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私合营)等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努力承揽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工程带动成套设备与大型装备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对外承包工程的融资渠道,推广带资承包、买方信贷、项目融资和债权转股权等各种可行的方式。调整和优化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结构,以大企业为骨干,推动工程公司之间、工程公司与设计公司之间的联合,工程公司与投资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企业的运营规模与实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和水平。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在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鼓励企业积极承揽国家对外援助项目,以援外项目为突破口,引导企业进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

  3、稳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突出“以人为本”,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提高合作水平。加快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加强外派劳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度开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欧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市场,优化外派劳务人员结构,扩大外派劳务在海员、医护、IT等中高级技术劳务市场中的比例,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整体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和劳务人员援助机制,保护外派劳务人员正当权益。

  十二、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构筑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

  1、加快流通业现代化建设。

  流通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现代化流通带动现代化生产。通过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产业的大发展。切实推进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积极引导连锁经营向多业态渗透,从中心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延伸;从传统的商业、餐饮向其他领域扩展;从直营连锁向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发展。着力推动连锁经营企业以同一商号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特许经营权,积极发展特色连锁专业店和专卖店。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城发展产品销售连锁店,大力发展面向“三农”服务的连锁经营。到2010年,连锁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店商品零售额每年递增20%左右,以社区和城镇为重点、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商品零售额每年递增25%以上。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直接为生产流通企业服务的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企业内部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构建规模大、品种多、效率高的开放式物流配送体系。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开展联合、合作,选择10家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物流企业进行试点,创建5个以上具有较高美誉度的物流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制定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到2010年,建成3-5个大型电子商务核心平台,抓好20家大型连锁超市和商场进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试点。重点推进电子商务在钢铁、纺织服装、医药、建材等重点行业和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以及大型连锁物流企业的推广应用,不断扩大网上招商、采购、营销的份额和范围。逐步形成以省内出口产品、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的网上专业展览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物流调控中心和信息中心。继续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大政策支持流通企业发展的力度,加快国有大型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革,妥善安置职工;加快推进国有产权流动重组,妥善处理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包袱。对拥有自主品牌,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支持其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特许经营等途径向省内外扩张,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重点培育石家庄北人集团、唐百、保百等20家实力雄厚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对中小企业全面放开搞活,采取转让、出售、租赁、拍卖等形式,推进中小流通服务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发展并举的流通格局。

  2、大力开拓国内消费市场。

  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带动消费的先导作用,把握居民消费发展变化及市场运行的新趋势、新特点,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观念更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不断扩大个人信贷消费领域与规模,推动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省市两级糖、肉、食盐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增强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全省商品流通数据库和市场运行监测网络体系,对重点流通企业、重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市场稳定运行。

  3、推进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建设。

  科学制定现代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调整市场准入条件与标准。加快城市生活保障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便利店、早餐网点、清真餐饮网点、生鲜蔬菜市场、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和维修网点建设,支持城市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尽快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洗浴问题,推动经济型连锁饭店进行卫生、安全设施改造。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制定农村商品市场规划,加快构建农村农资、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三大流通网络体系。健全农村商品流通和生产生活服务网络,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切实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商务部核准的试点流通企业延伸到乡镇、村发展标准化“农家店”,到2007年,在全省68个试点县的基础上培育出26000家左右标准化“农家店”。到2010年。力争覆盖9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为契机,加大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企业建设投入力度,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扩大农产品出口。积极发展各类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民积极有序地进入市场。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卫生质量安全检验和检测体系。

  4、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抓好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特殊行业的规范管理。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药品、农资等活动;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打击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走私、偷逃骗税、洗钱、非法传销等行为。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清除地区市场封锁的各项规定。大力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信用档案管理和信用信息互通为主要内容,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使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快制定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促进流通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从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市场监测调控和管理、信用制度五个方面规范流通领域活动,调控流通主体的市场行为。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扶持和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实施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十三、深化商务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商务发展促进体系

  1、建立完善商务行政机制。

  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商务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能力和行政管理效率,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办事速度和效率,提高办事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商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2、建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在线支付、信用服务、现代物流、安全认证配套体系和标准化建设,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综合环境。全面推进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点。到2010年,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商务服务网络;建成3-5个大型电子商务核心平台;抓好50个示范性县域特色经济网站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在钢铁、纺织、医药、建材、服装等重点行业及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的推广应用,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协同服务系统。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不断扩大网上招商、采购、营销的份额和范围,逐步形成以省内出口产品、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的网上专业展览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物流调控中心和信息中心。

  3、建立完善商务发展促进体系。

  各级政府对商务发展的支持政策应在保持连续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适当集中财力、整和资金,建立起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保持商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促进体系。

  一是制定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推介的政策促进体系。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贸易方式的转变;

  二是建立完善信用担保政策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是建立完善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政策体系,支持当地商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

  四是建立完善“走出去”战略扶持政策体系,增强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五是建立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通过扩大农产品出口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是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加快商务领域自主创新步伐,继续加大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技改、研发项目资金支出比例,提高我省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

  七是建立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政策扶持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4、建立完善商务经济安全应对体系。

  针对国际上可能出现的疫情、各种贸易摩擦,国际、国内市场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尽快建立完善突发事件预警应对调控机制,对进出口国的有关技术措施、贸易政策和突发事件等最新动态,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进行预警通报,快速反应,并采取措施紧急防范,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影响。

  5、加快推进“人才强商”工作。

  大力推进我省商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商务人才和商务事业共同发展。完善公务员培养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现代流通、法律、WTO事务、公平贸易、应对贸易摩擦、国际谈判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结构合理、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公务员队伍。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全省商务工作、改革与发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通过深化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肃惩治,努力构建符合河北商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具有商务系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功能充分发挥,党风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为商务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十四、规划实施

  河北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我省商务领域的综合性发展规划,旨在明确政府战略意图,提出行业发展方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为了对“十一五”期间的商务发展任务做出全面、详细的部署,商务厅还制定了对外贸易、“走出去”战略、市场体系建设、流通服务业、开发区、产业经济安全、入世后过渡期应对、科技兴贸、机电产品出口、吸收外商投资、商务信息体系等十一个专项规划,形成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体系。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重大措施,正确履行职责,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和检查制度,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建立年度跟踪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要保持与规划的协调一致,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依据规划的总体部署进行分解,制定具体措施。各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规划的精神。加强依规(划)行政的监督检查,对重大政策的出台和调整,要有规划依据。在规划执行期间,如果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出现重大波动,在加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相关程序,适当调整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