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医疗将实行网格化管理 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
来源:北京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家庭医生走入每个家庭,健康档案人人有,“能量干预设备”进入城八区,三个区试点户籍妇女免费开展子宫颈、乳腺疾病筛查……2007年“运行机制改革成果已经初现端倪,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社区卫生工作,明年将“改版升级”,还会给市民带来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惊喜。
  新服务

  医生骑电动车下社区

  千百年来,坐堂行医一直是医生的工作模式。明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统的被动等病人的坐堂行医模式将向“主动找病人”模式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明年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昨天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家庭医生实际上是一个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三类人员组成。这样的“家庭医生”明年将覆盖社区全体居民,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家庭和居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平均每个团队负责800到1000户。”梁万年说,社区医生要向自己的“管片”发放联系卡,公示自己的联系电话,24小时实行社区“健康通”热线咨询指导服务。考虑到每个团队负责的居民户数比较多,市政府为社区家庭医生配备了电动自行车巡诊。“到时候,市民一个电话,家庭医生骑着电动车就上门了。”

  低保人员试点社区首诊

  明年北京市卫生局将首先在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一老”和低保特困人群中推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首诊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多、服务遍及、医疗费用低廉等优势,门诊首诊在社区,通过双向转诊,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明年还将扩大社区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范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品种将调整并适当增加,非零差率药品品种和品规也将有所增加,满足居民在社区看病就医的需求。

  新实惠

  常住人口全建健康档案

  明年年底前,市卫生局将为所有的常住人口建立健康档案。“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只有2万多,而建立一份健康档案至少要半个小时。”梁万年说,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量非常大,他希望市民能积极配合。所有建立的健康档案要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只有全面建立健康档案,才能实现居民健康连续性、全程管理。”

  超60岁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明年,在社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将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并提供三优先(就诊、出诊、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对享受城乡低保待遇和生活困难补助的老年人免收家庭病床查床费;每年为百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更多地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社区医疗地图免费发放

  以前不少市民曾反映社区卫生机构“藏”得比较隐蔽。明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不再难找。梁万年介绍,目前卫生局已和交管局基本协调好,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引导标牌。各个区县也将把本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成地图,“我们把地图做成了年历,上面还印上了本区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名称和电话。”今天下午,印好的地图将和家庭医生的联系卡一起发放。

  新项目

  “能量干预”防治慢病

  “如果你刚刚得了高血压,首诊去找专科医生,治疗方案很可能是吃药。如果你先找到了全科医生,他开出的方子可能是减肥、运动、调整饮食,调节心情……”梁万年说,很多吃药的人实际上不应该吃。明年全市将继续组织培训2000名社区慢病管理骨干,还将在城八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能量检测干预”设备,强化常见慢性病人的健康非药物干预管理,实现城镇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分别达到60%和30%,同时有效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很多市民不清楚“能量干预设备”有什么用处,梁万年解释道,现在得了慢病的市民都知道要运动,但是每天运动多少才达标并不清楚。有了能量干预设备,每天自己运动的量够不够、运动的质能否达标就清清楚楚了。

  适龄妇女筛查“两癌”

  明年,将在3个区试点开展为本市25岁至65岁户籍妇女免费进行子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工作。2009年将在全市推开。首先试点的区县已经确定为朝阳区。

  卫生局还要求全市所有社区服务中心必须做到能提供至少5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提供两种以上的中医药技术。

  链接

  社区卫生网络明年基本形成

  明年,北京市将全面完成规划设置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工作,基本形成覆盖100%城乡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镇、远郊平原和山区15、20、30分钟服务圈。明年将继续加强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卫生岗位的工作。社区全员岗位培训率达到80%。力争让更多的返聘医学专家进社区。全市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年必须达到100%,大医院支援人员必须由支援医院、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出具下社区的证明,才能作为支援人员职级晋升的依据。以社区卫生岗位大练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社区卫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把社区卫生工作者培养成为人民群众的“良医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