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胡琪君

摘 要: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信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1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要素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能力或技能,是企业通过不断积累学习而得来的。从整体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期取得主动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信息与知识)的核心是提炼并确立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业务。对于企业来说,核心业务就是企业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业务。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主要包含知识与技能、管理体系、人才资源、技术体系、价值观念与图书馆文化等内容。其有效性大小或强弱可通过图书馆物质载体(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设备等)的规模、技术含量、服务水平和效益、衍生能力及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容性等加以反映,即图书馆在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及现代化信息处理设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行业竞争中的独特能力。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蕴含于图书馆核心业务、服务质量、用户价值、文化底蕴、人力资源等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等。那么什么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有的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是分类编目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现在这些工作大部分通过购买或利用外界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外包业务)即可完成,因而,已不再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因而图书馆撤消或裁减技术服务部门的人员,将他们充实到公众服务(Public service)部门,重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动参考咨询业务的发展。因此,由后台的技术服务转向前台的参考咨询服务(Reference service)就是当今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包括针对用户的特色信息资源提供服务、个性化图书馆业务、学科馆员制度等。   

2 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2.1 强化图书馆领导的核心竞争力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领导应该充分意识到图书馆正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因此,图书馆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原有的旧的管理体制,加强核心竞争力意识,明确现代图书馆的生成之道是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之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意识的领导,往往能够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机制,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来保持其竞争优势,以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使图书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2.2 深化图书馆人事改革制度   

深化图书馆人事改革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适才适所”观念,对馆内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为每名馆员重新定位,力求将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以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潜能。在管理上必须运用思想工作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管理机制,求得人才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体现。另外,加强图书馆馆员自身素质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多种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拥有竞争优势,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2.3 实施战略重心转移   

 2.3.1 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   

传统图书馆以书为本,图书馆业务活动围绕着书而展开,从采访到编目,从典藏到借阅,工作重心在“藏”上;而以人为本,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与前者不同,读者不再被认为是图书馆的客人,而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图书馆员的职责就是从读者的利益出发,为读者服务,向读者负责。工作重心在“用”上。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思想,不仅反映在信息收集和加工的过程里,而且还体现在信息传递和咨询的手段上,这更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   

2.3.2 从“技术性”服务向“参考咨询”服务转移   

(1)业务重组。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的竞争力要素有机联系而成的整体竞争实力。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整合涉及内部管理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业务重组,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业务整合,集中优势力量,发展重点业务。只有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实力,才能真正形成整体竞争力优势。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处理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信息加工的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国外不少中小型图书馆已经逐步撤消分编部门,其信息加工及处理的业务主要依赖大型图书馆,集中编目或业务外包来完成,馆内只需少数人员从事部分资料的加工处理业务。过去,图书馆内中高级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采编部门,现在我们已经逐渐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大量业务骨干正从繁琐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读者服务第一线。这一结构性大变动,为图书馆业务重心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图书馆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重点发展第一线的读者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2)服务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图书馆也要重视自己的服务质量,经常对自己的服务项目进行业绩评估,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和服务信誉。图书馆应积极参与竞争,寻求新的突破口,开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稳住现实用户、发展潜在用户。吸引用户靠的是图书馆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项目,只有注重服务,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用户和服务上,图书馆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第一,图书馆应重点扶持和发展增值性智力服务,把增值性智力服务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第二,图书馆应努力开拓用户市场,不仅为来馆的读者服务,而且为图书馆外的、网上的读者提供服务,并向潜在的读者群延伸;不仅为一般公众服务,而且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企业服务。第三,建立用户信息系统,解决图书馆与信息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有效联系。一方面,增进用户对图书馆的了解,强化其利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可加强图书馆对用户的了解,使其在信息服务中能面向用户,有的放矢,不仅主动准确地满足用户显性信息需求,而且主动深入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并满足之。对用户需求的广泛深入了解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源泉。   

2.4 实施合作战略和实现资源共享   

(1)从宏观上调控、统筹规划,建立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践全国性系统内和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跨校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MIS就是为了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文献资源管理问题而提供的信息系统。应用跨校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先进、安全、高性能、高带宽、符合实际需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确保多个校区网络系统互联、可靠、可用。其中,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实现了书刊文献资料采访、编目共建共享,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实现了全国性系统内的资源共建共享。1997年,北京地区的中科院、北大、清华成功地实现了三馆的联机公共检索服务,联机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此外,图书馆之间还应开展急需文献的传真和电子传递服务。全国性跨系统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我国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   

(2)从微观上建立本校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MIS。本馆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的调控,对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形成层次化、多中心的文献保障体系,以学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为中心龙头,实现院系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3)将“学科馆员”与“学科教授”联合,发展横向联系,与对口科研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前厂后院的格局。选派学科馆员或教授到相关企业去实践,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转化为增值效益,从而保持其技术优势。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为企业开发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品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才能使企业获得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玲,赖宁.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18-621.    [2] 李伟超,杨溢.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140-146.    [3] 韦文辉.组织学习——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J].现代情报,2004(7):109-111.    [4] 李明逢.图书馆人力资源也需开发[J].河北科技图苑,2002(4):46-48.    [5] 金业阳.图书馆服务:传承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5(2):31-33.    [6] 黄继刚.核心竞争力:未来图书馆竞争的基础[J].经济管理,2000(8):57-58.    [7]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第一作者简介:胡琪君,1966年生,199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馆员,广东商学院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5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