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瑜
编者按 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召开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卫星应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改委还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目前,我国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应用已处于产业化转折的关键时期,卫星通信广播应用产业已初具规模。到2020年,我国应用卫星地面设备国产化率将达80%,形成卫星通信广播和卫星导航规模化发展、卫星遥感业务化服务的产业局面;使卫星应用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成为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卫星应用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孙来燕介绍,我国的卫星应用从上世纪70年代突破空间技术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重点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新阶段。当前,随着我国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应用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迅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孕育出一系列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应用不但在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卫星遥感已经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城乡建设、环境、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三河三湖治理、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交通规划与建设、海岸带监测及海岛测绘、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权益维护及区域经济调查管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系统”、“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全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动态信息系统”、“气象卫星与海洋卫星综合应用系统”等一批行业运行系统相继建成,为各级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决策提供了信息保障与支撑,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能力。以建立在风云卫星基础上的我国台风监测为例,借助于风云气象卫星所提供的准确初始场,中国气象局对2004年的超强台风“云娜”做出了准确的台风登陆警报,各级政府据此采取了应急响应措施,使人员财产损失明显降低。气象卫星的使用,使我国天气预报的可用预报时效延长了2~3天,据测算,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在115以上。
区域遥感应用蓬勃发展,数字区域建设方兴未艾,逐步形成以推广应用为主的区域遥感技术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在北京、山西、福建、新疆等地区,省市级农业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国土资源遥感信息系统、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系统、水保及环境系统等,已逐步在国家、省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选用了2000年~2005年连续6年的北京地区夏季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CD图像数据,分析了北京城区绿地覆盖面积的变化情况。分类结果表明,城区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绿色北京”建设成效显著,这一结果为“绿色奥运”的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
对于突发事件,我国遥感技术力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6月淮河发生特大洪水,资源一号02星和国外卫星数据联合应用,及时监测了受灾情况,并预报了灾情发展。2004年6月22日,由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帕里河上游连降暴雨,出现了山体滑坡,河道堵塞并形成堰塞湖。一旦溃决,洪水不仅危及下游的广大藏族人民,也危及距中印边境仅几十公里的印度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科院遥感所与资源卫星中心等单位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和其他数据融合应用,对堰塞湖的湖面面积进行动态观测。将所监测的灾情及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此外,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巴西和拉美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巴西已向本国用户分发了30万景,向拉美地区的其他国家分发了5万景,为亚马逊河流域环境监测和资源开发做出了贡献。
——卫星通信广播覆盖全国。我国卫星通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业务已覆盖我国上百个行业,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也已基本覆盖。
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已步入产业化轨道,达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至2006年底,已建设使用的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收转站超过1500万个,使用了10颗卫星上的53个转发器,传输242套电视和199套音频广播节目,其中,4颗卫星上的6个转发器向全球传送广播业务,卫星通信成为各种重大事件和应急通信的重要保障。2003年,利用“中卫一号”通信卫星对“非典”患者的安全转移进行实时监控,使北京市政府能及时了解“非典”病人转移情况,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内卫星公用通信网已使用了30个卫星转发器,专用通信网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电信运营企业在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山西、安徽、宁夏、陕西等省区的2200多个行政村安装了卫星电话,解决了用其它电信服务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利用卫星远程教育手段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了培训,以山东潍坊为例,到目前为止共建设了近1万个卫星终端接收点,有力支持了潍坊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2003年启动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将卫星远程教育教学覆盖到全国53万余所农村中小学,可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迅速增长。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服务,是从一大批中小企业自发地应用GPS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逐渐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来,包括国防科工委、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在内的国家相关部门对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多管齐下地支持卫星导航应用的科技研发与产业规划,发展改革委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和国防科工委“北斗系统民用市场开发与产业化”专项的实施、科技部“863”计划中“地球观测与导航”新领域的启动并实施,以及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当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技术已应用到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2006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元、用户终端年产销量超过百万台、个人导航终端数量已超过车载导航终端数量。据交通部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仅运营车辆安装的卫星导航设备就已超过38.5万台,公路交通运输秩序得到有效整顿,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运力不足和运力浪费等矛盾得到较好的缓解。2007年,在东南亚区域的公开招标中,我国的高精度测量型卫星导航产品获得马来西亚测量师协会的批量采购定单,进入了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正进入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导航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并且随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和汽车市场的发展,到2020年,作为导航卫星应用的主流市场,中国这两大市场的规模将居世界首位,这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导航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我国卫星应用存在四大问题
孙来燕在会上还指出,虽然在“十一五”头两年我国航天发展各项工作起步良好,但我国的卫星应用仍然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问题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
“一是统筹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亟待加强。”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卫星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化程度低;地面系统和应用卫星系统发展不同步;卫星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够;政策法规协调性有待加强;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
航天企业体制不适应市场要求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存在着卫星试验多、应用少,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等突出的问题。”孙来燕说,目前的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尚未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些单位大都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是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
应用卫星仍达不到用户要求
“自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我国应用卫星已初步形成系列,但与用户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仅国家测绘局每年就要花费近5000万美元购买国外卫星图片。”孙来燕称,我国的应用卫星缺乏高品质稳定的空间段资源。比如,中巴资源一号卫星虽解决了我国自主陆地资源卫星数据的有无问题,但由于遥感数据分辨率、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占据大部分国内遥感市场的数据来自美国的陆地(LANDSAT)卫星、快鸟(Quickbird)卫星、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特别是高分辨率数据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仅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在中国销售约7000景,销售收入7000万元以上。
卫星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
“由于投入不足,且在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领域过分依赖国外卫星资源,应用技术没有完全突破,卫星地面系统设备和卫星应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目前,我国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电视设备的核心部分,如全国近30万个甚小口径天线终端(VSAT)核心部分全部是进口,资源一号卫星、海洋一号卫星等卫星的首套地面接收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是进口,大批量应用的卫星导航低档接收机的主机板95%以上依赖进口,中高档整机的机芯100%依赖进口,大大制约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采取五项措施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应用已处于产业化转折的关键时期,卫星通信广播应用产业已初具规模。我国将采取以下五项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第一,加强国家对卫星应用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统一制定卫星应用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卫星及其应用的发展;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应用机制改革,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要求,建立政府各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集中建设国家对地观测数据中心,制定数据集中采购政策,加速建立卫星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卫星地面系统规划论证,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沟通协调,统筹地面系统布局,避免重复建设;组织深入调研,加大力度解决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提高卫星应用产品的国产化率;推进空间技术与应用需求的紧密融合,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频率和轨道等空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综合利用;加强国家级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规范、引导卫星应用的发展。当前,发展改革委和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国卫星应用产业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培育卫星应用市场。通过科普图书、声像资料、集中培训、学术交流和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强卫星应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卫星应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技术人员卫星应用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卫星应用人才。今年国防科工委已批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遥感本科专业,后续还将支持设立其他卫星应用专业,培养卫星应用人才。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和卫星应用企业群体,扩大卫星应用规模,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为目标,鼓励和支持卫星服务业,特别是增值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卫星应用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区域卫星综合应用示范和行业卫星应用示范,开发卫星应用产品,探索卫星应用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在区域应用方面,国防科工委计划在全国选择5~8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组织实施综合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卫星应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在行业示范应用方面,在北斗卫星导航民用市场开发与产业化专项中实施了北京奥运交通综合应用示范、交通部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后续还将实施若干卫星导航、遥感的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卫星应用在行业中的业务化、规模化发展。
第三,推进卫星通信广播产业集约化发展。鼓励卫星通信广播运营企业的合理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产业规模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卫星通信企业。日前,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鑫诺卫星公司将卫星通信广播资源整合后成立了中国直播卫星公司,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支持卫星长寿命、高可靠攻关,进一步提高国产通信广播卫星在容量、寿命、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在“十五”支持东方红四号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支持建立大、中、小的通信广播卫星平台型谱,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支持新型移动通信、宽带多媒体、数字音频和图像广播等业务卫星的研制;进一步完善卫星通信广播地面设备的投资与管理机制,大力支持卫星通信广播终端、地面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开发和生产制造,提高地面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和应用比例。国防科工委已支持了基于DVB新协议簇的卫星通信系统研究、DVB_RCS卫星通信网络管理软件研究等研究课题,以解决通信广播卫星应用的瓶颈问题。
第四,促进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精度增强系统的建设,提高导航定位精度和信息完好性,提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服务能力;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应用政策和有关法规、标准,指导和规范卫星导航应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活动,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产业化应用;以发展“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卫星导航芯片、主机板和高性价比终端产品的研制,大力促进卫星导航终端设备的产业化;加强对使用国产卫星导航系统的政策指导。对于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要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积极支持卫星导航运营企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卫星导航运营关联产业的发展。
第五,着力建立以自主信息源为主的天地一体化的遥感服务与应用体系。以建立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为契机,加速提高遥感卫星的性能和数据服务能力,满足用户对高、中、低不同光谱分辨率和几何分辨率的需求。加快国家级对地观测遥感数据标准与政策的制定,全面推动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强卫星遥感服务与应用体系建设,促进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国家统一的气象、海洋、陆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完善遥感定标试验场等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与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研究试行主用户机制,加强卫星遥感数据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气象、海洋、环境、减灾、测绘等重要行业的应用。为推进资源一号02B卫星的应用,今年10月29日,国防科工委同国土资源部签署协议,国土资源部成为资源一号02B卫星的主用户,国土资源部将以资源一号02B卫星为数据源,建设1~2个业务运行系统,大力推进资源一号02B卫星数据在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矿产勘查、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加大国家对遥感应用技术和地面设备开发的投资,突破核心技术,培育遥感服务企业,鼓励进行遥感数据的增值服务,促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