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揣测未来20年后解放军空中力量规模、构成及战力
编者按:近年,中国空军在现代化变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而西方右翼机构和媒体带着先入为主的倾向性对中国军力发展做出解读也已成为惯例。美国国防大学《联合力量》2007年四季度号刊载的一篇名为《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文章中,作者就再次以“解密”和“推测”的语调对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枉加揣测。其中的许多观点表现出美军官方目前对中国空中力量崛起的矛盾与无奈。基于该刊物的代表性与文章本身的价值,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供有兴趣的读者和专业工作者参考。
2004年和2006年,中国政府在连续两次发表的国防白皮书中都提出了建设一支攻防兼备型空军的目标。这一目标既符合解放军正常的现代化需求,也符合中国作为世界和平与安全重要支点所应承担的战略责任。中国空军的现代进程开始于15年前,目前其正处于向拥有现代化装备、作战理论和能力的新空军发展的过渡阶段。
《中国空军现代化》一文作者费利普·桑德斯和埃里克·科沃姆认为,解放军希望拥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高技术飞行器、先进精确制导弹药和多功能平台的空中力量,并且在指挥、控制和情报能力上形成网络化,从而可以在信息化条件下打赢一场高技术战争。这样一支部队不仅更有能力执行空中防御和地面支援等常规任务,而且能够对远离边界的地面和海上目标发起进攻。上述目标要求整合辅助作战系统(如预警机、加油机、侦察机和电子战机)以提高核心作战平台的效能,同时装备数量更多的新一代战略运输机,从而使中国空军远离国境的覆盖能力足够满足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需要。
“窥探”中国空军新装备
作为空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空军近年通过适当的引进与加紧自主研发在武器装备上有了比较大的改观。未来20年的中国空军将是一支规模比现在小的多的部队,其基本组成是第四代或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这些新型装备在美国军方看来,毫无疑问便是中国已经拥有“可威胁亚洲安全稳定力量”的证据。当然,对于自己国家早就拥有比中国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空中力量的现实,美国军方则永远都是心安理得的。桑德斯和科沃姆对中国空军的“攻击性”装备发展格外关注,“虽然目前还不确定中国是否会再采购一种新的轰炸机,但他们认为先进巡航导弹的部署将会让现有轰炸机在执行各类任务时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中国空军将继续其陆基防空设施的现代化进程,并有可能尝试发展更有效的导弹防御系统。歼-6退役后,中国空军早已准备好的新一代替换战机在很短时间内即完成了部署,不过其中国产型号与进口型号的精确比例尚不清楚。中国空军对苏-27系列战斗机已经拥有超过15年的使用经验,歼-10战斗机则可以从数量和某些功能上补充进口战机的不足。
战斗机
中国从引进俄罗斯战斗机的第一天起就致力于将其国产,最初的“联合生产”主要是由中国组装由俄罗斯提供的飞机成套部件。桑德斯和科沃姆称歼-11战斗机升级版的研制已于最近由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独立完成,这也标志着中国完全可以立足于本国技术制造和改进苏-27战斗机。对于中国坚持歼-11国产化的政策,作者认为北京方面的顾虑可以理解,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并没有向中国提供苏-27系列战斗机的最先进型号,但却向印度提供了。有报道称,针对上述顾虑,俄罗斯在中国珠海航空展上公开展出的苏-27SM战斗机已经针对中国进行了升级,其中包括多功能液晶显示器和整合了激光陀螺仪及“格罗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密设备,随后中国即采购了苏-30战斗机。
歼-10战斗机是中国第一种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而且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空军的最大组成部分。歼-10是一种性能优秀的多用途战斗机。该机深受以色列“狮”式战斗机影响,而“狮”又受到美国F-16战机的影响。歼-10已经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这将大大提高其使用范围。目前该型战机正在进行批量生产,据悉已有足以装备三个战斗机团的飞机被部署。中国空军可能也部署了少量“枭龙”/FC-1型战斗机,这是一种由中国-巴基斯坦联合投资、中国本土研制的战斗机。最初该项目被称为“超-7”,目标是将歼-7升级成一种装备先进发动机和电子系统的高效费比战斗机。不过有报道称,解放军并没有对获得“枭龙”表示过渴望,但其研制方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仍在努力争取本国订单,目的是方便国外客户订购。而且“枭龙”毕竟为解放军的第四代战斗机计划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选择。
攻击型战机
中国空军对攻击机和轰炸机部队的现代化要更加重视,其近年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是歼轰-7/FB-7“飞豹”。尽管歼轰-7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但其有限的空战能力意味着它将主要被用来执行对地攻击和反舰任务。歼轰-7可以携带C-801/2反舰导弹,这些导弹最初部署于中国海军。也有报道称,解放军并没有对歼轰-7抱有太大热情,北京方面很可能倾向于获得一种更加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轰-6轰炸机的生产工作目前已经恢复,由于基础平台陈旧且缺乏突防能力,因此中国空军显然希望将轰-6作为防区外导弹平台使用。中国的媒体报道已经公开讨论了换装图-26和图-95型轰炸机的可能,但是应该还没有确定到底采购哪一种。有消息来源称,中国空军需要新战略轰炸机的唯一理由就是阻止美国插手任何关于台湾地区的作战想定。同时,一些中国分析家也认为购买这些战略轰炸机将标志亚洲地区力量平衡的重塑。
力量倍增器
中国空军将各种支援型飞机看成是所谓“力量倍增器”。其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0战斗机即可由伊尔-78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歼-8和歼-10战斗机则由轰油-6型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该机是由轰-6改进而来的。桑德斯和科沃姆对于中国预警机的发展非常关心,其在文章中认为,与一般想象的不同,由于遇到技术瓶颈,因此解放军目前认为应该先装备单纯的“预警机”,而不是类似于美国E-2和E-3那样的“预警及控制飞机”,因为预警机在当前作战训练中所需要的变化和技术难题更少。有报道称,中国在1996年就与以色列签署协议,采购A-50I“费尔康”预警及控制飞机。但是在以色列政府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后,这项采购计划于2000年7月被取消。中国发展第一种国产预警机的努力是采用伊尔-76运输机作为平台的“空警-2000”项目;第二个国产预警机计划是“空警-2”,该项目是以运-8X为基础。无论“空警-2”还是“空警-2000”都安装了中国国产的相控阵雷达,同时采用了与歼-7、歼-8、歼-10、歼轰-7和轰-6相通的数据链。解放军的运输机部队主要装备伊尔-76、安-12和中国自己生产的运-8及运-9。在发展专用运输机的同时,中国民用航空部门的大量客机也可以在紧要关头转为军用。
揣测未来中国空军实力
以冷战“假想敌”思维考虑问题的美国军方显然对完成现代化变革的中国空军是什么样子非常感兴趣。但在没有任何坚实依据的情况下,桑德斯和科沃姆只能承认他们无法对未来中国空中力量的最终规模做出判断,如中国会部署多少军用飞机?各型飞机的混合比例是多少?结论只能大而无当:“中国军方领导人将不得不在各种竞争性因素之间平衡空军的现代化目标。”不过作者还是绞尽脑汁的归纳出了可能会影响中国空军未来规模和构成的“五大要素”。
外部安全环境
1991年的海湾战争向中国军方突出显示了美国先进军事能力和作战理念如何让一个国家的防御力量变得孱弱不堪,这也促使中国领导人下定决心建设一支更加“先进”的解放军。从1993年开始,北京方面就已经感觉到“台独”正在抬头,这同样也推动了解放军的现代化。“台湾问题很可能将中国空军带入与美国空军直接对峙的局面”,这种可能最后变成了现实——在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开赴台湾海峡。可以说当前中国空军力量建设的所有重要项目,其出台动因都以“台独”问题为主。“台独”的危险导致解放军不得不降低战略空中力量(如加油机和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通过购买和联合生产俄罗斯多用途战斗机以图增强近期战斗力。
对国际安全环境的综合评估将会继续影响中国国防预算以及军事建设可利用资源的分配。来自美国等强大空中力量的威胁使解放军不得不考虑一些未来战争中的现实性问题。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让解放军认识到现有国土防空系统的危机,其无疑会在未来更加重视空军基地和沿陆地边境和海岸线上防空设施的安全与有效性,从资源分配的角度看这将使中国建立远程进攻型空军的步伐被拖延,其最可能的表现就是远程轰炸机和加油机部队建设放缓。然而矛盾的是,同样出于防御的需要,为了能够保护本国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中国空军又必须增强其对东海和南海区域的覆盖能力,这又意味着强调空中加油、水面飞行训练、长时间海上巡逻和情报收集,甚至是战略轰炸。也许这个问题可以靠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之间任务关系的协调来解决,但要协调好又决非易事。
中国空军还必须把更大的注意力投入到日本和印度的潜在威胁上。海外基地的缺乏限制了中国战术航空武器对周边国家的实际威慑力。虽然空中加油可以延伸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但这也只是一个有缺陷的替代方案。由于没有海外基地,解放军空军相对于海军和第二炮兵来说在未来针对某些任务的预算分配上可能会居于劣势。
保护经济利益的军事需要
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一体化已经提高了中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同样中国也必须进入国际市场以保持自己的繁荣。这也促进了中国必须制定一个更加积极的海外政策,这项政策有可能最终要求新的军事任务。到目前为止,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强调和平发展和不利用武力追求国家利益。如果该政策得以继续,那么中国空军最有可能面临的新任务将是如何提高战略运输能力,这样才能支持中国在国际维和、灾难救助和从冲突地区撤出公民等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如果对资源冲突采取更富进攻性的手段,那么就可能需要一支具有执行远征能力的空军力量。桑德斯和科沃姆承认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
国防与民用工业的平衡
中国政府会很在意对空军能力投资后获得的回报与将同一资源投入其他领域后回报的比较。中国领导人很明显对“将国防开支与经济发展保持一个适当的比率”非常关心;2006年度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倡“国防事业与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不过,国防工业在某些情况下对民用工业也会有促进作用,这时政府就会支持一些附加的军事支出(特别是技术研究)。中国政府也可能将国防开支的增长看作是有助于军队忠诚于党的一种手段,如近年来国防开支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用于提高军人工资和改善生活条件。
各军种之间的平衡
中国空军未来的规模将取决于空军力量能够在解放军的总体能力提升上所发挥的相对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空军的首要任务都是防空,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是第二任务。防空任务需要飞机与陆基防空设施紧密协同。中国空军还从来没有真正为地面部队提供过紧密空中支援,其现阶段很可能仅具备通过单纯的轰炸和封锁支持地面作战的能力。
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对中国空军的描述是——“保护中国的领空安全”,“空军力量已经逐步从国土防空型,转变到可同时执行进攻性和防御性行动”。白皮书还强调“新型战斗机、防空武器和反导武器的发展”,并突出训练“以提高空军在作战中的能力,如空中打击、防空、信息战、预警与侦察、战略机动性和综合支援”。2006年度的国防白皮书重复了解放军空军努力加速其“从国土防空转变到既可以展开进攻性行动也可以进行防御性行动”,并且提高“其在空中打击、防空与导弹防御、预警与侦察和战略投射等方面的能力”。白皮书和其他解放军理论文献还揭示,防空任务目前被认为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它使进攻性行动和防御性行动逐渐一体化。对进攻性行动、空中打击及战略机动性的(加上解放军广泛强调的联合作战和联合战役)强调意味着对地面部队的支援已经获得优先地位。2004年度的国防白皮书提出,“对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优先发展”,这也意味着要对空军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不过,陆军官员在解放军中仍然占主导影响,因此兵种思考上的局限性很可能会继续影响资源配置。
目标定位的选择
解放军希望把空军建设成为一支拥有现代化作战能力并能打败其他国家空军的力量。而解放军实现雄心的最高标准将是有能力击败美国空军;最低标准则是应对亚洲地区的现代化空军,例如日本和印度空军。不管是哪种标准都暗示着先进战斗机和特种支援平台的发展。在部队结构方面,这还将会强调追加购买俄罗斯飞机,努力为中国的武器平台引进先进西方技术,并可能不太愿意采购能力稍差的国产武器系统。
中国政府如何评估国际安全环境,以及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将要投入的资源,都将影响空军现代化的政策环境。为“台独”问题可能爆发冲突做好准备,已经成为近年来提高军费开支的重要理由。如果台湾地区局势变得更加稳定并且国际环境相对良好,那么提高军事开支的必要性就会下降,更多的精力则会放在国内经济发展上,如加快降低中国城市与农村人群之间的不平等。不过目前已经有一些迹象显示,解放军的一些战略家们的目光正在开始超越“台湾问题”,更看重“就中国的海上交通线的保卫和扩大其在全球利益问题建设一支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目前还不清楚该理论对中国领导人有多大影响。相反,中美关系的低迷更可能会加强中国对美国潜在威胁的关注,并且导致对军事现代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国防与民用工业的平衡
中国政府会很在意对空军能力投资后获得的回报与将同一资源投入其他领域后回报的比较。中国领导人很明显对“将国防开支与经济发展保持一个适当的比率”非常关心;2006年度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倡“国防事业与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不过,国防工业在某些情况下对民用工业也会有促进作用,这时政府就会支持一些附加的军事支出(特别是技术研究)。中国政府也可能将国防开支的增长看作是有助于军队忠诚于党的一种手段,如近年来国防开支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用于提高军人工资和改善生活条件。
各军种之间的平衡
中国空军未来的规模将取决于空军力量能够在解放军的总体能力提升上所发挥的相对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空军的首要任务都是防空,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是第二任务。防空任务需要飞机与陆基防空设施紧密协同。中国空军还从来没有真正为地面部队提供过紧密空中支援,其现阶段很可能仅具备通过单纯的轰炸和封锁支持地面作战的能力。
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对中国空军的描述是——“保护中国的领空安全”,“空军力量已经逐步从国土防空型,转变到可同时执行进攻性和防御性行动”。白皮书还强调“新型战斗机、防空武器和反导武器的发展”,并突出训练“以提高空军在作战中的能力,如空中打击、防空、信息战、预警与侦察、战略机动性和综合支援”。2006年度的国防白皮书重复了解放军空军努力加速其“从国土防空转变到既可以展开进攻性行动也可以进行防御性行动”,并且提高“其在空中打击、防空与导弹防御、预警与侦察和战略投射等方面的能力”。白皮书和其他解放军理论文献还揭示,防空任务目前被认为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它使进攻性行动和防御性行动逐渐一体化。对进攻性行动、空中打击及战略机动性的(加上解放军广泛强调的联合作战和联合战役)强调意味着对地面部队的支援已经获得优先地位。2004年度的国防白皮书提出,“对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优先发展”,这也意味着要对空军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不过,陆军官员在解放军中仍然占主导影响,因此兵种思考上的局限性很可能会继续影响资源配置。
目标定位的选择
解放军希望把空军建设成为一支拥有现代化作战能力并能打败其他国家空军的力量。而解放军实现雄心的最高标准将是有能力击败美国空军;最低标准则是应对亚洲地区的现代化空军,例如日本和印度空军。不管是哪种标准都暗示着先进战斗机和特种支援平台的发展。在部队结构方面,这还将会强调追加购买俄罗斯飞机,努力为中国的武器平台引进先进西方技术,并可能不太愿意采购能力稍差的国产武器系统。
中国政府如何评估国际安全环境,以及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将要投入的资源,都将影响空军现代化的政策环境。为“台独”问题可能爆发冲突做好准备,已经成为近年来提高军费开支的重要理由。如果台湾地区局势变得更加稳定并且国际环境相对良好,那么提高军事开支的必要性就会下降,更多的精力则会放在国内经济发展上,如加快降低中国城市与农村人群之间的不平等。不过目前已经有一些迹象显示,解放军的一些战略家们的目光正在开始超越“台湾问题”,更看重“就中国的海上交通线的保卫和扩大其在全球利益问题建设一支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目前还不清楚该理论对中国领导人有多大影响。相反,中美关系的低迷更可能会加强中国对美国潜在威胁的关注,并且导致对军事现代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将影响中国的军费预算,这包括中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能力,是否能够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额外社会支出成本。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除非遭遇到一场经济崩溃,否则中国空军实力很可能继续增强,中国最近几年公开的军事开支上已经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百分比。不过桑德斯和科沃姆也认为,由于“基数”较低,因此预算上的局限仍将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在空军现代化问题上做出抉择。
“设计”中国空军现代化之路
中国空军的最终结构肯定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纯“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对防空任务的分工、常规打击与战略任务、国外采购与国内生产之间的适当平衡,以及对高技术装备和支援性飞机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空军的现代化是解放军整个现代化计划的重要组成。在建立攻防兼备的高技术空军这一目标早已被确定的情况下,解放军正按照既有的计划与步骤来逐渐实现目标。不过美国军方就是对已经进行了15年的解放军现代化进程视而不见,而更愿意相信自己为中国空军设计的现代化途径。桑德斯和科沃姆认为,解放军空军最有可能的现代化之路应该是保持当前现有努力,包括从俄罗斯采购先进飞机,继续提高自主设计和生产先进飞机水平,并将进口的发动机、电子设备和弹药整合到中国的军用飞机设计中。上述途径的优先安排应该是,从国外整体采购和采用国外零件在国内组装生产,最后过渡到独立生产先进飞机和组件。
迅速建立强大空军
这种途径将有可能来源于中国领导层的评估——中国的安全环境正在恶化,因此需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加速军事现代化上。可能产生的结果是,解放军将会加大对国外飞机的采购,同时加倍努力获得国外的预警与控制飞机、加油机和运输机,并加速生产高、中性能的国产飞机。利用中国自己生产的部件代替进口部件将会不被看重,因为在短时间内中国会更热衷于通过购买来提高重要部件的储存量。从采购和生产所需的时间周期来看,这种情况下将至少需要2-3年才能在作战能力上获得质变。同时解放军吸收和部署额外飞机的能力也会受到训练及战斗力整合等因素的制约。
引进与国产结合
这一途径将强调先进飞机、辅助性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能力,这样才能将飞机整合到信息化作战行动中。解放军将会重视购买俄罗斯的战斗机或者是歼-10,而FC-1或歼轰-7即使生产数量也会被限制。中国还可能探索与俄罗斯联合发展一种新型先进飞机,作为中国加强自己空军武库和提升国防工业水平的方法。随着性能更优越的飞机逐步进入部队,解放军会将一些老旧的飞机淘汰掉,使空军机群更加简化但更为先进。预警与控制飞机和加油机将成为优先发展项目。中国空军可能不会积极地以国产组件来代替进口飞机上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因为在短时间内两者之间的性能和可靠性仍有差距。
国产化空军
该途径将强调自主努力生产先进武器,并避免对国外供应者产生依赖。这也意味着降低采购俄罗斯飞机的数量,加大歼-10(可能也包括FC-1、歼轰-7)的采购量,同时尽量用国产设备替换飞机发动机和电子系统。各类支援性飞机的发展将取决于国防工业研究水平。这是一种螺旋型发展模式,其意味着空军现代化步伐有所放缓,但将会为未来中国独立发展先进空中力量打下坚实基础。采取此途径的背景很可能是中国领导层自信自身的安全环境正在改善,并且短期内参与一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美国空军的矛盾与无奈
中国空军的目标是建立一支由先进飞机组成且配备有效支援系统的部队,有能力针对陆上和海上目标进行空中打击,同时在面对强大军事力量攻击时可以组织有效的防空体系,这种空军力量可以执行或支持联合作战,且十分依赖网络化和信息化。美国军方对亚洲将出现这样一支空中力量感到非常无奈和矛盾。一方面,中国作为亚洲最大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缺乏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军力量是不正常的,这对于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并无益处,也使中国在全球发挥更积极作用时受到限制。相反,奉行和平、和谐政策的中国政府在完成空军现代化变革后,将以一支虽然规模有限,但先进高效的空中力量满足中国正常的国家安全需要,并遏止本地区某些威胁和平因素的爆发,这些道理美国人不可能看不到。但另一方面,美国军方和右翼势力出于对抗性思维和争取预算的需要,是不愿意一支具备可以挑战美国空军实力的空中力量出现的,虽然这样富有攻击性和挑战意愿的对手根本就只存在于美国人的主观想象里。
桑德斯和科沃姆显然就处于这种矛盾和无奈中。他们希望这个无法阻止的进程不那么顺利,虽然他们也承认除非“中国经济崩溃,但这基本没有可能发生”。但仍指望至少通过部分客观因素的限制和中国主动的决策“偏差”来延缓这一进程,因此他们宣称“中国空军的崛起很可能受当前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局限性和资源分配的限制。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解放军是否选择(或者被迫)采购大量性能稍差的飞机,以支持中国的飞机工业或者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的传统。最终决定采购多少架歼-10、FC-1和歼轰-7战机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并认为,从理论上说在1998年防务重组中诞生的解放军总装备部,将会在采购决策上对空军部队的需求更加重视,不过在实际过程中这一点又很难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