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与发展探析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梁永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指出,我军应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我们在筹划地面机动作战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时,必须转变装备建设思路,确立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新观念,对建设手段、措施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谋求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建设的高起点推进。
  构建作战实验环境,提供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新手段

  作战实验环境建设,可综合运用系统仿真技术和“虚拟样机”技术,将实装、装备模拟器和数字仿真系统通过网络连接,置于同一战场环境中,形成虚实结合的战术级信息化装备体系对抗实验环境,通过对作战概念、作战行动、作战过程以及武器装备性能的模拟,为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领域作战概念探索、武器装备体系规划、技术转化机制研究以及人员培训提供新手段。这个实验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第一,进行信息化作战理论的预实践。通过信息化条件下战术级的体系对抗仿真预演,探索信息化作战客观规律,深化对地面机动作战的认识,对各种先进的战术作战概念进行分析和验证,确立作战概念对地面机动作战平台的功能需求。

  第二,进行地面机动作战平台体系的规划和设计。根据作战概念确定的武器装备功能需求,借助工程化的方法和工具,通过体系对抗实验,确定装备体系的需求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武器装备型号的需求方案,为地面机动作战平台体系化发展提供依据。

  第三,加速技术向战斗力的转化。采用成熟或即将成熟的军民技术,通过工程仿真或地面机动作战试验,达到既能减少各种“未来型”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研制的投资风险,又能为技术整合和创新提供条件的目的。

  第四,培养和训练装备人才。通过逼真的虚拟作战训练环境,提高操纵人员的平台使用能力和指挥人员的指挥决策能力,使受训人员在全新的信息化战场环境中,切实体会信息作战的特点,感受信息对作战的影响,提高其信息化素养;同时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装备技术专家提供科研实践环境,为地面机动作战平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完善技术管理措施,建立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新机制

  首先,要建立技术需求牵引与技术预测并重的技术发展规划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技术需求牵引机制,将技术需求牵引纳入装备军事需求论证工作中,以装备技术对装备需求满足的重要度为依据,提出适应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需求的长远技术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发展预测机制,定期对构建作战体系的核心技术进行预测,通过技术成熟度判定、技术发展方向预测等手段,掌握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领域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各项装备技术有序发展。

  其次,要建立可行高效的技术共享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全军技术共享资源库,及时发布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实现军队内部技术成果的共享,减少技术重复开发;另一方面,应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力度,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军队各相关单位应对基础关键技术协调评估其发展应用潜力,联合投资,推动其发展,提高我军装备技术创新能力。

  再者,要建立军地“双赢”的民技军用机制。军方要定期向地方发布技术需求公告、当前装备建设关键技术发展要求,指导地方相关单位进行基础性研究。军方要对地方相关单位的技术成果进行评估,不失时机地引进成熟技术。

  发挥装备院校优势,推进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新格局

  装备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前沿性科学研究,为促进地面机动作战平台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一,应加强信息化装备高级人才培养。装备院校应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努力培养信息化装备建设宏观谋划、科技攻关、保障指挥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按照“任务岗位—能力需求—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充分分析各类人才需求,为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奠定坚实基础。应创造条件,使装备院校从论证阶段开始,全程参与装备科研,及时更新教员和学员的装备知识,避免装备等人才,加快新型地面机动作战平台体系形成战斗力。

  第二,应加强信息化装备前瞻性科学研究。发挥院校学科综合、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重点开展信息化作战概念创新研究、信息化装备体系发展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化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综合各专业技术学科牵引基础研究单位,突破信息化作战体系关键能力发展的技术瓶颈,为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建设与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第三,应加强信息化装备创新体系的建设。院校应充分发挥作为上级机关、科研院所、地方工业部门和部队之间信息枢纽的作用,构建军事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轮训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研究环境,协同解决陆战体系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明确地面机动作战平台的发展要求,并通过这种综合研究,形成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相结合的文化环境,将参与研究的各类人员培训成为部队急需的信息化装备人才和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