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和《河北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早日实现把沧州建成全省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的目标,使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依据《沧州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全市科技工作概况
“十五”以来,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主攻方向,以搭建科技平台为重点,以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水平为目标,整合科技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了一批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十五”期间,全市共获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317项。其中,JCOE直缝埋弧焊钢管生产线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合成氨和尿素装置的优化控制和调度”两项成果获省长特别奖。建设了一批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围绕线缆、裘皮、枣、草等主导产业,在民营科技企业、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33家,其中,宝丰线缆有限公司建立了全省首家民营企业的重点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化工和旱作农业两大中试基地;建立了科技创业中心和孵化器。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到2005年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38个,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2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8.1%,高于同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重点扶持信息化示范企业18家,完成重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57项,共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80亿元,不仅给示范企业创造了效益,也带动了传统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发展到438家,比上年增长17%,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5.91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全年总利税15亿元,同比增长38.2%;上缴税金总额8.34亿元,同比增长60.4%。位列全省前茅。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全市共申请专利技术2898项,年均增长量达到10%以上。授权1605项,占申请量55.4%,较“九五”递增56.8%。加大专利执法力度,调处专利纠纷案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五”期间,培育了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研究重大成果20项,建成重点农业科技园区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90个,技术成果示范区196个,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成果85项,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85%以上。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技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围绕我市弯头管件、模具、电线电缆、铸造、机箱等主导特色产业,创新建立了17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围绕“三农”问题,建立星火科技专家大院17个。围绕提升化工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润化工有限公司建立了化工中试基地。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吴桥实验站建立了农业中试基地。在科技对外合作方面,全市先后举办了七次大型校企对接活动,签定技术合作协议75项,86%的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市科技局荣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称号。
引进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引进科技专家600多名,培训科技管理人员500人次,培训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6000人次,培训新型农民技术骨干8万人次。
尽管科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我市科技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科技投入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环境亟待优化。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沧州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沧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推进和谐沧州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沧州现实和长远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继承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在重点科技资源利用上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带动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强的知名企业。
坚持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以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为重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增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立起具有我市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由目前的全省第8位(2004年)进入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的技术开发机构所占比重力争达到60%,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
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一批主导产业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建立电线电缆、弯头管件、汽车模具、铸造、线路板、皮草等6个区域特色工程技术中心,形成沧州中心城区,临港经济区,任丘华北油田经济区三个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撑;临港化工园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全市初步建成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劳动者素质明显增强。
科技投入实现突破。到2010年,市、县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出1%;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创新机制建设,构建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为重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三、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布局,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一)农业领域
1、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重点研究开发农作物、林果菜、畜禽水产等优良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与构建技术,开展粮、棉、油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节水、抗逆新品种选育,林果菜花卉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畜禽水产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引进、选育及改良。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和繁育基地;加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2、土壤资源保护与治理
重点研究:盐碱土治理开发利用技术;培育引进耐盐碱的林果、花卉、蔬菜、农作物及特种物种,研究其适种技术;研究苦咸水、污水、海水在农业上的灌溉应用技术,探讨水资源综合调节利用和节水旱作种植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研究科学施肥技术,减少肥力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3、农作物、畜禽水产高产、高效种植、养殖技术
开展农作物、林果、蔬菜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种植技术;畜禽水产规模化精细养殖及饲料标准支持技术;加强重大病害、疫病预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新型饲料添加剂、新型农药、兽药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4、农产品加工增值
开展农产品加工及功能性食品研发,畜牧水产品储存保鲜,果品蔬菜储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研究,强化种子加工、检测技术研究,开展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玉米、油料等,开发新型绿色能源,以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二)工业领域
1、石油化工
重点研究原油深加工技术,围绕清洁燃油生产、乙烯及其它烯烃类环氧化、羧基化、聚合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TDI绿色合成技术,膜分离技术,缓释化肥农药,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制。
2、装备制造
重点研究,弯头管件及大口径管道输送设备加工技术,石油钻井设备,汽车模具及零配件,精密线路板,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激光加工技术,开发高性能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生产新工艺及品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其配套产品研究。
3、新型建材
利用化工废弃物电石灰、电厂粉煤灰生产高性能水泥建材新技术,优质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双层保温玻璃产品开发,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环保型内外墙涂料及装饰装修材料,城市垃圾加工建筑材料技术等。
4、现代食品、药品生产
重点研究开发食品、奶制品、畜禽肉制品生产新技术开发新品牌,现代食品发酵技术,无公害安全食品生产及检测技术。利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古方、秘方、验方结合现代科技研制中医药新产品,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降糖药物等新医药品种。
(三)自然资源开发领域
1、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加强人工增雨技术,地下咸水和海水淡化技术,污水资源化处理,土壤水储用技术,南水北调后水资源综合调控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喷滴灌、管道灌、膜灌工程节水及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综合技术研究。加强城市企业零排放、重复利用等工艺节水技术研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能源资源开发
加强重油加工冶炼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天然气液化及天然气汽车改装等有关技术。引进开发煤化油技术,大型风电场技术,太阳能利用及发电技术,地热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
3、海洋资源
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推动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研究,开发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开发生产。进一步研究海洋及内陆苦咸水养殖技术,远洋捕捞技术,海盐现代化制备及深加工技术,海底矿藏勘查技术,探讨海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
(四)社会协调发展领域
1、人口与健康
要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未来我市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变化趋势,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控制人口增长过快问题。要研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传染疾病防治技术,常见疾病及创伤控制技术。食品、药品安全监测技术,中、西药研制与现代化开发。
2、城市化与交通
要重点研究中心城市与县、乡、城镇科学规划技术,城市垃圾,污水无害处理技术,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技术,中心城市与县、乡、村,公路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技术。
3、现代服务业
要围绕我市经济的发展,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及研发水平,加强教育产业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研究信息产业升级换代技术,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技术研究与开发,创建沧州旅游精品产业。
四、重大科技专项
针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确定重点领域和一批关键技术的同时,谋划一批政府重点支持的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的共性技术,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本规划确定的四个重大科技专项是:
(一)石油化工专项
重点推进石化企业自主创新,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大型石化装置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TDI绿色合成技术、石化工业新型高效催化和分离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聚氨酯系列产品及农用化学品等。
推进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推广安全环保、节水减排、节能降耗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减少“三废”排放,到2010年将主要化工产品的综合能耗降低10%-20%。
把临港化工园区建设成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样板。精心设计,搞好规划,使园区企业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条,合理并充分发挥资源效能,推动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二)装备制造业专项
加快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提高产品制造加工水平和产品的科技水平。重点是:电线电缆:研究提高电线电缆产品耐压、阻燃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高压、特高压电线电缆和高温超导电缆。
大型管道输送设备:管道输运装备制造是集管件、弯头、阀门、压力泵、仪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产品广泛用于管道运输、石油化工、电力、钢铁等领域。盐山、孟村已形成全国最大的管道输送装备制造基地。主要研究管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管件加工精度,根据市场需求承揽开发高压、耐腐蚀系列产品。
铸造:重点研究推广铸态球墨铸铁清洁铸造技术,树脂砂造型技术和V法造型(真空密封造型)新工艺,利用先进制造技术,精确操控冶炼温度,提高铸件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利用产业优势,承揽并开发大型(特殊)铸件加工制造项目。
汽车模具及包装机械制造:重点研究推广数控技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超精密度加工技术、ASP平台、DPGM和4GP技术的集成等先进制造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性能优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各类包装机械设备。
到2010年建成我国北方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食品加工专项
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速度,推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选择食品工业中主要行业的技术,如大豆加工、乳品加工、肉类加工、果蔬保鲜与加工、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加工、水产品深加工等,“重点突破”、依靠技术创新,结合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提高食品工业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向多品种、成套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到2010年形成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在枣、乳品、玉米等加工产业中形成一批新品牌。
(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以服务于建设创新型沧州为宗旨,以建设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构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富有沧州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化工中试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完善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吸引更多的院校、科研单位到基地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的中试。对已经中试成功的科研项目,加快推广转化的步伐,提高我市化工产业的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中试基地建设。完成基地设施和配套实验设施建设;增加中试项目,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中试基地。同时,拓展合作领域,吸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中试,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科技服务平台
加强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引导和扶植,建立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机制和体制,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活力。
提高特色服务功能,突出特色,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壮大的助手。
完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加强引导,扎实推进,活化机制,打造特色,达到服务管理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济利益共同化、技术传播网络化、发展能力持续化的要求。使每个大院都具备打造一个名牌产品,服务一个优势产业,总结一套成熟技术,培养一批优秀人才的能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中介”亮点,推动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
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围绕化工、电线电缆、弯头管件、皮草、电路板、铸造等主导产业,在重点龙头企业建立民营特色科技产业研究所和行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引导企业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科技体制改革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一)科技体制改革
1、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为重点、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落实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建立鼓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技项目实施的有效机制,优先支持企业承担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2、深化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研企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推动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流转顺畅、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科研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项目招标承揽科研课题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强化激励机制,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以知识资本化,资本人格化为核心,推行按岗定酬、按贡献定酬、技术和专利入股、按利润提成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鼓励科研机构的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技术岗位和优秀科技人员倾斜。
3、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实现政事分开,将工作重心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由主要抓科技项目向抓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转变;由重点抓科技计划向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围绕政府目标、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创新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科技评估和公众监督机制,提高科技项目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4、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重点支持“民营科技示范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为目标,加强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建立园区技术创新中心;吸引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突出“自主创新”,搭建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交流三大平台,构筑具有沧州特色的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工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主导产业产品竞争力为目标,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放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
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2010年,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达到60%以上;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共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机械电子、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工业技术研发中心;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实现农业新的技术跨越为目标,完善我市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组建由京津大专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参加的沿海资源开发、粮棉综合开发、林果开发、蔬菜开发、畜牧开发等五大研究中试基地,强化产、学、研有机融合,构建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县域特色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的主要目标,加强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建立电线电缆、弯头管件、汽车模具、铸造、线路板、皮草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工程技术中心。
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重点抓好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完善和提高,有条件的县市和企业要着手建设科技孵化器,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和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科技工作。
2、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科教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从落实规划的要求出发,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提高科技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建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责任和考核制度。组织部门要会同科技管理部门研究制定考核地方、部门科技进步情况的具体办法,将科技投入、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确定考核标准,纳入每年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奖励、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1、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重点,确保年初预算编制达到法定增长幅度,预算执行中的超收资金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全年本级预算安排的科技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市级一般预算安排的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年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以上。
到2010年,市、县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出1%,争取达到1.5%。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科技风险投资资金,创办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市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注入资本金、划拨资产、吸引民间资本入股等多种途径,壮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对企业开展的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活动要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推动其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各类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要足额提取。大中型企业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5%,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企业开发经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在税前列支。采取贷款贴息、担保、信用体系等有效手段,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对创新活动的支持。
3、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对外交流
1、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制定支持和鼓励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合作机制。
2、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面向我市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奖励制度,认定的科技成果在作价入股、职工工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3、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要借助毗邻京津的优势建立以京津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与资金,解决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用好优先,培养与引进并重,制定育才、引才、聚才的优惠政策,形成人才创新的良好环境,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优势创新团队。
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展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科技人员下乡、下厂承包创办领办企业和科技实体。
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大力实施“柔性”引才战略,以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进行重大项目合作、联合办学、技术入股、短期聘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特别是京津智力资源为我市自主创新服务。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
(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科技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各项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补充和完善。同时,认真贯彻科技法规。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利用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着力提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国际规则的能力。
鼓励企业掌握知识产权,支持企业开发引进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企业,推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专利权人的全法权益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3、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建设为支撑,重点开展未成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