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三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五年来,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综合实力跃上大台阶;经济特色更加鲜明;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十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和谐武安的经验。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谋利益、武安求发展上,就能够摒弃杂念,踏踏实实地抓工作、促工作、落实工作;只要集中精力抓要务,心不旁骛搞建设,就能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圆满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只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对经济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自觉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就能够增强工作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提高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只要从武安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经济建设上求特色、重效益,在社会发展上讲和谐、重公平,就能够加快构筑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促进武安和谐发展;只要紧紧依靠民营经济,积极引导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提供足够的扩张空间,就能够激发民营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内生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只要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全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与“梗阻”,就能够活跃发展全局。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根据“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两大主题,深入实施开放带动、工业立市、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抓好工业改造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四项重点工作,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推进和谐武安建设,努力打造工业强市、生态强市、优秀旅游城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实现两个翻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达到47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60亿元。

  建成中等城市。城区面积达到27KM2,人口达到22万,人均道路、广场面积19M2,供热、供气入户率分别达到70%、90%,每万人拥有医生50人,绿化覆盖率达到50%,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2.48%;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到201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75万人左右。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12%和8%,人民生活整体上迈向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加大扶持“三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结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重点“建设两大园区,发展三大产业”,即重点扶持发展金鹏牧业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长远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做大瘦肉型猪、林果、小米三大产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三大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科技兴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实施南北洺河综合治理工程,抓好中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创造新的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二、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一手抓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一手抓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把存量调强,增量调优。钢铁工业:按照总量控制、扶优汰劣、求特求强的思路,扶持新武安钢铁集团做大做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冀南板、线、型材生产基地。焦化工业:重抓现有焦炭企业的改造升级和焦后化工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建材工业:加快调整水泥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力引进推广工业废弃物等在建材生产中循环利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把铸造、能源、机械制造作为接续产业重点培育,引导纯炼铁企业向铸造转型,建设全国知名的铸造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余热、余压、余气发电,做足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业。力争在培育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上有所突破。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规划先行、道路先通、多元开发、规范管理、强化宣传”的思路,全面落实好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建设一批国家4A级景区,拓展景区路网,完善景区功能。规范市、乡、村“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到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年,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培育发展一批大型运输、商贸、现代物流集团企业和专业化市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推进电子商务,提高商贸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培育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会计、评估、律师、咨询等中介组织。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推进全市的信息化建设。

  四、建设中等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新区现代化、老区古文明、城区园林式、全市生态型”的定位,本着建设中等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扩展城区面积,加快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绿量,改进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五年间,重点实施中山大街等城区主要街道的拓展和改造工程,新建文体设施、城市标志性建筑等,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扩大“两气”供应范围,提高供应质量;抓好主干道两侧建筑改造;建设南关商业步行街、古文化街区,完成玉带河治理和大洺远水库绿化美化等工程。加快住宅小区建设,改变住房模式,优化人居环境。加快城区管理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社区建设。到2010年,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达到中等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

  按照“突出重点、梯次推进、产业兴镇”的思路,强化产业支撑,推进13个建制镇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税、土地、公共服务等制度,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五、加强项目建设,扩大双向开放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4.8%。重点抓好钢铁、焦后化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土地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一批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大项目。引导新上生产型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企业集约发展、污染集中治理、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抓好曹公泉工业区、崇义铸造工业园、金鹏生态农业园、长远农产品深加工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其它工业小区建设,以园区带动大项目的建设。

  认真研究外资投向,着力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与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跨区域经营。积极培育出口创汇企业,扩大出口贸易规模。

  六、突破“瓶颈”制约,为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把破解土地、资金和水、电、运等“瓶颈”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以南北洺河治理为突破口,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项目建设用地。加大引资力度,拓宽信贷渠道,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汇集建设资金。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搞好矿水利用和配置,合理开采地下水。积极推进规模办矿、科学采矿,开拓国际矿产资源供应基地,保障钢铁产业链安全。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干线公路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谋划建设曹公泉工业区和重点企业铁路专用线。

  七、拓展民营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做到服务不干预,清障不添乱,帮扶不缺位。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打造品牌,提高发展层次;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破除家族式管理弊端,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分析研究,降低经营风险。继续开展评强创优活动,对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政治上给荣誉、物质上给奖励。

  八、大力发展社会各业,促进和谐发展

  加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以上。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巩固“普九”成果,积极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保障责任,逐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教材费,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完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加快适用专业人才和技工队伍的培养。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三级疫情监测网络建设,搞好各类重大传染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养老、失业、工伤、农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弱势群体救助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措施,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逐步整体移民,到2010年基本消除贫困人口。

  高度重视人口和生态保护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九、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2006年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打好工业改造升级、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旅游开发四大攻坚战,抓实民营经济、项目建设、环境优化、扩大开放四项保障措施,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建设与民生、发展与安定的关系,促进全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安排重点项目40个,总投资111亿元(当年投资5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打好“四大攻坚战”,确保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工业改造升级,围绕做强钢铁产业、做大水泥产业、做精化工产业、做优接续产业,进一步抓好“延伸、整合、接续、保障”的落实,提高工业发展质量。钢铁工业加快三个延伸:生铁向铸造延伸,重点抓好金鼎钢铁的热装大件、龙凤山公司的汽车配件铸造等项目;建设崇义工业铸造园铸造基地,扩大铸造产能产量。粗钢向钢材延伸,重点抓好普阳公司120万吨中厚板、烘熔公司120万吨中薄板等9个钢延项目,建设以板线型材为主的钢铁基地。钢材向机械制造延伸,加快实施文丰公司的结构钢、普阳公司的卷管等项目;鼓励开发无缝钢管、汽车改装、标准件等项目。建材工业大力发展钢渣、水渣水泥,并开发以石粉、矸石、尾矿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再谋划2个日产4800吨以上的干法窑水泥生产线,形成年产500万吨以上的熟料生产能力。煤化工业重点抓好华润、玉洲、金鹏三家骨干企业的焦油深加工和煤气提取甲醇等项目的实施。制定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政策,促进铸造、能源、机械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与资源丰富的县市建立协作关系,保障钢铁原料供应。加快用先进技术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节能减耗降成本,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落实好“保、调、育、建、扶”五项措施。保护种粮积极性,继续实施“三补贴”。调优农业结构,发挥金鹏牧业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长远农产品深加工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高效农业;做大瘦肉型猪、林果、小米产业,年内瘦肉型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实施果品提质增效工程,优质小米种植面积扩大到25万亩。育强龙头企业,抓好晶品果业公司核桃深加工、仓盛兴公司2万吨小米深加工等五大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投资1.1亿元实施南北洺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长度80KM,开发滩地资源1.96万亩;实施大洺远水库综合开发、沙洺水库扩建和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广节水灌溉3.6万亩,新建农机专业村80个。加大财政扶持“三农”力度,全年用于“三农”方面的资金达到2.33亿元。

  城镇建设,年内投资5.23亿元,实施19项城建工程:疏通城市路网(实施中山大街北延等5条道路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两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垃圾处理场的筹建);改造三个街区(中兴路中段两侧建筑改造、启建南关商业步行街、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三个场馆(开工建设城市广场、商业广场、体育馆);扩大城市绿量(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000亩);搞好小区建设(三井花园等一批住宅小区)。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冠名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城建投资公司的融投资作用,提高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水平。加快磁山、阳邑、徘徊、邑城等小城镇的道路、通信、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旅游开发,围绕创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认真落实景区的建设性详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年内建成1个4A景区(东山文化公园)、2个3A景区(长寿村、古武当山),贯通后掌—下天庙旅游道路,构建京娘湖—古武当山—长寿村—朝阳沟旅游大环线。修缮冶陶晋冀鲁豫中央局等3个旧址,建设边区革命纪念馆;加大磁山文化遗址开发力度;申报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武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加快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全市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为顺利实施“四大攻坚战”,抓实“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狠抓项目壮实力。以建设四大园区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立市、兴市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40个大项目。继续实施“三级捆绑”、上引下联、对口帮扶、项目对接等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二是扩大开放借外力。以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为重点,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招商活动,搞好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小团体招商,充分发挥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武安籍人士的作用,提高招商实效。扶持科力、普阳、诺尔等企业提高创汇能力。

  三是壮大民营添动力。加强对民营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和融资上的服务,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规模。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家座谈,分析市场形势,研究帮扶措施。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骨干民营企业制度,及时帮助其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

  四是创优环境增活力。继续抓好部门行政权力的清理和公开,强化民主评议和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集中收费、定期收费制度,严处企业“三乱”行为,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二、发展社会各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就业再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市场管理,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5万人以上。加强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技能。加强劳动监察,严肃查处拖欠民工工资行为。

  社会保障。切实做好原国有企业职工解困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新增参保1000人;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办好社会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措施,全年实现30个村、12000人整体脱贫。

  人口和生态保护。稳定低生育水平,年内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市标准。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评制度,新、扩、改建项目环保把关率达到100%;大力度实施环保“蓝天工程”,并扩展至重点乡镇及工业小区。强力推进生态恢复治理和保护工作,全年完成“千矿万亩”恢复工程1000亩,太行山绿化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KM2。

  科教文卫事业。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重点完成市一中、九中后续建设工程,建设市五中。加大公益性文体事业投入,抓好图书馆、博物馆立项和体育馆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武安平调落子和傩戏的抢救、保护力度。实施广电网络村村通工程,年内完成50个村的广电光缆铺设。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市医院迁建工程进度;完成22个乡镇卫生院改造,继续抓好村级标准卫生室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