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电子政务作为实现政府管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随着电子政务所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技术条件、管理理念和法律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而电子政务的内涵、方式等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一种以公共管理为背景、以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为内容,以信息集成为载体的电子公务已经出现,电子政务时代已经被电子公务时代所取代。
关键词:电子政务 演进 电子公务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政务向着公务的转变,管制换位于服务的理念和治理模式,就必然要求原先的电子政务向着电子公务演进,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论证电子政务向着电子公务演进的历史逻辑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电子政务,以及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及电子政务在新形势下向着电子公务演进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哪里。
一、政务与公务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可以说人类就有了公共事务,不难想象,一个人是不能产生公共事务的。所以公共事务应该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它先于政务而产生。人一方面是渴望并倾向于群体性和社会性生活,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可资利用的资源总是希缺和有限的。作为自然的人有很多欲望,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人们必然会在有限的资源中去竞争,在竞争中必然会引起冲突。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假设,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为了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竞争,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狼与狼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在无谓的争斗中消亡,人们开始互相订立契约,把自己的自然权利让渡给一个统一的、集体的权威,于是政府就诞生了。有了政府于是也就有了政治事务。依据《辞海》,“政务”是指有关施政的事务,与政治和行政有关的事务。
政务具体可以表现为: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政府与营利性组织、政府与公民、政府与政府之间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以保证政府事务的贯彻与实施。所谓“公务”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的事务,是“公共事务”的简称。其狭义是指上述活动中产生的互动的公共事务;其广义是指一切公共事务,包括互动的事务和非互动的自身活动产生的公共事务。
因此,政务更多的是强调政府在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作用;而公务则更多的是强调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在互动中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务强调的是政府的管理角色,而公务则强调政府的服务角色。在现代社会,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当代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复杂性、政府环境的动态性和多元性,使得政府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在信息社会,社会权力也呈现分散以及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单一仅靠政府的治理模式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因此,构建网络式的,即政府、公民社会、市场组织相互协力的治理主体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思考和回答这样的问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中,政府的正当角色是什么?市场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正当角色是什么? 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政府外的力量和机制来提供公共的产品和服务,而又避免其存在的缺陷?公共事务的管理如何依赖公民社会的组织来进行?我们如何加强政府、公民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和协力?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科技来促进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协力?这就意味着传统以政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以政府事务为治理内容的管制时代,开始向着多中心治理、以公共事务为治理内容的服务时代转变。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发展
信息革命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革命。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成熟以及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革命、通讯技术革命和数字化革命的成果已经汇集起来了,这就使得全球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共享成为现实。网络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界限和社会分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政府管制不仅难以发挥其“维护公共利益”或“促进公平竞争” 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而且,在网络经济的冲击下,政府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受到了极大冲击。正是基于这种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冲击和影响,各国政府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都纷纷提出了政府上网、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或电子化政府等概念。换句话说,政府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变革,加大了把信息技术引入政府管理的力度。
自本世纪开始,各个发达国家都纷纷加快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的步伐。如今,各国政府在其公共行政中,抢先占领信息领域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当今世界,推进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而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62个国家(23个发达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调查显示了,有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府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计划的重要事项。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被列为第一位。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电子政府,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成福教授认为,所谓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在其更为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而且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联合国公众经济管理处和美国公共行政协会(ASPA)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粗略地把电子政府定义为:一个使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即从简单的传真机到无线手持设备等多方面来进行日常管理的政府。或者说电子政府就是一个通过提高成本效益、有效服务、信息和知识来改善市民和公众机构关系、由政府承诺的永久性机构。所谓电子政府就是人们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政府而构建的新政府形态的称谓。电子政务就是指用信息技术实现符合各级政府的具体业务、事务、会务需求的信息应用系统。也有学者将电子政务进一步描述为:电子政务用模型来表示就是eG—eB—eP型:G是政府,B包括工商企业、政府的事业单位,以及提供以企业形式来提供公共服务的相应单位,P则是指行政事务和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就是指对应G与B,围绕P发生一系列活动。不难看出,对电子政府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所表述的意思和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成就了电子政府,电子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可以说,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来应用于政府管理过程,提高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效率,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方便了普通民众,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免看到一些弊端或者说是电子政务发展所呈现的问题。一是,电子政务的主角是政府,而且所有的设计内容也只是围绕着展开,如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等都是以政府为轴心。作为实现政府管理的技术方式,电子政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和本位的,没有改变传统官僚体制和管理主义的窠臼;二是,电子政务强调的仍然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管理,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的内容局限于行政事务,而政府以外的社会公共事务并没有涉及到。譬如社区管理、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等并没有纳入电子政务的内容;三是,电子政务的投资主体与投资效果受到了挑战。对于投资主体的挑战表现为紧靠财政拨款难以为继,而社会资金的注入必然引发各种行政伦理道德风险和腐败的滋生;投资效果的挑战表现为:政府的巨额投资与电子政府的利用率不成正比,即巨额投资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三、 从电子政务到电子公务的演进
实际上,电子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电子政府本身是一个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概念,当然,它也随着政府治理中的对电子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从电子技术应用程度看,目前已经经历了电子政务阶段,而正在向电子公务阶段迈进。历史的发展进程已经向我们表明了这一客观事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提出了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处理办公室内部业务,偏重于文件的制作、传送和储存;而自80年代以后,管理信息系统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管理信息系统是指适应管理者决策和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建立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不难看出,70、80年代的电子技术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局限在政府处理一些行政事务上,或者仅限于政府处理内部事务的层面。所以,我们也把这一时期称作电子政务时期。当然,我国有不少学者也把这一阶段称作政府上网。笔者认为,政府上网是形象化的称谓,也是口语化的定义,而从是指内容和形式上看,更准确的应该称作电子政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公共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人们纷纷提出了电子化政府或网络化政府的概念。
但是,也有不少敏锐的学者感觉到电子政务所要解决的问题无非限定在有关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处理与政府相关的公开的事务。也有学者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是:服务型导向的目标模式、应用驱动型的建设模式、以CIO制度为主导的组织模式、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仅仅局限于政务领域的电子技术进一步延伸到了非政府领域,如自治的社区、社会的公共事务等领域。随着电子技术不断地渗透到政府管理领域,而政府管理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共管理,单一的电子政务时代已经终结,而纯粹以政府为主导的电子政务也正在走向消亡,取而代之就是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电子集成技术为先导的电子公务时代。
之所以提出电子政务已经转向电子公务,或者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就是电子公务,是因为电子政务所赖以存在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包括所依托的信息技术、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所依存的治理模式、所依赖的主体观念等都发生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电子政务存在的客观环境而言,随着政府管理时代向新公共管理时代的迈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一场以企业管理方法和市场手段大量引入政府管理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彻底改变了电子政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当今,政府管理的内容、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正是这一客观环境的变化,已经引发了政府管理领域的全面变化,这其中包括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以及所支撑的理论等等。
四、 电子公务的内涵及其特质
我们认为,电子公务是指将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构建起以政府、公众、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和谐高效的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显然,电子公务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加丰富。具体说来,电子公务首先应该包括以政府中心的电子政务的内容,即以实施政府的行政事务为中心的活动。这主要有政府和政府之间,政府与公民、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与营利性组织之间的通过电子技术实现的行政事务。除此之外,电子公务还应该包括:第一,以非营利组织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公共事务。如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行业组织参与政治和行政事务的活动、行业组织与所属行业之间管理与协调活动、行业组织与行业组织之间的协调活动、行业组织与市民之间的互动活动等。此类的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公共管理的模式下从事着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也将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之一。这一业务活动是电子政务时代所不具有或者不完全具有的。第二,以市民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这主要是指以市民个体为中心的参与各个公共事务的活动。如基于市民社会以及居民社区服务,市民利用网络技术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同时也包括市民向政府或其它组织提出倡议或者请求帮助等的活动。市民为中心的通过信息技术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三,以营利组织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如政府外包,或者企业基于授权所从事的公共事务活动。具体说来,企业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问题、公共企业的产品定价问题等等都属于电子公务的范畴,也是电子政务时代所不具有的。
因此,我们认为,电子公务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1.多主体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电子公务环境下的治理主体不再仅仅是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来管理整个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广大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社会自治团体的兴起、以及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手段的多样化,广大民众越来越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一方面是政府作为主导来为管理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也积极参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来。从而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网络治理模式。
2.以公众之上和顾客导向为服务理念。电子公务并不是简单的把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原封不动的搬到因特网上,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新的政府服务理念、服务范式有机结合起来的。它要求政府改变传统治理模式下的政府主导和政府中心的模式,转而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来及时了解公民需求,从而以民众为导向,高效率、高质量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公民的需要。
3.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所谓电子公务,就是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治理公共事务,以满足公民需求,提高公共福祉和利益。
4.治理手段和工具的多样化。治理工具,又可称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它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政策工具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电子公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治理工具上的创新性和多样化,它打破传统的单一式的治理工具的选择,转而求助于能够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手段。
在当今的公共管理时代,公共产品提供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已经成为核心问题。基于公共产品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国家治理的民主化的要求,一种便捷且高效公共治理的需求再次凸现,而单一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意在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的电子政务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将是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公共事务的多样化的电子公务时代的到来。电子公务将超越了电子政务所遇到的种种障碍,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潮,自承继了电子政务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应用公共管理推向深入,也使电子政府的发展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从此步入了电子公务的时代。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王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