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旭 张继
摘 要:通过对复合图书馆建筑特征、实用价值的探讨,指出复合图书馆的实体建筑要突破个体的、独立的馆舍限制,在建筑设计、馆舍内外布局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复合图书馆;建筑特征;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G258.91文献标识码:A
在改革中,传统图书馆和建设中的数字图书馆长期存在,交相辉映的复合图书馆发展阶段,凸显了对图书馆建筑特征进行探究的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早几年曾有“无墙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将取代实体图书馆的“预言”,而复合图书馆理论的确立以及客观发展的事实均雄辩地证明: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不可能被取代。图书馆的建筑有赖于3个最主要的因素:读者、馆藏与服务,读者对象不同,读者需求不同,对建筑的服务功能上的要求也就不同;馆藏内容不同对图书馆的典藏功能需求也不同。在封建藏书楼时期,收藏的基本是纸质图书,服务对象面很窄,仅限于特定的家族成员、书院师生、寺院僧侣等,基本不对社会开放,因此表现在建筑上是解决图书的收藏问题,鲜少考虑用的问题;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传统图书馆充分发展的阶段,对图书的利用被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上,但这种利用基本上限于对图书的直接利用,图书馆的其他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建筑上表现为对图书的藏、借、阅空间的合理搭配上,其他因素未能得到充分考虑;20世纪的90年代,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S.Sutton)提出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他在一篇题为“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的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的文章中,将图书馆分成连续发展的4种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在苏顿的“复合图书馆”设想中,印刷型与数字化信息之间的平衡越来越倚重数字型。他认为在复合图书馆中可以实现传统馆藏与数字馆藏并存,而且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器或网关自由访问跨地域的分布式数字化资源。同时,图书馆除了借阅以外的其他服务功能也对图书馆的建筑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 复合图书馆要求其建筑适应保存各种载体的需要 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体,图书馆内不仅收藏了大量的纸质书刊资料,磁带、磁盘、缩微胶片、光盘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出版物比重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来,一些大型的数据库如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和一些电子图书也被各馆所普遍采购,成为新的馆藏。随着这些非纸质文献的采购比重不断上升,在图书馆的馆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许多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图书馆甚至把电子文献的采购放在优于纸质图书的位置,这些新的形形色色的载体形态在保管与使用上与普通的纸质图书完全不同。因此,作为复合图书馆的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各类载体和相应设备的保存和运行需要。
2 复合图书馆的建筑应适应新的服务需求 从传统图书馆到复合图书馆,首先是馆藏载体形式的改变,从而也带来了服务方式的革新,图书馆不仅要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更要成为人们的第二起居室,同时还要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场所。
2.1 应满足成为人们第二起居室的需要 原国际图联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委员会主席R·J·舒次先生在谈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时,把公共图书馆称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起居室作为家庭的活动中心生动地映射了公共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市民心中的价值,拉近了图书馆与市民之间的距离,人们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自己的家一样,不必有过多的拘束,在这里进行学习浏览和社会交流就像在家里一样轻松和安全。因此,作为复合图书馆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建设成市民的第二起居室,为读者安排人性化的学习和活动空间。 2.2 要满足成为市民社交场所的需要 作为一个现代人,获取知识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这种闭门苦读的学习方式只能使读者脱离社会,掌握的也只能是一些陈旧的知识,与他人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产生的信息甚至是过去若干年产生的信息的总和,读者之间唯有加强相互的交流,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才能不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图书馆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向,积极为读者的社会交流创造条件。因此,作为复合图书馆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安排足够的和适宜的读者社交空间。
3 在特定的服务区域内应以总馆分馆形式布局 作为复合图书馆当然可以是单一固定处所的一个单体建筑,但更适宜于以总馆分馆形式进行合理布局,这样,图书馆的服务才能达到最大的辐射面,使服务区域内每一个有使用图书馆需求的人都能方便地利用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率先对“总馆分馆制”这种宏观管理体制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尤其是上海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2]7号文件形式转发了《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事后,文化部又就进一步贯彻该指导意见下发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中心图书馆与分馆制,发挥中心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对区县、乡镇、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实行文献统一采购,集中分编,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增强中心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和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作为复合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而这两者比之传统图书馆,在实现总馆—分馆布局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4 在服务范围内应形成一种松散型的组织形式 一般情况下,在总馆分馆的布局形式中,总馆在某些方面对分馆有支配权,尤其在经费上的支配权使得总馆能有效地控制分馆,使总馆和分馆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读者提供统一的服务。但从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来说,一个图书馆向外地图书馆或其他系统图书馆提供服务与这种总馆分馆的模式在技术上是没有两样的,苏顿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用户(也即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器或网关自由访问跨地域的分布式数字化资源,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与考虑。所不同的是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尤其是经费上是相互独立的,这就要求各馆之间要抛弃门户观念,各图书馆间通过协议,形成松散的组织,把别人的馆舍作为自己的馆舍,把自己的资源作为别人的资源,这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对读者的最佳服务。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实践,通过浙江图书馆牵头,各市县图书馆参与成立了馆际互借中心,各馆通过检索浙江图书馆网站上的书目数据,为本馆的读者提供邮寄借书服务,一些图书需求比较旺盛的县级馆,如温岭市图书馆等深受其益。
5 复合图书馆的其他建筑特征
5.1 外部环境和文化设计 复合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建筑,除了要考虑其功能要求、技术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外,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十分重视建筑环境和建筑文化的构思。
首先,要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地方特色的有机联系。例如,位于世界级大都市的上海图书馆是幢由5层裙房和11层、25层两位塔楼组成的大型建筑,塔楼采用多维台阶式块体形象,蕴含知识阶梯、文化积累、求知攀登的含义。建筑风格上充分体现上海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大型图书馆的块状平面构造中,增加了江南园林景观的内庭园设计;在裙房立面设计中吸收了著名的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特征,高低两位塔顶构勒出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形成了独特的图书馆形象标志。
馆内布局突出现代化图书馆的功能需要,文献采编、阅览、保存区域形成自下而上的竖向功能;阅览、视听、展览、会议区域形成从东到西、由静到动的合理划分;以目录区为中心,放射式设置了各种阅览室,创造出灵活、高效、方便的内部环境。再如建于黄龙风景区内的浙江图书馆,其建设指导思想是建成浙江省及杭州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引人注目的文化景点,既能与浙江文化之邦的声誉相称,与西湖风景名胜相协调,还要符合当前经济现状和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庄重典雅、富有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建筑。
其次,要注意建筑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要使建筑的空间环境与使用者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相互感应,给使用者创造一种身心和谐的阅读环境。通过内部空间的装修和活动隔断以及各种设施和家具的布置,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种设施和家具的布置应尽量避免死板、雷同,应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风格。
5.2 大空间模数化设计 “大空间”是现代图书馆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大空间”理念的形成源于当今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和专业化的趋势;源于当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已打破了单一专业的模式,人们需要从多种学科、多种载体、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大空间”的模式就是顺应了当今科学知识发展的趋势,顺应了当今人们对知识和信息需求的趋势。“大空间”布局结构体现了自由平等获取信息的理念,体现的是零距离服务的方式。“大空间”布局要求重新组合图书馆的资源,将各种图书报刊资料、各种载体和信息资料整合在一个空间中,按不同的主题、学科、文种、载体,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读者在其中可以很方便地得到所需的各种文献资源。读者获取信息、获取知识从传统的有限空间,走向今天的无限空间。为了给以后的调整留有足够的余地,大空间的设计还要求必须符合模数化的设计要求,达到统一荷载、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结构,这样才能随时应对新载体的产生和新服务的需要。
5.3 智能化设计 复合图书馆建筑使用建筑智能化系统,旨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相应设备的有机结合,提高建筑物运行、管理、安全防护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在为读者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的同时,实现节约能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复合图书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内容:楼宇自控系统;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安保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电子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系统。
6 复合图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整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在图书馆建设中出现了盲目追求规模和“象征意义”的倾向。
6.1 大规模 复合图书馆要求大空间模数化设计,但这种大空间指的是同一层面里的大空间,并不是指图书馆的整体规模追求越大越好,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复合图书馆均应有其适度规模。复合图书馆由于其馆藏载体的多样性,使其对藏书空间的需求不再处于一种无限膨胀的上升趋势,1 Gb和1 Tb的电子图书或数据库存贮介质所占的空间差距是很有限的。一方面,由于复合图书馆的开放性,对读者阅览空间和其他服务空间(如读者交流、演讲、会展等空间)的需求是增加了,但这种空间的增加是可以预估的;另一方面,由于复合图书馆更适宜于以总馆分馆的模式布局,因此,企图一步到位,单凭简单的总馆规模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馆舍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复合图书馆应能随时考虑读者的新的集聚而调整分馆布局。
6.2 高投资 近年来,有关节俭办奥运的报道充斥媒体,近10名建筑界的资深院士就部分奥运工程“崇洋奢华”倾向直言上书总理温家宝,质疑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片面营造视觉冲击,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并忽略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的基本要义,实属一种不必要的巨大浪费。为了盲目追求视觉冲击或某一具体细节的所谓“象征意义”而投入巨资的做法在图书馆界也有所抬头,图书馆的环境是应该进行文化设计,但这种文化设计应该是适度的,掌握在整个建筑造价的适当比例内。“书是为了用的”,推而广之,图书馆的建筑也是为了用的,那种远离读者使用需求的图书馆建筑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想[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3-6. [2] 罗授年.论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J].图书馆建设,2000(5):14-15. [3] 张景春.复合图书馆与总馆分馆制: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两大增长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67-68;70. [4] 吴建中.国际图书馆建筑大观[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 [5] 应长兴,林祖藻.浙江图书馆新馆建设资料选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6] 龚天力.现代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和文化设计观[J].新世纪图书馆,2003(5):55-57. [7] 姜耀锋.现代图书馆建筑中的大空间理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4(1):3-4. [8] 郑建程,戴利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新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6):16-20.第一作者简介:毛 旭,男,1968年4月生,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科技图书情报专业,副研究馆员,现为温岭市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温岭市,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