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宝玺 侯恩贵
2007年9月18日至19日,全国总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研讨会”在辽阳召开。该市首创的“党委统领、政府主导、工会主推、企业主动”的工资集体协商新机制,赢得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因而成为此次会议上闪亮展现的品牌民生工程。而在辽阳市委、市政府看来,他们是代表改革来领受这种肯定的。因为该市对工资集体协商等一个个民生难题的破解,都是通过改革得以实现的;他们找到了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这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全市民生大格局的构建就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动力支持。
辽阳市用改革破解民生难题,缘起于改革和民生实施深层对接的内在要求。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随着改制、重组步伐的加快,大量国有企业职工被迫中断了原来的“生命账户”,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民生问题。于是,困顿之下的人们纷纷把质疑的目光投向改革,甚至开列出民生账单向历史“索赔”。一时间,改革和民生绕进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悖论结构”。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辽阳市委、市政府主要决策者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并在思考中找到根由。他们认为,国企改革引发的种种民生问题,根本原因不在改革,而在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性弊端。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改革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严重滞后,一些民生问题才一直藏身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现在,国企改革把这些隐性存在显性化,实质上是以百姓名义提请社会对民生给予应有的关注,也是改革对自身配套工程的急切呼唤。用改革破解民生难题,或者说把民生纳入改革日程,改革和民生就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开阔地带。
如此把问题视为创新的机会,解决问题的逻辑就变得清晰了:既然破解民生难题是改革的应有担当,那就由改革出面对民生实施“整体买断”,让改革和民生相互连接为一种恒定性的“社会生态结构”。
在所面临的众多民生问题中,辽阳市把就业再就业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适应“一号工程”的特殊需要,通过提高行政效能、整合行政资源专项改革,在全市上下建立和完善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就业门路开发体系、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就业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六大体系联结互动,强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实现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原来的5.8%下降到4.5%。
六大体系中,一个极为抢眼的亮点是首创于全国的就业统计实名制。这项对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以真实姓名、真实情况进行登记的制度创新对于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资源与岗位资源的有效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推行就业统计实名制的基础上,2007年4月,该市在全市城镇社区中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现在,全市126个社区中已有75个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障品质,为整个公众社会构建民生安全网,是辽阳市改善民生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难题。2003年,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该市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率先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打响全国并轨“第一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社会保险扩面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实现了全市社会保险的广覆盖。在此基础上,该市积极稳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金保工程”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覆盖全国的统一的领导保障电子政务工程。辽阳市“金保工程”于2006年立项并起步实施,到目前已完成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的基础建设和基本完成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正在进行“五险合一”的整合工作。“金保工程”建成后,可以实现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的信息统一和共享,全面实现市民社保、就业“一卡通”,为全市人民记录一生,服务一生。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与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全程跟进的基础性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改革,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等,逐步建立起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其中,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已在全市建立起“职工民主参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增长”的工资增长机制,有力规范了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实现职工工资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目前,全市已有980户企业与职工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占已建工会企业总数的80%,涉及职工近十万人。其中,有842户企业职工工资得到了增长,受益职工达1万余名。
在用改革手段破解重大民生难题的同时,辽阳市还把改革延伸到众多领域,让更多的人们从自己身边的深刻变化中感受和见证改革的成果。2005年开始的户籍改革制度,让农民融入城市成为现实和可能;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改革,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发展民办福利机构,为全市26万老年人送去了舒适的晚年生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使全市11万名企业退休职工开启了新的生命流程;以市政设施进社区、环境保护进社区、警务司法进社区、便民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四进社区”工程,为城市居民构建了舒适、整洁、方便、安全的人居环境……
改革把人本关怀送给人民群众,改革也就自然地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