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玉美
摘 要: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探索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与创新及其意义。 关键词:网络信息;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网络信息的时代,作为图书馆,面对历史的挑战,一定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发展与创新,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 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变革
1.1 藏书模式的变化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图书馆的馆藏由纸质印刷品,迅速向磁盘、磁带、光盘、联机数据库发展,并成为图书馆的重要馆藏。除印刷品馆藏和电子格式的馆藏外,外部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
1.2 服务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图书馆,读者必须亲自到馆内通过查看目录、填写借阅卡片等手续才能获取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信息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为人们所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手工借阅方式,而代之以机器操作。读者借助计算机终端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光盘检索、馆际互借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大大简化了借阅手续,提高了流通的速度和效率。
1.3 馆员知识结构的变化 信息服务是一种涉及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服务,它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网络时代的馆员应该是“T”型人才。“|”代表精深的专业知识,“—”代表宽广的知识面。网络图书馆的馆员除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能够运用“精”与“博”的丰富知识,正确地选择信息,恰当地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选择最佳切入点,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正像图书馆界前辈席拉所说的那样“最精锐最有实力的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或一门专业知识背景而入图书馆行业的人。”具体来说网络时代的馆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3.1 计算机知识 网络时代图书馆已全面实现了自动化管理,无论是日常的借阅还是深层次的文献开发都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服务已绝大部分通过网上信息的查阅、加工、开发及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而完成,因此网络时代的馆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编目、标引、建立数据库、多媒体信息服务、网络及光盘检索等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1.3.2 外语知识 网络时代的馆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网络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依赖于网络而存在的,绝大多数的网站是以英语为标准的。而我们服务的大部分客户因为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使用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这就要求馆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汉语文字功夫,为用户提供文献翻译、撰写检索报告等服务。
1.3.3 法律知识 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分布并传递信息,馆员在利用网上信息进行服务的时候,必须了解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主要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权法》及其一些实施细则、司法解释等。注意保护电子版权,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做到依法合理地去使用网上信息资源。
1.4 信息资源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结合形成的网络环境,使信息从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发展到电子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还给人类带来了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大大提高了人的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为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又一个里程碑。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内容的集合。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传播范围、类型、载体形态、内涵、控制机制、传递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信息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来源上看,有来自政府、国会、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等;从内容上看,有政治性文件、学术研究报告、经济活动信息、历史文献资料、文学艺术、娱乐咨询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2.1 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 互联网的应用并未使信息服务工作从性质上发生变化,但却使其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以电子方式精确研制的各种数据库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得以应用,因此,提供检索工具,开展网上文献信息检索,提供超文本信息,建立BBS分布信息,利用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帮助读者找到文献信息,通过E-mail加强与读者的沟通等,都属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范围。此外加强以战略性资源库为核心的知识库建设,加强网络知识服务,整合网上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从简单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2.2 信息服务方式合作化 信息服务合作化,是指图书馆为远离图书馆或不便到馆的用户及潜在用户提供馆外信息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机关学校、部队、社区等单位直接面对用户的有利条件,建立图书馆的分馆,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送到各分馆,由分馆工作人员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3 信息服务手段多样化 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单一、重复、被动的服务方式不能适应新的网络环境,其结果必然导致服务手段的多元发展。今天的图书馆除了书本式文件的借还服务、口头解答咨询外,还增加了联机检索、光盘检索服务、网络化服务等。资源共享使网络信息有可能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因此,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文献信息数据化和联机检索,可使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小型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必然提高我们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4 信息服务范围社会化 信息服务范围社会化,主要为满足社会化的用户信息需求。因为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交流速度,上网成为人们喜爱的信息交流方式,于是越来越多的信息投入网络中交流。因此,图书馆拥有的信息量明显锐减。而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难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从而导致用户从面向单一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向面向社会的信息需求模式转变。因此,图书馆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单一的、被动的、传统的、封闭的藏书楼中解放出来,走信息服务社会化之路,为最广大的信息用户服务。
2.5 信息服务质量优质化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应具有“广、快、精、准、新”等特点,要以高质量的服务满足社会用户需求。“广”就是提供的信息范围要广,资料要全。“快”就是提供信息服务的速度要快。“精”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要高度浓缩,不掺水分。“准”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要准确无误。“新”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要新。只有以“广、快、精、准、新”的服务特点,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
2.6 信息服务对象广泛化 传统信息服务工作的主要对象一般是本馆的读者,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特点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图书馆面向社会已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入网后图书馆本身已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使人们不再有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人们已经意识到只要有信息源就能开展工作。从经济角度看,开拓社会信息服务功能还能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满足社会的部分信息需求。因此,信息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
2.7 信息服务模式一体化 信息服务一体化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追求的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能提供最直观和最直接的全文信息浏览、数据文件下载、信息传递和专门信息咨询,还包括信息发送、网页制作、PPP接入等网络服务。对信息用户而言,因它能集参考咨询功能、文献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即可以使用户实现从查找文献的线索到及时索取全文的无缝链接,形成一体化的检索方式,因而是最理想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景正,马海群.大力弘扬图书馆的社科信息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刊,1999(6):25-28. [2] 黄群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服务[J].图书馆论坛,1999(1):6-7. [3] 初景强.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的若干创新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2(2):82-85. [4] 莫其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构想[J].图书馆建设,2002(3):73-74. 第一作者简介:袁玉美,女,1970年8月生,200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助理馆员,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山东省菏泽市曹州路,27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