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赖华

摘 要:随着社会的开放,教育的改革,社会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阐述了服务社会化对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具备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服务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主要的出发点之一。在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02〕3号)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把社会性纳入高校图书馆定位的范畴,无疑将提高高校馆的办馆效益,为建立和谐的社会作出更有成效的贡献,同时也拓展了该领域的深入探索空间。   

1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是时代的要求   

 1.1 社会渴望高校图书馆的开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逐步富足起来,并随之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注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应当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社会大生产基础之上,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丰富人们的头脑。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人们的受教育的程度是一个首要的条件。目前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十分低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才占总人口的3.6%;而文盲人口却占了6.72%。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提高人口受教育的文化程度,除了在校的培养之外,最好的途径是人们自身的学习。要学习就需要学习的条件,对此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择图书馆。图书馆理当是民众学习研究的场所,是求知者的一方乐土,图书馆员理当是求知者的知心朋友。   

1.2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必须社会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标志着社会是在平等竞争规则中运作,按法制的轨道运行。社会的每个个体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经济转轨时期那种混乱的,不按规则、不按法制行事的个例将会失去生存的空间。特别是加入了WTO,我国政府承诺要遵循WTO有关规则,这就是说我国的市场,世界的各国大企业都可以进入,与中国的各个企事业、集团进行平等的竞争,其中也包括世界的各大文化团体,当然也包括高等教育。我国政府曾多次提出要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是我国高校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的三大之柱之一,是学校的科研信息中心,必须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出发,服务于社会。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    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都是比较单一的,一般是通过学校和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去处之一。而图书馆员只是坐在图书馆里,被动地服务。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用户以惊人的速度增加,Internet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Internet涉及知识的广泛性,给人们的生活、获取知识带来极大的方便,人们只需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作为高校图书馆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种被动的服务方式,只为本高校的读者服务,不投入到社会化服务当中,主动出击,就不能发挥“社会信息化基地”的职能。   

1.4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重头戏,以知识为资本投入,人们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去竞争。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的巨富排列,以家族为基点占有量的排列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以知识获得巨富排名的比例出现上升的势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能在世界财富论坛上与世界各国巨头坐在一起,完全是靠自己的知识创造的,没有一点家族资本。这就是说人们只要获得知识,不管你的基础怎样差,都有可能后来居上。同样,国家也是如此,像我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资源贫乏,要想在本世纪建设一个富强、民主,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的国家,必须走知识经济这条道,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发展自己,才能在世界各强国中占得一席之地。   

2 社会化服务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 冲击着高校图书馆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还是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没有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或者说竞争的意识不强。通过服务的社会化,可以借鉴社会企业在市场方面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模式,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    2.2 冲击着高校图书馆人员传统的思想观念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基本上是坐在图书馆里等待读者的被动服务,学生读者占绝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自认为自己是老师,学生必须听老师的教导,因此,服务意识比较差,甚至经常和学生发生口角。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社会化后,可以改变图书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更好地做好图书馆工作。   

2.3 有利于调动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积极性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有一定的经济收益,给高校图书馆增加一定的收入。这样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工作能力、贡献的大小,打破平均主义的观念,拉开每一个人收入距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具备的优势   

3.1 有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要实行服务社会化,应有充实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资源极其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具备了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的优点。高质量的、合理的馆藏资源,既能满足本校教研服务及本校固定读者服务的要求,也能为社会化服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也不断增加,图书馆也相应水涨船高。据《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年统计,1997年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已达到4.615亿元,是1980年的8倍多,藏书总量达到4.68亿册,是1980年的2.4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1980年以前学校图书馆只是2间破瓦房,面积只有900多m2,藏书也只有6万多册陈旧的书籍,还很多是属于个人捐赠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增长,现在图书馆面积达到5 000多m2,藏书也将近30万册,各类杂志不下1 000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藏书的总量还在不断地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加总量的同时,还应对文献的质量、结构有一定的要求,以利于服务社会化,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求。   

3.2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可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很多高校图书馆都以中国教育网为依托进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建立联机数据库、图书目录库、地址目录库、科学实验数据库、网络信息中心等,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技术的要求,各图书馆大力开发本馆的馆藏资料,输送到校联网、局域网,为广大学生读者服务。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3.3 图书馆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际上谁就拥有主动权。各高校图书馆十分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一大批高、中级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队伍。他们了解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够熟练应用网上各类搜索引擎,对网上分散的、无序的各种资源进行采集、组织、存贮和应用。他们最适于为那些对网上无序的、分散的资源无所适从的人们提供服务。   

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措施   

4.1 为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孔子收徒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朱喜在岳麓书院设坛论道,以至近代大学和现代远程电视、网上教学,给广大求知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空间。远程教学不限年龄、空间、地域的限制,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地上升。如:澳大利亚应用远程教学,学生人数达到1.5万人,占总入学学生的10%。我国的远程教育也发展相当迅速,1999年清华大学就招收了1 740名研究生;2000年在全国有20多个省市和40多个教学点开始本科、大专生授课工作。大学图书馆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资源、人才、现代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4.2 为信息产业化服务    高校是国家人才的集中地之一,科研成果数量庞大,据统计,仅1989—1992年4年期间获得国家最高奖就达2 968项,占全国同期获奖数的23%。而每年高校大批科技成果问世后,却因缺乏转换机制,缺乏信息的沟通,找不到应用的技术投资转让,只能陈列在实验室、展览馆,成为摆设品,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而一些社会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改革,增强经济效益,开发新产品,却找不到一些合适的科技成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尽快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图书馆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应充分利用信息组织检索能力的优势,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做桥梁,通过网上发布科技信息,推销高校的科技成果,为企业、社会服务。   

4.3 开放所有软硬件设施为社会服务    硬件设施是指图书馆物的方面,如:馆藏、现代化设备;软件设施应该是人、管理手段等。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开放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向社会读者发放证件,向社会开放电子阅览室。另外可以和社会上的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专题性的咨询服务等。    总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也具备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镇锡惠.构筑内容资源,提供新型服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1):11-14.    [2] 任永芳.论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走向[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1):74-76.    [3] 李清江.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3):70-71.    [4] 文庭考.论图书馆网络信息咨询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55-57.    [5] 朱建亮.新世纪图书馆队伍建设的新认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63-65.    [6] 卢小宾.信息服务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问题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29-32.    [7] 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8] 曾璧钧,胡星斗.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第一作者简介:赖 华,男,1961年7月生,1988年毕业于广东广播电视大学,馆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工业大道11号,5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