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中国海南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十一五”发展的主要背景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县人民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基本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1326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94.7%,年均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910万元,比2000年增长111.8%,年均增长16.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50万元,比2000年增长24.7%,年均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30000万元,比2000年增长54.1%,年均增长9.0%;人均GDP由4674元增加到8750元,净增4076元,年均增长13.4%。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46万元,比2000年减少170万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等产业蓬勃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全县糖蔗生产面积17.28万亩,工业产量56.62万吨,面积和工业产量年均增长分别为31.39%、19.72%;瓜菜种植面积达14.08万亩,年均增长7.95%,产量16.97万吨,年均增长15.73%,步入全省瓜菜生产大县的行列。粮食总产量130452吨,比2000年减少10010吨。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比2000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增加一倍,年均增长18.92%;水果6.55万吨,年均增长42.5%。肉类总产量31.7万吨,年均增长15.1%。水产品总量38.52万吨,渔业增加值17.44亿元,占GDP的59.02%,是临高经济的半壁江山。
    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2005年工业总产值43230万元,比2000年增长32.08%,年均增长7.2%,其中,糖业产值15670万元,增长85.27%,年均增长16.67%,钢业产值7434万元,增长59.15%,年均增长12.32%,制药产值653万元,比2003年产值增长209.48%;工业增加值13960万元,比2000年增长57%,年均增长9.4%。
    扩大内需获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6亿元。投资集中投向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全县整治了7个大洋田,面积达38077亩,改善了162554亩农田的灌溉面积,恢复灌溉面积28018亩,新增灌溉面积4202万亩。加大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抓了临城、新盈、调楼、和舍、博厚、多文等示范镇建设。大力硬化县城道路,初步实现了城镇的“三化”建设。完成公路建设资金558.4万元,新建道路16.9公里,桥梁7座,柏油硬化道路249.11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通柏油路的目标。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已完成,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文化娱乐、广播电视、电信邮政、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局面,新增了一些宾馆、酒店、超市。200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亿元,比2000年增长58.2%,年均增长9.6%。
    2、体制创新加快,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按照“依法公开、分步推进、一企一策、妥善安置、确保稳定”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整体打包偿还华融公司债务的42家国有工商企业的改革力度,取得良好成效。全县42家工商企业分三批实施,其中第一批8家国企的处置资产偿还债务及企业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粮食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实现了粮食征购市场化,切实做好粮食统一的人员、财产、财务的分离工作。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十五”期末,全县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改革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政府机构、财政、工商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设立了会计管理中心,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财政预算和政府采购制度日趋完善,财政国库统一支付制度基本建立,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得到推行,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资金拨付程序,强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以来,共引进项目271个,协议投资总额32.5亿元,实际利用资金7.1亿元。
    3、社会保障能力加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两个确保”工作基本落实,“低保”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县城市低保对象15870人,农村救助对象7540人。医疗、养老、失业和工伤等险种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健全。全县不断提高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人均345元提高到442元,月增97元,受益人数12681人。全县企业单位共筹集养老保障金4166万元,保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参保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建筑面积不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文明生态村、农村卫生户厕、饮用卫生水户和使用沼气的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广大农民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增强。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两基”目标基本实现。2005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4%和96.5%。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工作成绩突出。坚持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方针,抓基层,打基础,基本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国土环保、电力通讯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呈现出喜人势头。
    (二)“十一五”面临的宏观环境
    1、“十一五”时期,我国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居民对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增长加快,绿色消费和休闲消费渐成潮流,城市化进程加快,促使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重化工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服务业也面临全面调整和升级,这为我县发展农业、服务业、工业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对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迅速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省内其他市县呈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对我县加快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们要实施赶超战略,努力加快自身经济发展。
    3、国内外市场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国内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实施东部加快、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四大战略,区域经济也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地区发展进一步提速,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众多瓶颈制约。我县经济总量小,效益差,因此抵御市场冲击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全省发展的需要,立足自己的独特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4、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海南仍然是夯实经济基础和进入加快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将我县经济纳入区域经济圈来统筹考虑我县的产业发展战略地位,做好产业的发展规划,依托周边市县,整合资源,努力引进大项目,建设好金牌工业园区、临高角旅游开发区等各个开发区域,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十一五”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低一小”问题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低一小”仍是现阶段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三次产业比重为83:7.4:9.6。一产比重过大,占生产总值的83%,且传统产业在一产中占比重仍然很大,现代农业所占比重微弱;二产尤其是工业比重小,占生产总值的4.5%,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对推动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太低;三产仅占生产总值的9.6%,发展速度依然缓慢。
    2、竞争能力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待于改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基础不实,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发展,有些国企虽已改革,但没有充分实现国有资产最大效益化,规模企业、骨干企业相当缺乏。
    3、税源不足,财政增收乏力。但我县是贫困县,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又导致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投入不足,影响产生新的财源,导致财政收入增收乏力。
    4、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资金缺乏全县至今还没有建成投入使用科技馆和文化馆。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比较严重,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合理并存,事权、财权划分不清。人才短缺制约着各项事业的进步。
    5、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虽不断加强,取得一定成效,但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仍是制约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瓶颈。体制环境不够优化,还达不到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管理体制还需理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任务还很繁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共济能力弱。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发展目标
    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十一五”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全省较高水准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具有特色的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重要区域,海南重要的旅游度假休闲居住地,财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努力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一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把我县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先进县。
    (二)指导方针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本县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工业和旅游业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综合竞争力。继续实施人才强县和科教兴县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健康发展。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科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
    ——利用我省建设西部工业走廊的有利契机,引进大的工业项目,启动金牌工业园区,增大工业总量,促进我县工业快速发展。
    ——利用临高角的资源优势,引进大项目,使之成为海南旅游目的地之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逐步为公民提供一个平等获得教育、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十一五”主要任务和主要指标
    (一)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基础弱,经济总量小的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发展思路是:立足实际,谋划长远,科学规划,全力推进,实施“重工、强旅、活商、富农”的产业发展战略。
    “重工”,就是发展港口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强旅”,就是发展红色旅游,海上休闲运动旅游;“活商”,以产业兴镇为载体,以经营城市为动力,以现代营销为形式,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富农”,就是发展渔、果、林、糖、稻、菜、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围绕其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其主要任务是:
    1、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巩固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突破性地推进第三产业。按照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思路,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两区、两港、两镇、两线、两路”区域经济[两区,即金牌工业园区和临高角旅游开发区;两港,即金牌港和以黄龙港为中心的渔港群;两镇,即临城镇和新盈镇(大新盈概念含调楼镇);两线,即沿海岸线和沿文澜江线公路建设;两路,即沿高速公路线和沿铁路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加强水利、城市、教育、卫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热带优质高效农业规模,加大深海远海捕捞,水产品养殖,发展畜牧业,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大项目落户金牌工业园区和临高角旅游开发区,发展港口工业和海上休闲运动旅游。
    2、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基础设施将紧紧围绕“三农”、支柱产业、重点区域、金牌工业开发区、临高角旅游开发区和重大项目进行建设。在继续加强和完善水利、交通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增加产业投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继续把启动居民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点,极力拓宽农村流通渠道,优化消费环境,扩大内需,促进发展。
    4、加快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扩大产品外销比例。把生产基地与大市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具有本地特色的名优产品和其他农业加工品销往国内以及国际市场。
    5、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6、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扩大建设文明生态村,积极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营造生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指标
    “十一五”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全县生产总值2010年达500000万元,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33.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2%,人均全县生产总值达13200元,年均增长8.6%,在GDP中,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83:7.4:9.6调整到2010年的65:20: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达67000万元,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投资28亿元,力争3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达98600万元,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3830元,每年增加200元,年均增长6.3%。
    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达12000万元,年均增长8.6%。
    商品出口总值2010年达250万美元以上。
    年末常住人口2010年达45.3万人,年均增长0.9%。
    人口自然增长率2010年控制在8‰以内。
    城镇就业人数2010年达3.4万人,年均增长4%。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10年达16500人,年均增长2.1%。
    高中阶段入学率2010年达60%以上。
    年末医院、卫生院病床到达数2010年达1218张,年均增长13.2%。
    文明生态村比例2010年力争达57.5%。
    农村饮用水达标率2010年达87.4%以上。
    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43.5%以上。
    工业废水处理率2010年达95%。
    四、主要产业发展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目前,在全国农业总体进入到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背景下,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追求食品质量、安全和多样性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县应加快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工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用“六大”理念即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协调理念、循环经济理念、科技进步理念、改革创新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来统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推动我县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转型,明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种植业。要依法保护耕地,积极推广节水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高质量绿色食品。力求名优产品上规模,特色产品上档次,实现产品产出效益最大化。“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广超级稻和水稻制种,超级稻和水稻制种各达到3万亩和5万亩。同时,力争把我县打造成琼北重点水稻制种基地县。糖蔗生产在种植业中要以重中之重来抓,要采取积极引进推广高产高糖优稀品种,力争高产高糖优稀品种覆盖率达100%。全县糖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冬季瓜菜达到并稳定在13万亩左右。每年要申报3—5个中小型无公害生产基地,到2010年我县无公害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增加3—5个热带水果基地,特别是要培育“临高红”荔枝品牌,做大做强香蕉产业,力争种植面积达6万亩。着重做好农产品的保鲜、运销和加工转化工作,提高产品效益。2010年,主要农作物产量指标:粮食140500吨,比2005年增1万吨,年均增长1.5%,糖蔗90万吨,比2005年增30万吨,年均增长8.4%,瓜菜25.5万吨,比2005年增7.5万吨,年均增长7.2%,水果13万吨,比2005年增6.45万吨,年均增长14.7%。
    林业。坚持林业科学发展观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着眼点,加大退耕还林、海防林改造和低效林改造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林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继续进行低产林、残次林改造低效林为高产速生丰产林,形成热带生态公益林、林业产业两个体系,以及浆纸林等热带速生丰产用材林商品基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计划砍伐。五年内,更新改造海防林1万亩,退耕还林种植高效林5万亩,低效林改造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6%上升到2010年的43.5%。
    畜牧业。利用本地有利资源条件,以“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以“临高乳猪”、“东江玉兔”为品牌的畜牧业,要进一步抓好临高种猪的提纯复壮工作,建立临高猪畜种基地,不断纯化临高猪种,提高纯种临高乳猪的覆盖率。要加强对“临高乳猪”、“东江玉兔”的扶持力度,加强畜禽良种投入,继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兽医卫生防疫监督体系建设。培育和鼓励畜牧饲养专业村、专业户。在鼓励和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大型饲养基地,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临高乳猪、东江玉兔、临高鸡、南宝鸭等地方名特优品牌的开发生产并促进其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海洋渔业。海洋渔业在我县国民经济中一直占较大的比重,近时期仍是发展主要方向,“十一五”期间,要采取积极措施继续开展海洋捕捞和海淡水养殖,逐步转向“捕养并举”,增加海淡水养殖比重,形成捕捞养殖以及运销、加工转化等综合高效渔业体系。在捕捞方面,要继续鼓励和扶持渔民建造大船闯深海,积极开辟粤东、粤西和西、中、南沙等新渔场,同时争取建造1000吨位以上捕捞补给船4—6艘,组建远洋捕捞船队和捕捞集团公司,不断扩大深海远洋作业规模,发展外向型渔业,扩大海洋渔业的经济总量。在养殖方面,要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要积极推广工厂化和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力争海淡水养殖有新的突破。在渔港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开发建设资金,重点抓好新盈渔港、武莲渔港、黄龙渔港建设,并配套建设好海产品交易市场。同时,要狠抓安全生产和渔民职业培训,进一步提升渔区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工业
    按照技术先进、规模经营、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要求,改造提高现有传统优势工业,发展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实施工业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我县工业化发展。“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抓好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造,借助西部工业走廊的有利契机,搞好工业园区的开发规划(即东北部金牌工业园区,西部海产品加工区和东南部农产品加工区),有的放矢地引进大项目,尽快启动金牌工业园区,壮大我县工业经济规模。
    工业的建设,要以金牌工业园区为重点,借鉴国内岛内港口开发区发展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以发展石油化工和船舶修造为主,力争“海洋石油钻井及储油船制造厂”、“家电工业城”、“烯烃”、“造船厂”等一批项目进入金牌工业园区。
    船舶工业。主要围绕海洋捕捞、海上运输、海洋石油钻井的需要,新建和更新改造运输船、海洋石油钻井储油船、外海远洋捕捞作业渔船。“十一五”期间,着重引进并抓好金牌工业园区的“船舶修造厂”、“储油船制造厂”项目和鼓动民间造船,新建1000吨位以上大型钢质船6艘,生产钻井平台和储油船六台套。
    石化工业。利用金牌工业开发园区和邦炼油厂遗留的前期基础,加强招商引资恢复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海洋石油钻井”、“烯烃”、“五金塑料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同时对现有的复混肥厂、颗粒胶加工厂进行技术更新和扩建,提高我县石化工业的水平。
    食品工业。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农业、海洋渔业和畜牧业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坚持对现有的三家糖厂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重点建设“临高乳猪加工出口基地”、“80万只东江玉兔加工”项目、“冬季瓜菜冷藏项目”、“优质米加工”项目以及“海产品综合加工”项目。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乳猪100万头,年保鲜加工果菜8万吨,优质米加工5万吨,年处理海产品0.4万吨的能力。
    钢铁工业。加强我县福临和闽琼两家钢厂的技术改造和扩建,扩大产品生产范围,着重提高技术质量指标。
    市政公用工业。继续争取国家扶持,引进资金,尽快建设临城地表水厂项目,解决好临城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问题。项目建成后,实际综合生产能力为日供水3万吨。
    制药工业。抓好我县海南长富制药厂的生产经营,并通过招商引资在金牌工业区建设“药谷保健品基地”项目,在“十一五”期间该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
    其他工业。不断更新原有传统工业的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将继续引进资金建设“家电工业城”、“海南西部环保再生资源工业园”、“塑料浮子渔具厂”等一批新工业项目,进一步发展我县工业。
    (三)旅游业
    要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10年,力争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收入3000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旅游业主要抓好临高角滨海游览区、高山岭风景区、文庙以及海洋、渔家文化旅游项目的全面规划建设工作。
    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临高角游览区为重点,搞好临高角游览区的规划工作,要做大做强做活临高角游览区的开发建设。以临高角为中心,将开发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一批高品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策划好项目,争取引进大财团,启动“临高角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开发区”、“临高海岸影视游乐体育直播广播”、“临高角旅游体育”等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力争把临高角纳入全省旅游线路,把临高角滨海游览区建成琼西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并以其带动全县旅游事业的发展。
    同时,要启动高山岭景点观光,坚持高起点、高品位开发海上垂钓、渔家喱喱美等“海洋娱乐”和“渔家风情”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景点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把我县的旅游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商品流通
    流通建设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和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乃至整个经济开发建设的成败。因此,“十一五”期间,一要把农业生产引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上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要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工业品与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港口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产销一条龙,以销促产,促进我县流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二要在国内重点城市甚至东南亚、港澳地区建立销售(信息)网点,做好市场商品预测和供应工作,努力将我县农产品及工业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三要搞好我县物流中心和市场建设,重点是抓好粤海铁路临高站区的物流中心和高速公路美台出口处的物流中心,抓好新盈镇和调楼镇港口配套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在重点镇完善一批农贸市场。四要做好专卖连锁店的建设工作。同时,不断增加和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优化消费环境。
    (五)对外贸易
    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出口创汇积极性,加快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扩大我县产品出口。“十一五”期间,重点要争取建设“临高乳猪加工出口基地”项目、“临高县80万只东江玉兔加工”项目和海产品加工项目等,努力推出临高乳猪、热带水果、海产品、瓜菜等农产品出口。到2010年,力争出口产值250万美元,推动我县出口贸易的发展。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要求,继续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积极培植税源,重点发展创税产业,确保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应收尽收。尤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收费收支管理,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非税收入银行贷收制度,抓好国库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合理收缩财政供应范围,改善我县财政状况。同时,要加强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力度以及社会监督力度。“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本同步,干部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金融保险业。要认清形势,积极迎接国际金融机构竞争的挑战,充分运用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大金融保险机构的改革力度,优化和重组金融资产,转变经营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创新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市场开发,全面提升金融保险业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七)服务业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展服务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人们在舒适、安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创造条件。“十一五”期间,除要积极发展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餐饮业、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等传统产业外,还要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同时要发展为第一二产业服务以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活服务业以及健身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推动我县服务业的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
    (一)水利
    按照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统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套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用水的需要。“十一五“期间,要争取上级扶持和采取各种招商引资的办法,重点兴建道霞水库,加大我县的蓄水和灌溉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我县实际多渠道争取和筹措资金,兴建祥隆水库,加固除险抱庞水库、多招水库、新市水库、和文水库、东春水库、武新水库,扩建波莲水坝灌区配套工程,改建临高县松涛灌区水利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抓好文澜江临城河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和彩桥、大僚防潮堤加固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初步建成水源、水质、水量均可保证的农村供水体系。
    (二)交通
    以构建海陆运输并举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强农村公路和港口码头等各类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我县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十一五”期间,公路方面,继续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新建“临城至金牌港公路”、“新盈至马袅沿海公路”、“新盈经彩桥至新盈农场高速公路出口公路”、“文澜江沿江公路”,改建“临城至临高角公路”以及一大批农村公路项目,完成185公里县际公路和108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全部行政村公路都硬化路面和自然村都通土路的目标,并促进沿海沿江公路侧旁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港口方面,继续抓好新盈、黄龙、调楼、武莲、美夏等码头的建设和改造,并利用金牌港资源优势,兴建“临高县金牌港码头及配套客货滚装船”项目,鼓励民间建造和购买运输船,扩大海上运输。铁路方面,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粤海铁路临高站的建设,有效地促进我县铁路运输业的开展。到2010年,我县的交通运输体系基本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
    (三)电力建设
    继续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能力,确保电力供应总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积极利用电网建设改造资金,继续抓紧城网和部分损坏的农网建设和改造,搞好各开发区尤其是工业开发园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建设金牌港110KV和临高角35KV等一批输变电工程,不断加强农村小水电站的改建和管理力度,使我县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上新台阶,实现安全可靠用电。
    (四)邮电通信
    实行“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的方针,建设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和邮政通信网,以适应经济社会和国防动员建设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强程控电话、ADSL宽带、数字移动通信工程建设,不断扩大电讯覆盖率,提高各类通讯工具的使用率和效果,推动我县通信、信息网络和邮政网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城镇建设
    搞好城镇建设,要依法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法。今后几年,国家将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因而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社会投资的作用,坚持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
    (一)县城建设
    发展小城镇,首先要抓好县城的建设,发挥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城建设,以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为基础,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商住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县城建设。并以其促进第二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县城的建设,要以文澜江两岸为中心,向出海口方向伸延和发展,抓好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江南商住区建设,加强旧城区和临美路改造力度,改造临美、临海、临昌、临调、临新五个路口,兴建污水处理厂,整治和修复道路和排水系统,兴建垃圾处理厂和环境保护信息站,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力争铺设天然气管道,进一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临高县城,提高城镇功能和环境质量。
    “十一五”期间,要着重完成“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江南商住区”项目,“临高县文澜江临城河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临高县沿江公路建设”项目,按照“防洪减灾、生态长廊、文化精品、休闲乐园”的要求建设文澜江两岸,努力将临高县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美丽县城。
    (二)墟镇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计划推进的原则,优先发展现有基础较好,区位和产业优势的重点墟镇,特别要加快新盈和调楼的墟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农村城镇建设要着重加强其墟镇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公共照明等市政设施建设,大力改造旧城区和规划好并开发新城区,合理规划商贸区、工业区、居住区、文化区以及美化绿化工程。各镇要根据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以其为依托,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小城镇,特别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兴建以黄龙为中心的渔业城镇。
    七、科学、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
    (一)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十一五”期间,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大力引进推广和应用适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农业方面,重点是推广与开发种植业和养殖业优良品种,水产养殖、海洋捕捞以及病虫害等技术。工业方面,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主要是引进消化和吸收农产品保鲜,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和新型工业高新技术,继续加强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建设。在环保方面,要建立环保信息站,并与全国联网,引进环保设备一批,进行环保监测。
    促进科技发展,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县、镇、村科普网络,建立科学培训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建立区域性农业专业技术推广站,科普示范村完善农技110服务网络,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技设施,加强农业、工业等主要产业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教育
    认真贯彻《海南省农村教育十年(2004—2013年)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的宗旨,办学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调整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构建规模适应、结构合理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为临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十一五”期间,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实现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和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规模和教育结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开放的农村教育体系。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等工程,全面提升“普九”质量。到2010年,全县农村教育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小学、初中的年辍学率分别降到0.5%和1%以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以上,镇墟以上3—6岁幼儿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500人以上。除抓好基础教育外,还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班,认真办好“小康班”和“9+1”农业、渔业职业教育培训班,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要培训6000人次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技能,使我县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人才资源开发
    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高度重视开发人才资源,把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人才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开发应用型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干部人才等核心人才。
    促进人才资源开发,要改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培养、发现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我县发展支柱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
    八、其他各项事业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十一五”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建设。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重点做好农村计生工作。加强机关单位、下岗职工、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完善各级计生机构,促进计生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加强思想教育,使群众把计划生育当作是一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常住人口在45.3万人左右。
    (二)卫生事业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县镇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的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全县10个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的目标(业务用房无危房,配套业务用房、专业设备、技术人员),建立行政村卫生室,使全县每个行政村拥有一所能够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卫生室。孕产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有所下降,全县人均寿命增1—2岁,医院病、卫生院床到达数1218张。
    (三)文化和体育事业
    文化。继续贯彻党的文艺“双百”方针。以抓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为重点,以做大做优民间艺术,繁荣文化事业,创建海南文化大县为目标,抓好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健康和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十一五”期间,积极筹措资金,充分发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发展临高民间艺术,充分利用我县木偶戏、渔歌“哩哩美”等的特色文化。完成文澜江文化娱乐公园项目,扩建文庙,续建县文化公园,开设业余人偶戏学校,继续办好镇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加强广播电视建设,改造有线电视和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在原基础上增加3—6套电视节目。同时,抓好档案保密工作,编制出版地方大事记。
    体育。倡导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城乡居民强身健体的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全县各镇要有一个硬化的蓝球、排球综合灯光球场,在行政村和自然村普及简易球场,提高全民体育运动参与率。同时,继续办好业余体育学校和体育班,体育班要尽可能门类众多,为我县多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四)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养老保险金水平的规范调整工作。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对困难人群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力度。要适时调整低保标准,保证低保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同时要做好民政、老区等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残疾人、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力争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500人。
    劳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统筹促进全方位就业协调增长。“十一五”期间,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营造我县劳动力就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第三产业作为就业的主渠道。贯彻以本地区域解决劳动就业为主,输出劳动力为辅的劳动就业方针。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就业政策扶持及其合法权益保护。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就业。“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就地解决就业1500人,输出劳动力1000人。五年共解决12500人就业,城镇就业人数力争达到34000人。此外,要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切实保护劳动力资源和再就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我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较高的环境质量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边”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四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重点保护好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彩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山岭自然保护区、马袅至新盈海防林。加大监管力度,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和处置医疗与危险废物。提高空气、水体环境质量,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监测和治理力度。认真贯彻《水法》、《防震减灾法》,加大台风、洪涝、地震等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加强地震“三大工作体系”的建设,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努力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抓好新型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落后生产淘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扩大建设文明生态村,积极开展文明生态社区,文明生态集镇,把我县建成生态和谐,居住条件舒适的生态县。到2010年,墟镇以上小城镇基本解决环境脏乱差现象,文明生态村达57.5%以上。
    (六)土地利用和管理
    土地利用要坚持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原则,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原则,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优先原则。“十一五”期间,要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科学配置,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高效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认真做好《临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家级、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工作。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法》,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努力盘活存量土地,适度增加城镇用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要。
    九、区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依托沿海和内陆两类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区域和资源优势,有效地促进优势特色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划分
    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的原则和重点发展“两区、两港、两镇、两线、两路”的思路,将我县划分为四个经济区。
    1、东北部经济区。以金牌工业园区为中心,包括博厚、皇桐二个镇。
    2、中北部经济区。以县城为中心,包括临城、波莲、东英三个镇。
    3、西部经济区。以新盈为中心,包括新盈、调楼二个镇。
    4、东南部经济区。以多文为中心,包括多文、和舍、南宝、红华、加来三个镇,二个农场。
    (二)区域发展规划
    依托各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根据我县今后五年重点发展的思路,确定各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及战略。
    东北部经济区。该区面积为298.7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2.08%,人口6202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48%。该区内有金牌工业开发园区、高速公路金牌出口,具有地理、港口、交通等优势。“十一五”期间,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热带水果、瓜菜等高效农业和水产养殖。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我省建设西部工业走廊的有利契机,积极融入海口、洋浦两大经济圈,借助海口、洋浦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船舶修造、海洋石油钻井及储油船制造、家电工业城烯烃等大工业项目,力争将金牌工业开发区建成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重要区域,促进我县工业大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建设金牌港码头建设及配套客货滚装船项目,完善金牌港设施建设,力争把金牌港建成我省西部重要客、货运集散地,促进我县交通和物流业的发展。
    金牌工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心。从现在起,要做好开发区的总体规划,要做好各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合理布局,要做好入区项目的筛选工作,要做好土地征用,要做好道路、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入区项目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为金牌工业园区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北部经济区。该区面积为366.7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为27.84%,人口15278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65%。该区内有县城、临高角游览区、高山岭风景区,高速公路美台出口,具有区位、交通、县城聚集和扩散效应等优势。“十一五”期间,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瓜菜、水稻制种、糖蔗等,在工业方面,主要是发展食品、机械维修、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同时要抓好房地产、贸易、服务业和旅游业,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县城集散功能,以文澜江为中心建设临高县城,利用临高角的资源优势,规划好临高角游览区。同时,要继续完善临高角区内的基础设施,做好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包装工作,打造旅游精品,力争把临高角纳入全省旅游线路,把临高角建成名副其实的琼西旅游休闲基地。发挥高速公路美台出口路的作用,加快建设美台物流中心,促进我县物流业的发展,把临城建成环境优美的文明生态县治。
    西部经济区。该区面积110.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38%,人口9510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19%。该区特点是渔港多,海域宽广,海洋资源丰富,生产总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以上。“十一五”期间,在农业方面,主要发展糖蔗和畜牧业,并将新盈和调楼统一起来进行规划、建设,在新盈与调楼各兴建一个船舶修造厂,以黄龙为中心做好新盈、武莲、调楼、黄龙等渔港的整合和规划建设,新盈渔港重点为网箱养殖码头,黄龙渔港重点为避风码头,把该区建成全省规模较大避风、渔产品综合加工和集散基地,加快我县乃至全省渔业经济的发展。
    东南部经济区。该区面积541.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1.1%,人口1186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68%。该区内有跃进水库、尧龙水库和粤海铁路临高站,具有“两路”中“一路”的优势。“十一五”期间,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水果、瓜菜、糖蔗、橡胶、畜牧业。在工业方面主要是发展钢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重点是要加速“临高县粤海铁路临高站城区”项目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该项目中物流中心子项的建设,同时完善加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推进我县农产品的外销,促进我县农业和物流业的发展。
    十、固定资产投资
    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十一五”期间,国家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将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此,我县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就必须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的体制、方式。着重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大项目。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从根本上扭转投资环境不理想的局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和决策权,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完善开发性金融合作信用平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促进我县固定资产的投入。
    (一)投资方向
    在继续完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大量增加产业性开发投入。重点是增加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规模生产投入;增加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深海捕捞、海水养殖、畜牧业养殖基地等建设投入;增加现有工业企业改造投入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投入;增加引进高新技术和大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投入;特别是要引进资金开发金牌工业园区和临高角游览区。同时,要增加信息产业、教育和科技投入,并保持对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事业的投入。
    (二)投资来源
    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投资:1、政府投入;2、县外、境外资金投入(外引内联);3、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投入;4、社会民间资金投入。5、政府开发性金融合作平台。“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主要倾斜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产业性开发则以社会民间投资为主,要改变投资规模扩张对国债和政府投资的依赖性,加强政策创新,完善投资体制改革中的核准制和备案制,鼓励引导和全面激活民间增加投资,实现投资资金多元化。
    (三)投资规模
    以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630万元为基数,“十一五”年均增长10%计算,“十一五”期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28亿元,年均增加5000万元,力争达到30亿元。
    十一、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要着力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大项目。实施“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的招商引资战略,积极主动融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特别是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加强与各省区及港澳地区的广泛接触和交流。
    要积极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加强硬环境建设,按照“重工、强旅、活商、富农”的发展思路,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项目和产业链发展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我县“两区、两港、两镇、两线、两路”的资源,精心做好项目的筛选、包装和推介工作;重点加快城乡、道路、能源、水利、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各开发区,特别是要做好金牌工业开发园区、临高角滨海游览区和县城规划,打造承载大项目的平台,今后引进项目要严格按照区域规划有序地引进。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软环境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许可程序,改进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招商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从招商项目的洽谈、签约、核准备案、落实建设条件等环节,明确跟踪服务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做到任务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活动,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尽快出台重大项目投资优惠政策,争取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大项目落户我县;要建立和完善项目投诉受理处理机制,发挥媒体对投资环境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对投资者服务做出成绩和贡献的,进行正面宣传和报道,树立临高好形象,对影响投资的典型事例,进行反面教育报道和曝光。要建立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
    十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充分重视和考虑国防需求,使国防动员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特别要针对海南战略地位和东南沿海局部战争的重要性,在安排项目时,增加国防需求,做到军需民用一体化,提高建设资金的利用率。
    “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经济动员办公室的和其他国防动员办公室作用,着重抓好粮食生产和关系到国计民生商品的储备工作,保证战时补给。要增强国防意识,机械维修和石油销售行业要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为战时军用机械提供维修保障和提供给养;市政建设要同时规划好人防设施建设;主要公路和港口建设要符合战略物资运输需要;医疗卫生机构要能提供战时医疗救援;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一个覆盖全县的国防动员专用信息网络系统,以提高国防动员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同时,要加强国防教育以及开展国防动员演练,增强人们的国防意识和平战应变能力。
    十三、加快和谐临高建设步伐
    “和谐”之风,沁人心脾。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自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几乎都与民生问题直接有关。在构建和谐临高的进程中,必须把构建和谐临高纳入发展的内涵。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注重效益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公平问题,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使全县人民更好地分享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努力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物质基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风政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全民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政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加强司法、执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公检法司队伍建设,树立临高社会治安良好新形象,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加快社会公平保障体制建设,要找准落实公平原则的切入点,做好维护公平正义的各项工作,实施促进发展和就业的各项措施。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同时,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为构建和谐临高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
    十四、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消除一切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力求在“十一五”期间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框架。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重组,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和国有资产的重组。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化水平;建立起与市场化、产业化、区域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既有利于发展又充分照顾农民利益的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和失地农民就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建立服务广泛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以及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规范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界定县镇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县镇两级财政分配制度,理顺县镇财政管理体制。
    ——加快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合理配置和整合社会事业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切实解决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分的问题。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突破。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加快推进代建制,逐步实现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与管理分离。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减少和规范政府对学校的直接管理,逐步建立校董会、理事会等形式的依法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吸引社会投资,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行教育和各类培训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流动制度,推进全员聘任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资源,调整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布局和结构,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鼓励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推进公立医院投资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行医、药分离,革除以药养医,医疗费用过高的体制性障碍;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一是要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二是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坚持平等准入和公平待遇的原则,破除一切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依法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放开注册资本限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供水、供气、水电、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领域。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势利导,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十一五”期间,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全县形成一个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农”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今后五年,必须始终不渝地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要着重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实施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农村繁荣发展。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抓好粮食、糖蔗、瓜菜、水果生产。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和“临高乳猪”等畜牧业,增加水产品,畜产品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幅度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壮大农村第三产业,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升级。三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加快农田水利、渔港、农林、道路、电网、饮水、沼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四是争取上级多支持并抓好我县农村“五大”、“六小”工程项目。改革农村扶贫工作体制,积极推行“三集中”的新机制,提高扶贫实效。五是要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积极发展“打工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加快发展资源型加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既是解决我县“三低一小”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临高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临高的必然选择。加快我县工业发展,今后五年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措施,鼓励工业投入和开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的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县的产业政策和鼓励性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工业开发。二是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要切实抓好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大幅度提高技术改造的质量和效益。要想方设法加大对制糖、制药、钢铁、化肥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果蔬、木材、酿酒、木制品、海产品、水产品等资源型加工业,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2——3个工业产品,并培育成为我县的工业支柱产业。三是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工业招商引资工作。要进一步推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大特区——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加强与岛外的接触和交流,积极做好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推介招商活动,采取多种灵活措施引进更多的大工业项目落户金牌开发区,促进和带动我县工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四)改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投资
    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面对“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新形势,我县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就必须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方式,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县份,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来吸引境内外投资,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创造比其他地区更有利于资金大规模流入的环境条件,才能使我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切实从根本上扭转投资环境不理想的局面。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和决策权,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加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建立完善开发性金融合作信用平台,争取银行多支持临高的开发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五)加快转变职能,推进政府改革与建设
    按照建设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继续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政府的效率。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建立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赋予统一集中的投资审批权和投资服务办事职能,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方便群众和投资者。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行业组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关系,政府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政府部门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要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建立政府执行文化。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度。加快建设法制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按照高度专业和尽忠职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公务员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继续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加强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科技普及教育,大力推进先进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让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十五、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根本保证。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县人民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心同德,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临高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