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璇 董河清
[摘 要]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农村文化;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391(2007)11-0057-02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
一、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是农村工作中一项关乎全局的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在农村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需要;(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衣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一些乡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就搞好了。因此,文化建设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工作。
2.资金投入不多。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总体收入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生产经营性投资倾向日趋严重,财力吃紧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有所减少。而乡、村及农户在文化建设投入问题上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从而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上的部分“真空”,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3.管理引导不力。少数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文化设施建设,忽略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建庙造神、求仙问卜、算命看相、大修坟墓等活动已经公开化。在一些地方,群众对建学校办教育舍不得投入,而建庙宇修坟墓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却不是奇事。
4.文化活动不活。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从内容到方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
5.人员编制不够。目前,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管理人员,一旦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转正式工作问题,就向县城、市区调离,或就地改行,而新配备的人员大多对业务不熟,素质不高,待遇低又不够安心,只熬时间等转正,工作没有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转正机会逐年减少,愿意从事农村文管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文管力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化管理职能的行使。
二、对策
1.不断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把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列入小城镇、文明村寨建设的总体规划,改变农村文化站、广电站“四无”(无房子、无设施、无图书、无活动)的落后状况。要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并以此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2.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基本内涵是使广大农村群众享有逐步提高的文化权利和逐渐丰富的文化生活。为此,要以政府为主导,着重加强文化设施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起覆盖农村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大众传媒网络;要加强文化艺术的创作、演出工作,广泛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生活的全面繁荣。目前,各地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中,送文化下乡就是一种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有效形式,通过“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3.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特定文化的传承、维护和弘扬是国家利益所在,也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威望迅速提高,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带来冲击。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也面对西方无孔不入的文化扩张和渗透。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氛围,使全民族养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反对邪教的风尚。
4.突出抓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一主题。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结合“普九”工作的开展,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其次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后是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不仅服务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而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党员教育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
5.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力度。第一,要健全管理机构。市、县和乡镇要有固定的文化管理站和文化稽查队等职能机构,配备精干力量。第二,要完善法律规章。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走上文明、健康的轨道。第三,要引导健康的文化时尚和生活习俗。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对地方风俗习惯、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确立科学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消费方式。第四,要狠抓“扫黄打非”和综合治理。对农村封建迷信、制黄贩黄、吸食毒品、卖淫嫖娼要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坚决予以取缔,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作者:中共江西省九江市委党校教师;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