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打基础、提实力、增后劲”的紧要关口。《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五”发展回顾
进入新世纪的头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付出心血最多、推进工作力度最大的时期。2000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十五”计划各项任务目标均超额完成,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89.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4%,超过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人均生产总值2003年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后,2005年达到9990元,是2000年的1.5倍;财政收入达到101.4亿元,是2000年(42.53)的2.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897亿元,比“九五”翻了一番多。投资不断加大的同时,投资效率逐渐提高。2004年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我市列第51位。
结构调整进展加快,新兴经济增长极初现端倪。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7.8:49.3:32.9,同“九五”比,一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4.8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粮经比从79.4:20.6调整到71.7:28.3,种植业“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和畜牧水产“一带六区”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率从40%提高到48%;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汽车、机电、轻纺、食品、建筑建材和信息产品制造等“一个支柱、五大优势”行业对全市入统工业增加值和利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7%和68%,销售收入占全市入统工业比重达到65%;服务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旅游业稳步发展,商贸流通新型业态迅速兴起,住房、汽车、通讯、网络、信息等正逐渐成为消费热点;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61.7%,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大幅提高;县域特色经济格局出现可喜变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县的制造业开始崛起,特色经济强县的加工制造业(如箱包、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中药等)规模不断扩大。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带动力强、影响全局的高增长产业群初步形成。
基础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十五”时期,是城乡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成效最显著的五年。水利、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通信等基础产业快速发展,热电厂8、9号机组、国华定洲电厂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成为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市区累计投入210亿元,实施了路网改造、园林绿化、住宅建设和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建设,一大批路、水、电、气、热、电讯、广场、绿地、市场等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西大洋引水、“还清植绿”、“为民办实事”等民心工程相继实施,全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畅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型、园林型城市形态已现雏型。通过持续不断的文明卫生城镇、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社区建设,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得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城市化率达到32%,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
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对内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两增、两减、两分”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一次改制基本完成,二次改制进展顺利,国有大型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和市属中小企业下放属地管理后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城乡集体企业基本完成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根本转变。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较好效果,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二次创业成绩显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平稳推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服务、诚信等方面环境更加优化,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财税、金融、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取得新进展,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对外贸易保持了高速增长,2005年外贸出口创汇完成11亿美元,是2000年(2.68)的4倍多,在民营企业出口、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和出口商品基地县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利用外资7.8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230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断拓宽,科技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大疫病疫情的防控取得全面胜利。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5.3‰,明显低于计划控制指标,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优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达到8677元和347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077元和819元,年均增速达到9.1%和5.5%。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支撑;城市化发展水平低,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三农”问题仍较突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发育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等等。
二、面临形势
目前我市已步入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新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步入一个困难、压力、挑战并存的“矛盾凸现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缩小差距,更好地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以下难得的历史机遇。
——经济全球化加速及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带来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将促使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更加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WTO过渡期的结束将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快更多地涌入京津及周边地区,必然会给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利用外资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等带来难得的机遇,为我市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参与更高层次竞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带来的机遇。国际上针对我国的产业转移呈现出两个新趋势,一是重化工业开始向我国沿海临港地区大规模转移;二是产业转移呈现出研发、制造和现代服务联动的新趋势。前一个趋势可以促使我市主动“东接”,与天津、沧州等沿海临港地区实施产业对接,选择、引进、发展和布局重化工业的中下游产业。第二个趋势必将推动我市未来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推动我市与京津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合理分工。
——“南资北移”、“南企北扩”带来的机遇。我国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由吸纳资源向投资扩散转变。当前,这些地区的土地、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全线告急,劳动力成本也急剧攀升,民间资本纷纷“北上”,环京津区域将成为新一轮要素转移的黄金地域,我市具有承接转移的明显优势。
——国家统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机遇。国家正在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京津冀都市圈重大项目、产业分工等,还将以这两个规划为依据,统筹修编土地规划,这有利于促进我市与京津的产业分工及对接,协调解决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如环境制约、土地制约等。
——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引擎的机遇。国家已经决定将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继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之后,又一个区域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将掀起沿海经济开发开放的第三波高潮。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必将幅射“三北”,拉动内陆的发展。我市可利用与天津的业缘、人缘关系,依托天津对内对外开放,并积极主动发展与天津配套和对接的产业,加强与天津全方位的合作,力争成为天津向西部广阔腹地辐射的桥头堡。
——“北京办奥”带来的机遇。“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对我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全方位影响。“绿色奥运”,为我市发展绿色农畜禽产品和无公害农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建筑业、新型建材业创造了条件。借助“人文奥运”,我市可争取承办一些赛前训练项目,借势发展文化、体育、会展、旅游等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同时,“北京办奥”对催生我市的外向型经济,提升城市品味、加速城市(镇)建设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华北内陆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的机遇。内蒙、山西等华北内陆高原地区将对外开放指向东部沿海。我市是华北内陆地区东出的最近通道,最有条件成为吸引内陆腹地的资源、劳动力、人才等要素的集聚点,成为华北欠发达地区向沿海“走出去”的第一立足点,这将有利于我市扩大城市规模、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在经济社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各种困难、障碍、矛盾和挑战:土地供求矛盾加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对土地征用要求严格,工业和建设用地在我市发展中已经上升为“瓶颈”制约因素;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制约开始显现。电力供应、供气、供热等存在一定短缺,资源性、区域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人才资源存在总量性和结构性短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于加快发展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财政收入规模小,人均水平低,保障能力差。“吃饭财政”的局面远没有得到改善,宏观调控能力差,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和城市化与京津的落差仍在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市产业对接能力和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配套能力,在短期内影响了京津对我市的辐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能力的形成,也推迟了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是制约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国企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待突破,粗放型管理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化解就业矛盾、区域性贫困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农村富余劳力转移任务重,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多,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区域性贫困问题仍然是未来发展急需优先解决的社会问题。加之,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形势下,只有抓住机遇,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新跨越;如果失去机遇,也可能出现经济徘徊、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全市上下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珍惜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全面振兴保定步伐。
第二章 功能定位 总体要求 奋斗目标
一、功能定位
根据区位和自然、社会资源禀赋,在深刻认识内外环境和面临的机遇,统筹考虑自身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我市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功能定位是:京津联结广阔腹地、华北内陆地区向沿海开放的桥头堡;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的现代工业制造基地和技术创新及扩散副中心;京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京南现代物流走廊;华北地区特色旅游休闲胜地;华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二、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强化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县域经济、科教人才“四大支撑”,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轻纺服装加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五大基地”,构筑现代农业长足发展、先进制造业实力明显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现代流通繁荣兴旺、旅游优势充分发挥、“一城三星”城市布局初步形成的“六大格局”,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打造“实力保定、魅力保定、和谐保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奋斗目标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接近2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2:52:36;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社会结构更加合理,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达到40%以上。“一城三星”城市布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外贸出口创汇达到20亿美元,年均递增13%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0亿美元。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成效,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领域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力争使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6%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左右。耕地保有量保持在74万公顷。
2、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0元,年均增长6.5%,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力争到2010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
3、“和谐保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
——收入分配差距与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优化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切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比例有所降低。西部山区发展进一步加快,区域差距扩大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扭转,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开始建立。
——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比较健全的公共安全维护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贯穿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建立起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机制,初步形成经济安全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安全事故发生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以下。
专栏1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全市生产总值(2005年价) 亿元 1089.1 - 12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 元 9990 - 11.2 预期性
全部财政收入 亿元 101.4 - 12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60 - 16以上 预期性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32 58 (26)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5 8 (3) 预期性
城市化率 % 32 40以上 (8) 预期性
新增就业岗位 万个 5 (25) -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 5以内 -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3 (10) - 预期性
外贸出口创汇 亿美元 11 20 13 预期性
人口总数 万人 — - 6.8‰以内 约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20 23 (3)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8677 13000 8.5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471 4750 6.5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 - - (—20)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84.6 90左右 (5.4) 预期性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7.05 9 - 预期性
全市森林覆盖率 % 18 25 (7)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 % - - (—36)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74 74 -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 - (—15) 约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57.1 80 6.9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8 85 (67) 约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50 60以上 (10) 约束性
注:1、“2010年”栏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2、“年均增长栏”带()的为五年累计百分点。
到2010年,力争建成一个经济充满活力、文化特色鲜明、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比较宽裕的新保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经济规律,顺应竞争要求,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发展思路,促进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集约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和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走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从战略全局着眼,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一带两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和经济发展空间。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必须坚持不懈优化发展环境。着眼于破除思想和体制“两大障碍”,深入落实优化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施治,突出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努力提高行政效能,以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注重公平,维护正义,努力保持社会和谐。
第三章 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 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坚持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重点,突出工业在全局中的战略支撑地位,加快“工业强市”步伐。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统筹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分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一、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工业发展新格局
培育壮大10大主导产业,着力构筑工业“三大板块”。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三大产业群,构筑标志性工业板块;提升改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纸制品及包装四大产业群,构筑传统优势工业板块;培育扶持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软件开发三大产业群,构筑成长性工业板块。合理规划32个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五大基地。到2010年,力争形成以三大工业板块为骨架,以五大产业基地为主导,以32个特色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做大做强标志性工业板块。本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加快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三大产业发展,使其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和财政贡献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群。按照“广泛合作、差别竞争、错位发展、产业配套、整合做大”的发展思路,抓好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河北省对保定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全力打造“华北轻型汽车城”。以长城、中兴、河北长安(定州)为龙头发展汽车整车,重点发展轻微型客货车、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型乘用车、MPV多功能商务车和专用车,积极发展大中型客车和SUV商务车;以风帆、凌云、立中、长城内燃机为龙头发展汽车零部件业,建设市区、定州、涿州、定兴四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区。适应汽车零部件环保化、轻量化、节能化的发展趋势,搞好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重点发展与整车产品配套的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总成、车桥总成、独立悬架和车架总成等关键汽车部件。大力发展汽车动力装置、车用空调软管、车用蓄电池、电子控制系统、液力减速器、万向节驱动轴、铝合金轮毂等产品,提高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形成与整车同步的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
新能源装备和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群。以国家级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做好规划,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在输变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和高效节能材料等领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以天威集团为龙头发展特种变压器、电力保护装置、电力控制测试装置、GIS电力开关、互感器等配套设备,开发移相器、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电气制动器等柔性输变电产品;以英利新能源公司为龙头在扩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基础上,根据世界和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整合并延伸光伏发电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完整、闭合的光伏发电产业链,逐步形成与太阳能发电系统整体配套的能力;以风帆集团、天威集团为龙头,加大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专用储能电池与储能装置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以保定惠腾风电设备公司为龙头,按照“叶片先行、发展总装、完善配套”的思路,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引进风电总装项目,努力实现风力发电装备国产化,形成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链,实现从单一风电部件设备制造向整机、成套设备制造的延伸和扩展。重点促进天威集团500千伏级以上特大型变压器及相关配套项目、天威英利太阳能电池扩建项目、风帆太阳能电池、惠腾风电叶片、华翼风电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板块。立足京津冀都市圈产业新分工,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以达到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效率化目标。重点抓好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纸制品及包装、塑料制品等产业的改造和提升,逐步从单个企业改造转向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群改造,从传统的粗加工产品转向“专、精、特、新”产品开发,到2010年,三大传统产业群的区域聚集效应初步发挥。
纺织服装产业群。重点抓好化纤、棉纺及毛纺、服装业。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联合创新相结合,将功能性和差别化相结合,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创造特色、名牌产品。化纤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型溶剂纺纤维素纤维和短纤、氨纶弹力纤维、醋酯纤维长丝、高湿模量纤维素纤维、差别化晴纶以及碳纤维等,重点开发高仿真、复合纤维、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重点加快溶剂法纤维素纤维项目、PLA纤维等项目建设;棉纺及毛纺业,重点发展高阳和蠡县棉毛纺织企业集群,促进依棉集团、三利集团、启发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加快宏润面料二期等项目的建设;服装业,坚持强强联合、互动共赢的战略。以电子化、智能化的先进设备为依托,以先进的工艺技术作保证,以小批量、多品种、对市场快速灵敏反应为手段,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重点发展容城服装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企业上档等一系列项目建设。
塑料、纸制品及包装产业群。重点抓好塑胶制品、包装制品、造纸及纸制品业和皮革、皮毛、鞋业。塑胶制品业,以雄县塑胶加工为依托,大力开发日常塑胶和高性能塑胶制品,加快雄县革塑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多功能性烟膜、消光膜与复合镀铝膜、非透明膜、降解膜、抗菌膜等产品;包装制品,以白沟箱包开发及生产为依托,大力发展皮革包装制品、塑胶包装制品等。注重纳米技术、毫米技术、多层共挤技术在塑料包装材料上的应用。加快发展新型全降解塑料、无污染发泡塑料等新型包装材料以及保鲜食品、标准化医药产品、日用工业产品、特殊用品等包装材料;造纸业,支持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推进林纸一体化,逐步提高木纤维原料比重,重点加快保定钞票纸厂等企业的发展;皮革、皮毛、鞋业,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改造步伐,逐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产业集聚,增加治污设备,加强治污力度,加快留史皮革业升级改造项目和安新鞋业项目的建设。
食品饮料产业群。依托传统农业优势,引进著名公司及名牌企业,鼓励贴牌与创牌并重,布局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饮料酒业、果蔬加工业、粮肉制品加工业。以天香乳业、妙士乳业等一批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培育乳品生产企业集群,大力发展以无菌包装奶为主的液体乳、各种花色乳、发酵乳以及“有机奶”、“免疫奶”等功能产品;以顺平汇源果品、刘伶醉、五合窖酒厂为龙头促进饮料酒业集群的形成,大力发展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特色酒类,提高我市饮料酒类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麦可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粉和保健蔬菜等产品,加大野生菜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果品蔬菜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以徐水华龙、高碑店亚威、保定肉联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促使粮肉制品加工业向规模化、深加工发展,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粮肉制品。重点推进汇源公司浓缩果汁、麦可公司果蔬加工以及天丰、理想果品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
——培育扶持成长性工业板块。依托区位及资源条件,坚持“整体跟进、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以科技型企业和现有优势产品为依托,借力京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选择地培育发展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软件开发等成长性产业群,增加工业发展新的支撑能力。
化工制药产业群。化工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精细化工,围绕乐凯感光材料发展相关精细化工产品。支持乐凯传统感光材料的升级改造,促进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加快数码相纸及材料的研发进度;鼓励康达、古城香业等优势企业开发环保型、安全型气雾杀虫剂和蚊香、卫生香等系列化、功能化产品;煤化工,在旭阳已有的120万吨炼焦能力和正在建设中的80万吨焦炭加工装置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焦化产品的回收和深加工,把旭阳建成一个上下游化工产品衔接,产业链条长的大型煤化工企业集团;盐化工,加快宝硕集团化工分公司、新兴化工公司、眺山化工厂等骨干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鼓励开发高性能、功能性、专用性PVC树脂、碳酸钙粒子改性PVC树脂、乳化聚氯乙烯树脂和有机氯产品,重点建设宝硕集团化工分公司万吨树脂技改等项目。
制药业,重点围绕安国中药饮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中药材标准化建设、中药加工体系建设、中药研究开发体系建设、中药材流通标准化建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企业的GMP建设与改造力度,加强植物有效成份提取技术开发应用,推进制药业产业化发展。结合中草药资源优势,鼓励开发以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力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在临床上用量大、面积广的现代中药,增加中药新品种,推进中药西制和生物制药发展。积极申请、谋划安国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我市中药现代化进程。
建筑建材产业群。建筑业,依托区位优势,抓住我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机遇,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按照“扶强扶优、做专做精”的原则加快组织结构调整,加速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建筑业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技术优势的建筑劳务基地,支持建筑企业拓展外埠市场。加快河北省建设集团等大型支柱企业的发展。
建材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着力改造传统建材。新型建材业,依靠产业政策,通过改组、改制、联合、兼并等途径,实现新型建材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企业规模的集约化、技术装备的现代化。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新型防水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推广全粉煤灰、煤矸石等高掺量烧结新工艺,加快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传统建材业,坚持以发展促调整的方针,逐步优化生产布局,推进企业重组。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推广散装水泥,发展砼搅拌站。鼓励易县天然石板业、涞水玻璃制品业加快发展,开发高分子防水卷材,鼓励发展防水涂料和堵漏材料。重点支持易县太行和益水泥有限公司、宝硕集团、徐水晨阳集团等骨干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品规格品种。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软件开发产业群。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抓住南企北迁和环京津信息产业带迅速崛起这一有利时机,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通过更新电子专用设备类产品,开发电子消费类产品和基础材料类产品,扩大电力电子、高频、印刷电路板设备制造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构筑我市信息产业的总体格局。以浪拜迪公司、保定精艺电子仪器公司、保定智能电脑公司、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等企业为核心发展电力电子产业;以我市现有高频产业基础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发展高频产业,在北市区民营科技园区内规划建设高频产业集中区,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力争2010年,全国高频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以配套我市汽车产业为目标,以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手段,以汽车核心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辅助控制系统以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为主要发展方向,发展汽车电子产业。
软件产业。充分发挥电力自动化系统与电力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特色和优势,积极带动其他软件产品发展。通过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培育软件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软件公司的合作,向集软件产品出口开发、技术积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方向发展。重点推进高新区软件产业、动画产业以及IT转化中心的发展和项目建设。
——优化园区布局,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以促成产业链为方向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作为培育工业集群的载体,逐步将工业园区(工业城)整合为产业功能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效益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工业区发展定位,加强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区服务功能,提高工业区产业聚集度。加快建设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定州)、容城大河服装、高阳纺织工业城、雄县革塑等32个专业工业区,构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各县(市、区)要立足于当地实际,围绕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规模,建设各具特色的县域特色产业区,逐步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轻纺服装加工基地、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专栏2 10大主导产业、32个工业园区、五大基地
◆10大主导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设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纸制品及包装、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软件开发。
◆32个工业园区:
南市区长城汽车工业区、北市区民营科技园区、新市区项目集中区、定州长安汽车工业区、中兴汽车工业区、定兴长城汽车工业区、容城大河服装工业区、高阳纺织工业城、高阳三利工业区、蠡县启发科技园区、涿州北新建材工业区、雄县革塑工业园区、北京博纳(高碑店)科技园区、安国中药产业园区、望都县台商投资工业区、清苑县工业区、白沟工业园、新凯汽车工业园、涞源矿产品加工开发区、涞水玻璃制品工业区、徐水工业集中区、易县建材工业区、易县铸造工业区、南市区国际汽车部件产业基地、定州煤焦化工业园、博野蠡县橡胶工业集中区、蠡县留史皮革制品工业区、蠡县百尺魏佐羊绒工业区、雄县乳胶制品工业区、安新鞋城、东方雕刻城、顺平塑料工业区。
◆五大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轻纺服装加工基地、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专栏3 工业10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长城集团20万辆新型乘用车和25万辆微型轿车项目、长安集团河北基地、中兴公司中高档皮卡车技术改造、凌云集团等速万向节前驱动轴技改和车用空调软管扩建项目、立中集团200万只铝合金轮毂技改项目、新凯汽车项目等。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天威英利年产500NW太阳能电池扩建项目,风帆太阳能电池项目,惠腾风电叶片、风力发电设备总装项目,华翼风电研发中心项目,乐凯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等。
◆输变电设备制造业:
天威集团500千伏级以上特大型变压器及相关配套项目、超高压大型变压器改造升级项目等。
◆纺织服装业:
溶剂法纤维素纤维项目、PLA纤维项目、宏润面料二期项目、佳龙20万吨直纺差别化纤维项目、聚酯工业丝项目,高阳纺织、容城服装产业升级、企业上档等一系列项目建设。
◆食品饮料业:
汇源公司浓缩果汁、麦可公司果蔬加工项目,天丰、理想果品加工项目,豆豆集团大豆深加工项目、华都肉鸡养殖加工项目、祁州酒城开发项目等。
◆塑料制品业:
宝硕集团KPPS管道、BO-PVC项目,力达塑业项目,雄县塑胶手套生产线项目、雄县安琪胶业有限公司安全套项目等。
◆纸制品及包装业:
钞票纸厂二分厂技术改造项目、兴冀特种纸业公司500万卷晒图纸项目、天达公司纸制品生产线项目、白沟箱包加工生产项目等。
◆化工医药业:
旭阳煤化工综合项目、宝硕集团化工分公司万吨树脂技改项目、长天药业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项目、药都集团中药饮片项目、瑞普公司澳瑞生物制药项目等。
◆建筑建材业:
北新工业园欧松板项目、涞源240万吨水泥项目、曲阳太行水泥公司120万吨水泥项目、泰利玻璃制品公司扩建项目、恒祥房地产开发公司保定建材商贸城项目等。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软件开发业:
航天信息股份公司涿州基地建设项目,乐凯公司偏光片用TAC膜生产线项目,保定斯蒂电子科技公司IPTV机顶盒项目,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动画产业以及IT转化中心项目等。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传统制造业采用新装备、新技术的步伐,革新制造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引进、扶持一批具有高精尖技术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制造企业。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有选择地培育扶持我市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优势的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发挥信息产业带动作用,加快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国家级示范市建设。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汽车、新能源、化工、医药、农业、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和行业性工程技术中心。完善创新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发展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前景广阔、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现状,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下大力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和外源性高新技术,实现传统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驻保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使我市成为面向京津的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启动“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工程,建设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生产力促进中心,发挥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专栏4 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2.0MW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产业化
◆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工程建设
◆50MW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产业化
◆汽车及汽车配件产业化
◆ 农业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 “学产合一”多元化精致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 涿州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抓好长城汽车等13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建设。
三、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乐凯、宝硕、天威、长城、巨力、风帆、天鹅、华夏、凌云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产业优势、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加快培育三利、宏润、启发、太行、索力、天香、康达、惠腾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产业特色的骨干企业。到2010年,力争形成5-10家销售收入超50亿元和1-3家超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扩大名牌规模,提高名牌带动能力。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在促进现有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着力开发新品,注重培育名品,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名优产品。重点培育长城、长安、中兴、乐凯知名品牌,到2010年,力争培育10个中国名牌产品、50个河北省名牌产品。
专栏5 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大企业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河北长安集团公司天威集团、宝硕集团、乐凯集团、风帆集团、凌云集团、天鹅集团、华北铝业集团、旭阳焦化集团、保定热电厂、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
四、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创办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业辅导体系和人才培育体系,逐步扩大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第四章 加快服务业发展 稳步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特色旅游两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娱乐、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培育扶持社区服务、养老服务、金融保险、文体健身、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稳步构建“高增长、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一、以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京南现代物流高速走廊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平原县(市)交通枢纽的作用,按照对接沿海产业和承接京津辐射的要求,以产业基础和经济腹地为条件,以工业日用消费品专业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等为支撑,通过大力发展专业性市场,拉动与市场关联度高的产品、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市场更加繁荣,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以发展产地物流、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坚持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多式联运、包装加工、物流信息处理及市场展示和交易“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整合物流资源,沿主要交通通道,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性物流园区,逐步形成面向重点特色产业群和服务京津、辐射华北内陆地区的现代物流走廊。
积极创办物流园区。以优势农副产品供应及加工业为依托,规划建设和提升一批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农产品物流网络,重点建设定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安国中草药专业物流园区、定兴花卉交易中心;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打造一批工业消费品物流贸易城(园区),增强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重点抓好白沟箱包、高阳纺织、雄县革塑等一批专业市场的改造扩建,提高市场的软硬件设施水平。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市场交易功能,重点建设长城汽车物流配送中心、北方箱包物流贸易中心、高阳纺织品物流贸易中心等一批专业性物流园区。
大力发展物流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对现有商业批发、仓储、运输、货运代理企业的存量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形成新的企业运行机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完善和扩大企业功能,加速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化。
二是采取招商引资、跨区域联合等方式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专业化和一体化、具备较大规模的新兴物流企业,尽快提升我市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鼓励已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优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工商企业,完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向物流领域拓展。
加强与京津物流网络的联系和对接。充分认识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加强与京津现代国际物流网络的对接,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运作方式,把我市打造成京津冀都市圈物流网络中重要的现代物流走廊。
专栏6 现代物流业10大重点园区、10大重点项目
◆物流园区:
安国中草药专业物流园区、长城汽车物流园区、白沟物流园区、徐水酒业物流园区、雄县革塑包装专业物流园区、曲阳石材物流园区、保定国际商贸物流园区、保定市汽车物流园区、容城服装物流园区、高阳农机配件物流园区。
◆物流项目:
定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定兴花卉交易中心、保定市农业生产资料物流连锁配送中心、高阳纺织品物流贸易中心、蠡县留史皮毛市场、唐县肉联总公司羊肉配送中心、保定大众厨房配送中心、徐水白塔铺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保定市工农路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保定保百商业物流中心。
二、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打造观光休闲购物旅游胜地
围绕“燕赵文化、山水保定”两大主题,突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购物旅游三大重点,整合五大旅游区域,建设九大精品景区,打造两大龙头品牌。
整合旅游资源,建设功能性区域板块产品。通过“围点布圈”、“串珠连线”、“分类入园”等方式,统筹规划五大旅游区块: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结合清苑、满城、顺平三县人文和自然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旅游区”;自保定沿京广铁路南下,西至太行山麓,以安国、定州、曲阳、唐县等地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以药文化、石雕文化、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为辅,打造“保南特色文化长廊”;以安新、雄县白洋淀水乡、温泉为主,以白沟、容城、高阳、留史等商务旅游为辅,打造观光、休闲、度假、购物为一体的“白洋淀水乡风情园”;以涞水、涞源、易县、阜平等西部山区太行山自然风光为主,以红色旅游、文物旅游、民俗旅游为辅,打造“太行山百里风光带”;以涿州休闲度假健身旅游为主,以易县东部、高碑店、定兴商务旅游、工农业旅游为辅,打造“京南休闲度假健身第一城”。各功能区块在规划、配套设施、服务功能、项目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方面统一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客源丰富、交通便捷、特点鲜明的涿州、安新、雄县、涞水四地规划建设会议培训基地,增加中高档饭店的数量,争取纳入北京奥运接待体系。
建设精品景区,打造旅游龙头品牌。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品味较高、市场吸引力较强的精品旅游景区,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做精、做细、做大、做强,创全国知名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白洋淀湿地生态和水乡温泉旅游区、野三坡旅游休闲度假区、涿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清西陵与“一山一湖”旅游区、涞源凉城旅游区、阜平天桥瀑布群旅游区、安国东方药城旅游区、曲阳雕刻城及定州曲阳古文化区等九大精品景区,在景区环境、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化内涵、安全卫生等方面精益求精,争取全部达到4A以上标准。着力打造能够代表我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国家级红色生态旅游景区白洋淀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野三坡两大龙头品牌。
创新手段,大力培育和开拓旅游市场。抢抓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包括红色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购物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全面发展国内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开拓旅游市场;创新促销手段,加大联合促销力度,打破行政界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促销机制,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针对性的重点突破。借助北京办奥的机会,力争使我市一两个区块或一些景点列入奥运观摩名单,广泛开展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登山、滑翔和水上运动等时尚活动,以此为契机,提升我市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形象。加强与京津各大旅行社的合作,及时提供和发布旅游新产品信息,借助京津的力量开拓国内外市场。办好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白洋淀荷花节等15个国内节庆活动,开发举办具有我市特色的国际性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各种专题旅游节庆系列和网络。
质量兴旅,优化产业结构。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旅游细微服务年”活动。推行服务标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队伍、导游人员队伍和服务人员队伍素质和水平。努力建设旅游诚信体系,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全面改善和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合理布局中高档饭店建设。加快旅行社建设步伐,提高效益和服务质量,形成中外合资、集体、股份制、私营多元化的格局。鼓励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点联合,走集团化、品牌化、网络化道路。重点培育2-3家以旅游为主体、具有品牌优势、开展跨区域经营、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加强政策扶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依托我市特色商品、特产、民间工艺品丰富的优势,重点设计开发一批最具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实用特点的、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商品。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争在各区域板块和旅游线路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和相应的展示中心,将旅游商品研、产、销、宣密切结合,进一步延长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7 旅游业五大区块、九大精品、两大龙头和重点项目
◆五大区块:
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旅游区、白洋淀水乡风情园、太行山百里风光带、保南特色文化长廊、京南休闲度假健身第一城。
◆九大精品:
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白洋淀湿地生态和水乡温泉旅游区、野三坡旅游休闲度假区、涿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清西陵与“一山一湖”旅游区、涞源凉城旅游区、阜平天桥瀑布群旅游区、安国东方药城旅游区、曲阳雕刻城及定州曲阳古文化区。
◆两大龙头:
红色生态旅游景区白洋淀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野三坡。
◆重点建设项目:
香港中智集团白洋淀温泉城旅游项目、狼牙山红色旅游基地、冉庄地道战红色景区、易县南湖开发、涿州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等。
三、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用现代化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娱乐、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坚持鼓励、支持同引导、管理并重,培育商贸、餐饮、娱乐服务业重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大力发展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扶持和打造时尚精品、装潢材料、建材、汽车销售、餐饮、花卉、宠物、小商品、服装、邮电等专业化街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支持品牌和老字号餐饮业快速扩张,提高餐饮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创造需求、引导消费,打造知名服务业品牌。
积极发展房地产、会展、金融保险、信息、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房地产开发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人为本,方便出行。城镇重点加快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突出古城特色,提高园林、绿化面积。农村鼓励开发居民小区,积极推行农村宅基地统一规划,集中使用,连片建设。谋划发展会展业,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金融保险要以增强投融资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信用建设为重点,构建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多元化、多功能、辐射力强、高效有序的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市场,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结构优化,加快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继续加强对后备上市公司的培育,促进企业直接融资,鼓励企业以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信息服务业要加快现代邮政通讯、网络传媒、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提高我市信息化水平。社区服务要重点发展家政、维修、保安、环卫、护理等各类服务。积极开展就业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
健全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妇幼保健等服务。普及老年人综合服务,开拓养老服务,逐步完善退休人员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社区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组织网络、社区服务信息网站和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产业化。积极推动会计、律师、审计、专利、资产评估、房产经纪、公证仲裁等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人才、文艺、体育、旅游等事业性中介组织,完善和健全科教文体产业中介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抓特色、建基地、创品牌、扶龙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源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基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体系,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京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观光农业基地。
适应京津大都市的环境和需求,以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相互配套的大农业系统。源头农业重点发展中高档花卉和特色农作物的种苗,逐渐形成以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粮油等种源开发与生产的综合体系。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瓜果等优质农产品。生态农业重点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禽畜肉类产品、禽蛋、鲜奶、水果、粮油、淡水产品等,并建立完善标准化认证体系,将农产品生产的标准逐步由市场准入型提高为优质专卖型和推荐出口型。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多种特色作物、特色养殖、休闲渔业为景点,大力发展观光镇、园艺场和现代农庄,创出品牌。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一牧二菜三林果”的方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和名优特林果业。调整农业区域布局,根据我市农业资源分布状况,加快形成传统农业提升区、都市农业发展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重点培育粮食、特色种植、优质蔬菜、水产养殖、林果花卉和畜禽养殖产业带,加快“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畜牧水产业“一带六区”和果品业“六大基地”等23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保定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重点扶持百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把“草牛奶”工程作为产业化龙头示范工程来抓,突出抓好奶牛繁育、饲草饲料、优质奶源、乳品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设市级畜禽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快建设面向京津、辐射“三北”的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二、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针,切实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强乡(镇)村建设规划和设计,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住宅集中布局,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积极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基础,通过一建(建沼气池)、五改(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街道),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实现村街道路硬化、造林绿化、环境净化,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搞好农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体育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活跃和丰富农民文体生活,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力争到2010年,把全市50%以上的村建成“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
三、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农业“短平快”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坚持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继续实施农村劳力转移工程和农民培训工程。强化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的合理水平。继续加大“五进一出”(进城、进企、进市、进棚、进校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合伙创业、联合创业,扶持发展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出资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投资性收益比重。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整合扶贫开发资源,实行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的方式,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稳定解决595个贫困村、32.5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着力推进和重点落实好免征农业税、县乡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一免三改革”工作,协调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供销社改革。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发展农村富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政策性支农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建立征地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使用制度,逐步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有序推进的原则,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城乡发展,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推动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田向种养大户和生产基地集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农村“六小”设施投入。进一步搞好镇村建设,优先发展农村共享型基础设施,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各项改革。
专栏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举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优质粮产业工程:
抓好良种补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灾害防控、 沃土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实施。到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在1250万亩,建设“吨粮田”3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450万吨以上。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全市农村新发展沼气用户24万户,计划投资4.8亿元,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村沼气用户力争发展到48万户,沼气普及率达到21%,适宜发展的县、乡、村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
◆畜牧水产“一带六区”建设:
优质瘦肉型猪养殖带,奶牛养殖区、肉牛养殖区、肉羊养殖区、禽蛋养殖区、肉鸡养殖区和水产养殖区。重点抓好“草牛奶”工程、市级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疫病控制中心、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分站建设、良种繁育推广项目、秸杆养畜示范县等重点项目建设
◆草牛奶工程:
开发利用饲草及饲用农作物,积极发展肉牛,大力发展奶 牛业,力争2010年奶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奶产量达到80万吨。
◆林果业“六大果品基地”建设:
新增犁、苹果、桃、磨盘柿、大枣、核桃和杏扁等六大名特优果品基地50万亩,使全市果品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
◆动物防疫体系:
健全完善乡镇动物防疫站、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省际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加强县(市、区)和基层动物防疫站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农村公路:
完成县、乡、村道路建设与改造7857公路,其中县道746 公里、乡道2455公里、村道4656公里。
◆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
建设太行山区干鲜果、养殖、旱作杂粮等优势 产业带。
◆标准化生产:
畜牧业到2010年全部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 2007年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所有农产品全部实现有标生产。
第六章 优化生产力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构筑以“一城三星”为中心、以京石高速沿线地带为“一带”、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为两翼的“一带两区”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区域格局。
一、坚持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全市分成“一带两区”三个区域,构筑“一带两区”空间发展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在“一带”的带动和辐射下,加快“东区”发达区域的发展速度,加大对“西区”扶持力度,实现“中间崛起、两翼齐飞”区域发展局面,提升全市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经济发展中间隆起带。突出“中心”发展,打造发展引擎。保定市区和清苑、满城、徐水三县(一城三星)是带动全市发展的增长极。要充分发挥“中心”区域现代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城市中心地位突出的优势,依托区域内骨干企业和良好的科教文化基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科教文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全市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软件基地、高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教文化中心。努力建成高新技术的研发区、高新产业的成长区、大型企业的集聚区,建成资本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打造我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沿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两侧是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带和基础产业带。
以该区良好的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为基础,重点发展能源工业、化工建材业、食品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以区域内汽车及零部件、建材、食品加工等骨干企业和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为依托,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业、新型建材业、食品饮料业、煤化工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现代物流和能源产业。把“一带”地区建设成为经济技术功能突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经济隆起带。
促进“东区”经济发展新突破。东部平原区是我市县域特色产业区,围绕制药、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竞争力。以白沟箱包、高阳纺织、容城服装、蠡县纺织、雄县革塑、安国中药等特色产业为依托,促进纺织、服装、包装制品、革塑制品、中药加工及种植等县域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县域特色工业园,强化以产业分类集聚为标志的工业城、工业园建设。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以白洋淀为依托,着力发展湿地经济和生态休闲旅游经济。使东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
实现“西区”经济发展新跨越。西部太行山区是我市生态、资源型产业区,也是绿色生态保护区。发挥该区的资源、生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增强中心县城实力。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林果业、畜牧业、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以山区独具特色的农业、林果业、养殖业为依托,发展山水经济,着力建设一批种、养、加特色小区。以涞源矿业和阜平、易县、曲阳石材为依托,着力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一批建材、石材加工工业区。以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生态游、休闲游和山水游,着力建设西部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区。把西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跨越区,力争经济发展速度早日赶上全市平均水平。
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开发力度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重在开发建设,要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态移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特点,积极实施产业置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生态型工业。以资源精深开发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新能源和植树造林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以阜平、唐县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做好扶贫工作,加大专项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的倾斜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态脆弱的乡村贫困人口要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通过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等方式,促进人口转移集中,最大限度减少返贫现象,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健全区域协调互动的合作机制
加强“一带两区”跨地区的统筹规划,促进“东区、西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完善“西区”与“东区”、“一带”的结对挂钩机制,鼓励和支持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人才交流,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更加有效地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四项转移”,抓紧研究制定鼓励向欠发达县“四项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进一步激活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融入京津冀都市圈,推动“一带两区”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分工格局。
第七章 培育特色集群 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比较优势,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体,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的原则,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一、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以工业集中区为主要依托,形成簇群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使县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改造、提升现有县域特色工业,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一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换代,提升水平、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大力扶持曲阳石雕石材、高阳农机配件、定州煤化工、蠡县博野橡胶制品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促进望都、涞源、涞水、顺平、安新等传统工业弱县的制造业集群发育、成长。按照“四个一”标准(确定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建设一套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培育一两个有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快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的规范化建设。
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市场特色突出的县(市),要增强带动力,扩大辐射面,提升知名度,促进专业市场、特色市场上档升级。加强白沟市场、高阳庞口农机配件市场、安国中药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农业特色突出的县(市),要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做优绿色产品,全力建设面向京津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全国闻名的特产之乡。培育定州蔬菜、满城草莓、定兴花卉、徐水西红柿和山区县林果产业,发展望都辣椒、曲阜唐大枣、涞水涞源薄皮核桃等地方特产,积极促进一些县域农业经济向加工业、制造业集群转变;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要把独特的人文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以旅(游)兴县,围绕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三、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落实涿州、定州、安国三个扩权试点县级市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赋予县(市)政府更大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充分利用扩权县的政策优势培育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筛选一批重点镇做试点,参照省扩权强县的政策,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加快发展步伐。突出优化县域行政服务环境,努力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用地、人才、市场秩序等难题。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中小企业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探索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担保中心,力争担保资金达到4.5亿元以上,形成20亿元的担保能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第八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巩固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重点发展技术先进型、能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建设型产业,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予以扶持,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
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快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传统产业推广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选择20家企业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采用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零排放技术。重点抓好天威、风帆等企业的清洁生产。
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利用工业区的规模集聚效应,合理规划园区内的产业群、资源流和能源流,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工业园区物质、能量的平衡和综合利用。延伸园区的生态产业链,将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清洁生产和废物零排放。加快造纸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重点建设煤化工、纺织、酒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抓好河北龙帝首创轮胎等17个项目建设。
建设生态循环型乡村。重点抓好30个乡镇、100个行政村的农业生态循环试点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实现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采取新工艺,推广节水灌溉。
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重点加快市区及县(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三大体系建设,以新建住宅小区和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建设推广中水回用、热量分户计量及温控系统,对既有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全面推广节水节能器具。在加强市区循环经济改造的基础上,创建1-2个循环经济型试点县(市)。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以全民动员为基础,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倡导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发挥政府带头作用,创建一批节约型城镇、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加大对资源节约的规范约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资源节约工作制度化。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回收利用废弃资源。
加快建设节能型城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加大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广洁净煤利用技术,加强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及工艺设备改造;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电机系统节能、绿色照明等六大节能示范工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制定有关约束性和鼓励性政策措施。
积极构建节水型城市。合理开发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加强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增强市民节水意识,减少水浪费;制定节水标准体系和合理的水价体系,加强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制定并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强制性标准、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制定促进节水的鼓励政策和浪费水的惩罚措施,推进全社会节水。
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加强土地计划管理,坚持耕地占补平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千方百计保障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城市用地,要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盘活整合闲置土地。开发区建设要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企业用地要落实和完善国家行业用地标准,鼓励建设高层标准厂房。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加强农村住宅用地管理,挖掘存量,整治和消除“空心村”现象。
大力推进节材降耗。大力推广节材降耗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强废渣、废水、废气“三废”的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控制矿产开发数量和限采矿种开采总量,保护和利用现有矿产资源。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三、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加大工业污染防治,遏制生态恶化,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环境承载力和竞争力。
加强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工业污染防治。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大对全市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依法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快唐河、潴龙河、孝义河、府河、瀑河、萍河、白沟引河、漕河等八大水系及白洋淀、四大库区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严禁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保护好饮用水源地水质;抓好造纸、化工、建材、制药、皮毛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强对停产治理企业的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于印染、制革、化工等污染型项目,按照“项目进区、集中制污、方便管理”的要求,强制其在规定的工业区建设。对达不到排放要求的企业坚决依法关闭。
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快市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市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鼓励各类资本投资经营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环保事业,逐步实施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综合防治农业污染、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提高农村社区人居环境质量。重点实施热电厂脱硫工程、扬尘治理工程和噪声治理工程,强化对大气污染、固体物污染、噪音污染的综合整治。推广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积极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内河水质。
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建设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横岭子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加快发展林业,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型的路子,着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扶持发展林产品加工、林纸一体化、森林湿地公园旅游及苗木花卉产业。重点推进涞水、易县生态示范区和涿州、高碑店、安国、定州四个环保模范城建设。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生态建设工程,生态脆弱区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启动总投资80.5亿元的白洋淀及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第九章 加快城市化进程 构筑现代化大城市
围绕“构筑现代化大城市”目标,按照大城市城镇体系建设要求,优化调整城市形态布局,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尽快构建城市基本框架,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按照大城市的标准,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推进由中心城市、4个中等城市、一批卫星状小城市,多个重点中心镇组成的城镇群格局。形成以保定1+3组团大城区为核心,四个县级市为中等城市,一批卫星状小城市均匀分布在核心周围,众多小城镇串联其间的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组团发展模式建设保定大城区。重点培育1+3组团的城市核心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加快保定市区及满城、清苑、徐水大城区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大城区成为资本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区域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强化“大保定”一体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个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的稳妥实施。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建设现代化、高水准的智力密集区和先进制造工业区,加快整合、改造、提升老城区步伐,发挥老城区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大力发展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居住新区。
加快发展新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挖掘潜力、增强实力、扩大规模为目标,做大做强京石轴线上涿州、高碑店、定州、安国四个县级市,推动其向30-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迈进,推动涞源、易县、曲阳、蠡县、高阳、雄县、定兴、唐县等县城发展成为10-15万人口的具有各自风貌和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使其尽快发展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区域次中心。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聚集程度、资源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建设白沟、昝岗、留史、松林店、庞口、码头、百尺、遂城、李亲顾、郑章、三台等中心镇,到2010年,人口规模达到5万以上。在此基础上,再筛选10-15个小城镇重点扶持,成为带动周围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中心镇。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小城镇,走以兴业带建镇、以建镇促兴业之路,做好乡改镇工作,建设一批新兴特色小城镇,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一批基础性、功能性、标志性、公共性重大工程项目,形成现代化的市域资源网络。加快建设县城与市区之间、县城与县城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高水准的交通运输体系;扩大城市公园、林地、水面和绿色休闲空间,形成“四环、五线、多片”,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市区内实现护城河还清,搬迁扩建动物园,续建完善植物园,建设园林式城区;完善信息网络、集中供热网络和集中供气网络;合理开发建设贸易集市,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区、步行街、专业市场等,形成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区;建立集散有度、分布合理、规模适度的商业金融服务网点;重视规划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设施使用效率;各县城及建制镇,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信息、水热电气供应体系,加快社会服务、公益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防洪、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等水利设施的投入,落实防洪保安和地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措施,抓好人防转民防工作,构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增强城市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
加快城市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促进市区功能调查。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塑造城市个性特色。市区部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功能适当向郊区城镇转移。郊区城镇要通过主动承接这部分功能,加快自身城市化进程。
三、提高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下移城市管理工作重心,形成以市为主导、县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加强专业管理,推行综合执法,明晰市和县(区)两级政府城建城管职责,理顺条块关系,建立市、区、街道(镇)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建综合执法框架。加强城管队伍建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加强城市设施和地下空间管理,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发挥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性。把握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全面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加强物业行业的规范、引导和管理。依法规范管理经营性营运车辆,取缔非法占道经营,严格户外广告、牌匾管理,治理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城市。
四、创新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和完善与城市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改革,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进一步完善城建投融资体制,拓宽社会投资领域,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采取产权重组、委托经营、专营权出让等形式盘活城镇资产,增加城建投入。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放开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善土地管理和城建用地储备制度,规范城镇土地市场,适度扩大城镇建设新增用地规模。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城镇住宅建设规模。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提高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广覆盖的社区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第十章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全方位推进区域合作
牢固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思想,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吸引国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以大开放的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释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合作为纽带,切实提高我市开放水平和经济国际化水平。
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和领域。发挥产业、区位、劳动力等优势,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在坚持依托京津、服务京津、接轨京津的同时,加强对西部、南方地区的开放,强化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宣传、推介、招商,吸引来保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管理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积极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积极做好安国药都、三利等企业的上市培育推介工作。发展与京津互补、填补京津市场空白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融合、错位发展。依托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优势,加大农业利用内外资的力度。鼓励、引导外部资本投向我市标志性、传统优势和成长性等三大工业板块。积极推动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支持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促进天威晓星变压器、奥瑞生物制药等一批利用外资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在开放中的龙头示范作用。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加强要素资源整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各类专业园区和特色基地,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使开发区成为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把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大力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服务业项目。发挥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的优势,集中优质资源,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以集约利用土地和延伸产业链为目标,促进现有开发区与工业小区的科学整合和联合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提高外经外贸水平,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一般贸易,重点抓好加工贸易,提高深加工程度,推动加工贸易向研发和售后服务延伸,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构建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市场分布合理、产品结构优化、各类主体共同发展的外贸格局。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发新兴市场,进一步推进对俄罗斯、东盟、南部非洲、海湾合作委员会、新西兰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重点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容城服装等11个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
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境外投资。以非洲、中亚、东南亚、拉美为重点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国际研发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推动实体型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承包大项目。引导中小企业承揽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工程项目,带动产品、设备和人员“走出去”。大力支持我市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建立稳定可靠的国际资源供给渠道。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完善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
二、全方位加强区域合作
遵循“北靠、南联、西进、东接”的思路,全面加强与北京、天津、山西等外省市和我省张家口、廊坊、沧州、衡水、石家庄等市的合作,建立起有效的区域互动发展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
北靠,接轨北京,做好“借京强市”大文章,加速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加快打通与张家口的快速交通通道,进一步加强能源、旅游领域的合作;南联,面向省会石家庄,抓住我省全力扶持黑龙港地区跨越发展的机遇,促使保南各县(市)与其主动融合,共同发展;西进,向西主动出击,大力建设西进的快速通道,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山西在资源开发、特色农业和旅游领域加强合作,集聚西部山区的资源;东接,向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形成与天津、沧州等沿海地区对接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配套格局,加强与廊坊的协作,打通向东多条横向通道,激活现有城市物流节点功能。
创新合作机制,完善合作规划。以落实合作项目和消除行政壁垒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能源、经贸、劳务、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京津保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京保、津保、晋保的市场互通、产业互补、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环境共保。重视加强与天津的金融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
第十一章 塑造文化魅力 建设文化名市
围绕建设文化名市的目标,加强总体谋划,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协调联动,增强合力,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培育富有古城魅力、体现独特文化风格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挖掘历史文化精髓,打造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和宣传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精髓,促进文化底蕴和时代文明相结合。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古典园林、文物古迹的保护,积极抢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订民族民间艺术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和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继承和弘扬保定老调、徐水狮子舞、高阳帖花、阜平平阳大鼓、定州子位吹歌、涞水“土坷垃”版画、涿州花灯、清苑县“哈哈腔”等民俗艺术和民间文化。实施精品文化工程,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史志档案发展,创作一批具备国家级水平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构建特色鲜明、健康向上、包容开放的新保定文化。
二、扶持文化产业,促进融合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扶持体现我市特点的影视、包装印刷、出版音像、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饮食、艺术品生产经营、文体用品设备制造等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发展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主体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培育文化产品著名品牌。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产业,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以影视业、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民营文化,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培育企业文化。
借助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和濒临北京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与文物资源、名人及故里与遗迹资源、民俗民居民间工艺与艺术资源、历史文献与名人著述资源的优势,谋划一批具有多业融合性的大项目,发展以文化旅游业、民间工艺品制造业、民俗艺术表演业、休闲娱乐业、体育健身业为融合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把我市建成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名城。
文化旅游业以建设和完善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城)为突破口,利用好现有的文物资源、名人故里和遗迹资源、纪念地资源,将影视拍摄、影视旅游、艺术表演、现代游乐业相融合,高标准、大规模建设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古、近、现代影视生产园区、大型现代游乐园区等;依托九大旅游精品景区和重点旅游线路与娱乐业对接融合,在景区建设综合性的特色娱乐设施,开辟白洋淀一部分水体建设水上乐园;促进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各类景区开拓休闲度假游、体育保健游、会展旅游、民俗艺术旅游、民间工艺博览旅游等;娱乐业要发挥京郊的优势,大力促进与体育健身业、民间演艺业、特色文化饮食业相融合,培育综合性企业集团。
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集中地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制订相关的园区政策和规划,高标准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在园区(基地)内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鼓励兴办融合型的文化企业及其配套企业,推动不同行业文化企业的分工协作,通过政府掌握的各类资源、资金和项目,引导扶持一批中小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更新改造现有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一批先进适用的文化设施,特别要加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管理职能。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文化管理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将工作重点放到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上来。对国有营利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体制改革,培育若干家大型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多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文化企业集团。积极引导中小型文化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托管、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促进其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四、放大京津文化辐射效应,打造文化合作框架
加大对保定历史文化的宣传,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定。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优势,接收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强化文化产业各行业与京津的联系,依托京津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其面向国际市场的前沿地位,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重点谋划与京津文化产业配套或对接的文化产业大项目,建设大型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利用好大都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京、津、晋、保、廊、石、沧文化合作框架,逐步形成与京津及周边城市文化产业的互补、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重视基层文化活动,发展先进的群众性文化
重视和加强基层文化设施配套建设,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保持和发扬群众文化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彩色周末活动、“电影双百”工程、文化下乡和广场文化、“古城书市”、“古城戏剧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各类文艺调演比赛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各地创新形式,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企业、假日文化和其他主题的文化活动,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阵地、队伍、内容和形式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先进县创建工程,争取再有1至2个县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3至5个县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县,三分之一的乡镇评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
第十二章 优化投资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
坚定不移地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全力推进。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树立“成本低、效益高、信誉优、回报好”的城市形象。
一、加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硬环境
按照“优化布局、配套成网、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的要求,强化基础产业的支撑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全市交通、能源、水利、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突破要素瓶颈制约。
以互联互通和网络化为重点,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乡村道路网络和城际铁路网络,打通通向港口的运输通道,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多式联运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加快大广、石张、保阜、荣乌、保沧、涿密等“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建设,与京石、保津一起形成八条高速交通线,建成京津冀都市圈综合交通网中的重要枢纽;全力推进京郑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保定段、京原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建设,做好天(津)-保(定)—大(新)、保定至天津城际、高(碑店)易(县)延伸至清西陵、紫荆关段、望都至唐县窄轨改准轨等铁路项目前期谋划工作,把保定建成“京南”、“津西”东西南北相通的铁路枢纽。
加快能源建设。加强骨干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加快保定热电厂八期、国华定洲电厂二期、保定南郊电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推进涞源电厂、易县电厂前期项目进度,争取列入国家电源点规划。在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涞源、曲阳、易县、唐县、阜平,加快开发小水电。积极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沼气、垃圾发电等项目建设,努力解决电力能源瓶颈制约。重视与山西、内蒙、新疆等地合作开发与利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抓好市区及涞水、安新、高阳、涞源、顺平、定兴、容城、雄县等15个县(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重视开发地热能、沼气等新能源,重点开发涿州、容城、高阳、雄县牛驼镇地热田,满城、蠡县地热异常区等几个重点区域,探索城市地热供暖、温泉疗养与地热旅游的发展路子。积极推广秸秆气化,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加快水资源工程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骨干行洪河道、水库除险加固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洪体系,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组织实施好南水北调保定段工程建设,实现“一纵三横、四库一淀”的水资源配置网络。抓好西大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人蓄引水工程、水土保持、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水工程和唐河、漕河、潴龙河等一批河道治理项目建设。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保定热电厂粉煤灰贮灰场搬迁工作。完善市区污水管网,扩建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全市22个县(市)建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在流域跨界断面、敏感河流监控断面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断面建立自动监测站,安装水质自动监控设施,实现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的联网。加快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规划大型垃圾转运站,使城市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强化信息设施建设。延伸和完善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以光缆为主,微波为辅的数字化传输网络;加快全市广播电视综合网络建设,依法规范发展数字电视,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网;推进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构建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以深化改革、创新服务为动力,营造良好的亲商、引商、安商软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要明确审批程序、时限和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调整机构设置,理顺部门分工,优化人员结构,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简化办事程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措施,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改进行政监管方式,推行权利公开透明运行,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改进工作作风,大兴学习之风、调查研究之风,强化服务意识,严肃惩治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以落实《公务员法》为抓手,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统筹推进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破除招商引资的体制性障碍。深化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经营机制创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民营经济和外资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参与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运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推动供水、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以科学合理供热、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以培育供热市场和保障供热能力为基础,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体采暖问题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适合保定市情的城镇供热新体制。探索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公益性单位的改革办法。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市场,逐步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快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化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界定支出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调控作用。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地方中小金融企业,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抓住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机遇,积极开展与天津的融资合作。
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营造安商、亲商的社会环境。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让投资者在落户、子女入学入托、交通等方面得到照顾,享受特殊待遇;设立“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查处典型案件,真正对破坏亲商安商环境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树立为企业、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观念,帮助协调解决好投资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保护好他们的切身利益,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客商投资创业,使外来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
创新招商方式,实现三个转变。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引擎,举全市之力抓好。坚持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网上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并举,提高专业招商队伍素质,发挥代理招商职能,实现全民招商向专业队伍招商转变、原地招商向战略招商转变、零散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中介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加快建立信用记录制度、信用警示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公示制度等信用制度体系。严厉打击各种欺诈、欺行霸市、制假贩假、恶意逃债等不良现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积极打造“诚信保定”。
第十三章 繁荣社会事业 构建“和谐保定”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促进劳动就业,维护社会公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安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保定。
一、积极促进劳动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重点落实和完善扶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增加财政投入,继续实行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再就业政策,并将扶持范围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务工人员。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和支持广大民众自主创业、自办企业。
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城镇公共卫生、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开拓境外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转移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实现劳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低层次就业向高层次就业、盲目流动向有序转移、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为失业人员和进城求职农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推行“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信息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加强职业中介管理,完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
二、切实维护社会公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提高城镇居民保障能力。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筑惠及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网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与促进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配合,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工作,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重点落实各级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健全多方监管的组织体系,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营运。
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灾民救助制度,建立突发性灾害救援体系。重点建立健全快捷的灾情信息系统,高效的现场救灾组织协调系统,通畅的应急通讯指挥系统,有力的救灾物资运转系统,及时的应急资金保障系统,有效的社会动员支持系统,完备的灾害评估系统以及健全的防灾减灾系统。加强紧急救援、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加快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多种所有制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关爱老龄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建设。重点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加快市社会福利院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慈善事业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廉租房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满足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和残疾人就业、扶贫、帮困措施。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部门、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鼓励和保护自主创业、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敛财、牟取暴利的行为。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收入者回报社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
专栏9 公共服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社会救助:
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儿童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 会救助接收点等。
◆社会福利:
建设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 合服务设施等。
◆社区服务:
建设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
◆防灾减灾:
建设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保障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
建设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专业救援应急体系。
三、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才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三大平台,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化工、医药、农业、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加快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和行业性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配套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及其产业化。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农村科技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合理安排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及环保、节能、农业育种等技术的研究、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强科学普及,促进科技入户、进社区,突出抓好科技专家工作站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
专栏10 科学技术重大专项
◆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
◆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蛋白芯片研究
◆中草药GAP研究中心建设
◆药物创新与中药现代化
◆农村科技专家工作站建设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
◆新型口蹄疫佐剂和口蹄疫新型PNA复合疫苗研究
◆高校科技合作服务平台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以巩固“两基”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低龄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段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教育终身化,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提高保教水平。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救助工作,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积极推进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并与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统筹安排。加大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探索名校改造薄弱学校、名校办名校、建股份制学校的路子,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成人和社区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推进人口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迈进的重要抓手,强化树立大职业教育观,职业高中、专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和市民短期专项培训一齐抓,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名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大学,为省属高校在我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市属高校要进一步增强自身办学能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提高我市人口素质、集聚和培训各类人才、提升城市品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健全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河北大学科技教育基地、保定高等金融专科新校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营造人才选拔、交流的良好环境,着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农村专业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带动各类人才队伍
专栏11 教育发展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
集中力量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到2007年,投资1亿元,改造全市20万平米农村学校危房。建成寄宿制学校19所。
◆“控辍保学”:
督促各县(市、区)政府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和管理 责任,解决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学校建设:
全市新、改、扩建高中段学校53所,建成市特教中心,建成女子中专教学楼、市职教中心综合楼,高新区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期建设标准化小学、二期完成初中建设。新区建设相应规划幼儿园、小学、初中。
◆义务教育:
在2006、2007两年时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学杂费。 协调发展。发挥企业家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形势的企业家论坛活动,培养壮大企业家队伍。着眼于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竞争能力、改善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造就一批管理型、科技型、特殊技能型人才,形成人才群体。大力培养信息、金融、财会、外贸、城建、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幅度提高企业人才比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现代企业人才。
四、积极推进卫生、计划生育和体育事业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抓好144个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站建设,努力提高对突发疾病和重大疫情的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医疗紧急救援和传染病收治能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逐步建立管理属地化、指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县级医院、县级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净化医疗市场,严历打击非法行医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探索建设“平价医院”,推行“手术一费制”改革,妥善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医难问题。调整城区医疗服务结构,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市级综合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扶持发展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切实改善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积极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农村要积极探索农村大病统筹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方式。重点加强中医院建设,加大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培养和扶持,促进中医药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治。培植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0%的县(市)通过农村中医工作示范县评审。加强职业病防治。
专栏12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农民健康保健工程:
完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提高卫生队伍的素质和农村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利用三年时间,为被帮扶的55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建立起1-2个骨干科室。对“三类人群”(60岁以上老人、7岁以下儿童和育龄妇女)和“四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肺结核)进行健康普查、免费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乡镇卫生院建设:
完成31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2006年定州市、涿州市和望都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2007年试点工作覆盖面以县为单位达到60%,2010年覆盖面达到100%。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培育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深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保持和发扬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完善选择奖励措施,培育输送更多优秀体育人才。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推进产业化进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自由竞争体育产业。体育产业要建立俱乐部制,并与广告业、旅游业、文化服务业、体育表演业相融合,带动体育业发展壮大。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争取建成保定体育中心等综合性体育场馆。
五、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安宁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全面管理体系。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强化煤炭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生产许可制度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制度,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加大食品、药品、供水、供气、供电、危爆、消防、交通等领域的监管。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
创建“平安保定”。以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和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为重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构筑好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入贯彻《信访条例》,细致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军警民联防、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点加大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矛盾排查力度,努力遏制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家庭活动,加强文明形象建设,增强全民的文明意识,提高文明素质。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继续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发挥驻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优化人文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为着眼点,通过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达到改造城市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整顿公共秩序、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人文环境的目的。到2010年,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达到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继续保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身事务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企事业单位要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处理好股东会和职代会的关系,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形成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明确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能、政府与社区关系、社区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等,形成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加强民主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五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落实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的依法治理,使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第十四章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科学合理地编制各个专项规划和县级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健全重大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使规划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性,确保“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
本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纲要》以经批准,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就要把思想统一到《纲要》上来,维护《纲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保障《纲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实施本纲要的目标,必须完善规划体系,通过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县级规划和年度计划,使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建立完善本纲要与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县级规划互动实施机制。做好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县级规划和年度计划与《纲要》的衔接,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和年度计划中。有关部门要根据本纲要,针对所负责领域,制定具体措施。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纲要的精神,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与本纲要相吻合。
二、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
坚持用开放和市场的办法,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切实保障规划提出的重大基础设施、能源、工业、农业、商贸物流、环保、旅游、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对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项目,财政资金要优先安排,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对一般竞争性项目,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和资金方面更多的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对《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要确定业主,开展科学论证,做好前期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对《纲要》规划的主要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建立健全项目目标责任制和项目动态跟踪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动态调控
建立完善《纲要》的评估、监督和调整修订机制,加强《纲要》实施的跟踪和动态调控,自觉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纲要》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共同推进《纲要》的实施。《纲要》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实施期间,市人民政府可根据环境变化和发展需要,进行局部调整修订,但要按程序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市上下要在中共保定市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