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面向应用 整合资源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信息化前沿信息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参加匈牙利-亚洲信息社会论坛时强调,继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围绕结构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進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2004中国IT两会上说,在推动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中,要注重实效,合理配置资源,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进步,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市场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 在对2005年及未来几年业内发展趋势的系列报告中称,中国大陆企业明年IT投入将达5778亿。

  做好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投资浪费、重建设轻应用、以及资源整合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等问题。随着中国行业与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政府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力度,从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促进信息化发展。

  加大政府网站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80%的有价值的信息,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都还是死库,各省有关部门对于启动省内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

  首先,面向政府客户的服务理念尚未成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站成为简单的政府宣传媒体。

  其次,对政府服务的集成度不够,在线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

  最后,缺乏“国家级”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对怎样宏观管理和协调控制各城市、地区门户网站建设缺乏研究。由此,政府门户网站亟需进行改进。

  第一,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明确定位,除了要政务公开与信息透明外,还要重点强调公共服务。首先要考虑到底为公众、为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其次是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必须将“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整个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一定是要为居民、企业、投资者、旅游者等进行服务的。

  第二,利用和整合政务信息系统已建和再建的信息资源,衔接“前台”与“后台”,使政府门户网站获得深度的服务。建立服务集成,对办事流程进行简化、规范化和优化,为客户提供最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三,“信息孤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初期出现的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加强战略规划、注重资源整合共享的重要性。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许多地方以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指导方针,开始注意统筹规划和部门、地方之间的协同调节。在这样的规划引导下,大量的资源逐渐被方便地共享,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应用领域的工作效率,突破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瓶颈。

  加大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有利于树立和提高企业形象,可以改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在传统方式下人力资源的比重失调,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及客户服务效率,把企业的客户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能够参与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据新网ChinaDNS统计显示,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22.3%,在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的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中,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1%、32.3%和29.7%。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的发生率分别达到72.9%和71.4%,但是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其中,网站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联网进行过集团采购的只有1/7。可见,加大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对于一个电子化企业商务网站而言,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信息的单向获取企业信息,人们更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在网上实现互动的交流及足不出户地购买产品,向企业发表自己的意见、服务需求及有关投诉,并且通过网站的交互式操作向企业进行产品的咨询及得来相应的反馈及技术支持服务。因此,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大电子政务网站平台的建设,从用户定位、系统功能、技术支持等方面,本着实现网站商务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客户提供先进、可靠、安全的交易平台的目标,建立一个实用、适用的可交互的综合网上商务服务平台。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网络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极大效益,但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却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正在发展中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组织实施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着重对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特殊的安全问题作了研究和实践。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共同组织实施了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

  其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安全防卫体系,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方针政策,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信息安全标准,作为指导方针或行为准则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础,研究解决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构筑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础。

  还有,完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专家认为,要明确应用服务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和技术设施安全。实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和不可否认性等性能。提高即防护、预警、监测、应急、恢复和反击等能力。

  最后,增强安全意识。安全产品靠人来操作、使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明确安全要和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做好信息技术资源整合,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随着中国行业与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数字化和资源整合已成为行业用户信息化的目标。企业强化的是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不是大而全的制造能力。广大用户日益关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支撑与创新、运营效率提升等问题。而做好信息技术资源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做好资源整合并赢得竞争,越来越多的国际著名企业通过信息手段引进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而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成本支出还提高了业务的效率。

  以通信产业来说,在宽带产业经历了“跑马圈地”的高速发展之后,要求运营商对未来网络的认识应该从通信网向信息网过渡。信息产业部电信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舒华英教授认为,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新业务的增长以及下一代网络的出现,电信业的分工将越来越细,产业链将变得越来越长,企业的经营理念就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新观念,在资源上进行协调统筹,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

  运营商在转型期,必须从过去只注重网络质量到更加关注网络以及网络所提供的内容产品,这就要求他们将客户的需求摆在第一,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确定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服务内容,以此为依据建设网络平台、寻求相关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等合作伙伴。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

  准备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1984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加强对电子和信息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

    从1988年至1992年,国家经济委员会、机电部、国家科委和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办公室,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EDI技术、CAD/CAM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启动阶段

  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国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同年12月,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加强统一领导,确立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1994年5月成立了国家信息化专家组,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参谋机构,为建设国家信息化体系,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1996年以后,中央和地方都确立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信息化在各领域、各地区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潮流。国务院于1996年1月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组长,由20多个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

  展开阶段

  经过1993—1997年的建设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

  1999年,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恢复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批示,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担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 信息产业部努力推动电信体制改革,进行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和结构调整、国营企业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公司开展市场竞争的格局。与此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和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十五届五中全会在2000年提出来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来支持信息化。

  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党中央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为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由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必须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

  到200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实现六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转变。第一,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转变。信息产业是推进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二,由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与共享转变。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这对于提高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监管能力,开展公共服务以及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由政策扶持向以体制创新为主转变。第四,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第五,信息安全由应对防护向综合保障转变。第六,由基础设施先行向基础性工作先行转变。

  2004年 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京开幕。从会上了解到,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实求效”的指导方针,积极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及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建设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臻完善。随着《电子签章法》、《电信条例》的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个人数据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

  我国信息化建设也有力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的制造业规模已跃居全国各个工业部门首位,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