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少贞
摘 要:针对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滞后的现状,提出在网络时代只有建设特色馆藏体系、拓展文献信息的服务项目、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时代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尤其是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对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并发展和壮大。例如,广东省目前有110所高等院校,其中,高职院校76所,约占70%。然而,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种种客观的、历史的因素而相对落后于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适应未来,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为高职教育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图书馆相对滞后的现状
1.1 欠缺合理的馆藏体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中,基础教育文献较多(很大部分都是适合中等教育用的参考文献),高等教育文献较少;理论性较强的文献多,包含案例的实操性强的文献少;中文文献多(一般占总藏量的90%以上),外文文献少;传统印刷型文献多,新型文献少,特别是光盘网络数据库的数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
1.2 基础业务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与国际、国家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在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尽管绝大多数馆都以《中图法》为文献分类标准,但一般都采用简本,大部分类目只分到二、三级,加上许多馆都没有制定本馆的文献分类细则,导致分类的随意性较大,同书异号、异书同号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对文献的著录也比较简化,大多数都没严格按照我国及国际文献著录标准来著录文献数据。以上种种,都将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不利于文献信息的网上交流,不利于全国乃至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
1.3 落后的文献信息服务 第一,服务意识陈旧,坐等读者上门的思想严重;第二,服务项目单一,大多数馆还停留在图书的借还及阅览的传统服务上;第三,服务手段落后,较少利用现有的因特网、校园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服务。
1.4 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馆时间短,许多馆是由中专升级或合并进入高等教育行列的,民办的高职院校也不少,所以人员编制普遍偏紧,难以按《普通高等学校图书规程》的有关要求来配备人员。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常常听馆长们说:就那么几个兵,能应付日常的借阅工作已经不错了,深层次信息服务谈何容易!此外,现岗人员的整体素质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高级职称人数约占总人数的5.7%,中级职称以上人数约占25%,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约占72%,本科以上的只占39%,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规程》的标准相差甚远。
2 发展对策
2.1 建设特色馆藏体系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就是我们的“米”。所以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建设本馆的文献资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 制定文献购置费用计划 据了解,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学校每年下拨的图书经费只是作宏观上的分配计划,如大约用30%的经费订购报刊,70%用于购买图书,这个比例往往不是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而仅仅是历史延续的结果,也就是根据往年的用于报刊的经费是多少,剩余的就是图书的购置费了。这种粗线条的、带有很大盲目性的经费配置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费使用计划,首先要对本校的专业设置、师生人数、原馆藏结构以及近期馆藏文献的利用情况等做深入的调查,然后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再制定出符合本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的文献经费配置计划。如基础理论课方面的参考资料与专业文献资料的购置费各占多少比例;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各占多少;图书和报刊各占多少;传统印刷型文献与新型文献各占多少比例等等,都应该一一以文字形式列举出来,作为整年馆藏建设的工作指导。只有这样,文献采访工作才能有计划地进行。
2.1.2 成立选书委员会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采访力量向来都比较薄弱,有些甚至没有专职的采访工作人员,如广东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一人身兼采访、技术、分编三职,别说要科学合理地构建文献资源,就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也不容易。诚然,许多馆还是有专职采访人员的,但无论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都不可对本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知识了如指掌。所以,为了更有效、合理地购置具有本校、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最方便、有效的办法就是成立选书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主管采访工作的馆长、采访工作人员以及各系主管教学的系领导或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定期召开图书采购工作会议,由此,图书馆采访人员可利用选书委员会成员熟悉专业的优势来提高文献的采访工作质量。采访人员还可以利用各种零星的时间和机会与各学科专业老师和学生个别沟通,充分掌握教学动态,只有这样,文献的采访工作才能做到既快又准。
2.1.3 拓宽文献采访渠道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献出版渠道多种多样,文献类型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单一。这些特点要求采访人员应尽快由以往消极、被动、传统的手工工作方式转向积极、主动和利用一切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工作方式。也就是说,采访人员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靠三大订单来采购图书,而是要“走出去,请进来”。首先是“走出去”,充分了解与本校所开设的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在国内外的出版动态,了解与本校重点学科和专业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由哪些出版社出版,并与这些出版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便随时了解出版发行动态和及时购进新版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资料。其次是“请进来”,也就是把有关出版社、图书经销商请到学校里来,更具体地说就是让他们带着样书和订单上门服务,让广大师生都有机会参与图书文献的选购工作,当然最后的定购还是要采访人员来把关的。 在对学校教学需要及出版行情的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献需求的轻重缓急,我们的文献采访工作可采用书目式订购、网络订购,或直接与出版社联系及参加各种书展等方式。对本校重点学科、基础学科,应采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大型书目订购为主的方式,以保持这些学科的系统性、连续性,并以其他方式作补充;对于非重点学科,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以各种方式交互进行;对于不稳定的学科、具有时效性的研究课题及人文社科类图书则充分利用网上定购和书展这种快捷的方式。
2.1.4 正确处理“拥有”与“存取”的馆藏文献关系 所谓“拥有”是指本馆购置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馆藏文献;所谓“存取”是指只购买了使用权,而没有实物所有权的虚拟馆藏(如《中国学术期刊网》)。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除了传统的实物馆藏资源,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虚拟馆藏。后者虽然不像实物馆藏那样为图书馆所拥有,但它具有同样可利用的属性。高职院校大多都是大专层次的教学型学校,绝大部分读者(学生)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实物馆藏文献上,而从事科研工作的读者(主要是教师)又需要及时、广泛地了解与其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的学术信息。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采取以“拥有”为主、“存取”为次的方针来构建自己的馆藏文献体系。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光磁介质为载体的新型文献给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型文献以其存贮量大、声情并茂等显著优势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因此,我们如何将传统印刷型文献与网络资源、电子出版物、音像资料等新型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有效馆藏体系的关键。一般说来,对本校重点学科、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文献应以系统、全面的印刷型文献为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学科还须注重数字文献的建设;而对连续出版物和二次文献可以数字化文献为主,印刷型文献为补充。
2.2 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文献分类和编目细则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它既有普通高校的特点,又有自身专业的特殊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加工过程中,首先要以《中图法》为文献分类标准;以《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国际标准收目著录》(ISBD)《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AACR2R)等为中外文文献著录标准。其次要结合本校特点,制定本馆的文献分类细则和著录细则。只有这样,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才有章可循,文献书目数据才可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本校读者利用文献的检全率和检准率,而且还有利于本馆资源与外界资源的整合、沟通和共享。 例如,《中图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分类法,它比较适用于大型的、综合性的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多都属于中小型图书馆。因此在使用《中图法》类分文献时没必要把所有文献都一分到底,而是应根据不同文献采取不同的办法。如对专业文献以及本馆收藏量大、读者对象多的文献可按《中图法》一分到底。就笔者所在馆的情况来说,如TP3计算机类、F经济管理类、H3英语学习类等文献就要尽量细分,甚至一分到底;对相关专业文献可分到三至四级类目;对一般图书分到二至三级类目便可。
2.3 拓展文献信息的服务项目 如果说建设合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起点,那么有效的服务就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归宿。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其学科、专业建设都要紧跟时代发展。因此,图书馆应尽快更新以藏为主的旧观念,培养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立足本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在继续做好传统的文献工作基础上为读者开展更多的、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2.3.1 建设特色数据库 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做到“高、大、全”。只有搞“特色”化才是发展的方向,特别一些小馆。如我院的特色专业是绿色食品,那么,我们就应该集中力量建设具有我院特色的绿色食品文献数据库。一方面可着手加强绿色食品印刷型文献的系统、完整建设,然后把本馆已初具规模的绿色食品文献数字化;另一方面,大量收集、整理网上的绿色食品信息,并把它整合到本馆的绿色食品数据库之中,从而可为本校乃至全社会的读者提供有效的、特色化的信息服务。
2.3.2 开展用户教育和培训工作 俗话说:给人以鱼,毋宁授人以渔。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工作就是“授人以渔”的过程。目前,建设学习型社会,人人实行终身教育等观点已在广大人民心目中达成共识。而图书馆是人们实现终身教育的最理想的场所。终身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自主学习,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就是要让读者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本校读者开展诸如新生情报信息教育、网络利用技巧教育、文献检索课教育等活动。
2.4 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 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具体表现。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图书馆的第一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让他们在熟练掌握图书情报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加强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逐步从传统手工型的图书情报工作者向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导航员过渡。另一方面,根据本校发展需要,向社会招聘一些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人才,以逐步改善图书馆人员结构,从而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尽快使图书馆的发展跟上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周勤,朱燕青.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2):66-67. [2] 徐冬节.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4(4):52-54. [3] 王玉鸿.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及发展对策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4(4):14;55-57. [4] 习万球.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能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2(5):44-45;96. [5] 肖希明.藏书发展模式的选择:拥有还是存取?[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5):56-59.第一作者简介:李少贞,女,1965年3月生,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副研究馆员,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粤垦路198号,5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