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温丽君

摘 要:对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就现阶段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采访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也称文献采访,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和读者需求、经费状况、已有馆藏等情况,通过觅求、选择、采集等方式建立馆藏,并连续不断地补充新出版物的过程。文献采访的叫法有多种,如图书馆采访、图书选择、图书求购、图书采购等。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文献采访工作始终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工作。   

1 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模式   

1.1 传统模式    (1)书目预订。通过书目预订进行文献采访一直是各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的首选模式。书目预订是指通过出版、发行部门的目录征订直至到货的过程。其特点是:看着书目圈选,没有实物,书目预订时主要以全国性的《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沪版新书目》为主要征订目录,同时补充全国各地出版社发行的新书征订目录,根据本馆的需求情况、馆藏现状及经费使用情况挑选出相应的图书目录,采访人员对其进行查重后再进行订购。书目预订具有系统性强、易查重、信息源稳定等优点,可以确保高校图书馆对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文献进行系统收藏。当然,书目订单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一方面因看不到图书的真实面目,不能了解图书的真实内容,容量造成采购的失误;另一方面书目订单中的信息不够全面,许多畅销图书、有学术价值的图书不在征订目录之列,不能反映出版界的真实动态。其次,从进书时间上看,由于从勾选书目到查重到发送订单,经历的时间较长,造成新书到馆的时间相对滞后。尽管存在上述缺点,但由于书目预订模式稳定性强,目前很多图书馆都还一直兼用这种采访模式。    (2)纲目订购。纲目订购不同于传统的书目预订模式,是来源于国外图书馆“主题纲目选书服务”的文献采访模式。该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随后在英、美、加等欧美国家的图书馆中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也采用“纲目购书”方式订购外文版图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后期,此方式逐步延伸运用到中文图书订购之中。纲目订购是由书商按图书馆事先提供的购书纲目,主动地将有关新书或新书出版消息提供给图书馆。具体做法是:首先由书商编印出一本类似图书情报系统使用的主题词表,并配以参照和注释,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好主题词和非主题参数提供给书商,书商按纲目要求将最新图书直接配送到图书馆。纲目订购具有正确率高、采集面广、漏订率低的特点。由于纲目订购采取图书主题广泛性与重点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的教学、科研计划与学科设置情况,在结合现有馆藏比例的前提下,及时调整采购策略、方案,从而做到有计划地完善馆藏建设,充分体现本馆的特色藏书体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文献采集结构比较合理。    (3)现书直购。现书直购的普遍方式是图书馆组织购书人员参加各种规模的图书展示会或者是赴图书批销中心、大型书店选购图书,其特点是看样订货。如图书馆采编人员不定期到书店选一些图书,书店将选中的图书配齐、打包并负责送到图书馆;或是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书市,选购一些新版图书,同时了解图书市场信息,接触更多的出版社。现书直购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采集大量当前主流图书,时效性强,缩短了文献采访周期,使读者急需的图书尽快进入流通。缺点是容易造成重购、错漏,且难以保证文献采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1.2 新模式    (1)网络采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因特网上进行图书贸易的网上书店,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文献采访模式——网络采访应运而生。其采购流程为:采访人员利用联网计算机查阅、检索、下载网上的书目文献信息,并根据馆藏的需要,在网上完成订购及书款支付的过程。与印刷型书目相比较,网上书店提供的书目信息量大,书目数据标准、规范,可从网上直接获取书目数据并转入本馆的计算机采访系统中,计算机采访系统会自动查重,采访人员只做选订和订单发送工作,大大提高了文献采访的效率。此外,网络采访还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及文献到馆周期较短的优点。网上书店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销售方式,有效地缩短了图书流通发行环节,大大提高了图书流通的效率,同时它也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文献采访模式,给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目前由于我国网络采购的操作还存在有图书异地配送困难、图书退换不方便及系统安全可靠性、信用制度、付款方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我国大多数图书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搜索一些新书目信息,大多数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地在网上进行图书的采购,只是在关注其发展动向。    (2)书店图书配送。这是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采用的图书采购的新方法,即图书馆采购图书不用填报订单预订的方法,而是由书店主动配送图书。在我国也有部分大学图书馆与书商合作,采用书店配送的方法,其方法是:图书馆专设一间大的新书阅览室,书店配送的样书无需盖章和分类加工,直接在该阅览室按大类上架、阅览,但不外借。为了保护图书,书店工作人员在每本样书上套一塑料书皮,书皮上插有用于读者签名的白纸,一是保护图书,二是让读者阅览后签名留言。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根据留言,把读者喜欢阅读的有价值的图书留下,由书店配齐复本,不需要的由书店带走或者留下继续阅览。由于这些新书均是全国各地的大出版社新出版的新书,种类齐全,能及时补充新书目,缩短了新书到馆的时间。但这种采购模式比较适合于所需图书品种多、数量大、经费充足的学校,如综合性大学,因其设置的学科门类齐全,学生、教师、研究人员不同层次的需求广泛,学生人数多,每年进书量也较大,这些都有利于与书店合作。    从以上的介绍可看出,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传统模式有书目预订、纲目订购、现书直购;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出版行业的繁荣发展,出现了网络采访、书店图书配送的新型文献采访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其优缺点,适合于不同的采访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特点和馆藏的需求,采用多元联合的采访模式,确定其中一个模式为主要重点模式,以其他模式为补充,取长补短。   

2 做好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措施   

2.1 重视读者的信息需求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是读者,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就是要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必须从“以书为中心”的传统采访思想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采访思想模式,即围绕人们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求及知识需求,向读者提供更多、更全、更新的文献信息资源。长期以来,图书馆界有一种观念,就是图书馆的服务仅仅局限于第一线的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部门,似乎与采访工作无关,这是极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从图书采访开始,就已经是针对读者的借阅需求进行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了,为更好地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就要建立起了解读者信息需求的渠道。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流通部设置“读者新书推荐”登记本,专门用来登记读者推荐的图书目录,通过这种方式,能从侧面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在进行文献采访时,除注重收集中医药方面的书目(包括古籍善本)外,还根据学校新办的学科和专业,及时补充新学科和新专业的图书文献,同时根据学生的“求知、求新、求全”的特点,扩大人文历史方面的社科书目,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此外,各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还可以通过调阅流通阅览报表来分析读者的借阅倾向,更全面地了解读者的借阅需求,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质量。   

2.2 注重文献馆藏结构的合理分布    馆藏结构从表面看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问题,但其本质上是文献采访的问题,是在文献采访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文献采访总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馆藏结构的合理与否。高校图书馆因其目的与服务任务的明确,馆藏建设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明显的特征尤其体现在中文图书的藏书结构上。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应注重藏书结构的优化,采访人员可以根据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合理配备图书文献资源。对本校重点学科、新兴学科、科研前沿和社会动态应给予充分的关注;根据经费情况,积极地进行文献资源的配置,消除某些研究方向上图书资源的空白或断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生长的环境,同时做好馆藏文献特色化的工作。在我国,一般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不会像国家图书馆那样做到大而全,但要能根据各自学校的学科特色,结合本馆的历史发展、性质、定位来确定图书馆馆藏的文献,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已有近5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原因,馆藏的文献较单一,主要以医学书为主,社科方面的图书很少,随着专业的扩展,该校的专业由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几个传统学科扩展到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学科,原有的馆藏文献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该馆及时调整采访策略,在保证医学用书的同时,补订、增订质量较高的社科、人文、历史、管理及计算机方面的新书,改变了以前馆藏单一的局面,做到馆藏文献结构合理化、多样化,提高了馆藏文献质量,受到读者的好评。   

2.3 处理好图书品种与复本的关系    正确处理图书品种与复本的关系,也是采访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实践中,如果品种与复本关系处理不当,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后果:需求量大的书刊复本过少,会增大拒借率,降低满足率,影响服务效果;复本量过多,虽然能满足现时多数读者的集中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多余复本,造成积压浪费。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扩招,学生人数也超过万人以上,由于图书馆经费紧张,图书价格上涨等因素,很多图书馆都采取了“保品种,减复本”的做法,致使拒借率直线上升,不能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图书复本的下降与高等教育迅速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对图书品种与复本的关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不能搞一刀切,必须结合图书馆类型、读者需求情况和馆藏文献情况,做到因馆而异,因需而异。高等学校图书馆读者用书需求复杂多样,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即科研用书要“种多册少”,指定的主要参考用书要“种少册多”,教学参考用书和重要课外读物要“种多册多”。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因书而异,如对中文图书、外文图书的品种和复本的处理关系也不相同。还可结合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发展规划,制订出专业学科的采购册数和种类的比例计划,量化购书,尽量做到专业书入藏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减少一般化、内容重复的图书;力求选择学术价值高、内容严谨的著作充实馆藏,对本校重点学科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应尽量收藏完整,以利于提高今后对文献采访重点的把握程度,动态地确定图书的采购复本数量。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办学规模的扩大,新兴学科与专业的涌现,科研重心的转移,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使馆藏文献结构合理化,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 严国秀.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采访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4(增刊):41-42.    [3] 余清芳.“图书纲目采购计划”设计与编制[J].情报杂志,2003,22(11):104.    [4] 魏红.中文采购图书的比较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4(3):31-33.    [5] 刘琳琳.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4):158-159.    [6] 王玲.馆藏结构分析及馆藏建设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5(5):72-74.    [7] 沈继武,萧希明.文献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作者简介:温丽君,女,1971年9月生,1995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学情报系,助理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机场路12号,5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