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桂莲
摘 要:简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含义,分析了学习型社会特征与数字图书馆理念的一致性,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指出要努力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学习型社会;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中国将用20年的时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型社会是小康社会的特征之一。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承担社会文化教育职能的数字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革除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种种弊端,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建成未来社会的“学习中心”,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学习型社会的含义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M Hutchins)提出,1968年他发表的《学会学习》一文中,对学习型社会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认为,学习型社会的制度应以人人都能够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学习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公民的社会责任;学习者根据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强调个性化学习;必须保证向所有公民提供发展所需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因此,哈钦斯主张,学习型社会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着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成功社会”。 2 学习型社会特征与数字图书馆理念的一致性
(1)学习型社会学习的终身性与数字图书馆的全程性是一致的。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经济将会初见端倪。专家测算,19世纪人类的科学知识是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10年增长一倍,当前则3到5年就增长一倍,到2020年,人类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到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能占那时的1%!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7至14岁接受教育,就能满足一生工作、生活的需要;工业经济时代,需5至22岁接受教育,才能满足一生工作、生活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左右。终身学习已经迫在眉睫地摆在每个人面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学习化社会是一个能支持人终身学习的社会”。 数字图书馆为公民各个年龄阶段直至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数字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数字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求和平与精神的主要平台,不同年龄的用户群体都应该能够找到与其相关的资料。这充分说明了学习主体在终身学习方面,数字图书馆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征的一致性。
(2)学习型社会学习的全民性与数字图书馆的开放性是一致的。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的社会。相对于纵向维度上个体学习贯穿一身的终身性,学习型社会的全民性则从横向维度上做出了界定,强调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学习,“时时为学习之机、处处为学习之所、人人为学习之人”,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维度。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基础薄弱。在2000年,我国还有10%的地区只能普及5至6年的教育,5%的地区只能普及3至4年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9.2%。我国以仅占世界2%的公共教育经费承担着世界23%受基础教育人口的任务,每年约1 000万普通学校学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因此,只有整合全社会的教育学习资源,沟通正规学习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渠道,鼓励全体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以多种形式学习,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图书馆的开放性是指数字图书馆面向各阶层、各行业的公众服务功能而言的,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将馆藏文献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无限开放,学习主体极其广泛。为越多的读者提供的服务越充分,数字图书馆在构建学习性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学习是权利而不是特权,数字图书馆不仅对普通大众用户开放,对弱势群体、特殊人群亦提供针对性、特殊性的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3)学习型社会的自主性与数字图书馆的民主性是一致的。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学习是自我成长发展的途径。学习型社会尊重人的个性、独立性和主体性,通过正规、非正规和正式、非正式的形态结合,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而获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知识、技能,最终完成个体的自我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习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学习者在学习中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完全可以自我决定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时间和形式。 数字图书馆也非常强调自主精神,鼓励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数字图书馆无时间限制地开放,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时间,学习者可以扬长避短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进程、制定学习方案、运用学习资源和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主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4)学习型社会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与数字图书馆的包容性是一致的。学习型社会强调博历学习(Lifewide Learning),即学习不仅在单独的学校或类似的机构中,而且蕴含于工作、娱乐、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内容极其广泛。所有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学习的内容。学习型社会所要学习的内容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单纯知识存储,而学习有利于人的发展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领域,形式丰富多彩。 数字图书馆的包容性在于它贮存了各种文化,面对人类文明的各种成果和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思想、观念等,可以共同存在于其中,可以并行不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学习、了解、吸收知识。
3 数字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由自身的独特优势决定的,如丰富的文献资料、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方便快捷的信息导航服务和不受具体场所限制等等。
就像世界上不会存在任何完美无缺的事物一样,数字图书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对世界上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信息综合能力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的信息综合能力总指数为72分,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为70分,澳大利亚为66分……而中国,仅仅只得了6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越来越富裕,并且越来越趋向垄断,而发展中国家信息资源的流失越来越多,对发达国家信息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形成了实际上的“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地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要因地制宜,符合国情、民情与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程度、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还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问题,努力缩小“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避免新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新的障碍。
4 努力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周年纪念会上指出:“图书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要使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学问的机会。换一句话说,就是全国变成一个图书馆或研究室。”数字图书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如何重视数字图书馆工作,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与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定位和所起的社会作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呈多样化,知识更新和信息的深加工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中的角色,找准位置,利用新的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新的内涵,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袁懿.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J].甘肃社会科学,2005(4):251-253. [2] 刘秀兰.图书馆如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研究,2005(12):17-18. [3] 赵娟.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J].晋图学刊,2005(3):8-10. [4] 晓晨.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图书馆的创建[J].沈阳干部学刊,2005(2):51-53. [5] 罗时民,夏丽萍.关于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1):158-161. [6] 朱建彬.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与图书馆[J].情报探索,2004(4):52-53. 第一作者简介:杨桂莲,女,1964年2月生,199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馆员,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