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一)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进“三结合”,把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计生部门的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五”期间人口计划任务。预计到2005年底,全市人口达1092.1万人左右,五年出生人口比计划少生20.9万人,出生率11.5‰,与2000年持平,计划生育率五年平均值比计划增长6.1个百分点。
(二)教育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进一步加大“普九”巩固提高工作,贫困地区学校建设步伐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顺利实施。“十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500万元。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全市111所职业学校,采取“合并、合作、共建、转制”等形式,实现了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整体优化,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标准10所、省级重点学校标准10所。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创建了保定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完成了保定师专的迁建。实施了优质普通高中扩招工程,增加了普通高中招生总量,“十五”期间,我市高考成绩连创新高,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到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9%。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旅游品种日益丰富
全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十五”期间,被国家授予“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得到了较快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产品结构、接待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以自然、红色、人文旅游为主的多层次景区(点)开发成效明显,行业管理运行逐步规范。
“十五”期末,全市旅游年接待国内游客1965万人次,旅游收入79.4亿元,接待国际游客4.6万人次,创汇1236万美元,占全市GDP比重由“九五”时期的5%增至7%。
(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城乡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逐年提高。“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13917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7207万元)进行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救援、救治三大体系建设,基本建立起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三大体系,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市卫生机构床位达到1.86张/1000人,职业医师数0.68人/1000人。
(五)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全市各类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拥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22个、图书馆23个、影剧院29个,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十五”期间,我市运动员15人52次获世界冠军,15人获亚洲冠军,120余人获全国冠军。群众性体育运动健康发展,5个县(市)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市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7.5%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到2005年底,电视人口覆盖率97.57%,广播人口覆盖率97.35%,有线电视用户49.42万户。
(六)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普法教育稳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从业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提高了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参与程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完善了群体性治安事件应急预案。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一系列专项治理,有力地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净化了社会生活环境,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
二、我市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各项社会事业顺利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导致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
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事业的服务保障作用有待加强;
二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与需求的逐步提高,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事业发展和资源配置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四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表现的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给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总之,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体制、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新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教育事业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没有与市场经济有效接轨。高等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高层次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教学设备不足和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力量办教育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低,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旅游产业资源有待整合,规模效益尚未有效发挥。重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开发利用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治理滞后,行业服务质量和综合接待水平仍需提高。旅游企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力,产品质量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预防救治能力急需改善。医疗、保健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某些地区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存在着传播和流行的潜在威胁。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事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健全,投入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贫困地区由于资金短缺面临更大的困难,各项社会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有效筹资机制没有有效确立,仅靠有限的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经营社会事业的工作任重道远。
三、“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深化社会发展领域各项改革,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自我发展能力,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事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0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132万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8‰以下。各级党委、政府和计生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制,认真总结“十五”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努力提高计划生育率,把出生人口总量降下来。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放在重要战略地位,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建立面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到“十一五”末,全面提高教育入学水平。全市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建成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1%;小学入学率达到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49.5万人。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一类标准,29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示范校标准,其中5所达到国家示范学校标准;30所职业学校达到省重点标准,其中20所达到国家重点标准;100所乡(镇)成人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标准;市级教师进修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其中8所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教育工程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全面实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学(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县实验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所突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均达到60%以上,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教育体制改革有所突破。大力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优质高中扩招。巩固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抓好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专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改革师范教学模式,调整布局结构,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保定师范学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化程度。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挖掘拓展文化内涵,形成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强化合作意识,利用靠近京、津优势,构筑“优势互补、客源互济、互惠互利”的京津保大旅游格局。实施“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十一五”期间,围绕通过我市的两条国家红色旅游线路项目建设,加快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升级改造,搞好交通、供水、供电、排污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以红促绿,以绿带红的旅游发展格局。改善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优化旅游环境。加快旅游企业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组建企业集团,强化企业间的合作联合,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十一五”期末,实现年接待国内游客2529.12万人次,旅游收入199.91亿元,接待国外游客8.38万人次,创汇3212.99万美元。旅游业收入力争由现在占GDP的6.5%提高到8%。
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不断改变农村卫生条件,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较好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快医疗卫生改革步伐。提高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依靠科技进步,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全市医疗保健事业再上新台阶。树立“大卫生”观念,实行全行业管理。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使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服务,提高健康水平。到2010年全市卫生机构床位达到2.34张/1000人、职业医师数0.96人‘1000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战线要大力弘扬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解放思想,把握导向,促进创作,繁荣文艺舞台。加大各县(市)图书馆、文化馆的软、硬件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改善文化产业服务。实现经营性事业单位向企业化方向转变,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重点文化企业。加强文化法规政策建设。
体育事业要继续抓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深化体育改革。“十一五”期间,建成乒乓球、游泳、足球三个项目的俱乐部,完善十大训练基地,建成保定市体育中心。培养输送一批优秀运动员,其中世界冠军3人次,运动健将20名,一级运动员90名,二级运动员1500名,全市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9%以上。
广播电视事业要继续抓好“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使我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彩电中心和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实现市、县、乡、村有线电视光纤联网,提高广播电视设备高科技含量,实现全数字化制作,加快高清晰电视播出步伐。
切实做好老龄事业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依据《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深入研究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事业发展全局性重大问题,明确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供养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逐步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逐步建成养老设施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到2010年,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平均达到千名老人8张,农村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前提。我市地处首都南大门,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要继续实行层层保稳定责任制,巩固各项专项斗争成果,严励打击危害公共安全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重点抓好大案要案侦破。认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禁毒、禁赌、禁娼”斗争,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科普教育,弘扬社会正气,坚决反对一切反科学的封建迷信活动,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化解不安定因素,确保社会稳定。
四、提高认识,努力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道德文明及公平程度的提高,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的归宿和出发点,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然要求。全市在实现经济强市、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引导,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各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协调配合,促进我市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