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东 通讯员 李新 刘宪亮 报道
本报垦利讯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垦利县采访,在垦利镇吴旺村,村民周国松打开自家的电脑,轻点鼠标,浏览自己的冬枣网页。他说:“别小看这么一个小小网页,俺靠它卖出了5000斤冬枣呢!”农民买电脑、建网站如今在垦利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县信息产业局局长高乃训告诉记者,全县18万农民一半以上成了“网民”,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产值超过1亿元,数字化正使农民走上致富快车道。
在垦利县有333个行政村,所有文化大院都连上了党员远程教育网站,村村都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管理人员,周二周五对外开放。而在实施了“远程教育入户”试点工程的吴旺、店子、万尔三个村,打开电视机就能收到专门的远程教育频道,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知识、获取信息。垦利县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每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目前已建成9个信息化示范村,设置了村级网页,安装了村务管理系统、数字机顶盒、电子触摸屏、打印机等软硬件设施。同时建设黄河口新农村网站集群,为333个行政村、7个乡镇、10个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专门网页;投资90万元建成全县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了“有线电视村村通”、“班班通”工程等七项实事。
“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几个小时后就有商家来电咨询,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蜜桃专业村赵屋村村民李海明兴奋地向记者介绍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实惠。去年,他的5亩蜜桃收了3万多斤,在网上发布出售信息后,就有一大连客商主动联系购买,价格也不低,不但自己的桃子卖光了,还帮邻居销了1万斤,每亩增收三四百元。吴旺村的周国松算了一笔细账:“以前5亩冬枣,因为管理不到位,总产量才2000多斤;现在上网学习了先进技术,一亩产量比以前5亩的总和还要多。”靠种植冬枣,如今周国松不但盖起了总面积230平方米的正房五间,建起冬枣气调库,还花5万元买了辆小车。
“实现农村信息化比政府给我们村20万块钱还好。”谈到农村信息化的作用,赵屋村党支部书记丁世福打了个他认为最贴切的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