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批装备着电脑、投影机、无线接收等IT设备的36辆信息大篷车从北京开赴全国16个试点省的23个试点地区,信息大篷车车队承载着向中国9亿农民传播电脑知识和农村信息化技术的重任,跋涉1万村庄、培训百万人群、辐射过亿农民。可以说,此举将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试点工作再次推向了高潮。
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徐晓兰。谈及此次36辆信息大篷车集体开往16个试点省的23个试点地区的行动,徐晓兰总裁说:“我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是指开发、整合和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向农民提供市场、科技和教育等信息;开发和应用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终端,利用公共网络和各种专网,通过恰当的接入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她认为,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村信息化的星星之火正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形成熊熊燃烧的燎原之势。
据了解,为了配合信息产业部制定农村信息化标准工作,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展开大量工作。徐晓兰介绍说:“随着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有关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及其他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相当数量的涉农信息化系统,为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同时存在,比如,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各系统的基础设施及其软硬件配置大不相同;信息分类、编码,表示形式各不相同,信息交换整合相当困难;信息采集编辑过程及其管理行为相当混乱,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培训及其他信息服务操作管理不规范。”徐晓兰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制定农村信息标准,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质量,规范信息服务。
自去年开始,赛迪时代作为支持单位协助信息产业部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先后完成了河南、四川、山东、黑龙江、贵州、甘肃等6个试点省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地区及信息大篷车发车的启动仪式。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我国农村对信息化了解的程度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怎么展开对农民培训的?对于记者的疑问,徐晓兰的回答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民信息技术能力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我们制定了信息大篷车、基地培训和集中培训等一系列相关培训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分层次培训。特别是培训当地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以及致富带头人,使其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农民,农民帮助农民,农民带动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徐晓兰表示,她坚信,农村信息化的星星之火必将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形成熊熊燃烧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