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艳敏 樊哲高 刘晶
2007年是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为信息产业发展描绘出更壮丽的蓝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将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推进国民经济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十六大后的5年来,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行业宏观调控,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为迈向电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预计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首次突破5万亿元,达到5.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3000亿元,相当于2002年的4.4倍。预计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外贸出口额4500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的4.9倍,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7.6%,占制造业销售收入的6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2.47%提升到2007年的5.53%。主要产品产量在全球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手机、笔记本电脑、彩电、数码相机等数十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日本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奠定了信息产业大国地位,正向信息产业强国迈进。产业集群涌现,目前已形成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40个产业园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福厦沿海、中西部等地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今年产业结构出现明显的优化。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聚集效应明显,产业链相对完整,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增长带;产品结构加快调整,软件、元器件等基础产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占全行业比重超过40%;整机产品不断升级,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网络设备等高端产品快速发展;企业结构日益优化,大公司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例已超过20%;内资企业增速超过外资企业。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今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外资企业。2007年1-10月,内资企业收入和增加值增速为23%和24.8%,分别比三资企业(18.8%、18.4%)高4.2个和6.4个百分点;利润增长22%,税金增长18%,分别比三资企业(10%、7.1%)高了12个和11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9.2%,比三资企业(26 %)高了3.2个百分点;完成投资增长38.7%,比三资企业(19.2%)高了19.5个百分点。
专家强调,产业结够调整和升级取得成效,是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分不开的。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已上升到1.7%左右,在工业部门中居领先地位;特别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迅速增长,占营业收入比重已逐步接近4%,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应该注意到产业发展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如人民币升值、所得税并轨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本土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短期内也将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对部分本土企业压力较大。跨国公司为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对我国企业构成新的挑战。外资企业加大了与本土企业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市场和产品的竞争领域日益扩大。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地区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定很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同时在劳动力等方面也形成竞争优势,对我产业竞争优势构成挑战。
信息技术带动产业升级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主要领域,在传统工业改造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管理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改善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促进了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式转变。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传统工业的重要技术支撑。煤炭行业的煤矿安全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普及加快,国产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大中型煤矿普遍使用;钢铁行业的信息系统应用日益深化,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益,解决钢铁企业高能耗、高污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石化行业主要企业ERP系统成功上线,加油IC卡工程在全国大多数省、市石油分公司推广使用;电力行业普及了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电厂电站自动化监控。
建材行业大量应用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信息技术节能增效作用逐步显现。通过应用CAD、CAM、CAPP等工具,实施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有效地促进了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宝钢不锈钢分公司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投入运行后,降低能耗5%,仅降低煤气排放量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据对重庆市内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的1001家企业的调查,近3年来,通过在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数量、质量、设计、管理效率、新产品贡献率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培育出许多新的产业,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在金融、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应用,推动了服务模式创新,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效率。基于信息网络的各类业务创新,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孕育和催生了信息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业等现代服务业。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加深,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推进步伐不断加快。
信息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应用日益深入。目前全国通电话行政村达到99.21%,97%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生产、市场、政策以及农业科技知识等信息可以便捷地传输到千家万户,有效提高了农户生产效益。黑龙江省在垦区16个农场实施了数字机械化;农业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服务系统也得到广泛应用,垦区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电信业向信息服务转型
我国电信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电信网络的宽带化、IP化、移动化,电信与IT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电信服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中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应潮流而动,正在从传统的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现代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2004年初,转型首先从中国电信开始,到2005年下半年,战略转型的方向和目标逐步清晰。此后,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也将转型列入了战略规划。中国移动也在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过渡。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近两年推出了一系列综合化信息服务,如移动上网服务、股市信息服务、交通信息服务、移动电子邮件服务等等,不胜枚举。
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既是必然选择,也是战略机遇。转型后的固网运营商可以发挥原有业务优势、服务优势和营销网络优势,实现与行业内其他服务商的优势互补,创造多赢的生态链。
运营商的信息化服务在各个应用领域不断加深,特别是在以宽带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中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中国电信从2006年开始系统部署农村信息化工作。通过实施“千乡万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打造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重点乡村信息示范建设为切入点,建成了1000个乡镇信息示范点,10000个发达村级信息示范点。中国移动网络已经覆盖全国61万多个行政村,全国范围内乡镇网络覆盖率为98.9%。星罗棋布的移动营业厅、“一镇一店、一乡一人”的营销服务网点,把移动话音、短消息、数据通信、互联网等多种业务带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国联通在其“天府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也推出了“农业新时空”业务,由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向完整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演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也是电信服务业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中国电信针对收入在5亿元以下的4000万家中小企业推出了“商务领航”,中国网通推出了“宽带商务”的应用,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入门槛。广东电信的“蓝色魅力”、浙江网通的“ePower”等等这些方案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企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