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规划期内,昌江将建成以热带高效农业、新兴资源工业、科技信息业、生态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生态县,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昌江将是一个体制创新、管理科学、经济有实力、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化、制度健全、文明富裕的县城,将实现经济信息化、城镇环境园林化、城乡居民生活社会化。
《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县基础设施骨干项目基本完成,进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一个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根据《关于制定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编制的。规划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工作重点,体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规律,突出宏观性、战略性,着重阐述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和政府抓经济工作的重点,规划指标具有预期性、指导性和宏观性。它的制定对于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迈向小康社会起着战略性重要作用。
第一章“十五”时期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一、“十五”时期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一)“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县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发展主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积极开拓,努力克服非典、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力度,认真抓好“三农”工作,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如期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效。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73141万元(现行价,以下同),比2000年增长8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9.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元,比2000年增加4014元,年均增长9.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100万元,比2000年增长86%,年均增长13.2%。
2、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和水产品、畜牧养殖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培育了芒果、香蕉、香水菠萝、冬季瓜菜、水产品养殖和畜牧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到2005年全县高效水果面积12.7万亩,甘蔗10万亩,海淡水养殖41370亩。预计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9.46%,年均增长8.3%。大力发展打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积极培育农村运销队伍,逐步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休系,建立了36个运销队伍,设立收购站点18个,经纪人队伍达1500人。积极培植农村致富能人,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评选“百名致富能手”,鼓励引导群众争当各类致富能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2003年8月率先在全省停止征收农业税,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对接不断增强,芒果改良换冠技术获省科技项目三等奖。
扶贫攻坚工作效果明显。积极推进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到2005年全县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减少到7260人和18014人。5年来,我县利用扶贫资金共扶持修建乡村道路50公里,修建饮水工程13宗,建设水利工程5宗,建设沼气池1371个,民房改造共投入646万元,解决16160人居住新瓦房,改善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能力。我县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十五”期间全县累计造林24.26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0个百分点,达到55.7%。
3、工业经济明显增强。“十五”期间,我县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华盛昌江200万吨水泥厂、昌江智源钢铁厂、钴铜冶炼厂、海能达锂电池厂二期扩建、昌江海红糖业公司技改、叉河水泥厂资产重组、宝秀矿业公司、昌江鸿启公司、海山矿业有限公司、石英砂公司、大地公司、光大公司等项目顺利建设,加快我县工业发展速度,工业经济明显增长,“十五”期间矿产采掘加工业、水泥制造业、机制糖业成为我县工业支柱产业。2005年预计工业增加值完成133579万元,比2000年增长290%,年均增长16%。
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预计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100万元,比2000年增长86%,年均增长13.2%,县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3388元,年均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比2000年增长38.39%,年均增长6.71%。“十五”期间,我县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消费需求明显增加。2005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预计完成38369万元,比2000年增长30%,年均增长9.2%。电视机、电冰箱、电脑、音响、热水器等电器类产品普遍进入家庭。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5、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5708万元,比2000年,增长40.73%,年均增长7.07%。“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1300万元,比“九五”增加53700万元。2001年以来,我县通过多渠道融资,不断完善城乡道路、农村电网、农田水利、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五年间主要建设石碌至昌化、乌烈至新港、十月田至海尾公路柏油路和石碌至霸王岭16公里公路水泥路面,新建桥梁8座,投资1.4亿修建32条农村道路,里程249公里,实现村村通路目标。粤海铁路建设贯穿我县。投资1.9亿元建设昌江大道和太坡出口路及县城街道,拓宽改造旧城区万福路、永昌路,完成环城东路一期工程,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行政办公楼,并建设县城两个休闲购物广场、两个农贸市场。邮政通信快速发展,完成邮政、电信办公大楼的搬迁,各镇建立了移动和联通发射塔站,程控电话覆盖全县村庄85%。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完成石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县维修硬化配套渠道238条,总长281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50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360宗,建成农村沼气池3426个。投资5000万元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实现村村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十五”期间我县用电量达20亿千瓦/时。
6、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我县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投资力度,投入资金3176万元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积达60717平方米。不断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扎实有效。2005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毛入学率达97.3%,比2000年分别增长0.1%和37.3%,高中毕业生升学率明显提高。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建设步伐,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建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和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并对乌烈等11家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新建和改造,人民群众的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全县重大疾病救治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期间,开通有线电视光缆可覆盖石碌及周边地区,全县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63个,微波接收站90个,无线接收站36个,目前网络传输共收到电视节目31个。全县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5%,入户率达80%。弘扬先进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复刊《昌江文艺》,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十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十五”的发展历程,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我县一、二、三产业结构近几年虽然得到有效调整,但是还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还是偏大,服务业发展缓慢,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总量小,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够大。
四是可支配的财力十分有限,特别是镇级财政基础和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五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快。
六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一)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更加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我国加入WTO以后,对优势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化、深层次化,弱势产业又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生存压力。
(二)国内环境: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扩大内需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我省受区域经济组织的影响,加之粤海铁路建成通车,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总体经济实力将得到快速提升。而我县作为省扶持重点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的部分优惠政策,将得到政策、项目、资金的扶持,这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条件。
(三)“十一五”期间是发展黄金期,面临五大发展趋势: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向质量转变、城镇化加快提供发展空间、科技进步带来新机遇、市场体制完善,这些将为我们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经济全球化增强和产业转移加快,也给我们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机遇。
(四)“十一五”时期是矛盾凸发期,主要问题:人口居住加速,就业高压状态,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保障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资源约束加剧面临挑战,竞争压力更大。要有忧患意识,经济快速的调整会给社会带来矛盾,因此“十一五”时期既是承先启后的阶段又是攻坚的阶段。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希望与困难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历史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当前重要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阶段,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海南实施“一省三地”(“一省”指生态省,“三地”指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国际性旅游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的发展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县作为岛西工业区,既要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又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新经济阶段的到来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十一五”期间宏观经济会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今后5至10年,是全县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我县将对经济结构进行长足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在改革发展中完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在这一时期内,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我县经过“十五”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运行已基本走上新的阶段,进入了新的增长周期,在全省经济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时期,我县经济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增长。我县有优势的资源,有明显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农业的黄金区域;二是矿产品种多、品位高,储量丰富,有发展资源型工业的优势;三是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有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得天独厚的优势;四是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前景大;五是投资政策优惠,投资环境优化,广泛吸引外来投资者来投资建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省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环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引进固定资产投资,扩大消费需求,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昌江。
二、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综合统筹,城乡互动,积极进取,挖掘潜力,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经济总量小的矛盾。要在创新中发展。坚持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扬创新精神,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机制,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在工作中锐意进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十一五”时期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要以开放促发展。对外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包容变化、适应变化、把握变化。主动与国内外的惯例接轨,逐步完善开放型的经济体系,提高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昌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实力不强,要在发展和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努力打造具有昌江特色的经济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效。
——要建立执行文化。有了好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关键是要抓落实,要培育强烈的执行理念,形成一种“设定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完成”的态度和行为。围绕决策、规划、执行和考核等基本执行程序,创新落实工作机制和制度,通过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依托我县矿产、海洋、土地、旅游四大资源优势,按照“两条腿走路(工业和农业)、四轮驱动(旅游、海洋、畜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发展工业、扶持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提升资源深加工水平,形成规模工业格局;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强化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县城服务设施,突出旅游开发。努力打造资源工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品牌。从根本上解决“三低一小”的矛盾,努力构建和谐昌江,全面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定的一步,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以增加经济总量为目标,做大GDP,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打造活力昌江、和谐昌江,让昌江率先从民族市县中崛起。到201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4.6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0.5亿元,年均增长17.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亿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年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使“十一五”时期成为昌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时期。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增强。到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2:55:2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镇之间的发展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0年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教育供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生毛入学率达到98%,高中生入学达7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
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主要预期目标是:森林覆盖率达63%,城镇绿化覆盖率达55%,县城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2%,工业废气处理率93.7%,工业废水处理率90%。城乡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00元,年均增长8%,农村人均收入3600元,年均增长9%,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
第三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建设步伐。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逐步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观。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农村产业调整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1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22%。不断提高海洋水产和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到201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为38:4:18:38:2。
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不断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粮食和糖蔗产量,粮食、甘蔗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和15万亩,粮食种植着力推广超级水稻,提高单产。到2010年,全县超级水稻播种面积达2万亩。一是大力发展种植业,重点发展芒果、香蕉、香水菠萝、冬季瓜菜和其他名优水果,到2010年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芒果面积巩固10万亩;香蕉面积6万亩;橡胶面积达6万亩;剑麻面积2万亩;油料面积2.5万亩。加快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建成10000亩香水菠萝基地和年产175万株香水菠萝组培育苗基地、5000亩马来西亚菠萝蜜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到2010年利用荒山坡造林面积30万亩。三是以我县“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为契机,调整牧业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力发展养牛、养猪、养羊等。“十一五”期间,每年每镇扶持100户年饲养10-20头养猪专业户,50户年饲养10只以上养羊专业户,20户年饲养10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户。建立一个养猪示范村,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养猪业。到2010年全县畜禽的饲养量猪56.2万头、牛9.7万头、羊14万头、家禽257万只,畜禽专业户达1194户,牧业产值达34398万元,平均年递增14%。四是大力发展渔业,加快养殖业发展,每年新造渔船50艘,每艘100吨位,400匹马力。201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3587公顷,主要建成深水网箱养殖250组,在昌化江出海口滩涂发展文哈养殖400亩,珠碧江出海口发展花哈养殖200亩;在石碌镇扩建罗非鱼良种场250亩,在海尾三联发展高位池对虾养殖1000亩,在昌化拦肚湾海域建设潮闽带鲍鱼生态基地288亩。到2010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6.5万吨,年均增长8%,产值达53000万元,海水养殖面积达到610公顷,年增长10.9%,产量5255吨,年均增长9.7%。淡水养殖面积2977公顷,产量3903吨。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系统,检测系统。加强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监控,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的产品条型码制度,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置于全方位的监督之下。大力抓好80000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危急预案,健全疫情监测预警和防疫监督体系,打造绿色产品、健康产品品牌。
继续加大科技、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到2010年全县农业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率达90%。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服务,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种养水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主要以发展大力轮式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以及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水稻机动插秧机为主,2010年,农业机械化总量达到3464台。
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方式为载体,积极推行“三集中”新机制,不断加大重点贫困村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王下乡移民工程,搞好移民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和移民新村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200户,1400人移民搬迁任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力争到2010年全县30个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732元,每家每户拥有一至二项支柱产业,有稳定的收入,贫困地区居住环境基本实现无茅草房化,人畜饮水基本实现卫生化,全面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逐个实现文明生态村。
推进地区协调发展,城市反哺农村,政策性资金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使农村人口公平享有均等化的共公服务,预防消除自然灾害,通过转移富余农村劳动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这条途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西部工业重镇
要紧紧把握住省委、省政府把我县列为全省西部工业走廊—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工业区拉动战略”和“项目推动战略”,推进工业结构不断升级,大力发展资源工业和循环经济工业,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我县工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新兴工业县。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12970万元,占GDP比重达到47.2%。力争培育10亿元骨干企业2家,5亿元企业6家,1亿元企业6家。
1、加快工业区的建设步伐。昌江工业区由叉河、国投、太坡三个组团组成,三个组团的功能是:叉河工业组团以钢铁、冶炼、锂电池、钛白粉加工、橡胶加工、造纸、石英砂加工及玻璃制造,废弃物料处理等;国投组团以水泥生产、水泥制造,配重沙,建材加工等;太坡工业组团以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物流等。尽快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工业区各组团的详规编制工作,进一步整合完善优惠政策,完成工业区的通水、通电、通路、通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滚动开发及土地储备工作,建成工业大道和工业区重要区位道路系统及供水、垃圾工程,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窗口建立工业区“一条龙”的便捷服务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大的项目落户工业区,壮大工业区产业规模,使之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高效的新型工业区。
2、大力发展资源工业,突出抓好水泥工业,做强做大钢铁工业。县境内有大量高品位石灰岩和矿产资源,这对发展水泥、钢铁工业提供了巨大的潜能。一要积极推动华盛昌江水泥厂二期工程、海南国投水泥厂三期和叉河、农垦水泥厂技术改造扩建等项目建设,力争“十一五”期末水泥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二要抓好铁矿石深加工,在现有石碌钢铁厂的基础上实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组织引进超薄板加工项目,力争年产200万吨特种钢铁项目通过科学论证,早日上马。以水泥、钢铁为龙头,带动相关行业及衍生业的发展,拉长产业链,完成钴铜冶炼和氧化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锂电池技术改造。
3、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以节能降耗,减亏增收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实施污染预防措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消除和减少工业生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建成岛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为主攻领域,重点发展环保型产品,形成锂电池、钴铜冶炼、浮法玻璃等产业群,积极接受国内外新技术、新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加工业,应用网络新技术。
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建材、钢铁、橡胶等加工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4、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深加工,重点抓好年产600吨芒果浆加工、年产5000吨香蕉粉加工、冷库1000m2,日处理260吨香蕉包装保鲜加工、年产10000吨菠萝汁加工、年产2000吨菠萝蜜脆片加工、年产尖椒粉加工等项目建设。做好海尾渔港新建水产品加工一座,年加工水产品8000吨。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增加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积极推进棋子湾滨海旅游和霸王岭森林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湾一山”两个重点旅游区,积极引进大企业、大财团、高起点、高规划,努力将棋子湾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和海上娱乐为一体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将霸王岭逐步建设成热带生态旅游观光活动基地、海岛西部探险基地和森林公园,催生七差温泉,加快保梅岭生态公园、峨毛岭休闲山庄旅游设施建设。加强与儋州、东方、临高、白沙等市县旅游资源组合,发展岛西旅游圈,形成岛西旅游度假区。
2、服务业。破除妨碍服务业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以旅游业为龙头,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大力支持现有超市、购物中心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完善、改善、新建一批商贸设施。“十一五”期间,在石碌镇太坡建成1个全县最大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保梅增设一个农贸市场、完成矿建市场、大榕树市场改造。规划建设一批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和流通业。加快发展购物中心、配送中心、超级市场和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到2010年,使我县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交易市场格局。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社区物业管理、建立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收费合理,居民满意的社区物业管理体系,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保健服务、教育服务等社区服务,大力发展中介组织,规范提高法律、会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传媒广告、文化体育、科技、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到2010年我县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25个,各类商品网点2700个,各类连锁企业增加10个以上。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加强各类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一是解决行政村不通公路的问题,重点抓好“出口路”“经济路”、“通村路”的建设。到2010年全县行政村和自然村通公路率达100%,其中:公路硬化率达50%,基本消灭等外路,新建公路21.8公里,改建农村公路21.3公里。到2010年基本消灭无路面公路,公路网络技术等级有较大提高,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763.4公里。另外,计划重建新港和大风两个渡口码头及辅助设施,搭建儋州、白沙、东方的水路通道,新建七差镇大仍村至大广坝公路工程,石碌马鞍山至白沙金波公路、海尾长山村至儋州海头公路建设,以及缩短与邻县的交通距离。主要建设矿建至水头线、叉河至大风线新建县道工程,海尾至保平线乡道,新建乌烈至纳凤线等4条乡道改建工程。完善县城道路和昌江大道建设,新建建设东路、建设西路、建设行政中心区道路、民贸三角路天桥,建成工业大道和工业区重要区位的道路系统建设。
2、水利。坚持建设与管理,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重,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尽快建成五里桥水库、青山水库,抓好石碌水库扩容工程和戈枕水库昌江灌区主干渠以及昌化江引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固南弄水库大坝、青山水陂左渠等一批水利灌溉配套工程,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度汛工作。到2010年全县灌溉面积16.5万亩,新增面积5万亩。完成县城供水扩建工程和叉河供水工程,解决县城居民饮水和工业园区用水问题,组织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使65%以上农村人口用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3、电力建设。巩固农网改造成果,推进县城电网改造,加快建成供电力强,供电可靠性高的110kv电网架,确保全县的用电需求。在太坡建成35kv电站,解决太坡开发区及附近农村用电问题,建设石碌城东10kv开闭所,主供石碌城东的工厂及农村。尽快解决昌江工业区的用电问题。加快小型水电站和风能电站建设。坚持开发与利用、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开发水力资源,建设王下、叉河宝桥、纳凤等水电站,利用我县丰富的风能,建设昌化风能电站。
4、通信业。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培植”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电信、移动、联通以及其他传输网络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各种形式的宽带接入网。到2010年,将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率数据传输骨干网,宽带IP网、IPTV网及3G网等各种网络平台,光传输网遍布城乡,全县100%的乡镇及农场通达光缆,充分满足昌江地区对语音通讯、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多媒体通信,远程教学、远程视讯、会议系统、IPTV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电话普及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99%的家庭实现语音通信,50%的家庭“驶上”现代综合信息网络平台。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正确处理“一方水土”与“一方经济”的关系。以保护和发展森林植被为中心,实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推进海边、路边、城边防护林建设,加快推进造林工程,加大推广农村沼气等生态资源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对全县天然林和珊瑚礁的保护情况检查,严肃查处破坏天然林和珊瑚礁的各类违法开发行为,实施海钢公司、国投水泥有限公司、昌江华盛水泥厂等企业采空矿区生态复垦工程,加大对石碌河、昌化江及重要江河源头及两岸和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的植被保护,创新“公司+专业户+农民”的林业经营模式,抓好浆纸林的种植和低产林、残次林的更新改造。加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等。重点抓好石碌河、红林河两侧和铁路沿线绿化带建设,积极推进峨港万亩观光热带水果园建设。做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积极开展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强环保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昌化江出海口区域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加快植树造林种草绿化,进一步扩大森业覆盖面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到2010年,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荒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8%。全面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村。
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继续巩固工业污染治理“一控双达标”成果,不断加强新建环境保护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内。加快重点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环保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厂,建成危险物品处置中心,解决医疗和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加快石碌河等重要河流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交通、建筑、工业、娱乐等噪声等环境噪声污染。加强海洋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新的经济开发对近岸海域的水质污染,保证近岸海域水质达到Ⅱ类海水水质标准。到201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45%、城镇集中垃圾处理率达90%。
六、推进小城镇建设
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明确推进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体形态和空间布局三个基本问题,以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定居为核心,逐步将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通过立足长远,着眼农民下一代、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改革体制、完善保障为重点,推进城镇化建设。建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我县特色的城镇经济,建成中心城市,辐射力强,各小城镇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促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采取引导各类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聚集策略,提高非农业人口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做好全县小城镇规划编制,加大小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开拓小城镇建设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十一五”期间,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力争完成3000亩城市建设用地储备任务。要把基础条件好、发展后劲足的石碌、昌化、叉河、乌烈、十月田、海尾等镇培育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示范镇,全面推进全县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小城镇水、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注重主要街区道路的硬化、绿化,突出地域特色,逐步形成一街一景,一镇一特色的城镇格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目标:环境综合治理达到省下达的标准,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开放和体制创新能力
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前提下,加快粮食、供销、商贸和医药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非公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组重,尽快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海钢公司的重组改革,优化产权结构,全面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地方性和行政规章,取消一切歧视性政策和规定。放开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
进一步扩大对放开放。积极参与“海南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港、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展对长江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的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扩大开放的立足点放在招商引资上,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切实做好昌江工业园区的土地征用和储备工作,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商品、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找准产业优势,实行市场优化运作,实现合作的双方共赢,主动接收广东等地区高水平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状态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发展钢铁、水泥、石英砂、铜钴冶炼,钴酸锂电池、镁制品、蔗渣纤维、人工造板和新型建材等产业。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对外来投资企业的后期跟踪服务,做好“安商、亲商工作”,发挥“以外引外,以商招商”的作用,争取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昌江工业区落地、开花、结果。
深化政府管理和财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以市场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完善宏观调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清理行政许可力度。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简化审批手续,加大开放投资领域的力度,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化,构建“阳光”政府。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素质,在公务员队伍中倡导执行文化。
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财政支出责任,完善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建立财政支农框架,新增财力重点向解决“三农”问题倾斜、向公共卫生、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和加大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倾斜。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行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责职分离,对重点部门、行业和专项资金实行审计,加强审计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八、关注民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构建和谐昌江
科技事业。走科技兴县和人才强县之路,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引进推广新技术和先进运用技术,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建立全社会科技普及网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全县农业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率达90%,农作物优良品种达95%,力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效益率达65%以上。在科技队伍建设上,重点抓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与科技管理、科技中介四支队伍的建设。
教育事业。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并建立镇政府管理新体制,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教育供给,继续抓好中小学校舍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巩固“两基”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鼓励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义务教育办学。到2010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能按时入学,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县农村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70%,为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在昌江中学开办2个民族寄宿班,2006年县民族中学及2008年乌烈中学复办高中部。全县60%以上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文体广电事业。增加投入,加强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昌江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广播电视综合楼和博物馆馆会,搬迁广播电视发射塔,购置新发射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以上。在县城石碌抓好游泳池、体育馆、业余体校建设,增设城乡居民小区体育活动设施,改革体制,引入竞争,吸引多元化投资培育文化产业,实施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村镇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军歌的艺术保护、收集、整理和推广,深入挖掘和展示黎族传统文化,倡导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和强身健体的的文化氛围。
卫生事业。构建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县城六个社区服务建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保险合作医疗,80%以上的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到2010年县城有一所达到相应建设标准的中医医院、乡镇中医院50%设有中医科、村卫生室80%能够提供中医药适用技术。积极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建成县中医院综合大楼,县保健活动中心和公共卫生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皮肤性病防治所,实现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专业设备、技术人员三配套的目标,每个行政村拥有一所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的卫生室,每个镇卫生院配备X光机、B超机和心电图各一台,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传染病预警系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计划生育。继续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一五”期间,符合法定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到2010年,常住总人口控制在26万以内。
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企业扩大用工,增加就业网点,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农民工职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总量增加,就业结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者素质普遍提高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县2010年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城镇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实行分帐管理,全面实行指纹认定社会化管理服务,继续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大力促进再就业,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实行省级调剂应急制度,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和农村人口救助补助标准。继续发展民政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化进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氛围。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面向全国积极引进工业、旅游、教育、卫生、管理等领域急需的人才,享受优质的人才资源。建立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人才的交流和使用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年龄结构,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公务员在岗培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实公务员队伍,重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理论道德建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文明水平。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行政务、村务校务公开制度,增强办事透明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加强廉政建设,从实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告制度,贯彻“依法治网”方针,坚持依法执政,加强法制宣传,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强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