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产棉更具国际竞争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植棉纪实
新华网乌鲁木齐12月28日电(记者李秀芩、潘莹)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坚持依靠科技不断提升棉花品质和单产水平,棉花产业不仅成为兵团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国内国际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6年,兵团以仅占全国9%的植棉面积,生产出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棉花,单产较全国78.5公斤的平均水平高出70余公斤,优质棉品级、商品率居全国第一。
依靠科技不断刷新棉花单产记录
“兵团农牧团场大多分布在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地处风头水尾,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先天条件不足逼迫我们不断向科学要产量。”主管农业的兵团副司令员胡兆璋对记者说。
1983年,兵团率先在石河子垦区推出地膜植棉技术,使棉花单产由40公斤很快提高到1993年的75公斤左右。1994年开展棉花丰收工程攻关活动以后,至1997年棉花单产突破了100公斤大关,跃居全国领先水平。1998年兵团实现棉花总产59.7万吨,首次突破1000万担,提前两年完成国家50万吨棉花生产基地的建设任务。
1999年,兵团在全国率先推广和实施了以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及田间作物生长与环境动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技术,棉花单产再创新高。据兵团科技局提供的数字,“十五”期间兵团棉花单产比“九五”末又增加了26.7公斤。
近两年,兵团把杂交棉的引进推广作为夺取棉花高产的一项新举措,并以此提升棉纤维品质。兵团农业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杜之虎告诉记者,今年,兵团杂交棉种植面积达到85.5万亩,平均单产达175.74公斤,其中农二师33团19连一块77亩的棉田创下了亩产皮棉279.98公斤的全国高产记录。
2006年开始,兵团进行棉花大棚育苗和大田移栽试验,结果比直播棉花每亩增产籽棉83公斤。农二师科技局局长冯康健说,往年因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总要冻死一批棉苗,一年总要重播棉苗两次以上,采用大棚育苗和大田移栽技术后,大大增加了棉苗的成活率,延长了棉花的生长期,也减少了棉花复播造成的成本增加。据了解,今年兵团有近15万亩棉田推广了这一技术。
千方百计降低棉花种植和采收成本
兵团在降低植棉成本上做足了文章。以精准播种为例,由过去的沟播精确到精量点播,“一穴一粒”,亩播种量由以往的6公斤降低到2公斤。据了解,今年全兵团的750万亩棉田全部实现了精量、半精量点播。
兵团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推广一种叫膜下滴灌的节水技术。这是一种集中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国内的地膜覆盖技术二者优点的灌溉技术,它使传统的浇地变为给作物“打点滴”,肥随水走,既节水又省肥省力,还增产增效。兵团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一灌溉技术的使用可使毛渠减少,节约耕地8%左右,每亩节水约150立方米,节约化肥成本近20元。农一师三团全团13.6万亩棉田全部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仅此一项全团就增加耕地1万亩。
兵团科技局副局长黄斌说,兵团刚推出滴灌技术时,每亩成本为1000元至2000元,经过三次技术改良,现在已减到600元,而新的移动式滴灌亩成本仅为250元。节约下来的劳力费、机力费及其他物化成本,每亩地可减少投入250元到280元,算上增产因素,每亩棉花地可增收350元。2007年,兵团棉田高新节水推广面积达到了628万亩。
自1996年开始,兵团开展了机采棉技术的试验及推广。兵团农业局农机处处长李生军说,2007年兵团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已达到100万亩。目前,兵团已拥有采棉机315台,机采棉加工线58条。
高付出换来了高回报
2007年,兵团棉花单产再创新高,总产预计突破120万吨。兵团棉花产量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说,兵团棉花在绒长、拉力、细度等方面不逊于外棉,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优势。
兵团商务局对外贸易处处长高建军说,“十五”以来,兵团棉花出口量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2006年兵团出口长绒棉2000吨,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接近1000吨。
目前,兵团植棉技术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轻点鼠标,通过电脑屏幕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况;发送手机短信,遥控棉花的灌水和施肥;操作微机,实现电脑决策平衡施肥,这些技术已经开始在部分团场逐步应用。
“面对棉花供需缺口扩大和外棉进口迅猛的现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依据兵团现有的科技储备和耕地潜力,完全有能力使棉花总产在近期达到全国五分之一,在中长期达到四分之一。今后兵团将不断扩大杂交棉种植面积,采取各种科技手段,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棉花单产180公斤乃至200公斤的目标,不断增强兵团棉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兵团司令员华士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