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
来源:农业部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加强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切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十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时期,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一、“十五”时期建设情况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十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服务”为核心,以“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为着力点,以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为主线,全面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了“服务方向由注重为政府决策服务到为政府决策和生产经营服务并重、服务内容由侧重生产信息到生产市场科技等综合性信息并重、服务渠道由注重计算机网络到网络与常规媒体相结合”三个重要转变,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一)主要成效。“十五”时期,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受到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发展。

   1.工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各省级农业部门、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4%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发展了20多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

   2.网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功能日益强大,在世界农业网站排名位居第二;全国31个省(区、市)、80%以上的地(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部、省与地、县、乡联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群。

   3.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取得积极进展。近几年,农业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政务内网及办公自动化、指挥调度卫星通信、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等信息应用系统。各地农业部门,也纷纷根据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开发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应用系统。这有效推进了农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信息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农业部系统在建立完善信息采集渠道的同时,重视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目前,基本涵盖了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规范的信息发布工作,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各行业经济信息;上下联动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全国已有4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61万个行政村,95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40万个农村经纪人,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和其他有效形式接受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二)主要问题。尽管“十五”时期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面向基层和农民开展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服务网络的覆盖面不宽,仍然有近五分之一的县和三分之一的乡镇没有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站。二是信息标准不规范,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差距大,共享程度低。三是信息工作队伍人员数量、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四是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域广袤,农业门类众多,生产经营可控性较差以及城乡“数字鸿沟”长期存在。从主观上看,主要是认识问题,仍有一些地方和单位没能把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没能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三)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正在形成新的格局,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1.政府的主导化趋势。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都表明,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2.需求的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的种类上,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热点。在信息需求的质量上,及时、有效的定制信息成为主流。在信息需求的主体上,农民需求势头强劲的同时,各类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需求也日益迫切。

   3。渠道的多样化趋势。由于各地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推进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信息服务方面,呈现出多渠道、多手段综合应用、模式多样化的态势。“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有效方式之一。

   4.工作的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涵盖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内涵更加丰富了,外延扩大了,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紧密了,出现了交织推进趋势。

   5.发展的社会化趋势。政府主导的重要意义在于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力量,根据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力推进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五”时期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强化公共服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达到“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总体要求,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要建立起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从中央到基层的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科学、完备、高效、权威的全国农业信息体系。

   ——各级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工作设施、手段先进完善,信息队伍稳定。通过系统、严格的培训,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能,适应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能够担负起规划实施的各项建设任务。

   ——政府农业决策的信息支撑能力和快速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通过与相关体系协同建设,实现对重要农产品、重大动物疫情、植物疫病和虫害、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的动态监测预警。   

——政府对农业的市场监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对农药、兽药、饲料、农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审批登记及市场监管的网络化,基本实现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的网络化。

   ——农村信息服务滞后状况得到根本改善。通过建设,力争到2010年,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和90%以上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

   三、“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

   “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重点实施好“金农”工程,加快推进“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工程,启动“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同时构建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加大先进适用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信息队伍建设工作。

   (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要按照中办发[2002)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组织实施好“金农”工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信息应用系统。

   ——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一是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计划到2010年监测对象扩展到主要农牧渔产品。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要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做出及时预警。三是动植物疫病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重要动物疫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植物疫病、重要水生动植物病害疫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四是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对耕地、草原、养殖捕捞水域资源环境监测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和主要农作物生产自然灾害情况的监测评价。五是农村经营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对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和流转以及村级财务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网上办公统一平台及针对监管对象的系统模块,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务的网络化处理。对农药、兽药、饲料、农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施网络化监管。探索建立对上市农产品和投人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制度。

   ——建设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一是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扩展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二是建设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计划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发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是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建立统一目录管理系统,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服务。

    2.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完善共享机制,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建设农业数据中心。建立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科技分中心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

   ——建设农业信息采集点。调整布设农业信息采集监测点,完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规范信息采集流程。

   ——建设涉农信息共享系统。开发统一的信息采集软件和数据交换接口,建立涉农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开发整合。要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

   3.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要在进一步建设完善部、省两级农业部门网络中心和门户网站的同时,推进地、县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基础。重点强化地市级平台的信息中转、集散和县级平台及乡镇信息站的信息采集和服务功能。

   (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工程。“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是农业部门今后一个时期整体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要进一步总结近年来各地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创新,努力提高“三电合一”信息平台对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力争到“十一五”时期末,“三电合一”信息平台服务覆盖面达到2000个县,受益农户达到1.4亿户。

   (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在全国启动“信息化村示范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全国培训100万名村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服务。

   (四)建设完善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规范信息发布、服务制度等。重点是“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

   (五)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信息技术。要积极实践,在农业决策支持、土地管理、作物载培、畜禽饲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农产品营销、乡村财务管理等方面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农业,服务新农村建设。

   (六)做好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信息队伍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力争到“十一五”计划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到90%以上的行政村。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发展各级农业信息管理服务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平均每个行政村要发展1—2名能较熟练采集、传播信息的农村信息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把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要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研究出台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对建成投入运行的项目,要分别制定执行项目运行操作规范,确保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二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建设投入格局。三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出台降低电信资费等相关优惠政策。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