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电子政务进程的加快,百姓到政府办事越来越方便,济南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重汽、二机床等一批老国企依靠信息化实现流程再造,焕发出新的青春;农业信息化则让百万农民搭上了致富快车……近年来,信息产业成为泉城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信息化为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共济南市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济南建成实力强大、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便是拥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并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十一五”以来,济南市围绕建设设施先进、产业发达、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两条主线,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整体效能上突破,在服务发展中提升,为实现济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息产业夯实信息化基础
如果把信息化比作一棵树,信息产业就好比树的根,没有根部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我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正是依赖于信息产业这一雄厚基础。如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2006年,全市信息产业企业13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515.2亿元,同比增长22%。软件产业年均增长超过50%,形成中间件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外包、动漫游戏等6大类1300多个品牌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75%。软件外包和动漫游戏等新兴行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目前,全市各类信息服务业企业2400多家,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3.5万人,互联网网站6700多家。预计移动手机用户2007年将达431万户。宽带已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预计2007年将达到72万户,三分之一的家庭将实现宽带上网。
目前,济南形成以国家级高新区济南高新区为依托,以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齐鲁软件园为轴心,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历下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环保科技园等特色园区集群发展的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的先后落户,使济南信息产业载体的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政务信息化打造服务型政府
市公用信息平台功能不断完善,为各部门提供了一流的信息化支撑环境。311个单位接入平台,80个单位通过平台统一出口接入因特网,79个网站在平台托管,59项应用系统依托平台开展。电子政务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工作效能、促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
“政府网站”已成为获取政务信息、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窗口,所有县(市)区政府和85%的市直机关已建立网站,并通过网络积极开展政务信息公开、办事查询、业务申报和互动交流等网上服务。“财税增收”工程实现了22个部门企业基础信息的交换共享,累计为我市增加财税收入3.8亿元。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完成后,市民办事时间大大缩短,投诉数量较以前降低80%,已有21个部门单位的54项审批项目实现在线申报与预审批。
社会信息化改善民生
近年来,“缴费难”成了困扰百姓生活的一个难题。市民每月要怀揣各种卡到不同的单位缴纳各项费用,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市信息产业局通过市场机制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站,打造500米便民服务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区居委会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到今年底,将完成50个社区信息服务站的建设,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信息化为生活带来的数字福利。
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10个,累计开发60多个农业数据库和167个网站,开通“农业新时空”信息平台,“市、县、乡、村”四级信息联动网络初步建立,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信息化为工业化添足“马力”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济南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由之路。我市立足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信息技术应用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集约化、精细化转变。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7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19家被列入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