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建新农村
来源:福建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示范村见闻
  近日,在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远程培训室,40多名林农和林业技术人员,正专心地参加泉州市科技局和林业局举办的“杉木速生丰产技术”远程培训。村支书潘春来告诉记者:“我们的新农民素质培训基地,已经开展了92期培训,参与人次超过1.5万人,不仅本村本镇农民参加,还吸引来周围洪濑、梅山的不少农民。”

  很难相信,这是个村办的培训基地:信息中心。6位年轻人正坐在各自的电脑前办公,电教室整齐摆放着28台电脑,村民们可来这里参加网络培训,也可以随时来上网。今年8月,康美镇在全省首个实现了镇村OA办公系统,村里还编写了办公自动化教材培训农村干部。

  村里开通了3条光纤,176户村民家中安装了宽带,电脑成了当地年轻人流行的陪嫁。在村民洪秀枞开办的彩印厂,工人们正忙碌地为几家企业印说明书。这是个家庭式作坊,工房就设在厅里,有两台电脑。洪秀枞说:“这是我几年前结婚时的嫁妆,后来不够用,又添置了一台。如今接业务、搞设计都从网上走,通过网络互动就能让客户拍板。”

  兰田村是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信息化给村民们带来了多彩多姿的生活。村民可以通过村网站了解村务公开和重要的村务信息,到田间地头揣个“超级无绳”随时都能跟家人联系,各主要路口安装了13个“全球眼”24小时监控着村里的治安情况,学生上学放学只要刷一下家校亲情卡家长就知道孩子到校和离校时间……

  信息化带来农家乐

  上月底,莆田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近百户渔民从海洋渔业部门领到了一部特殊的手机。这种手机具有报警和定位功能,如果发生情况,只要按报警键,手机就会自动接通海洋渔业的报警电话968195,并显示出事地点。对方可马上查询并通知附近距离最近的船只前来援救。

  “太好了,比飞机都快啊!”渔民们说“我们每天出海,少则两三小时,多则一两天,就怕遇见事故。现在好了,带着它出海,如同有了现代化的海上保护神,心里踏实多了。”

  由于海上渔业生产特殊天气状况下特别是台风期间经常发生安全事故。2005年,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福建联通公司合作,建设海上安全生产救助系统。这一系统以CD鄄MA为平台,结合GPS卫星定位技术和GIS地理信息技术,能准确实时对渔船海上定位,便于指挥中心进行生产调度和遇险应急救助,实现海洋气象信息预报、警报及各种渔业信息管理信息发布。

  去年以来,漳州、泉州、莆田市分别将此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至目前,CDMA手机已为5000多渔民出海保驾护航。福建省其他地市也将陆续推广。

  随着电话、手机、宽带等通信基础设施的铺设到位,如今,各种信息化服务已在八闽农村迅速延伸。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安溪县红村村茶农杨志向最近心情特别好。近日,记者从县城驱车颠簸3个多小时来到他家时,杨志向夫妇正打手机与在福州的哥哥联系,准备外出旅游。“今年秋茶丰收啦!我们铜锣山35户人家,收入基本在6万元以上,我家最多,卖了17万元。”年轻的夫妇俩喜不自禁。

  地处山旮旯的红村村,是安溪县西北部芦田镇最偏僻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群山环绕,是个种茶的好地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通信不畅,好茶卖不了好价。有年茶商50元一公斤来收购春茶,转手出去就卖到300元。如今,杨志向手机里就存了全国各地20多个茶商的电话,茶叶卖到了福州、广州、太原等地,每亩收入由2005年以前的一两千元增至今年的五六千元。

  近年来,福建省通信业主动融入海西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全省直接投入村通建设的资金累计超过70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借助“信息高速公路”脱贫致富。

  今年初,“通信信息化助建新农村”被省委、省政府列为“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电信、移动、联通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密切联合相关部门,加快我省农村信息化步伐。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到,仅1至11月,全省就已累计投入资金16.2亿元,并取得明显成效——在191个乡(镇)、1250个建制村新建宽带网,已于今年9月底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宽带;新建移动通信基站789个,全省建制村“村村通移动电话”;新建CDMA基站86个,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90%建制村覆盖CDMA手机信号,完成了27个海域超远覆盖站点的建设和优化,实现全省沿海海域CDMA网络的连续覆盖。

  “农村信息化将继续提速。”数字福建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所有建制村能上网,农村信息化程度达到50%以上。(记者 王永珍 通讯员 吴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