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州加快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州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果洛的重要时期,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总体规划对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果洛实际,编制了《果洛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力求“十一五”的阶段性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相衔接,地区的发展规划与全省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总体规划》勾画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州各族人民今后五年共同行动的纲领,是全州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州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2%,超“十五”目标1.8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4亿元,年均增长36.9%,相当于“九五”期间投资总和的5.4倍;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4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6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分别增长9.32%和6.41%,超“十五”目标1.32百分点和2.41百分点;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3400万人,全州有2353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十五”时期是我州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最大、建成项目最多的时期,建成了一批交通、电力、通讯、农牧、水利、生态、市政等事关果洛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路实现了州府到省会、州府到县城的路面黑色化,县城到乡的等级化,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13公里,比2000年新增2592公里。农村电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供电质量显著提高。一批道路、给排水、垃圾填埋场建成,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州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8项,解决了4万人、48.7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了州府和六县的电话扩容改造,开通了互联网宽带业务,移动通讯覆盖全州主要城镇,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1.3万门,移动用户2.1万部。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全州实施了以“四配套”为重点的草原基本建设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牧业综合开发、牧草良种基地、牧区防灾基地等项工程,五年内共完成人工种草79.582万亩,围栏草场72.5万亩,畜棚17.5万平方米,农牧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畜群畜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提高。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突出高原特色调整,药、菜等特色农作物比重正在逐年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2000年的1200公顷调整为740公顷。农牧区经济结构中非农牧产业正在悄然兴起。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积极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随着投资近2亿元的玛多县一、二、三期国家级生态保护建设以及全州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试点、退耕还草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和在我州投资近19亿元,以禁牧、围栏、减畜、生态移民为主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工程的不断扎实推进,五年内退耕还林46.4(草)万亩,禁牧、休牧731.42万亩,减畜19.25万个羊单位,生态移民410户。无序采挖砂金的现象得到禁绝,乱采滥挖中藏药材破坏草场植被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治理。

  科教兴州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3515”为主的农牧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组织实施科技项目60个,培训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15938人,中藏药材栽培、牲畜育肥、蔬菜栽培、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科研和推广取得一定成效。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二期义务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等一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8%,其中农牧民子女入学率达到93.6%,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77.2%。建成州、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科、州中心血站,实施了州藏医院门诊楼、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部分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工程,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救治能力得到加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建立,农牧民参合率己达85%以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建成州民族影剧院,完成了州电视台一期扩建以及116个行政村的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民族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群众健康水平提高。计划生育成效明显,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年均11‰,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14.94万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党在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税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转移支付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大农牧民在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利益。行政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加大,建设法制型、服务型、效益型政府步伐加快。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基本得到妥善安置。计划、财税、投资、住房、价格、流通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发展势头良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末的43.06:9.15:47.79调整为35.64:15.06:49.30。

  “十五”时期,是果洛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步伐最快的时期,是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民族关系最为融洽和谐的时期。“十五”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州委、州政府关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是正确的。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州情的认识,尊重实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才能确立和坚持符合果洛实际的发展思路,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机遇,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只有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进步。“十五”计划的实施,丰富了我州开发建设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为加快“十一五”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加快经济发展、解决温饱、消除贫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国务院批准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机遇期。这一时期既是我州经济快速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有利条件分析,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我们抓住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把握发展趋势变化,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各项工作力度的加大,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为我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对果洛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后将继续给予倾斜;国内外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为我州丰富的畜牧业、中藏药材、矿产、旅游、水利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经过多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改革发展,我州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穷落后仍是我州的基本州情;生态环境脆弱,资源、能源、交通约束突出,资金、人才、技术匮乏,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面临严峻而现实的挑战;各项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改革的难度比较大;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就业压力大,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日趋增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

  总体看,“十一五”期间,我州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积极迎接挑战而不回避挑战,以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符合果洛实际、具有果洛特色的发展之路。

  第二章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促进和谐为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机遇,围绕“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两个基础、加大三项力度、提供三项保障”的总体目标任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抓生态保护,强基础设施,创特色产业,促脱贫致富,建农牧新村,构和谐社会,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关键在发展。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以抓生态、打基础、创特色、促协调为着力点,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人民群众。果洛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比较低,全州尚有1/3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必须要从解决温饱、消除贫困的全局出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消除社会贫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生态立州,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尊重经济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抓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实施,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科技进步,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科技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科技进步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支撑作用。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着力破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加广泛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从州情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又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协调和谐的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效益提高。201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达到7000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956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6:15.6:55.8。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37元,年均增长6.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4元,年均增长6%。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引进和推广取得明显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4年;公共卫生、公共文化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重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2.7吨标煤/万元;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11‰以内,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6万人以内。

  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对内对外开放规模扩大,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第三章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两个基础,加大三项力度,提供三项保障。“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个重点。“强化两个基础”,就是强化畜牧业基础地位和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加大三项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切实解决贫困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优势资源转换力度,努力构建特色经济;三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开放富州”战略,创新机制,促进发展。“提供三项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努力为果洛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努力为果洛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三是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保障。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要切实树立生态第一、生态立州的全新发展思路,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抓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把规划实施与草原保护建设结合起来,与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结合起来,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结合起来,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结合起来,以规划实施为契机,带动全州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抓好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通过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和草地、林地、湿地等保护工程建设,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恢复天然林草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立足发展生态畜牧业,实行以草定畜,实现天然草场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玛沁、班玛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舍饲牛羊育肥,加快周转,并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将拉加、赛来塘两镇建成蔬菜供应基地;巩固和提高生态移民的生活水平,积极寻求和实施生态移民后续替代产业项目,夯实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基础,实现稳定致富的目标。通过综合治理,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草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到2010年,全州实现退牧还草1606.2万亩,退耕还林97.3万亩,封山育林5.86万亩,沙漠化治理2.99万亩,综合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场532.52万亩,鼠害防治2719.2万亩,人工种草96.7万亩,累计禁牧1606.2万亩,生态移民3530户、15168人。

  专栏2

  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一)退牧还草工程

  完成1606.20万亩围栏禁牧草场。其中,玛多73.40万亩;班玛299.90万亩;久治192.90万亩;达日287.30万亩;玛沁387.70万亩;甘德365.00万亩。对实行退牧还草的16062户进行饲料粮变现补助。

  (二)林业项目工程

  完成退耕还林、荒漠化治理、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公安局建设、乡镇林业站建设、林木种苗、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网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点生态建设、保护管理设施建设等项目。

  (三)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

  飞播造林14.6万亩,其中玛多2.3万亩,玛沁3.62万亩,甘德1.38万亩,达日1.38万亩,班玛4.54万亩,久治1.38万亩。

  (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保护鄂陵湖-扎陵湖169.85万亩;星星海、扎陵湖、鄂陵湖沼泽湿地457.5万亩;冬给措那湖湿地34.83万亩;岗那格玛措湖湿地4.97万亩;阿尼玛卿冰川湿地39.67万亩;年保玉则湖湿地31.29万亩。

  (五)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

  治理中度退化草场2063.22万亩,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场532.52万亩。

  (六)森林草原防火工程

  建设防火隔离带25公里,及有关监测、防火设施。

  (七)鼠害治理工程

  治理鼠害面积2719.20万亩,成效巩固1450.49万亩。

  (八)水土保持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9万亩。

  (九)生态移民工程

  完成生态移民3940户,建设住房177300平方米,暖棚472800平方米。

  (十)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十一)生态监测工程

  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工业污水、粉尘、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大力推进清洁节约型生产工艺,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到201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新思路,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高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社会主义新牧区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牧区新农村建设。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牧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强化政府对牧区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投入,集中解决农牧民最急需、影响面大、关系长远的问题,提高农牧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搞好人工草地、草场围栏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搞好农村电网延伸及送电进村入户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等级。建设一批独立桥、便民桥,解决农牧民过河难的问题。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改善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设施,抓好广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提高普遍服务水平。加强新牧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搞好示范引导,逐步改善牧区农村人居环境。到2010年,全州牧区户均1幢接羔育幼暖棚;人畜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行政村通电比重达到90%,通电话比重有所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牧民定居率达到95%以上,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专栏3

  新农村新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

  1、完成93%乡镇总体规划及道路供排水建设。

  2、近50%的行政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建设。按照合理布局、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发展现有城镇为重点,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为手段,以促进农牧区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商贸型、旅游型、加工型多种城镇发展模式,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互动、共同繁荣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发展壮大州府大武镇,强化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扩大城镇规模,充分发挥其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五县县城及现有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增能扩容,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其聚集经济、吸纳人口的能力,把县城、建制镇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与生态移民结合起来,与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对气候条件较好、适宜人群居住的拉加镇纳入次重点城镇建设范围。加大柯曲、吉迈、赛来塘镇作为生态移民示范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和花石峡、青珍、白玉等中心乡镇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强化商品流通功能,提高吸纳牧区人口、带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加快各县城镇电网、邮电、通信、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城镇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和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争取“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28%以上,州府及五县县城实现污水集中排放,垃圾集中处理,100%的县城集中供热。积极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城镇集中,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促进人口聚集。加强城镇管理,重点治理破坏城镇设施和脏、乱、差的问题,提高城镇文明整洁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落后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建设。重点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快玛什堂、门堂、官仓峡等黄河干流水电站前期工作进程。积极做好久治、班玛供电建设工程,扩大电网覆盖面,提高供电质量。加强村级和牧户光伏电源建设,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和风光互补电站,基本解决电网延伸不到地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水利建设。坚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按照“统筹资源调配、发展节水产业、巩固现有设施、抓好骨干工程、提高使用能力”的要求,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规划建设一批水利工程,加快两河流域重点河段、重点城镇的防洪建设,增强防洪能力。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及其安全问题。到2010年,新增城镇供水能力160万立方米;适度发展草地灌溉。

  专栏4

  水利重点建设工程

  1、大武及五县县城及移民点防洪工程。

  2、人畜饮水及安全项目。

  3、班玛、久治供电改造项目。

  4、水电和电气化以及光伏电源建设项目。

  5、黄河上游电站前期工作。

  6、防旱、水土保持、水质监测等建设。

  交通建设。按照州县快速、县乡便捷、乡村通达的总体要求,加快公路建设和改造步伐,提高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建设出省出州通道、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和旅游公路,提高等级公路和铺装化路面的比例,实现县与县互通。打通与省内外相邻州、县的公路通道,初步形成以大武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骨架,县、乡、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络。抓好花石峡等一批农村牧区基层汽车站点建设,努力实现中心乡镇、主要旅游景点有客运站或停靠点目标。到2010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0公里,比2005年增加5287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等级公路(70%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80%的乡通班车。重视航空运输建设,做好大武机场和年宝玉则旅游机场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专栏5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1、公路 新建甘德—张额沟口、青珍—红土垭口、特合土—玛多县黄河乡、特合土—玛多县黄河乡等县际公路;改建西久公路贵德-大武段,建设玛沁—河南、昌麻河—大武、大武镇—加木恩州界、莫坝—翁沟省界、吉迈—然宋沟口省界、桑日麻—马崩省界、智青松多—齐哈玛吊桥、智青松多—沙柯河省界公路;通村公路;独立桥涵等。

  2、运输 中心乡镇、主要旅游景点客运站或停靠点项目。

  3、航运 大武机场和年宝玉则机场前期工作。

  通信建设。以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电子政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公用信息平台,扩大网络覆盖面,形成覆盖全州的信息网络,建成政务网络重点业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对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系统进行完善、扩容、升级,实现县与州、州与省电视节目互传目标,建成城镇数字电视入户工程,并逐步向农村牧区延伸。采取卫星等先进传输手段解决边远农村牧区的通讯问题。加强农村牧区邮政网络建设,着力改善边远地区通信通邮条件,不断提高电信邮政普遍服务水平。

  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振兴果洛经济、富民强州的关键。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发展畜牧业、旅游业、农畜产品加工与民族手工业、商贸流通业,使之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

  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业,进一步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的投入,把国家对农牧民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要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中心,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传统型畜牧业向特色型畜牧业转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内各县乡,要坚持生态第一,按三江源保护规划实施封育禁牧,减畜限牧,适度放牧,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功能区以外条件较好地区,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发展以牦牛、藏系绵羊为主,犊牛、羔羊肉为补充的优质畜种,以缩短牲畜存栏期提高草场利用率,以发展绿色、有机、优质品种提高产出效益。半农半牧区,发展设施、半设施畜牧业,开展牛羊育肥,提高养殖业比重。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蔬菜、中藏药材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农牧互补。加强对虫草资源的保护,引导农牧民有序采挖,制止乱采滥挖、破坏草原、浪费资源。积极开展虫草初加工,发展保健品、医药品,增加附加值。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培育、扶持以农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为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广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程度和农牧业生产效益。要加强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检疫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畜疫防治、农资、农机、气象等服务站点建设,为农牧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全州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牲畜总增率提高35%,出栏率提高到35.86%,商品率由26.7%提高到31.7%以上。

  专栏6

  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

  1、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人工饲草种植总规模20万亩,久治、班玛建成牦牛主产区,玛多、达日、玛沁、甘德建成藏绵羊产业带,拉加、赛来塘镇各建设200亩温棚蔬菜生产基地。

  2、大黄及其它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3、设施畜牧业建设项目。

  4、培育1-2家农畜立品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促进消费、增加就业、优化结构为重点,提升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重点促进旅游业发展,依托果洛独特的高原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等资源,重点实施好以“三湖两峰一红色”为主的旅游规划,积极做好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及世界地质公园工作,建设格萨尔旅游文化长廊和红色景区景点。充分挖掘源渊流长的格萨尔文化、民族工艺、藏传佛教雕刻绘画、藏民族服饰等优秀民族文化潜力,开展民族文化风情游,丰富生态游内涵,着力打造果洛旅游品牌。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点、景区品位。强化旅游服务,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机制。大力发展交通、通信、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和旅游购物等相关行业,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使旅游业成为我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州力争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6.75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6875万元。

  做精畜产品加工与民族手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州牛羊资源丰富和天然无污染的优势,积极发展肉类、奶类食品加工,围绕“雪山”品牌再创名牌,增效益。大力发展以嘛呢石刻、藏毯加工、民族服饰及宗教用品为重点的民族手工业,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丰富“三江源”旅游产品供给,实现民族手工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做活商贸流通业,繁荣农牧区市场。加强农畜产品市场、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完善农牧区商业服务网络,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服务。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私营、个体工商业户到州府、县城、乡镇投资开店,发展商品零售业,吸引大中城市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到我州开展连锁经营、发展物流配送业务,繁荣市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资源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加大对我州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力争发现一批经济建设急需的矿产地和矿种,特别是加大煤炭、岩金资源勘查力度,寻找后备资源,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提供资源保障。争取“十一五”期间新增煤炭精查储量万吨。

  五、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要把科技、教育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努力突破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的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不强,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和人才强州战略,紧紧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认真抓好畜牧业生产技术、疫病防治、生态保护与治理、资源开发和生态移民技能培训等,组织实施科技兴牧工程、科技富民工程和科技示范工程,积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技术,提高科技在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上的含量和贡献率。通过引进、聘请、联合等形式实施一批特色生物产品科研项目,力争在高原特色药物开发、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为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专栏7

  科技重点建设项目

  1、州级科技推广和活动中心。

  2、科技成果推广和实施项目。

  3、培训工程。各种培训14800人(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切实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重点抓好“两基”攻坚、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搞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好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和发展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和异地办班的格局。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到2010年,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6%,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5%,高中毛入学率达到35%,中等职业学校为农村牧区培养更多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专栏8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1、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

  2、州县远程教育信息中心及教学设备配套。

  3、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150人次,普通培训1000人次。

  4、州职校改扩建。土建面积4000平方米,购置设备240台(套)。

  5、州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6、州县幼儿园。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注重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四支队伍建设。认真研究制定各种人才培养规划,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开发利用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及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人尽其才;建立健全贡献与收入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人才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我州农牧区实用人才以及教育、文化、科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重点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六、着眼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果洛,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好就业、扶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社会和谐基础。

  抓好劳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开发公共卫生、城镇环保及各类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全面落实有关促进就业的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创业和再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牧民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有计划地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探寻走出去就业的门路,通过异地办学推动异地就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十一五”期间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5%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均转移0.2万人次。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保障水平。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继续搞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有条件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生态移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认真探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福利机构为辅助,政府投入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的福利服务和救助水平。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牧区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到2010年,争取实现州有区域性福利中心、县有福利院、乡镇有敬老院;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农牧民参合率巩固在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0%,失业保险覆盖率9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坚持开发式扶贫,着力解决农村牧区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按照整村推进,项目覆盖到户,一手抓扶贫、一手抓防止返贫的原则,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抗灾防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着力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有计划地组织搬迁安置,实现易地脱贫。积极引导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到2010年全州基本完成182个整村推进任务,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大力发展发展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搞好州县医院、藏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卫生设施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建立健全覆盖全州、功能较为完善的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急救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的公共卫生体系。稳步推进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行对贫困农牧民的医疗救助,努力改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基本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实现小病不出乡村,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州的医疗保障目标。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点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到2010年,全州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医生数有所提高,人均预期寿命70岁。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在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站室和文化中心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向基层延伸。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及农牧户延伸。加强格萨尔文化中心、晁通遗址等民族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早日建成果洛博物馆。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加城乡健身场地和设施,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好 山推介,发展体育产业,引导体育消费,办好赛马会、格萨尔文化节等民族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争取到2010年,我州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城镇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和矛盾,着力打造“平安果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努力减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教育人民,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教育,深入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倍加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观念,使全州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大力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消除妨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放开投资领域,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社会事业、旅游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加大财税、金融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完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改进政府的服务和监管,放宽注册登记条件,简化行政许可程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州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从业人员均比2005年翻一番。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探索以土地、草场使用权依法入股、转让、出租或合伙经营等方式参与收益的办法。完善土地、草场征用补偿机制,依法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镇财政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深化州、县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权责对等、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市场化,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加快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加大财政对‘三农’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推行预算和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严格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健全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省内外经济合作贸易活动,加强地区间的互助合作,扩大合作的规模和领域,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我州的开发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多方式、多渠道吸引境外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中长期贷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第四章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果洛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要着力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环境,研究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综合协调解决规划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具体落实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建设资金的筹措和项目管理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加强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在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更多支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联系,做好项目推介,争取更多的贷款。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我州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我州开发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援助。

  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推进规划目标的实现。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择优选定建设方案。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质量终身制,严把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提高投资效益。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预测,及时解决规划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开展中期评估和后评估。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的,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修改意见,按照审批程序报批和公布。对违反规划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一五”规划绘制了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全州各族人民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胜利实现规划目标和消除穷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