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资深专家 董云庭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明年也将迎来改革开放30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题,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促进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循环型经济,这是明年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任务。
融合赋予产业新任务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突出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从五年前中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今天进入两者融合阶段,从“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到十七大把推进“信息化”作为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思想,这是中央对当今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也是赋予我们产业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一是工业化,去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按可比口径,相当于1996年的19.8倍,10年中翻了4番多,占GDP的比重则由1996年0.87%提高到了5.25%,不仅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而且有效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城镇化,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亿人,目前已是5.7亿人,城镇化不仅推动了基本建设,而且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三是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产品,大大加快了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生产的计算机、手机、彩电、数码相机、显示器等主要产品的产量进入全球前列。四是国际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化,去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为3640亿美元,占制造业销售收入的66%。当前,工业化发展已具备相应规模,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体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本质关系。“融合”高度概括了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彼此渗透、互动发展的逻辑关系,也强调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新技术带动结构升级
5年来,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信息技术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引导带动作用,大大提升了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部组织实施国家“倍增计划”共安排资助项目181项,资金1235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在能源、环保、汽车、冶金、机床、船舶等行业中的应用迅速推进,通过对生产设备与制造工艺的数字化改造,大大增强了传统工业的竞争力。农村信息化、农田灌溉信息化系统、农业信息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用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城市应急系统、矿山安全系统、人口地理数据库等领域,信息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签名法》进入实施阶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推进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金卡、金税、电子口岸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总体上说,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已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也具备了与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条件。
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要不断开发、推广、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强智能型装备开发能力,淘汰落后生产力,提升产业的结构层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以此带动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第二要促进软硬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具有的雄厚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并以此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产品,并在航空、通信、汽车、工控、3C等领域推广应用。第三,以信息化促进制造业与电信业的融合发展,要以3G为契机,以开发高端整机产品为依托,以发展增值业务为途径,加强制造业和电信业在技术创新、行业标准、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融合,打造延伸到整个产业领域的大产业链。第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和外包,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途径,开展各种基于软件开发的信息服务和外包,在承接境外软件外包业务的同时,要鼓励、支持软件企业承接境内企业的软件外包业务,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第五,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应用,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能耗控制到包装配送和回收处理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以大幅降低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第六,继续抓好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的基础建设,通过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功能的数字化应用,提升传统工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