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丹阳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2月29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市长  王常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和2007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自第十四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产生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开放,创新创优,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业绩,圆满完成了市第十四届人代会提出的五年奋斗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
      经过五年的奋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18位,五年上升了9位。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五年翻番,年均增长15.9%(预计数,下同),人均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15倍,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1.2%;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5倍,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8.7%。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三次产业比例由8.3:56.7:35调整到5:59.4:35.6。工业累计完成投入292.73亿元,新增年销售超亿元企业7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5家、国家级品牌29件,建成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龙头企业增至48家,形成意杨种植、稻鸭共作、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十大产业基地。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增幅始终高于GDP增长速度,来自服务业的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稳步增长,华地百货、欧尚超市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成功落户。
     
      经过五年的奋斗,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到新水平。国企改制面近100%,80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面转企改制。乡镇区划进行了新一轮调整,由原有的23个镇调减为13个,调减率达43.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农业税全面取消。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加快创新,新增上市公司4家。民营经济支撑作用凸现,累计增加民营企业3316家、个体工商户1.45万家、注册资本51.1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80%。外资利用态势强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27个,合同利用外资22.74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41亿美元,分别增长4.6倍、3.9倍,美国AIG、德国汉高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对外贸易成倍增长,累计出口30亿美元,五年翻了两番多。
      经过五年的奋斗,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区域协调发展得到有效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城市化率从41%提高至51%,建成区面积拓展至近30平方公里。城市形象得到提升,累计投入近115亿元,全面建成万善路和东门外大街等景观大道,整治出新新民路、丹凤路、中山路、城河路、西环路、北环路等一批城区主次干道,全面改造城中村25个、老小区27个、背街小巷58条。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天然气输入、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客运高站台等一批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绿化水平大幅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0.13%、40.2%。市域路网基本构成,投入33.3亿元,改建沪宁高速、312国道、122省道等国省级干线,新建丹西大道、农村公路、通港公路等15个地方大中型项目,总里程达968公里,新设高速公路河阳互通,实现了乡镇半小时通达,行政村100%通等级公路。电网建设全面超前,承载负荷扩大两倍多。开展“三创三清”活动,投资8000万元全面疏浚城乡河道90条,投资1.1亿元实现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江南水乡、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得到彰显。
      经过五年的奋斗,富民进程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小康水平,年均分别增长15.3%、11.6%。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50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0.7平方米、47.5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和电脑分别达10辆、42.5台。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失地农民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8%、97%、98.4%,农村农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77%、90%。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成立慈善总会,设立爱心超市,深入开展助贫、助残、助学、助病等活动,安置特困户住房300余户。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并进,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双拥模范城市,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特教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市)、全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中国首届地方志年鉴特等奖等国家级荣誉,文艺创作、竞技体育屡获国家级奖项。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是丹阳全面达小康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是全市人民信心更加坚定、精神更加振奋、力量更加凝聚的一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奋进、突破、创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快速攀升的良好态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6.04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6%,人均达5889美元,增长16.1%。财政总收入39.8亿元,增长2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9亿元,增长15.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万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165元,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2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亿元,增长17.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比为104.2。
      民心工程得到全面实施。新增城镇就业2.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均超额完成任务;完成黄岗取水口延伸论证与报批,即将开工建设,区域供水乡镇内网改造(一期)方案设计全面完成;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万人,参保率达90%;全面实施农村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全面完成27条城区主干道改造维修工程;全面完成48条背街小巷照明工程;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放心工程全面达标;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达标建设,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完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选址和设计方案;全面实施新农村信息系统工程,建成10个特色农业经济示范点和100个行政村公共上网点,其中珥陵农业信息服务站和云阳迈村服务站被列为省级示范点。
      新农村建设得到强势推进。出台含金量较高的《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市财政全年安排涉农支出4.5亿元,增长33.8%。“三资”投入农业8.6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3.25万吨,增长2.6%。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39万亩,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3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新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10个,会员数突破5000人。改造中低产田和丘陵山区高效开发10万亩,复垦整理土地181万亩,新增耕地2455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农机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水稻承保面达99%。城北分洪道A标段、泰山水库除险加固、开发区撇洪西河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农村新五件实事得到全面实施。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8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58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200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0公里,疏浚县乡河道136公里,清淤村庄河塘1000个。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94万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1.39%。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农村有线电视门樘入户率达100%。新建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2处,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00户。新建标准化文体中心11个,“送电影”下乡3000场,“送戏”下乡100余场,“送科普”下乡“六个一”工程有效开展。
      工业经济得到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598亿元、利税38.5亿元、增加值167亿元,分别增长35.2%、37%、34.4%。工业性投入达93.5亿元,增长39.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3.5%。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0多个,其中: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获扶持资金1600万元,被列为市 “双百工程”支持项目62个,发放支持资金1960万元。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引进各类人才4745名,专利申请量达1300件,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免检产品4件,品牌贡献率列全国县(市)第17位。
       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7.5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3亿元。中国眼镜城被列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及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示范点,森林家具城被列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长江物流、海尚国际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竣工投运。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8.5亿元、贷款余额223.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25%和30.68%。
      “双资”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实现工商注册合同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3亿美元,分别增长128%、33.7%。协议利用市外民资109.3亿元,实际到位60.2亿元,分别增长67.6%、229%。恒宝、天工、丹化成功上市,大亚实现定向增发,共募集资金17亿元。外贸跃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达12亿美元,增长36%。被授予省“五金工具出口基地”称号。完成外派劳务合作合同额1030万美元,新派出国劳务580人。全民创业步伐加快,新增民营企业750家、个体工商户2800家、注册资本14亿元。
      “三创”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创卫、创模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调研考核。在创卫过程中,投入资金2亿多元,集中力量对建成区范围内的农贸市场、占道经营、“六小店”、老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市民对卫生状况满意率达90.6%。投入1.3亿元,强势推进农村家前屋后、沿河、沿路植树和城区见缝插绿等一批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6.3万亩。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强化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全面完成减排任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8%、3.05%。整治燃煤锅炉127台,拆除懒汉茶炉107台,关闭不符合要求的采石宕口45家、小砖瓦窑厂36家、违法违规小化工企业43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一轮建制镇总体规划、617个村庄规划及城市综合交通和水环境整治规划。全面完成东方路延伸、小东门桥绿地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被评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并首批通过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验收。吕叔湘中学、五中、六中成功创成四星级高中,10所幼儿园被评为省优质园。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巩固率、初中巩固率、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9周岁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98.1%、100%、99.9%、100%、95.2%和55.5%。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57个。“文化丹阳”建设深入推进,“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作为吴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向社会发布,编制完成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总体规划。全民健身运动遍及城乡,市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成功举办,在全省率先完成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并被评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市。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被列为全国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标准化试点单位。开展“万人帮万户、携手奔小康”活动,实施“捐资帮扶、民政聚力、挂镇帮村扶户、温暖进万家”等8大工程,发放慈善救助资金58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600多名、大病患者及特困群众7555名。计生“世代服务”品牌创建有效开展,人口出生率继续保持低水平。积极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市,建成村级食品安全工作站225个,覆盖率达100%。全面启动《丹阳志(1986—2005)》的编修工作。人事、人防、人武、双拥、审计、统计、档案、侨台、妇女儿童、防震减灾、民族宗教、老龄、残疾人、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创新“五五”普法形式,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继续完善大调解、大防控体系,积极疏导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发案率和恶性化程度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分别达95.8%和96.7%。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制定出台各类应急预案47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和“万名市民学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提高。深入推进“服务环境建设年”活动,制定出台《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文件,规范服务行为、执法行为、涉企收费行为和中介机构管理,全面实行“一表制审批”、“一票制收费”、“一车制勘察”、“一站制服务”,对60项涉企收费项目实行减免或减半收费,直接减轻企业负担近亿元。
      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信访落实办理情况强化督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31件、行政执法投诉130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案139件,政协委员提案255件,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97%以上。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奋进的历程,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4点体会: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胆探索符合丹阳实际的发展路子。不受固定模式所束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发展特色;不为取得的成绩而自满,注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取人之长,创我之新;不因小富而停步,激励全民创新创业创优,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富民取得新的突破。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注重把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机遇,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们不仅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而且在工作中注意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发展经济与致富百姓相互统一,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四是要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创业。我们努力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更加重视把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紧密结合,考核的指标与老百姓的评价紧密结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真正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探索创造,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求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丹阳的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推动好发展、快发展、优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到,丹阳之所以能在经历宏观环境新变化、经受复杂局面新考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主要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和支持,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励精图治和实干创新。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丹阳的繁荣和进步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明显,经济发展的方式亟待进一步调优;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建设与管理社会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利益分享机制有待加快建立;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正在加快推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等等。以上这些,我们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和2008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丹阳工业化转型、信息化拓展、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重要期,更是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加快过渡、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一个提升、三个高于、五个前列”基本要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更加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和谐建设、突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同并进,为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而奋斗。
      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实现五年翻番,总量突破700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突破40亿元。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3%,分别超3万元、1.5万元。城镇人均住房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5平方米、5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达50台,信息化普及程度达苏南先进水平。 
       ——城乡环境更加秀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拉开5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城区人口达35万,城市化率达57%,基本达到中等城市规模。进一步彰显“现代气息、江南水乡”城市特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单位GDP能耗低于苏南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以上。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抓手,扎实推进工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居住向社区集中,全面完成农村新五件实事。
       ——发展活力更加强劲。打造创新型城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30%。新增50个以上的国家级、省级品牌。调优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总量倍增目标,在地区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均达40%。提升产业集聚度,培育年销售超100亿元产业集群5个、超50亿元企业8个、超10亿元专业市场3个。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五年实际利用民资325亿元以上,实际到位外资15亿美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新增海内外上市企业10家以上,形成资本市场的“丹阳板块”。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按照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继续大力推进法治丹阳、平安丹阳、文化丹阳、诚信丹阳、绿色丹阳建设,筑牢丹阳社会和谐的五大载体,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全力推动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坚持发展经济、造福百姓,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高度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困难家庭看病难和子女上学难的“两难”问题。
      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4条原则:
      一是把更好更快作为第一目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作为今后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更好”,就是要致力于“三个优化”,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优化环境质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更快”,就是要致力于“三个高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苏南平均水平、高于上年实绩水平,努力在苏南争先进位。
      二是把富民惠民作为第一导向。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丹阳发展的鲜明导向,更是今后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经济和善待百姓统一起来,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相适应。
      三是把环境友好作为最严要求。丹阳发展的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发展经济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推进开发要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选择工业项目要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进行重大经济决策必须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统筹加以权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推行绿色GDP增长模式,切实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投资环境竞争力,努力建设绿水青山、清新怡人的人居环境。
      四是把社会和谐作为最高境界。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各位代表,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丹阳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必须更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更加聚精会神、埋头苦干,努力在新形势下实现新突破,在新平台上增创新优势,在新起点上赢得新发展,为全面完成新一届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5.3%、3.3%;财政收入增长16%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1%以上,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规模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入分别增长35%、40%以上;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5亿美元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6亿美元以上,实际引进市外民资65亿元以上。
      同时,全力以赴办好9大民心工程:1、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500人;2、新建经济适用房1.2万平方米;3、实施江心洲(丹阳)取水口工程;4、启动建设职教园一期工程;5、完成城乡数字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工程;6、全面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工程;7、实施全市村级老年活动中心达标工程;8、实施慈善冠名基金募集工程;9、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好中求快、快中求优的发展新态势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攀升。重点在高端制造技术环节、研发设计层面、市场经营手段等方面开拓创新,形成现有产业和企业内涵增长、集约开发的竞争优势。切实抓好科技引领、培育、支撑三大计划的推进,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100项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品牌20个,新申报各类专利1200项。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作用,重点抓好天工高品质稀土高速钢、飞达等离子体纳米复合膜技术、沃得油菜联合收割机、丹化10万吨醋酐及二乙醇、中亚玻璃纤维单丝连续毡、精密合金厂超纯净高温合金钢等一批技术升级项目建设。有效搭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眼镜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医疗诊断护理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枫叶国际生物技术发展创业中心、市气体分离工程新技术研发中心和食用菌重点研发中心等一批生产性研发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切实抓好以提升新一代企业家管理水平为重点的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以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和创业环境,建立人才引进“柔性机制”,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来丹阳创业兴业,力争引进硕士以上高科技人才30名。培强一批规模现代企业。继续实施“培大引大、调优调强”战略,加大扶持培育主营业务突出、产业带动力大、核心竞争力强、地方贡献率高的知名企业。力争培植年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5家。新增规模企业100家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亿元、销售收入730亿元、利税47.7亿元,分别增长22%、22%、24%以上。认真抓好企业上市工作的分类指导,推动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新增上市企业3家。狠抓园区载体建设。开发区要以规划修编调整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提升重大项目落户的承载能力,真正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阵地、引领发展的先导区。各镇工业集中区要根据各自规划的功能定位,加快资源整合,实现布局集中,彰显产业特色。进一步强化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对符合园区定位、符合产业特色的新项目,要优先安排进园区。同时充分用好“飞地”政策,鼓励大项目、好项目跨区落户。重点抓好大亚木业扩能、恒神碳纤维、大力神彩板、德晶电子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超亿美元的大项目,工业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至75%以上。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更是调优调轻丹阳产业结构、满足小康型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现实需要。加快构筑物流载体,启动建设舜天仓储物流园、滨江物流(二期)等一批物流项目。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嘉山风景区、九里风景区、海会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恒宝智能卡和操作系统软件、鱼跃医疗电子钳入式软件、新通达汽车电子控制软件为支点,加大软件业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提升软件业发展水平。改造提升批零贸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启动建设汽车零部件服务业集聚区国际仓储、中国丹阳眼镜城(二期)、华东建材市场(二期)、森林家具城(二期)、欧尚超市、高登置业步行街等15项大型服务业项目。实施“千村万店”工程,进一步提高连锁网点覆盖率。以建设最安全金融区为抓手,确立融资新理念,搭建融资新平台,善用金融新产品,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流入丹阳。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重点发展名特茶叶、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食用菌、特色水产等市场前景广阔、有丹阳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新增高效种养面积4.5万亩,新增品牌农产品6个。坚持以规模化提升。依托丹西公路、老312国道、122和101省道,加快打造“两纵一横”的规模高效农业走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置换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推进稻鸭共作等十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达23%以上。坚持以产业化拓展。放大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辐射效应,加快促进本地农民增收,重点抓好8个50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化新项目。发展农业经济人队伍,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积极推广机插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放到突出位置,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复垦整理土地2.67万亩以上,改造中低产田和丘陵山区高效规模开发10万亩以上,全面检查维修农村危桥,开工建设城北分洪道B标段、城北护城河整治、开发区撇洪东河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
      全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坚持节约优先,重点突出能源节约,完善资源能源节约标准,以单位面积土地投资、产出强度以及万元GDP能耗作为准入门槛,优选产业项目。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坚持环保优先,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贯穿于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坚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解决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问题。切实抓好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加快化工园区建设。加强环境监测,严格环境执法,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开山采石、砖瓦窑厂的整治,努力实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总量的控制目标。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更高水平地“引进来”。更加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着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实行引进项目和引进创新资源相结合,扩大招才引智,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促进外资企业创新活动本土化,扩大其技术外溢效应,使引进外资更有利于促进丹阳的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更大步伐地“走出去”。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争创出口产品品牌。树立新的社会财富观,“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积极引导成熟产业与过剩产能到境外寻求发展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
      2、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构筑城市带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新格局
      拓展城市建设新空间。坚持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突出民本性、带动性,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全面完成城市外环路、齐梁路、兰陵路拓宽改造及振兴路、庆丰路、丹茅路、老垃圾填埋场终场、简渎河风光带建设工程。全力争取东外环公路(由珥陵经吕城至新桥,连接通港路,全长38公里)省级立项,启动建设北二环西延、车站路北延、城乡污水处理厂工程,强势推进区域供水乡镇内网改造,加快实施沪宁铁路丹阳货场搬迁。
      夺取“三创”工作新胜利。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全面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巩固创卫、创模成果,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重点抓好社区、城中村、城郊村、农贸市场等环境卫生整治。积极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建立长效管理体制。推进城镇管理社会化、市场化,重点创新河道保洁、绿化管养、道路维护、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机制。广泛开展全民造绿活动,继续推进农村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和村庄植树,继续加大对城市出入口、城区道路和沿河地带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绿化造林5500亩,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切实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新增省级试点村4个、镇江市级3个。巩固农村垃圾“四集中”成果,不断提高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有效落实茅山老区“五帮一”帮扶政策,继续实施“挂镇、帮村、扶户”的“3030”结对帮扶工程。继续做好农村新五件实事,具体目标为:开展农民转移技能培训8000人、实用技术培训2.2万人和创业培训1200人。新建小型畜禽沼气治理工程4处,新增用户400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0公里。疏浚河道160公里,整治河塘2000个。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8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达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100%。深入开展“文化村村行”和“送科普、送电影、送戏”活动,新建、改建镇村文化中心68个。
      构建城市经营新机制。强化城建项目运作管理,综合运用调控政策、市场手段、社会力量,降低城建项目特别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成本。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开发,有序安排经营性土地储备和出让。进一步发挥市城投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增强城市建设资金保障力。
      3、着力加快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共同富裕、共享和谐的发展新局面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大力推进创业富民,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有利于民众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能力创业的人才解放出来,新增个体工商户3300家、私营企业750家,新增注册资本16亿元。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努力让每一个“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平台作用,规范职介服务,强化就业培训。以扩大社保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逐步推进“五保合一”。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强化基金征缴,规范基金监管。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开展助贫、助困、助学等活动,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加大公共财政向社会事业领域的倾斜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区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素质教育,整合职教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水平。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加大文化投入,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继续建设一批精品健身工程,加快推进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探索办医市场化改革。健全人口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推行“世代服务”品牌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推进续修《丹阳志(1986-2005)》工作。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深化食品药品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做好统计、审计、人武、人防、人事、外事、双拥、气象、侨台、档案、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
      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加快依法治市进程,继续实施“五五”普法。健全法律援助机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深化“平安丹阳”、“法治丹阳”创建,提升科技强警水平,完善以路(街)面、村(社区)、单位内部、公共复杂场所为主体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加强基层综治基础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完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和群体性事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构建宽容友善、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增强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镇村、社区、行业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4、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执政为民、勤政廉洁的政府新形象
      科学理政,增强创新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理创新,着力提高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能力。树立科学和谐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创新行政执法监管方式,寓监管、执法于服务和维护之中。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高效行政,增强执行力。崇尚求真务实、尽责有为,建立健全高效行政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决策和对人民的承诺得到落实。将2008年作为服务环境提升年,继续推行重点工作目标管理,强化绩效评估考核,继续推行全员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首长问责制,全面构建大服务环境和大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服务品质,促进政府行政效能建设。
      为民勤政,增强亲和力。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增强责任心、爱民情,密切政府与群众鱼水相亲、和谐互动的关系。积极为人民谋福祉,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畅通社情民意渠道,高度重视、全力办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和建议,不断提升满意率。
      清明廉政,增强自制力。切实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构建惩防并举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纠正部门与行业的不正之风。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监察审计力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开内容和范围,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强化廉政警示教育,健全竞争择优机制,树立为民尽职、清正廉明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集众智才能登高望远,合群力方可聚沙成洲。让我们在中共丹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奋发跨越,全面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