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兰凤
摘 要:指出学习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图书馆精神的体现。具体介绍了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4个定位。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图书馆;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大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及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成员;二是农民阶级发生了新变化,务农比重下降;三是社会中出现了新的阶层。这些变化一方面使得阶级基础加强,群众基础扩大;另一方面,使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知识、信息的竞争压力,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产生的公众对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已经减弱,独立性、民主性、多元性开始显现。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这种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而知识文化体系的建设无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新时期的图书馆在继续承担保存文化遗产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在打造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等文化建设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和谐社会在构建过程中也会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1 学习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他认为学习已经不再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而是公民的社会责任。学习已成为个性化学习,作为社会必须向公民提供发展所需的教育和学习机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基本概念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后几十年间欧美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完善和发展。1994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会议认为国家和世界的繁荣今后将取决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并指出学习型社会不会自发产生而是通过人人有目的的努力建立的。1997年在德国的第三次世界成人教育大会上研讨了学习型社会的落实问题,会议认为要构筑一个面向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就必须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把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上述的目标。 自2001年我国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以来,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深入人心。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创建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最新出版的《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中称:“中国发展到现阶段面临4个挑战,一是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创造就业的重负;二是经过20年高增长后,中国能否继续保存增长的持续性;三是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四是环境可持续问题。”针对这份报告提出的挑战,中国应建立知识经济与社会的4个支柱,即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建立学习的社会,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技术应用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创建学习型社会将是解决新时期这些重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2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图书馆精神的体现 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公共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求和平和精神的主要机构。在“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一节中,宣言提出了支持对公众开展各类型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欧洲公共图书馆作为将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一种社会机制,在20世纪后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欧洲3.75亿人口中,1998年图书馆持证用户达1.18亿,占总人口的31%;英国2000年图书馆持证用户达3 450万,占人口总数的60% [1]。这些因素使欧洲社会文化和公众文化素质能稳定地保持高水平,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精神体现的就是学习的社会化,图书馆所具有的开放、自由、全方位、多功能的特质,能为公众提供学习、教育、交流和研讨等综合知识服务。 学习型社会倡导的理念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形式。尊重个人的个性和独立,结合正规和非正规、正式和非正式的形态,让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生存,最终促使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图书馆自由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体现。早在1876年图书馆学家杜威便指出:“图书馆是学校,图书馆是广义的教师。”因而图书馆是一所“人民大学”(People’s Universities)。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开放性和丰富性是其实施“终身教育职能”的保证。
3 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4个定位
3.1 图书馆是公众的信息交流中心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结构也逐步向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移,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社会发展的新生点已从以质量求效益转为以创新求效益,发展的基础已从以物质资源为主转为以智力资源为主,国民的知识水平、科技素养、创新能力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由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许多地区缺乏一个具有辐射作用的信息传递交流中心,而图书馆则具备成为公众获得信息资源、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的条件。在这方面深圳走在了全国前列,按“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在2006年将达到40座,所有图书馆将联网运作,市民借书实现“一卡通”,到2005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40座,各社区(村)都有一座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或文献信息服务站,每12~15万常住人口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1.5万常住人口拥有1个社区(村)图书馆(室)或数字式文献信息服务站。同时,深圳市建立“深圳图书馆之城”门户网站,把全市各大图书情报系统连接起来,形成1个市中心、10个以上分中心或专业中心,以及300个以上社区基层网点的网络架构,初步形成数字图书馆网络架构。在网络数字环境下,各地图书馆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数据库。图书馆建成信息交流中心的影响是深远的:公众通过图书馆获得大量信息后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迅速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图书馆发挥了信息传递交流的功能,将有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扩散;通过图书馆这个纽带,促进了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使之成为公众又一个休闲娱乐、放松心灵的精神家园。
3.2 图书馆是维护公众公平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 在信息社会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因此知识信息就成为了稀缺资源。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的生活和公众形态也日趋知识化,最终人也知识化——成为“知识人”了 [2]。如何保证公众公平地获得知识,在现代社会的权利保障体系中将显得越来越迫切。图书馆制度所体现的知识平等理念,最直接的表述即“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和社会的限制。”在学习型社会中,图书馆必须坚持“图书馆是公众的图书馆”理念,尊重和保障公众的所有合法阅读学习权,逐步改变过去“一馆多制”“等级阅读”的做法,取消特权和不合理限制。从国外图书馆实践来看,建立一部完善的《图书馆法》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公共图书馆的公平开放原则,将集中体现社会制度安排上的机会平等精神,从微观上反映了这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程度和深度。
3.3 图书馆是代表社区与学校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 学校是有组织地传播一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社区是与一定地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图书馆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学习资源、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机构,是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型社区的代表。正如国际图联秘书长福赫特提出的“公共图书馆将显示越来越大的价值,图书馆将作为很好的聚会场所,作为社区跨越种族和语言障碍的融合物,作为社区的信息中心,会受到社会应该的尊重和信任。” [3]图书馆整合了社区的资源,具有了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的特征,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则有学习的基础性、系统性和他律性的优势。所以只有跨越两者之间的鸿沟,扬长避短,互为补充,打破各自资源专属的制约,才能构建起图书馆和学校之间的新型知识系统工程体系。图书馆在坚持开展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还可参照学校的模式,举办各类培训班,建立社区学校,实现终身学习。通过建设以图书馆为代表的社区与学校的知识联系体,会有力地提高两者文献信息、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共同构筑完善的学习型社会体系。
3.4 图书馆的未来在于向学习型图书馆转型 学习型图书馆是现代社会中深具学习氛围的学习型组织,这种形态的图书馆除了有全体馆员和读者之间的密切学习、互动与知识分享外,更应透过对话和讨论凝聚出组织的共同目标,进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就实务而言,学习型图书馆的发展策略除了可应用彼得·圣吉所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训练外,还宜着重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第六项修炼——“知识管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创新管理、组织管理、开发管理、传播管理。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是知识的知识竞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新突破就是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来加工生产这种“知识的知识”。可见图书馆要想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作用,自身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先行者。图书馆员必须首先成为学习型人才,通过不断地系统培训,熟练地掌握文献信息的收集、归纳、加工一系列服务技能,主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将创新思维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中,从而培养图书馆新的业务服务生长点。
4 结语 学习型社会追求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人是根本和核心。文化知识的主体本质就是人的外化,展现的是人的生存、发展形式和发展程度,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映射,学习型社会也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图书馆作为打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在引领社会学习风尚、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热潮的形成、创建信息公开公平的社会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灵魂与实质。
参考文献 [1] 江向东.版权制度下的数字信息公共传播[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 蒋永福.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10-14. [3] 王仁芳.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7-100. 第一作者简介:沈兰凤,女,1967年生,2004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图书资料专业,扬州大学图书馆,江苏省扬州市,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