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一部分对过去五年的工作作了回顾。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过五年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254亿元增加到58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300美元,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由36.2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0.1亿元增加到164亿元,年均增长15.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84亿元增加到452亿元,年均增长19.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1亿元,年均增长34.5%。建成了奇瑞汽车改扩建、海螺水泥熟料、芜宣高速、芜马高速、沿江高速芜铜段、华强旅游城方特欢乐世界等一批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9.6:49.6:40.8调整为5.7:58.1:36.2。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增强。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对城市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大到7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展到117平方公里。五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288亿元,是前五年的3倍。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基本建立。构建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市级国有经营性资产由五年前的40亿元增加到131亿元。基本完成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五年新增私营企业8700户,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60%以上。
民生工作扎实开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3.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0.3万人,年均增加1.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由492元提高到868元。失业保险参保22万人,失业金每人每月由223元提高到340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2.8万人,医药费个人负担比例由33.5%下降到19.9%。建立了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493元增加到1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853元增加到5050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2.1%。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组织开展了“创新文化”“坚持科学发展、打造五大优势”等解放思想大讨论,推进“诚信芜湖”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中小学均衡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教园区基本建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乡卫生服务网络。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防建设。我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用人、用钱、用地、用权制度,推进“四用”制度向县区、镇村延伸,向其它领域拓展,政府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
2007年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07年工作时说,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净增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净增140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进出口总额增长89.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0%和11.9%;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
重点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四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五是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六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七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二部分提出了今后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适应宏观环境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千方百计抢抓机遇,积极主动迎接挑战,以全球的视野规划未来蓝图,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推动改革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开启更好更快发展新征程,再创改革开放新辉煌,谱写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篇章。
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实现财政收入2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3%、11.4%。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达67%。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900元、7080元,年均分别增长10%、7%。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格局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以上,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二部分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大力打造优势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速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三)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制度规范、行政透明、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芜湖。(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建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
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提出,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减排1.4%和1%。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08年工作时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出台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建立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联席会议制度,对大企业实施“直通车”服务。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企业研发投资。切实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重奖贡献突出的企业领军人物,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信贷融资、技术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搞好服务,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引导作用,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以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工艺、营销上的应用,加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芜申运河、芜雁高速、铜南宣高速、城际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善交通枢纽功能。做好市域专业市场规划,划行归类,加快建设,集聚发展。推动吉和商业广场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设。争取建设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吸引域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筹建三县农村合作银行。争取成立奇瑞汽车金融公司。大力发展担保、典当、保险、信托、证券业,增强企业和个人的融资能力。创新金融产品,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普及率。支持金融机构建设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发展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培育各类行业协会组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办好一批特色品牌会展。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展特色农业“百村示范、千村带动”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和“执照农民”队伍。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袁隆平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强化农资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中提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进我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工作,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推动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创业中心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芜湖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孵化器中试厂房建成投入使用,争取留学人员芜湖创业园建成国家级创业园。积极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林地征用管理。抓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做好土地置换工作。制订工业用地管理办法,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加强长江岸线管理。整合矿山资源,关闭一批污染环境、有安全隐患的矿山。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监管,实施一批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提高环境保护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加强重点企业监控,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关闭立窑水泥生产线。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重点整治涉铅、造纸、化工、电镀等行业企业,对环境污染突出的企业依法挂牌督办,限期整改。继续开展油烟、烟尘、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实行环保问责制度,强化依法监管。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实行年终评优一票否决。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08年工作时提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今年市级将多渠道筹资50.5亿元,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东扩、南进、中提升”的思路,建设新区,改造老区,扇形拓展,加强主城区建设。推进城市东扩,加快三环路延伸段等道路建设,建成赤铸山东路、神山东路;加快商务文化中心、镜湖新城等项目建设步伐;继续整治神山公园;整合资源,启动一批东区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项目。加快老城区改造,扩建赭山公园,完成赭山路、长江路等道路“刚改柔”和弋江路改造、滨江公园一期工程,继续推进保兴垾综合整治。完善城南路网体系,完成峨山路改造工程,新建滨江南路二期、龙湖路等主干道路。启动杨家门水厂扩建工程。推进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建成芜南路快速通道三期和芜南供水工程。继续推进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建设。坚持“建养并重”,建设115公里乡级道路,改造桥梁65座,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继续实施村庄整治、农村户用沼气普及工程。强化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大拆违行动,健全户外广告有偿出让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城管数字化建设。改善公交服务,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分区规划、房地产及住宅建设规划,加强控制性详规、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强化日常监管。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中提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村社保等制度改革挂钩试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力度,争取3家以上企业实现上市,2家已上市企业实现增资扩股,1家企业发行长期债券。完成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东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成东区投资服务中心,吸引一批项目入驻。继续加大对县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县区工业园区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创新招商方式,以小分队招商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吸引一批大项目落户,推动企业在芜建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扩大对外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08年工作时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今年市级将筹资1.2亿元,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建设一批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为抓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举办市文化艺术节。建成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开工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实施“振兴芜湖版画”等精品工程。加强对以铁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强化网络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档案、地方志工作,加快芜湖通史等修编,出版芜湖市志。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推动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立动漫产业基金,加快建设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华强旅游城市场营销,加快芜湖古城、马仁奇峰、丫山花海石林、陶辛水韵等景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景区升级。
大力推进社会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中提出,大力推进社会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今年市本级将筹资2.6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与配套工作机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收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免收教科书费。在城乡推进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推进市职教园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鼓励社会投入,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全国试点。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技师学院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做好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基础性工作。统一城镇职工与农民合同制职工失业保险待遇。开展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强力推进“签约参保”,完善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建成“金保工程”。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大房屋开发力度,增加住房用地供应量,加快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房开发,竣工商品住房250万平方米以上。加大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竣工拆迁安置房140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3万平方米。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从今年开始,未来五年每年将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整合医疗资源,支持医疗机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二院、市中医院、弋矶山医院、海螺医院门诊病房楼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城东新区医院。推进农村医疗急救中心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急救网络。
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城乡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实施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强化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件,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老龄工作。建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加强信访工作。整合应急资源,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整治安全隐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实施民生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08年工作时提出,继续实施民生工程。
今年继续筹资25.48亿元,实施24项民生工程: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及生活救助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行库区移民补助机制;建立高职、中职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廉租房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实施医药分开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就业机制。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中提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着力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决定,定期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优化政府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着力推进制度建设。深入落实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审批、许可行为。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制度。深化公共预算改革,严格财政预算管理。完善政府招标采购管理体系,强化标后监管。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加大对滥用权力和失职渎职行为的追究力度,实行行政问责。
着力推进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坚持从严治政,转变工作作风,大兴学习之风,改进会风、文风,力戒形式主义,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
着力推进廉政建设。认真落实用人、用钱、用地、用权的各项制度,促进“四用”制度向公共权力运行的所有领域覆盖,向公共利益涉及的所有方面覆盖。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