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建设服务型政府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记者  万润龙  蒋萍  郑蔚  吴越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浙中名城义乌,感觉到这里的节奏不亚于大都市:无论是国际商贸城里令人眼花缭乱的1900多个大类、40余万种商品,还是肤色各异的8000余名常驻义乌的外国采购商,或是停车场里“直达香港尖沙咀”的班车,都让人深深感觉到这座现代商业新城的活力与国际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深有感触地说:义乌的繁荣发展,是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而要保证和促进义乌的持久繁荣,政府部门就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我们力求有为,市委把握好方向,市政府调控有度,通过科学决策、制定前瞻规划,同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点石成金,建设服务型政府
   
    义乌是个建在小商品市场上的城市,怎么建设好市场、监管好市场、发展好市场,更是义乌党政领导的工作重心。这么大个市场,怎么“管”?吴蔚荣说,该由市场调配的,政府绝不多管,坚决退出微观经济运行领域;但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都牢牢把住,做好服务,绝不袖手旁观。像义乌的市场资源和物流场站这两块,就一直掌握在政府手里。国际商贸城所有的摊位150万平方米,全部由政府投资控股,只租不卖,主要市场资源完全由政府一手控制。
   
    国际商贸城一个商位一年1万元,篁园市场每月80元。80元的标准还是上世纪90年代定下的,而国际商贸城一个商位私下的租赁价起码是一年10万元。长期以来,看好在义乌办市场的前景,许多老板要来圈地再建几个小商品市场,或是要求“吃”下已有的市场和联托运基地。面对投资者开出的一张张巨额支票,义乌市坚持通过国有控股公司掌控着市场和联托运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的主导权,其中就包括摊位的租金定价权。吴蔚荣说,小商品市场和联托运基地是商品流通的基础平台,已成为全市经济的命脉,如此重要的公共资源政府如果不掌控,放任商位租赁价格、物流基地使用价格“炒”到天上去,就会大大增加商务成本,那样的话,商户跑了、人气散了,发展的机遇也会失去。而如今在市政府的调控下,各大物流站场形成良性竞争,比服务、比价格,给本地、外地客商带了巨大的便捷与实惠。
   
    在义乌,经营户能否得到摊位,能得到几个摊位,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经营者每月正常的纳税额。这样,谁有资格进入市场,一目了然。政府同时还通过媒体公示,确保竞争公平。在义乌市场里,外地人拥有的摊位数占到四成。这些举措,确立了义乌小商品的低成本优势。
   
    记者点评: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义乌市委市政府就是这么做的,他们自始至终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积极实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从而确保市场的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和改造提升。
   
无奇不有,但杜绝“假冒伪劣次”
   
    义乌小商品市场以“点石成金、无奇不有”著称,但一般人由此而联想到的“假冒伪劣次”在这里止步。目前,义乌市场已引进全国名牌产品500多个,其中国际知名品牌占45%,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有2600多只。名牌纷纷进驻,源于义乌对假冒伪劣的严厉打击和对知识产权的大力保护。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复函义乌市政府,同意将义乌市纳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这是全国第一个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城市试点的县级市。
   
    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设立总代理和总经销的知名企业,都纷纷申请加入保护名牌产品联合会,会员单位从成立时的41家,已发展到现在的150多家。名牌产品由当初的63个,猛增到200多个,其中国际知名品牌占45%。
   
    为使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无处藏身,义乌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场的副市长任组长的打假治劣领导小组,专门设立打假举报网络和奖励基金,举报者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奖励。中国小商品城先后查处假冒和侵权案件2300多起,涉案金额近2亿元,罚没款达1600万元,110多名不法分子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其中50多人被逮捕判刑。
   
    记者点评: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减少了,并不意味着政府行政执法能力就弱化了。恰恰相反,打击制假售假是建设和谐社会,树好市场大省形象的关键所在。它说明义乌市政府已经告别了“企业型政府”的模式,而走向宏观调控型的政府管理模式,着眼点是市场秩序的规范、市场内涵的拓展,形成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不仅仅有利于对生产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在整个城市中营造了诚信经营的氛围。
   
无中生有,向外脑借“巧”
   
    “宝宝,叫妈妈”,“妈妈!”;“宝宝,几岁了?”“宝宝3岁了”……在国际商贸城玩具交易区,几个女孩兴奋地抱着会对话的玩具娃娃,一个劲地与“娃娃”说话。在普通玩具中装上语音识别芯片,立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强烈的购买欲随之勾起。
   
    “说到创新,上海对我们的帮助可是不小,你们看到的这个会说话的洋娃娃应用的就是上海的技术。”吴蔚荣对此津津乐道,义乌与上海黄浦区和杨浦区都是友好区,一大批企业,与复旦、同济、上海交大、上大等上海高校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更何况,义乌市场每年40多万个集装箱的出口商品中,近10万个集装箱是通过上海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的。
   
    上海人对义乌也情有独钟。2007年,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旅游购物中心报到登记的上海游客占游客总量的1/3左右。上海联华、华联两家大型超市将义乌作为主要商品采购基地,年采购额均在7000万元以上。
   
    记者点评:义乌既不靠海又不沿边,也无独特的物产资源,它的繁荣兴盛确曾让人“莫名其妙”。但细细想来,其实是“莫名,但有其妙”。“妙”在何处?义乌人的“产、学、研、商”就是其中的一条。因为创新,义乌小商品市场才“无中生有”,有了保持活力的源泉,支撑起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因为创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才有了底气。而义乌市委市政府则是义乌“产、学、研、商”创新体系的引领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