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公报的公告
来源:中国上海 更新时间:2012-04-14

市信息委关于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公报的公告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市信息化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心任务,紧贴市民的普遍需求,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信息产业继续在高基数上稳定增长,信息技术应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一、信息基础设施

    规划编制和管理
    临港新城书院社区、普陀桃浦镇、徐汇龙华地区、宝山区、嘉定新城中心区等11个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完成;发布《关于在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至年末,全市累计完成40多个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规划面积累计达980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50平方公里;规划导入人口570万,比上年末增加170万。
    公共信息基础设施
    完成《上海市“十一五”期间信息架空线入地方案》研究; 推进轨道交通网信息管线搬迁;建成罗店、江桥等6000平方米左右的集约化通信局房;建成临港新城临展中心、临闸等4座集约化无线通信基站。至年末,集约化信息管线累计敷设2451沟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30沟公里;累计接入商业大楼1394栋,比上年末增加456栋;架空线入地累计完成2800皮长公里;长途光缆线路总长达3042公里;微波占有信道累计达967波道公里,数字微波线路总长2832公里;卫星站点累计达831个;海光缆通信容量达260Gbps。
    信息网络设施
    至年末,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40G,比上年末增加10G;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391.08万门,比上年末增加34.58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433.0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42.0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424万个,比上年末增加77.3万个;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每百户达90.6台,彩色电视机拥有量每百户达178.7台,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达1392.84元。
    功能型服务设施
    超级计算中心    高性能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增超导物理、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新型能源等应用领域;大规模作业实现了单个计算作业在512个CPU上的并行计算;包括上海在内全国21个省市地区用户使用中心计算资源,在天文、纳米科学、核工业、大型隧道工程等领域取得突出科研成果。中心独立或合作完成的4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数字化振动仿真软件开发”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分别与甘肃计算中心、同济大学合作建立了兰州分中心和同济分中心。至年末,中心的用户数已达202家,比上年增加95家;曙光用户账号总数达到208个,增加84个;“曙光4000A”主机系统全年平均使用率达到81.28%。中心全年接待来自社会各界参观团队142批,共5555人次。
    互联网络交换中心  完成交换平台部分网络设备系统的优化及改造工作;开展IP数据包的分类应用技术研究,为推广网间结算提供技术支撑;开发了本地互联网络交换实时发布显示系统并投入运行。全年总交换流量达2113TB,日均交换流量达7TB(最高峰时突破9TB),总互联带宽达12Gbps以上,总交换路由信息达40个B类IP地址,网络交换容量达256Gbps。
    无线电管理
    全年审核常规无线电设备使用3786台,初审无线电设备新型号申请76件,完成无线电频率指配125个(对)、临时用频安排900对(次),接待用频需求单位(含新技术新业务)咨询120次;组织开展了无线电台(站)数据清理登记工作,完成30个景观化基站建设或改造,协调推进55个项目、总覆盖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进行400多家星级饭店和连锁旅店3000多部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专项检查,开展各类机动车车载无线电台使用情况联合执法行动,查处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事件183起,查处无线电干扰18次,完成电磁环境测试43家计185次、台站验收15起。完成地面无线测控网的基站布局和覆盖,网络控制中心(NCC)开通并投入试运行;完成2个小型固定无线电监测站和1个高点测向站的升级改造及大型移动指挥工作站的建设。至年末,无线电台(站)累计达2.46万个,无线电设备累计达7.24万台;公众移动通信基站累计达35568座。
    重大工程和活动信息通信保障工作
    启动浦东机场二期航站楼约70万平方米室内覆盖合路建设;完成铁路南客站、中环线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收尾和开通运营;完成沪崇苏越江隧桥配套建设准备;完成特奥会国际邀请赛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及《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信息通信系统总体建设方案》;形成包括频率协调、设备检测、电磁环境监测、现场监督执法等的重大活动保障制度;完成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06年F1赛车中国站、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等重大活动的信息通信保障工作。
    世博信息化
    完成《世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修订和“数字世博”业务发展规划、世博园区无线覆盖综合解决方案研究;启动世博园区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初步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信服务、运营指挥信息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等三个专项运营计划的编制。

二、科教兴市项目

    科教兴市重大信息产业科技攻关项目
    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完成,共申请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普元EOS面向构件的互联网应用基础平台系列中间件项目掌握面向构件的核心技术,获得软件著作权14项,申请专利3项;桌面中文软件系统项目完成,获得软件著作权14项,软件产品登记16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系统被30多个省市政府和企业等所采购;有线数字电视广播项目完成普及型数据信息广播服务平台的研发建设、数字电视接收终端技术规范工作。
    超级计算中心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引进峰值速度为10TFlops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改建机房和网络平台,引进通用工程计算软件、开发高性能科学计算软件等;高端硅基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申请专利3项,其中1项为发明专利;兼容IPv6的高端路由交换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完成640G交换平台开发,IPv6协议栈通过国际组织“IPv6 Ready”的一致性测试,申请发明专利6项;开放式集成电路中试线建设和关键工艺技术开发项目完成0.13微米全套工艺和90纳米关键模块工艺技术开发,完成0.25微米嵌入式Flash工艺开发及量产,申请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
    科教兴市平台
    土地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完成土地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层(中间层)部分建设任务,建成土地执法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系统,完善土地审批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和房屋拆迁管理系统,启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管理和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上海房地资源”网站建设和维护管理,完成舆情分析处理系统建设和政策法规库分类编码、整理工作,启用舆情信息采集发布系统。

三、信息产业

    全年完成信息产业增加值1337.89亿元,同比增长17.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0%。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813.43亿元,同比增长17.2%;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4.91亿元,同比增长14.9%;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99.55亿元,同比增长18.1%。信息产品出口额达370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比重达32.6%,软件出口额达9.92亿美元,同比增长40.5%。
    信息产品制造业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683.0亿元,同比增长25.1%。行业整体效益明显提升,实现利润115.1亿元,同比增长25.1%。重点行业持续稳定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42.2亿元,同比增长3.4%;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501.9亿元,同比增长11.1%;移动通信基站产量达174.2万信道,同比增长51.4%;液晶电视机产量106.2万台,同比增长2倍;服务器产量达517.4万部,同比增长49.8倍;笔记本电脑产量达2223.4万部,同比增长35.2 %。
    集成电路产业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25.4%。至年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数达120件,比上年增加32件。移动终端基带芯片、多媒体芯片和射频芯片等移动通信领域集成电路设计实现产业化及商业化应用;电源管理芯片实现产业化;TFT-LCD驱动电路芯片完成研发工作。12英寸生产线开始建设;12英寸化学气相沉积和等离子刻蚀设备完成原型机开发,SOI材料实现产业化。
    平面显示产业  以上海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FPD产业链初具规模,上海已初步形成多品种的TFT-LCD面板生产格局。以上广电NEC液晶面板生产为核心的上海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集聚多家上游材料生产企业,TFT-LCD专用印刷线路板、玻璃基板后道加工、彩色滤光片等生产线落户上海。
    3G技术研发与生产   随着TD-SCDMA规模网络技术应用试验网完成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网络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并开始发放友好用户,上海TD-SCDMA终端产业从芯片到设计公司及终端制造企业的产业链更趋完善;TD-SCDMA终端芯片取得突破,手机核心芯片平台实现可视电话功能,开放式多媒体终端芯片入选上海市2006年度第一批专利新产品,CMOS单芯片TD-SCDMA/GSM/GPRS双模射频芯片实现产业化;基站设备的生产能力已具备;WCDMA成套设备产品已销往国外。
    数字电视  “移动电视”、“网络电视”进一步普及,超过5000辆公交车和1000多辆出租车安装DVB-T的无线接收器;9月,“网络电视”正式开播。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正式被批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信息服务业
    全年实现经营收入1221.5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电信服务业收入356.8亿元,同比增长7.7 %;广电经营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6.1%;网络服务收入172.4亿元,同比增长48.2%;软件收入616.7亿元,同比增长35.5%。
    软件业   全年实现经营收入616.7亿元,同比增长35.5%;全年认定软件企业270家,登记软件产品1146个。至年末,全市共有软件企业1175家,其中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5家,占全国的1/6,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企业70家,同比增长62.8%,登记软件产品3541个;取得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等级企业累计达122家,其中一级的有8家,二级的有23家;通过CMM3/CMMI3以上评估的企业达到87家,其中7家通过CMM5评估,3家通过CMM4评估;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有300多家。软件业从业人员达14.1万人,其中本科及本科学历以上的超过65%。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研发取得进展,软件产品链不断健全,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多家软件企业实现海内外上市。
    电信服务业   至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112.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737.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61.3%;移动电话用户达160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65.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8.7%。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达151.42亿分钟,同比增长37.5%;其中固定电话长途通话时长达32.6亿分钟,同比增长4.4%;移动电话长途通话时长达27.22亿分钟,同比增长38.7%;IP电话通话时长达91.6亿分钟,同比增长54.6%。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中,国际及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达6.2亿分钟,同比增长8.6%。全市1799家电信企业完成年检,年检通过率为87.3%。全年实现电信投资额112.6亿元。
    广电服务业   全年全市共有38家广播电视入网设备企业进行了年检,85项设备和器材取得了入网证;有线数字电视推广在虹口区欧阳街道五个小区,约2000户家庭开展了试点工作。至年末,全市数字电视用户累计达9.3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448.1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0.82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200.30万户,增加14.64万户。
    互联网服务业   出台有关提供邮箱服务单位的备案登记办法;加大对内容违规网站的打击力度,全年关闭各类内容违规网站45家,关闭私服外挂及涉嫌侵权网站6家;查处违规接入服务网吧70余家;进行ICP经营许可证、ISP业务经营许可证审批。至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95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54万户,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52.7%;宽带接入用户达335.2万户,增加87.8万户,其中家庭宽带接入用户达301.68万户,新增79.02万户。
    信息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信息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4月,由空间188创意产业园区、联合数字内容产业园、数字电视产业园组成的数字媒体产业园区成立。7月,国际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成立,启动服务外包园区示范点建设工作。至年末,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10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超千万元的企业12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4家。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完成0.25微米嵌入式Flash工艺、0.13微米全套工艺和90纳米关键模块工艺开发,针对共性工艺技术组成研发联盟,建立专业性的项目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服务,提供新材料和设备的验证评价工作。至年末,累计自主申请国内专利145项,其中发明专利139项。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已形成覆盖面广、关系密切的客户群以及基础类和高端咨询两大类法律业务体系,提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服务,深化IP交易的法律服务等;并与Cadence、Mentor Graphics、宏力半导体、航盛等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成立联合实验室;成功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影响”论坛等系列活动。软件评测中心以“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在软件工程、软件质量、测试领域提供专业服务”为中心定位,全年完成各类测试项目661项,同比增长1.36倍,其中软件产品登记测试447项、成果鉴定测试63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验收测试22项,《上海洋山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系统测试工作受到用户单位的好评。

四、政务领域信息化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化。出台《上海市政府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开发完成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系统。深化公开内容,重点推进规划、房地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基础工作,制订政府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组织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培训。至年末,全市各政府机关累计主动公开信息达20.58万条,比上年增加4.88万条,全文电子化率达95%以上;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累计2.88万件,比上年增加7533件,申请满足或部分满足率达79.4%。
    电子政务基础支撑体系
    政务外网   完成19个区县、104个市级委办局及其直属单位的政务外网光纤接入;依托政务外网应用支撑平台,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市容城管投诉、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电子监察等项目中开展了应用试点工作。
    重点应用系统
    居住证信息系统   居住证信息系统核心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形成可容纳1000万来沪人口信息的共享数据库、日均4.5万张的制卡及交换处理能力;19个区县交换平台以及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建成,并与市级交换平台联网;覆盖全市各街道、乡镇的235个居住证受理网点全面开通。至年末,累计发放居住证17.13万张,临时居住证66.88万张。
    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    社保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登记工作中,全面推广使用社保卡;社保卡与银行卡绑定支付有新进展,至年末,累计有28家医院、25个街道、15个上海银行网点和3个邮政储汇局开通了绑定授权业务,建成了支持30万人应用的绑定支付系统。至年末,社保卡累计发放1004.32万张,比上年末增加40.65万张,其中面向镇保人员发放社保卡累计89.9万张,面向中小学生发放的学籍卡累计49.17万张;补(换)卡累计达73.69万张,其中为70周岁以上市民换发社保卡55.28万张。全年市民服务信息热线(962222)提供咨询近47万人次。
    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试点   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稳定运行,共享企业基础信息从42项增至53项。至年末,市企业基础信息库累计共有101万户企业的53项基础信息,其中约24.5万户新增企业通过新系统流程办理工商企业注册、质监组织机构代码申领、税务登记等相关事项。
    进出口领域企业信息交换试点   市进出口领域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开发完成,初步形成与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互动与协同框架,将实现175项企业信息在工商、税务、质监、海关、外汇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外经贸、国资管理部门之间的及时交换与共享。
    “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信息整合系统进一步完善,实现对本市所有政府网站内容多形式组合的全网检索,对各子网站信息发布情况的监控和内容管理等。至年末,“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累计访问量达6053.34万人次,比上年末增加2507.91万人次;页面访问量累计超过5.41亿人次,比上年末增加1.91亿人次,其中“中国上海”信息公开板块页面访问量累计达2560万人次,比上年末增加1092.52万人次;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达1667项,其中可直接受理的办事审批788项、办事状态实时查询192项、结果反馈180项、实用信息查询405项、网上咨询50项、网上投诉52项;提供有关办事和服务表格网上下载1660项6011张。

五、经济领域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发布《关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开展“百家IT厂商助力 万户传统企业提升”企业信息化扶助体验活动;定期举办“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高级研修班”;启动“上海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信息化平台”规划编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的企业信息化ASP平台为行业企业用户推出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至年末,全市共有2.3万家企业用户使用企业信息化ASP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
    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087.4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2.3%。开展BtoB电子商务领域的调研,启动BtoB电子商务专项试点工作,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第三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应用项目;完成对上海市BtoC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
    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化
    12月6日,洋山深水港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洋山声讯服务中心正式开通。上海口岸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实现与11家金融机构联网,入网企业累计达2657家。全年上海电子口岸平台的企业电子支付金额达650亿元,同比增长35.4%,占上海海关关税总额的51%;报文传输量达6545.4万份,同比增长26.2%,单证电子化率达71%。“5+1”特殊区域联网监管系统由5个出口加工区拓展到外高桥保税区(包括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应用企业累计达131家,其中洋山保税港区用户2家,至年末,系统累计处理单证达107.33万份。完成了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预研工作。
    金融信息化
    发布《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计划(2006-2008年)》;形成金融税控收款机试点项目基本方案;完成数字电视机顶盒自动识别系统、农产品生猪销售及食品安全追溯电子标签实施项目、电子标签仓储管理系统、医院电子标签标识信息管理系统等4个项目试点,完成2006年特殊奥运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电子标签应用项目。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正式落户上海。至年末,全市银行卡累计发卡5610.89万张;全年银行卡交易量4.1亿笔,交易金额3666.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和32.8%;银行卡交易金额中,持卡消费金额1793.7亿元(其中投资类消费金额595亿元),同比增长45.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5.7%。至年末,全市联网商户达3.05万家,联网POS8.38万台,POS机具活动率达到90%;全年跨行交易量达2.98亿笔,交易金额23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和42.8%,其中持卡消费1692亿元,同比增长56%;手机支付业务定制用户超过36万。银行卡受理领域拓展至邮政服务、物业缴费等领域。
    农业信息化
    全年在郊区建设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100个,平台累计点击量达46632次。至年末,上海农科热线累计受理全国各地咨询电话21.57万个。食用农副产品安全查询平台在全市50家大卖场推广,安全信息条形码普及至全市1万多种农产品和食品;畜牧生产管理系统已在89家规模化养猪场应用,蔬菜生产管理系统已在45家蔬菜园艺场应用,市、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管部门可通过该系统实行监督管理。
    旅游信息化
    上海旅游热线962020正式开通运行,为游客和市民提供电话咨询、旅游预定服务。完成旅游咨询多媒体触摸屏系统改造,实现在三星级以上宾馆全面布局,提供旅游信息自助式查询服务。优化上海旅游网栏目,开设旅游超市专栏,提供旅游线路约500条,日访问量达60万页次。

六、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市政府实事项目
    800兆数字集群应急救援政务共网    列为2006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2个核心机房设备安装和调试、59个重要建筑室内覆盖,建成开通134个室外基站,基本实现全市行政区域和洋山深水港区网络覆盖,实现网络开通试运行;深水港地区用户已接入政务共网开展日常调度,宝钢、机场等重点区域的共网建设得到了推进。
    “百万家庭学礼仪”    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总工会、市信息委等13家单位联合开展,2月25日正式启动,市妇联、市信息委等单位开发完成学礼仪活动网上学习考试系统。至年末,累计75.62万人参加了学习考核。
    “市民信箱”    在全市19个区县设立了471个用户受理点, 增加了“家校互动”、“市民博客”等内容频道;提供静安、宝山区政府门户网站的网上办事系统实名身份认证。至年末,市民信箱注册用户累计达124.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28万人;累计向用户发送各类信息4.4亿条次;累计开展77次网上调查活动,参加调查的人数超过46万人次。
    “付费通”    “付费通”平台与15家金融机构实现联网,新增了工行、建行、农行三家银行;通过付费通网站、自助缴付终端和手机支付等缴费方式可缴付19种公用事业费和交通罚款,新增手机支付缴费方式和有线通、交通罚款等缴付功能。至年末,付费通平台累计交易达2902.58万笔,比上年末增加1976.48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达25.73亿元,比上年增加16.23亿元。
    社会事业和社区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家校互动”系统5月开始在嘉定、闸北、徐汇三个区的60多所中小学开始试点,至年末,已有4058名教师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发送了家庭作业、教学重点、互动留言等内容,4.07万名学生、1.67万名家长加入“家校互动”系统参与互动。
    社区管理信息化    黄浦、长宁两区开展“百户单元”综合试点工作,完成5个试点街镇10个居委会32500余人的信息采集任务,开发34个救助业务协同办理应用模块,建立了涉及14个部门49项事务的来沪人员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了包括信息交换平台、实有人口数据库、5大应用系统及相应制度规范的“百户单元”信息化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一口采集、动态更新,条块共享”的实有人口信息采集机制。
    社区文化信息化    基本完成信息苑中央管理平台建设,信息苑内容宽带专网平台3.2版正式上线,共开发了电子政务、文化传播、便民服务、新农村新郊区、未成年人天地等5大板块、27个频道、256个栏目的内容。至年末,累计建设东方社区信息苑270家,建成并开放205 家。全年,信息苑累计接待837万人次;依托信息苑开展各类培训4762次,公益活动3219次。
    社区服务信息化    全年“安康通”为老关怀服务援助系统新增用户1.92万户,受理用户来电呼叫26万次,提供法律、医疗以及心理咨询服务4300次,为老人提供紧急救助1900次。全年社区服务热线共接听来电43万次,同比增长超过40%,处理满意率超过93%,服务工作综合满意率超过90%。至年末,社区服务平台共发布社区动态信息6.7万条,社区服务队伍信息6600条,“一门式”信息1.6万条,居委会上网率超过95%,社区论坛注册用户增至4万余人,社区服务超市服务项目扩展到8大类44个,共优选加盟服务单位360余家,涉及服务人员4000多名,全年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76万次,同比上升37%。全面梳理居民生活服务社会公共热线,完成了“962200热线服务网”网站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七、城市建设和交通领域信息化

    城市网格化管理
    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市推广,完成黄浦、静安、徐汇、虹口、普陀、杨浦、闸北和浦东新区等区的系统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完成松江和青浦两个郊区城区部分的试点建设。至年末,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了12个区的51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978.2万。
    智能交通
    市交通信息中心正式成立,启动上海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中心城快速路网“三桥一隧”交通监控系统和沿线地面道路诱导系统等工程建设。至年末,交通卡累计发卡2568.06万张,比上年增加594.04万张;全年销售金额达10.06亿元,同比增长21.5%。

八、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管理
    出台《上海市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全年共完成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测评32个。编制完成《上海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上海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逐步开展各领域应急预案制定、完善和培训工作。
    信息安全服务
    至年末,全市累计发放各类数字证书71.8万张,比上年末增加15.03万张;电子商务领域,新增15个企业证书应用项目;电子政务领域,启动本市电子证书应用示范项目一期,在8个区政务系统和4个市级政务系统推广数字证书应用,其中房地局应用发放证书14000余张。9682000信息化服务热线服务网点增至21家,全年提供咨询服务达12.8万次,提供计算机维修服务4751次。市计算机病毒防范服务中心全年向20余家媒体提供病毒预报55期,预报病毒356种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信息安全试点工作及平台建设
    完成国信办组织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应用试点工作,推动50家信息安全重点单位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组织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单位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工作,启动上海市商用密码管理基础设施、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系统扩建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东部)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至年末,基地入驻企业累计达83家,其中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5家,从业人员近3200人;转化863计划成果8项、其他国家科技成果19项;申请专利及著作权31项,取得国内专利21项、国际专利30项;通过技术创新,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企业。

九、区县信息化

    区县电子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
    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信息化支撑社区管理网格化基础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指南》,19个区(县)的政务外网全面建成,15个区(县)建设了区(县)级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库,9个区(县)建设了法人基础信息资源库,11个区(县)建设了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库,6个区(县)建立了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各区(县)依托区级数据库群和交换平台开展了“一体化”应用建设,30个项目被评为“2006年度区县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
    地区电子政务原型试点
    黄浦、松江、徐汇三区完成“地区电子政务原型试点工作”,通过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织的标准符合性验收。建设完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共享指标体系及基础信息资源库,分别集中了8个区级部门提供的213项人口数据指标、6个区级部门提供的75项法人数据指标、6个区级部门和3个市级部门提供的37个空间地理图层数据,实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17项跨部门协同应用、证照协同监控等6类协同应用和土地储备管理等综合业务应用。
    信息化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至年末,累计完成20多个新城镇和工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覆盖面积达64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0%左右,规划覆盖人口近260多万;印发《关于2006年城镇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郊区城镇深化政务网络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编制完成《上海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方案》,金山区被信息产业部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区。

十、信息化环境 

    信息化规划
    完成《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草案)》编制;拟定了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审定和发布工作管理规范。11月21日,《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2006~2010年)》在第六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正式发布;社会诚信体系、信息安全、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治、信息基础设施等其余8个专项规划基本完成编制起草、征求意见和衔接协调等工作。
    信息化项目管理
    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归口把关工作稳步推进,编制发布了《上海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与市财政局联合完成培训教材编制及课件制作,完成对98家预算主管部门、228名财务和信息化人员的动员和培训工作;开发了辅助预算审核的信息系统,实现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信息化项目预算申报、审核和查询。全年共受理300余家市级预算单位的千余个信息化项目申报。落实信息化项目归口把关的要求,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做好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核工作。完成信息化项目IT审计试点工作;与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完善了《上海市市级机关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指南(试行)》。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296.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
    信息化政策法规
    全年共组织开展信息化政策法规基础调研项目9项、信息化立法监督检查活动3次,编辑出版《信息化政策法规选编(第二版)》等研究材料,启动“五五”法宣工作。全年共发布地方政府规章1件、规范性文件3件、政策性文件1件。5月7日发布《上海市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3月27日发布《上海市政府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5月13日发布《上海市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5月22日发布《关于同意试行公用移动通信集约化无线室内覆盖分布系统租赁费标准的批复》;6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卡补(换)卡过程中身份核实工作的通知》。
    信息化标准与质量管理
    全年共发布4个上海市地方标准,分别为《信息系统安全测评通用要求(修订)》、《集约化通信局房设计规范》、《高频(13.56MHZ)电子标签测试规范》、《企业信息化指导规范》。行业协会10个联合企业标准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上海热线”、“前程无忧”、“我的钢铁”三个品牌获2006年国内首批信息服务业上海名牌服务称号。
    信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至年末,信息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协议金额累计达3914万元,18个创业企业或项目获投资,其中4个项目已全部或部分收回投资,宽带无线接入深度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项目;3家信息技术领域企业列入第二批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企业),1家企业列入2006年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争创企业);15个信息技术类产品被认定为市级专利新产品;219项信息技术领域科技成果被认定为2006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占总数的27.9%。开展了信息行业知识产权调研;编制完成《2000~2005年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报告》;开展集成电路行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
    信息化研究与咨询
    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参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教育部“十一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等重大规划的咨询工作;参与“数字海洋”、“世博会通信服务系统”、“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信息化工程”等项目的专项评估会和项目评审共137人次。全年共有38位专家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讨会、ICT2006国际学术会议、世界软件工程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联合上海市图书馆举办信息化知识讲座4期;完成“世博智能服务系统”专题研究,启动“世博信息化主题研究”、“世博网络新技术研究”等6个专题研究。
    信息化研究    启动“信息服务业中个人信息的保护研究”、“上海信息服务外包的产业化发展研究”、“上海中心城区信息架空线入地问题研究”、“本市信息化领域协会的能力建设与工作机制研究“等8项课题研究;完成“信息化促进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策略研究”、“国有企业信用管理实施策略研究”/“电子政务支撑社区网格化的组织推进方案研究”等18项课题评审。
    信息化培训
    至年末,参加“上海市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累计达2049人次,比上年末增加207人次,其中获得资格证书累计868人,比上年末增加114人;获得高级信息技术主管职业资格证书累计达47人;比上年末增加6人;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累计达406.3万人次,其中获得合格证书188.0万人;参加面向国家公务员的电子政务考试累计达11387人次,比上年末增加2949人次,其中累计合格9476人,比上年末增加2353人次,全年合格率达80%。与市人事局联合发布《上海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上海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成立上海市信息化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
    信息化合作交流及重要会展
    国际国内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领域继续拓展,保持与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密切合作,加强与国际计算机协会、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等专业组织的交流。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合作,形成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合作工作机制;长三角地区电子认证互联互通、无线电协同监管、物流信息一体化等合作项目取得阶段成果;开展软件、集成电路行业交流研讨活动;开展云南、新疆、西藏等合作与对口支援活动,密切在信息化培训、企业对口交流、专题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重要会展    5月20日至5月28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第28届世界软件工程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主题为“中国软件工程和谐融入世界”,共召开3场全体大会、举办40个专题的79场专题会和研讨会,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1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海外代表711人。5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上海国际信息化博览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展览面积2.5万平方米,参观人数达58000人次。10月18日至19日,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联合国及世界34个国家、69个城市的43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信息化社团管理
    市信息服务外包发展中心组建完成;市光电子行业协会半导体照明专委会、光纤光缆光器件专委会、平板显示专委会,市通信制造业行业协会IPV6专委会,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网络教育专委会、社区信息化应用推广专委会、数字内容专委会,市软件行业协会开源软件专委会成立;至年末累计行业协会15家,民办非企业4家,专业委员会26家,会员单位超过2200家,基本覆盖了本市信息化领域的龙头和骨干企业。
    信息化工作系统党群工作
    按照深化市信息委党组提出的“八个经常化”的工作思路,继续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建设。成立市信息化委员会党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支持配合市委组织部构建全市范围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党员先进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荣获上海党建网站评比一等奖、优秀党建工作服务奖。成立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党委,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成立市信息化行业工会联合会,开始探索行业工会科学维权机制。广泛开展2005-2006年度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至年末,市信息化工作系统共有基层党组织806个、中共党员10388名。开展第二届“科教兴市先锋”和“关心群众模范”、2006年度“双文明”双十佳好事、第四届“十佳青年”以及先进团组织、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部等评选表彰活动。全年共有1个集体荣获全国性先进荣誉称号,46个集体和71名个人荣获市级先进荣誉称号,18个集体和73名个人荣获市信息化工作系统荣誉称号。

十一、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出台《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通过信用信息记录共享、信用产品使用进行行政分类分级管理的探索试点。部分委办局分别探索信用制度在社会综合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对社会主动公开企业相关信用信息。组织开展“信用户”小额贷款、科技结对帮扶、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以大卖场为核心的商业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试点;组织开展科技园区信用制度建设以及区级政府政策实施的信用报告使用制度安排等试点;在十多个行业协会进行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试行办法》的规定,至年末,全市已备案征信机构42家,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库理事会成员达45个,累计采集770万个人的信用信息,比上年末增加152万人;累计出具个人信用报告643万份,比上年末增加183万份,日均查询个人信用报告1.3万份。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累计采集60万户企业的信息。
    社会诚信创建活动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主题开展诚信活动周,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共计100余项。全年完成3000人次的企业信用管理岗位培训;开展首批CCA(注册信用分析师)培训试点;举办信用知识专题讲座8次;完成《干部信用知识读本》编写工作;向全市社区和高等院校发放《上海市个人信用服务指引》180万册。举办2006年“信用长三角”高层研讨会,形成“信用长三角”LOGO标志,发布“信用长三角徐汇宣言”,开通“信用长三角”共享平台,实现沪苏浙三地企业代码、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等8项企业基础信息数据网上公开免费查询。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2007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