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平
摘 要:分析了网络时代期刊文献信息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开发和利用的几种因素,围绕着如何提高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
期刊文献由于其信息量大、学科内容新、出版周期短、反映科研动态与成果迅速等特点,一直成为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以及学生进行学习、毕业设计、撰写论文的主要情报源。如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管理、开发、利用好图书馆的期刊文献,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研究中无法回避且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网络时代期刊资源的主要特征
1.1 期刊信息的便捷性 所谓期刊信息的便捷性,一方面是指网络时代,期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及发行等环节多是通过网络环境进行的,因此,在现代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信息收集方便,出版周期缩短,传播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是指读者获取期刊相关信息较为便捷,如对期刊进行检索时通过因特网不仅方便,而且迅速,用户也可以通过相关光盘数据库、互联网随时调阅二、三次文献的原文,掌握最新期刊信息动态。
1.2 期刊载体形式与存储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期刊文献一般是纸质出版物,可现在期刊文献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型。现在期刊信息资源由传统文献、馆藏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等构成。而电子期刊(数字化信息资源)自问世以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子期刊在网络图书馆馆藏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形成了与印刷型期刊共存并有超过印刷型期刊的趋势,从而使现有期刊资源载体形式与存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
1.3 期刊信息的共享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逐渐由过去的单一型文献实物向混合型转变,即图书馆馆藏既有实体性的印刷型文献资源,也有数字信息组成的数据型文献资源;或者说当下的图书馆多由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组成。而网络技术就为广泛、分散的信息资源的集成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信息快速进行传递。换言之,网络技术不仅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且也降低了共享成本。因此,各高校图书馆间已进入了实现资源共享的新阶段。
1.4 期刊读者需求的动态性 信息时代要求高校师生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合理的信息需求。因此,就教师而言,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始终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获取有关学科或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成为他们的内在要求;就学生而言,在掌握了计算机一般操作技术及网络运用能力后,渴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从而获得较书本知识更加超前的内容,也成为他们的内在追求。因此,从整体上看,期刊读者的需要呈现出动态性特征。 相对而言,传统期刊服务方式的滞后性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应积极主动地调整并适应读者(高校师生)信息需求的变化,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充分利用馆藏印刷型期刊与网上丰富的电子期刊等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文献保障。
2 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开发和利用的因素 首先,从思想认识方面看,高校期刊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高校图书馆由于受“重书轻刊”“重藏轻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缺乏主动开发期刊信息的意识。不少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者认为其工作只是“看摊守业”,不重视期刊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利用,致使期刊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其次,从工作技能方面看,期刊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人数不少,但受过系统的文献情报信息方面的专业教育的人员不多,有部分期刊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尤其是缺乏现代文献情报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开展信息咨询、信息分析、网络服务的综合能力。这必然导致期刊工作处于低水平的服务状态,无法充分地利用网络等新型技术及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为读者服务。 再次,图书馆自身建设存在不足之处。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由于受资金、人力等方面因素影响,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网络服务、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现代化手段还没有完全实现,数据库建设还缺乏统一的规划,难以适应网络时代期刊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此外,期刊出版的不稳定也给期刊管理、开发与利用带来一定的不便。近几年来,期刊出版数量急增,且呈现出多变的特点,相当数量的期刊在调整办刊方向、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由此引起的期刊改名现象屡见不鲜。期刊的内容、形态及发行渠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造成期刊断代、目录混乱、排架分散,读者查找困难。这必然给期刊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 高校图书馆期刊开发和利用的措施
3.1 通过期刊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整体水平必须尽快实现信息化,这是网络时代对期刊工作的迫切需要。而期刊的信息化就是指采用先进的设备,实现期刊工作自动化管理,并使期刊工作网络化以便于传输,标准化以利于交流共享,这是开发期刊资源、提高期刊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期刊工作信息化具体表现在:其一,利用现代化技术对期刊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管理,包括期刊订购、编目、分类、排序、装订、检索等。这些工作可直接在网上进行,读者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了解期刊的订购情况、现刊到馆情况及馆藏情况。读者可以借助复印机、传真机、E-mail信箱很快得到所需的期刊信息或文献全文。其二,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期刊文献,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各高校之间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馆际协作,利用网络化联合采购、联合编目等方式,使馆际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满足读者对期刊文献的需求,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网络连接及国际互联网连接,使信息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从点线发展为平面,向读者充分展示整个信息世界,真正实现期刊信息资源共享。其三,利用现代化技术(如光盘存储技术、超文本技术等),组织较大型的专业数据库检索系统,向读者提供快速、准确、多用途的检索查询。
3.2 印刷型期刊与电子期刊相结合 近年来,电子期刊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发行快等诸多优点冲击着整个出版业。电子期刊的出版解决了文献增长速度超过馆藏空间增长速度的矛盾,电子期刊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期刊文献的馆藏结构由单一的印刷型期刊,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转变,形成共存互补的期刊文献保障体系。那么,电子期刊是否能取代印刷型期刊呢?从目前诸多因素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电子期刊不可能完全取代印刷型期刊。因此,在期刊选购时,电子期刊和印刷型期刊的比例配置要适当,从而在文献服务上做到取长补短。当前,一般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印刷型期刊。要在进一步做好期刊阅览、参考、咨询等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搞好信息报道、咨询服务,开展导向性服务、专题跟踪服务、信息调研服务等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3 注重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集成化与网络化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源的主要产地,通过期刊信息资源网络化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非常必要。首先开发研究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一是要收集、整理本校各单位的信息,如课程表、课程大纲、教学软件、教学日历、毕业论文、科学研究课题等。二是要开展对本校特色学科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建设。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化期刊资源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学科研究建设。三是要加快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建立主动信息服务Web站点,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需重视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读者文献检索方法与技巧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报栏、光盘演示、拍摄电视教学片等各种方式,对读者进行检索教育,大力开展灵活、熟练地利用期刊资源的宣传。另外,各个服务窗口应主动承担起导检职责,让读者花最短的时间得到最满意的服务,从各方面提高读者的信息能力及信息需要满意度。
3.4 加强对期刊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对目前期刊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自动化、网络化使期刊各项业务在技术上变得更加专业、复杂,效率大大提高了,要求期刊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期刊信息传播和管理知识,具有迅速、正确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网络时代促使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者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新形势要求他们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各学科、各专业有大致的了解,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网络环境下的期刊信息服务方式,有充实的现代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精通外语。 加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要通过多途径培养、提高期刊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对期刊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渴望,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的导航员。
4 结语 总之,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要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期刊管理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并加大期刊信息的开发力度,及时传递读者需要的信息,从而使传统期刊服务方式向现代信息化期刊服务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使期刊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才能使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真正完成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方玉.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资源的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5):44-46. [2] 雷淑霞.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论坛,2002(4):105-107. [3] 冯进.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探讨[J].津图学刊,2003(3):50-51. [4] 粟芳.试论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变革[J].津图学刊,2001(1):34-36. [5] 俊熙.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情报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89-93. 第一作者简介:何 平,女,1954年9月生,1985年毕业于淮阴教育学院(现淮阴师范学院)(函授专科),馆员,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三部主任,江苏省淮安市交通路71号,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