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改梅
摘 要:简介了信息素养的概念,指出了21世纪图书馆采访人员应具备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素养、信息能力与信息行为等信息素养。 关键词:采访人员;信息素养;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1文献标识码:A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以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技术和技能。也就是说能有效发现自己的需求,并据此查寻、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界定为4种能力,即确认能力、评估能力、寻获能力和使用能力。信息素养可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既是一种能力素养,更是一种基础素养,它是一种综合的,在未来社会具有重要独特作用的基础素养。21世纪的图书馆采访人员应对信息具有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具有对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查寻和获取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分析创新、开发信息新技术的能力。就图书馆采访人员的信息素养而言,它包括信息意识素养、信息伦理道德素养和信息能力的素养。
1 信息意识
1.1 信息意识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信息是人类的学问、知识、智慧以及从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的总和。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是人们对各种信息需求的自觉心理反映,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说,从信息角度出发,人们能自觉地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与理论,并具备捕捉、判断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都直接影响人们信息意识的发展。因此,信息意识的强弱程度,不仅取决于人们自身素质修养的高低,而且还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信息意识是一种反映,是一个系统,一个控制系统,它有其特有的功能和形式,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被动接受状态;二是自觉活跃状态。就自觉活跃状态信息意识的表现特征为: (1)对外界信息具有敏锐的特殊的感悟力,能自觉地从外界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善于敏锐地从外界纷乱繁杂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意识最基本的表现特征。 (2)对信息的价值具有正确的判断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最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
1.2 21世纪图书馆采访人员应具备的信息意识 21世纪是信息化、智能化与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综合化的趋势对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我们图书馆员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收藏、加工与传播机构,文献采访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与文献采访有直接关系的采访人员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图书馆文献的收藏结构和图书馆职能的发挥。构成采访人员的素养结构是多方面的,其中信息意识素养又是采访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之一。 采访人员应具备的信息意识,是采访人员对各种采访信息的自觉心理反映。即对采访信息的敏感性,能对所需采访信息及时意识到,能捕捉并找到相关采访信息源,并从中搜寻到所需的采访信息。这种采访人员对采访信息的自觉心理反映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对采访信息的科学认识;二是对书目信息情报(包括各种载体)的敏感性;三是对读者阅读信息需求具有特殊敏锐力的自我意识;四是对读者阅读信息需求具有持久注意力的自我意识;五是对读者阅读信息需要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采访人员应当树立良好的采访意识,要有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具有对书目信息的敏感性,学会辨别图书的真伪与优劣。对读者阅读的信息需求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归纳、分析、综合、转化和表达不同读者潜在的信息需求,并对特定的采访信息具有敏感的心理反映。同时,根据本馆的性质及时了解本馆地区的文化特色或所属学校的教学或科研情况以及关注本学校的发展动态,掌握本馆读者结构、人数、学科专业设置。
2 信息行为
2.1 信息行为与信息能力 信息行为是指为解决问题而自觉地查寻和利用信息的活动,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刺激下,开始产生信息意识,并转化为一种潜在的信息需求,这种需求一旦被唤醒,即成为需求认识状态,需求认识状态一经表达,便引发信息行为。 信息能力是构成素养的要素之一,是核心。信息能力是指用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和分析能力以及信息交流传播技能等。 一般说来,一个人信息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所采取的信息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能力越强,所采取的行为导致的结果越能接近目标。反之,其行为的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采访人员的信息能力将制约其具体的信息行为,信息能力是信息行为的内在动因,而信息行为则是信息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制约。
2.2 信息伦理道德约束信息行为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和完善,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信息虚假、信息污染、信息侵权等等,净化信息环境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化的课题。因此,增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信息环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伦理道德是涉及信息开发、传播、加工、分析、管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动方面的伦理要求、准则和规范。信息伦理道德既面向信息创造者,又面向信息的服务和使用者。
2.3 采访人员应具备的信息能力和信息行为 采访人员是图书馆所有成员中接触信息最多的角色,他们不仅担负着图书馆文献的收藏任务,更重要的是间接地承担着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采访人员信息能力和相应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采访人员应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1)在信息工具的使用方面。根据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规模,文献采访人员必须掌握各种工具书的使用方法、计算机情报检索技术和网上操作能力。要求采访人员不但要懂中文,还要懂外文;要不断提高业务修养,尽快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增强对数字文献的处理能力。 (2)信息要求和获取方面。采访人员的信息需求包括文献来源信息、读者需求信息和现有馆藏信息等方面。根据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文献采访人员不但要具备界定和阐明信息需求的能力,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中文图书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不但要了解馆藏,还要了解出版发行情况。同时,还能对所获取的信息根据读者新的需要进行整理、鉴别、筛选、重组,以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3)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根据图书馆不同性质,要求文献采访人员对信息的增值性、矛盾性等有明确认识。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高效率地评估。要能从众多的书目征订单中,从各类书店中,从各种出版物中,挑选出适合本馆读者需要的图书。 (4)在信息检索与作用方面。根据馆藏特色和图书馆发展规划,要求文献采访人员能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并不断地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自身的知识系统中来,能够利用信息完成图书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5)在信息交流方面。根据图书馆发展资源共享的趋势,要求文献采访人员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他人,与他人交流共享,促进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产生。 采访人员在具体实施信息行为时,还应识别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要具有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应遵循信息化社会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避免网络犯罪。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实现,信息伦理观、网络道德观也逐步形成。文献采访人员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服务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文献采访人员在维护信息化社会的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 王胜利.新世纪图书采访工作的现状和解决方法[J].情报杂志 2002(4):82-83. [3] 李爽.图书馆员核心能力:职业精神与信息能力的结合[J].图书馆杂志,2005(11):5-6. 第一作者简介:张改梅,女,1957年4月生,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馆员,山西职工医学院图书馆,山西省太原市双塔东街14号,0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