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是成都市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構建和諧成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規劃,是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體系中的重要專項規劃,是指導未來五年全市信息化發展、統籌信息化工作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條件
(一)發展基礎。“十五”期間,全市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迅速。成都市是全國八大通信樞紐之一,建成了以光纜為主體、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助手段的大容量幹線傳輸網路。全市集約化信息管線達到560公里,光纜總長度達到1.2萬皮長公里;城域網出口帶寬達到39G;互聯網用戶達到209萬戶,家庭寬帶接入比例達到11.89%;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751.8萬門,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28.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789.9萬戶。
2.信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工業增加值90.68億元,同比增長32.9%,產品銷售收入220億元,同比增長22.8%;軟體業完成銷售收入130億元,出口創匯超過3000萬美元;認證軟體企業368家,認證軟體產品1018個。一批國內外知名的IT企業相繼在我市聚集和落戶,初步形成了積體電路、信息安全、數字娛樂和光通信等產品設計、研發、製造和服務的產業鏈,信息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3.信息技術應用成效顯著。 在服務經濟建設方面,信息技術應用不斷從城市向農村延伸,企業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電子商務有序推進。農村經濟信息網路應用不斷擴大,農民網校示範工程、龍頭企業信息化應用工程、信息服務進社區試點工程等一批試點示範項目順利推進,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正在形成。在工業、商業企業推廣信息技術應用,改造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銷售等環節,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圍繞電子商務發展,加快建設了一批信息資訊、電子認證、線上支付、現代物流等信息平臺,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積極爭取並成功開展了國家銀行卡受理市場建設試點和金融稅控收款機共用試點,建立了銀行卡聯網通用平臺,實現了16家發卡金融機構的互聯互通,刷卡消費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例由2002年的不足2%提升到2005年的17.8%。
在服務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電子政務建設快速發展,公共服務水準顯著提高。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構建了覆蓋市、區(市)縣兩級的電子政務網路體系;跨部門共用的應用系統和資源建設開始起步,建立了政府門戶網站、網上政務大廳和政務服務中心信息系統、企業信用信息及企業基礎信息共用與交換系統、城市應急聯動系統、城市內澇及防汛監測信息系統等一批服務於人民生產、生活的信息系統。
在服務文化、社會建設方面,完成了數字圖書館、移動數字電視、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信息系統的建設,實施了“校校通”、成都現代公眾多媒體信息亭、城市通卡、數字社區便民信息服務系統等特色項目,提升和改善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4.信息化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加強了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基本形成了一個領導小組、一個主管機構、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和企業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和建設管理體系。規範了信息化的建設與管理,出臺了加強信息化建設管理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制定了鼓勵軟體、積體電路、數字娛樂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推進了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加強了信息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依託在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層次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幹部培訓、職業培訓體系,在機關、公務人員中開展了電子政務培訓,普及了信息化應用技術;各網路運營商、企業以及相關社會組織通過推廣新產品、開發新業務,把信息技術推廣作為拓展信息市場的重要行銷策略,加快了信息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
(二)存在的問題。“十五”期間是成都市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面臨不少突出問題和挑戰。
1.信息資源共用利用不足。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仍然是發展的瓶頸。信息資源產品化程度不高,信息內容服務尚未形成產業效應。信息資源共用機制、市場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2.信息產業支撐作用不突出。信息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不明顯,產業鏈不完善,缺乏重大產業化項目支撐,核心技術和產品不多,龍頭企業不強。2005年末,全市信息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6%左右。
3.城鄉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城市信息化發展速度明顯快於農村,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應用服務普及程度、信息消費水準等方面,農村地區與城區之間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4.信息化發展環境尚需優化。信息化政策、規範、統計等基礎性工作滯後於信息化發展。信息化投融資體制尚未形成。信息化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三)發展機遇。“十一五”期間,成都市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構建和諧成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為信息化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科技進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將為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生產要素流動加快和區域合作的更加深入,將為信息化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以及我市建設中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競爭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將使成都信息化建設迎來高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信息化發展將由重建設到更加重視應用轉變;建設模式將從單一部門的信息系統向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共用和業務協同轉變;系統應用將從面向行業和部門的專業化應用更多地轉向面向社會和公眾的普遍服務;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也將更加注重績效評估。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積極實施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戰略。堅持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構建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環境為基礎,以加快信息產業發展為主線,以普及信息應用服務為核心,以促進信息資源的共用利用為關鍵,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信息化水準不斷提高,做大做強信息產業,使成都信息化發展環境更加和諧、信息應用服務更加便捷、信息產業發展更具優勢,成為全國一流的信息強市。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10年,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信息強市。擁有國內先進水準的信息基礎設施,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信息化在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資源共用利用和信息服務水準普遍提高,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建立起功能完善、應用普及、融合創新的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
2.具體目標。
信息基礎設施目標:鞏固提高西南地區通信樞紐地位。建成容量超大、應用便捷、品質優化、業務多樣的城域骨幹網和寬帶接入網,城域骨幹網帶寬和出口帶寬顯著提高,寬帶網覆蓋全市所有鄉鎮和有條件的行政村,城區基本實現寬帶接入到戶。建成國際互聯網網路交換中心和數據中心、高性能電腦應用中心。全市電腦普及率達到每百戶居民60台以上,國際互聯網用戶普及率達到25%,家庭寬帶接入比例提高到20%以上。實現電話的普遍服務,新的無線通信技術得到推廣應用。電視信號實現全域覆蓋,數字電視技術普及應用,有線電視用戶比例達到80%。逐步實現電話、電視和電腦網路業務的融合發展。
信息應用服務目標: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電話、電視和電腦及其他信息技術新媒介的內容服務得到普遍應用,城鄉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與共用利用水準明顯提高,城鎮人均信息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例達20%。構建起城鄉統籌、共用利用和普遍服務的電子政務建設與發展機制;重點完成一批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有效實施社區、城市及社會管理,提高對市場聯合監管能力的跨部門、跨地區的共用業務系統的建設,基本實現政府面向公眾服務事項的網上辦理。構建起政府推動、行業自律、企業主導、服務規範的電子商務發展機制,電子商務交易額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達到40%,80%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信息化建設、升級及改造。
信息產業目標:做大做強信息產業。信息技術進步與產業創新、信息製造業與信息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機制基本形成,提高信息產業競爭力。以積體電路、電子元器件、光電顯示和光伏為主要方向,加快建設西部信息製造業基地。依託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提高軟體及信息服務業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加快建設以信息內容服務、信息安全、數字娛樂和軟體外包為主要內容的西部信息服務業基地。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融合創新、健康發展的信息產業新格局。
三、發展戰略
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是“十一五”期間成都信息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是加快信息產業發展、快速提升信息化發展水準、縮小城鄉之間信息化應用差距、推進信息普遍服務的有效途徑。要堅持統籌規劃、資源共用,深化應用、務求實效,面向市場、立足創新的戰略方針,扎紮實實地推進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將成都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信息強市。
(一)以統一規劃為基礎,統籌城鄉信息化發展。堅持統籌規劃,科學佈局,條塊結合,城鄉互動,突出統一部署和協調推進,打破城鄉信息化建設與發展分治的局面,構建城鄉一體的信息化發展新格局。根據城鄉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分類指導,應用牽引、分步推進城鄉信息化建設。
(二)以普遍服務為核心,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堅持以人為本,緊密結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信息服務需求,按照城鄉統籌、共用利用、普遍服務的原則,創新信息服務方式,豐富信息服務內容,形成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方便城鄉居民獲取信息服務的環境。增強全社會的信息意識,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信息資源共用利用水準,增強公益性的信息服務能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協調發展,促進政務信息公開,推進跨部門和跨地區共用業務系統建設,增強政府履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能力。營造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加強對企業的信息化改造,促進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提高城鄉人民生活品質。推進城鄉在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的信息化,實現資源共用,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
(三)以信息產業發展為主線,促進城鄉信息化建設。信息產業是信息化發展的基礎,是推動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動力。把握信息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積極培育和引導信息消費,促進城鄉市場發展。依託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大力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加快建設西部信息服務業基地;依託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園、信息安全產業園和電子元器件產業園,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製造業,不斷提高信息產品的整機生產能力,加快建設西部信息製造業基地。合理佈局產業,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引擎,城區市場帶動,區(市)縣錯位競爭,鼓勵大膽創新,促進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四)以融合創新為保證,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市場配置信息化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和完善信息技術應用和服務市場,融合和帶動現代製造業市場,形成強大的市場需求。通過自主創新和產業滲透,促進軟體業與製造業、現代服務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業態,做長產業鏈。加快新一代網路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光通信技術、數字電視技術等重點應用技術創新,提高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應用水準,不斷增強信息化和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實力。
四、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
(一)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1.建成先進的城域骨幹網。積極採用新一代傳輸技術、光網路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構建城鄉一體的大容量、承載多業務、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的主幹傳輸網路,全面提升城域骨幹網傳輸和交換速率,增強網路的可靠性,提高服務品質,支援各種寬帶多媒體業務,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快速寬帶增值業務和帶寬租用業務。加快建設覆蓋廣大農村的網路骨幹體系,寬帶網路逐步向有條件的行政村延伸,擴大網路覆蓋率。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提高網路資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
2.大力發展寬帶接入網。繼續發展以ADSL、HFC和乙太網技術為主的寬帶接入網,積極採用xDSL、無線寬帶接入、光接入網等新一代接入網技術,提高寬帶接入品質,為公眾提供便捷的接入手段,提高寬帶接入的普及率。充分利用各種網路資源,採取多種接入技術尤其是無線接入技術把信息網路延伸到農村和偏遠地區。
3.加快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加強行動通訊網路的建設,推動新一代行動通訊業務的應用,構建綜合業務平臺,適應新的數據業務、新型產業鏈和業務模式發展的要求。積極研究和適時應用寬帶固定無線接入、無線局域網、WiMax、超寬帶無線接入、移動IP等新的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接入多元化、網路一體化、應用綜合化的寬帶無線網路。完善成都市800M數字集群行動通訊系統,形成完備的政府無線調度共用平臺。加強無線電管理工作,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提高頻率資源的利用率,增強無線電監測與監管能力,對無線基站等傳輸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凈化電磁環境。
4.完成有線電視網數字化改造。實現有線電視數字化的整體轉換,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有線數字電視綜合服務。積極採用新的網路技術推進有線電視網的雙向改造。加強電視網資源整合,實現全市所有鄉鎮有線電視聯網。加快有線電視網向農村延伸,提升電視村通工程品質,在30個區域重點鎮中率先開通數字廣播電視節目。
5.推進業務的融合創新。積極採用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建設成都市互聯網網路交換中心和數據中心,開展寬帶綜合業務,推進各種信息網路的融合和互聯互通。鼓勵並推進固話IP化、公共與娛樂場所的無線話音接入等新型話音傳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鼓勵並推進電腦網路、無線移動系統等視聽娛樂跨平臺服務模式的應用和發展;鼓勵面向信息化應用的終端客戶、內容建設商和平臺建設商等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技術應用和服務產品的創新;鼓勵推進個性化、普及化、智慧化的新型融合式信息服務模式的發展。
6.增強應用支撐能力。 完善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為資源共用和業務協同提供有力支撐。建設和完善覆蓋包括區(市)縣、鄉鎮和社區的三級電子政務網路體系,整合資源,集約專網建設;建立政府數據中心,為信息資源共用利用奠定基礎;採用先進技術,有效整合政務類熱線電話,建立政府呼叫中心,為公眾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
提供城鄉居民便捷應用的途徑。通過無線通信技術,以及傳統的電話與有線電視、互聯網結合等手段,發展移動電話和無線市話。發展公用電話、社區互聯網終端和有線電視等滿足各種現代通信帶寬要求的社區信息網路服務平臺,在城區社區服務中心建立網路服務站。繼續擴大“成都通”公眾多媒體信息亭、“眾通”數字社區便民信息服務系統、移動數字電視的覆蓋面。完成全市行政村的電話網路覆蓋,支援各電信運營商在鄉鎮和企業建立信息服務站,採取移動手機、固化信息機、無線農信機、互聯網終端等多種形式,逐步實現信息進村入戶。
完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實施安全等級保護和風險評估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監控體系、密鑰管理體系、網路信任體系、應急響應體系,建設成都數字身份認證及信息網路安全監控管理中心和成都信息資源災難備份中心,提高基礎信息網路的應變、容災、抗毀能力,促進信息應用服務的健康發展。
組建成都高性能電腦應用中心。建設運算能力強的超級計算中心,滿足科學研究、商業應用等領域對高性能計算的需求。加強對網格技術的跟蹤與研究,推進網格技術的應用。
(二)普及信息應用服務。
1.提高信息資源共用利用水準。 加強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設信息資源交換與共用平臺,構建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形成統一的政務信息共用與服務數據庫,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和交換體系。以應用帶動資源的共用,根據業務協同需求,建成城鄉一體化的人口、法人單位、地理空間等基礎信息庫。加強經濟信息的整合與利用,為宏觀調控提供信息支援。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擴大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和企業基礎信息共用與交換信息系統數據覆蓋面,提高應用水準;建設個人信用信息系統,積極開展面向社會的公共服務。
增強信息資源的公益性服務能力。加強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各領域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服務於統籌城鄉社會協調發展。加大向農村、社區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務的力度,大力推進信息資源在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眾和其他組織開發信息資源,促進信息資源市場繁榮和產業發展。加強信息內容建設和互聯網治理,豐富網上信息資源,增強公眾使用互聯網的技能,鼓勵和扶持在社區、鄉鎮建設適用的信息服務設施,充分發揮傳統信息傳播渠道作用,利用廣播、電視、電話、網路等渠道,通過市民信箱、短信平臺、多媒體信息亭、移動終端、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數字文化館等項目的建設,形成方便公眾獲取信息資源的環境。
2.實現電子政務的普遍服務。 建設服務功能更加完善的門戶網站。發揮門戶網站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窗口作用,豐富服務、互動和事務處理功能,全面推進政務信息公開,為公眾提供廣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務,提高電子政務應用的使用率和覆蓋率。
大力推進跨部門共用業務系統建設。圍繞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的履行,跨部門建設共用的業務協同平臺和業務系統,支援政務部門協同開展業務。重點建設以跨部門服務為導向的社會保障、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社會服務等應用系統,促進稅收管理、審計管理、財政管理、品質監督、工商管理、金融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監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宏觀經濟管理系統,提高政府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能力。
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城鄉統籌的就業網路管理體系,形成勞動、社保、就業統一數據平臺並延伸到社區,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充分就業;啟動社會保障應用系統改造,實現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信息網路管理體系,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和水準。
建設和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信息系統。實現救助體系的及時聯動,保證各救助部門在信息化手段的協調下共同實現合理的救助。
建設城鄉一體的公共危機管理信息系統。以應急聯動系統為基礎,建立和完善應對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事務的預警和處理的信息系統,將農村危機管理與災害救助納入應急聯動系統中,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安全、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等應急反應體系,提升城鄉公共安全管理和服務的能力。
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城鄉一體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優先提供群眾最迫切需要的服務項目,基本實現政府面向公眾服務事項的網上辦理。
3.以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實施龍頭企業信息化應用工程,著力提升龍頭企業的生產管理水準和市場行銷能力,帶動農民增產增收。充分發揮基礎電信運營商和農村經濟信息網等的作用,進一步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構建覆蓋市、縣兩級的農業綜合服務呼叫中心。實施支農信息服務“百千工程”,建立支農信息服務標準網路室,面向農戶開展信息服務。實施農民網校示範工程,實現教育資源向農村的延伸服務。實施信息化進社區試點工程,面向社區居民開展多樣化的信息服務。
加快製造業的信息化改造。以電子信息、機械、醫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行業的能源、資源消耗大戶為重點,大量採用自動化、數字化、網路化、集成化管理,改進生產工藝,加快新產品的開發與產品的升級換代,增強企業競爭力。以大型骨幹企業的信息化應用為龍頭,帶動和輻射其產品鏈上下游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在產品研究開發設計過程中,鼓勵企業重點推廣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以及現代集成製造等系統。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鼓勵企業積極推進故障安全控制系統、集散控制系統、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應用,逐步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控制。在產品銷售管理過程中,鼓勵企業加快採用基於網路和面向市場的供應鏈管理、企業資源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先進管理技術,確保對市場的快速反應。
推進以旅遊業為重點的服務業信息化建設。開發、整合旅遊資源,建立旅遊信息數據庫和成都旅遊網,帶動交通、金融、商貿、會展、諮詢等多個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
4.加快發展電子商務。 提高企業電子商務的能力。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使企業信息化由內部向外部擴展,增強與外部信息的交流能力。不斷完善企業對企業、企業對顧客電子商務模式,強化企業在電子商務中的主體地位。建設成都市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提供公共支撐服務,提高企業產、供、銷協作能力,降低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成本。
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撐環境。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構建企業和個人聯合徵信系統。整合物流信息資源,推進RFID技術的應用,建設成都市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實現物流信息交換和共用。加快建立方便、安全的網上支付體系,繼續推廣應用金融稅控收款機,進一步優化銀行卡受理環境,大力推廣使用銀行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線上支付工具。發揮電子商務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規範電子商務的發展。
大力推進電子商務應用。推進骨幹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發揮骨幹企業在採購、銷售等方面的帶動作用,以產業鏈為基礎,以供應鏈管理為重點,整合上下游關聯企業相關資源,實現企業間業務流程的融合與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推動企業間的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探索網上交易市場等新的電子商務模式,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重點做好行業電子商務試點示範,推動行業電子商務應用。
5.大力發展文化、社會信息化。 推廣先進網路文化。完善“數字圖書館”,豐富服務和資源內容,加快數字圖書館服務向區(市)縣延伸。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數字博物館等網路文化設施,開發一批有關成都傳統文化典籍、藝術作品、研究文獻的數據庫和資料庫。
推進教育信息化。以教育資源的共用利用為核心,建立學校教育信息資源系統及服務體系,為教師繼續教育、社區教育、學生遠程學習提供網路遠程教育服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繼續推進“校校通”工程,到2010年全市學校網路覆蓋率達到80%以上,校校擁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電腦。
加快衛生信息化。利用現有資源,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衛生信息應用體系,開展衛生執法、公共衛生及疾病監測、遠程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建設中醫藥信息系統,加快成都中醫藥的現代化進程。
推進城市管理信息化。建立城市數字化管理綜合服務平臺,為城市管理提供信息交換、共用、分析、加工的平臺。圍繞成都地鐵工程,建設城市智慧交通系統,形成集航空、鐵路、水路、道路等交通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服務系統,實現信息化大交通。以公交卡為基礎推進市民卡的應用,形成更加方便的用卡環境。
實現社區服務信息化。建立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和改善對公共信息、公共資源和公共物品的管理和應用;建立人口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實施“家庭智慧化工程”,提高家庭應用信息化的程度。
(三)做大做強信息產業。
1.加快形成信息技術創新融合發展機制。抓住國際信息產業佈局調整和轉移的機遇,加強對新技術發展的產業引導,逐步形成新技術、新領域的發展機制和良好環境。促進信息技術創新與製造業、信息應用服務相結合,衍生新的應用業務和產業鏈。推進軟體業與製造業、信息服務業與製造業、信息技術與服務業等融合發展,推動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增強服務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發揮成渝經濟區信息產業體系相對完整的優勢,利用區域內產業的互補性和良好的合作基礎,發揮成都技術創新、市場應用、產業輻射的基礎作用,實現區域間的融合發展。
2.加快建設西部信息製造業基地。大力發展積體電路產業、電子元器件產業、光電顯示及光伏產業。實現積體電路產業的聚集發展,逐步形成配套齊全的積體電路產業鏈。通過調整、改造和招大引強、扶優扶強,逐步形成電子元器件產業鏈。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加快結構調整,建設產業規模較大、佈局相對集中、綜合實力較強、輻射作用明顯、產業鏈基本完善的西部信息製造業基地。
3.加快建設西部信息服務業基地。 以建設和完善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為重點,把握產業轉移的機遇,促進製造業、諮詢業、金融業、物流業、會展業等與信息服務業的融合與衍生,重點發展信息內容、信息安全、數字娛樂與軟體外包等信息服務,提高軟體及信息服務業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建設西部信息服務業基地。
大力發展信息內容服務業。把握新一代網路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發展以及業務融合的趨勢,大力發展以網路休閒娛樂與教育、IPTV與數字電視、線上增值服務與移動內容服務等為重點的現代數字內容服務業,形成產業鏈。鼓勵數字內容產業風險資本的進入,推動技術研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內容產品。
大力發展信息安全業。加大信息安全技術研發力度,在信息加密、口令演算法、VPN、電子對抗等技術領域保持國內領先地位,並不斷擴大領先優勢。加強網路媒體信息內容安全管理,構建安全健康的網路環境。建立安全評測體系,推動專業信息安全服務體系的建設,培育信息安全服務市場,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信息安全產業。
大力發展數字娛樂產業。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原產地品牌戰略,培育大型龍頭企業,規範數字娛樂服務市場,完善數字娛樂人才、研孵、測試、運營等關鍵環節,加快培育、形成和完善數字娛樂產業鏈,打造數字娛樂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軟體外包。抓住日本、歐美軟體生產和服務轉移外包的機遇,積極開展離岸外包,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將信息化建設、運營和業務等實施外包服務,培育內部軟體及服務外包市場;引進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企業和培育一批外包骨幹企業,形成一支軟體外包人才隊伍和軟體外包企業集群,推動國際資質認證,拓展軟體外包業務市場渠道,構建軟體外包服務體系;制定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適應軟體外包運作的機制和政策。
五、發展措施
實現“十一五”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和戰略任務,必須建立健全管理服務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項目為支撐,創造最優的信息化發展環境,促進信息化和諧發展。
(一)建立健全管理服務體系。
1.加強組織管理體系建設。整合資源,理順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市和區(市)縣的信息化工作機構,統籌全市公益性信息基礎設施的管理和政府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和管理支撐體系。加強對信息化發展思路、模式、體制、機制的研究,提高決策水準。推行企業信息主管制度,推進企業信息化進程。建立信息化建設專家諮詢體系和專家績效評價機制,強化項目建設專家諮詢的作用。
2.健全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和健全信息化建設政策法規體系,制定信息化建設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措施。制定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準、普及和深化信息化應用和促進信息產業發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形成資金、人才、技術、項目開發、宣傳推廣等良性互動的局面。採用國家標準,對接國際標準,建立成都市信息化標準體系。制定在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中急需的信息技術標準規範,積極爭取成為國家標準示範,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建立成都市信息化標準查詢服務系統,加強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宣傳、貫徹和服務工作。
3.建立項目績效評估機制。建立項目績效評估機制,對項目運行狀況,項目運行效果,項目發展前景進行評估,提高信息化規劃和項目計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確保信息化項目的品質,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投資。加強項目管理,完善需求分析、項目審批、採購招標、工程監理、竣工驗收、系統測評、運行維護、監督審核、績效評價的全過程管理,確保項目的投資效益。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1.加快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成都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和外資投入為重要來源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體制,加大政府對基礎性和公益性信息系統和資源建設的投資力度。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設投資相關政策規定,完善成都市信息化建設投資的組織體系。建立投、建、管、運營四分離的投資項目管理模式,改善投資環境,完善配套,加大信息化工程的招商引資力度。
運用市場化的手段推進信息化建設,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夯實發展基礎,促進信息化的良性發展。不斷探索市場化的運作機制,豐富信息化建設的模式,推動信息化項目建設。通過授予招標、特許經營權、業務外包、資本參股等方式,調動社會和企業積極參與信息化項目的運營管理和仲介服務。完善政府與市場的協作機制,扶持本地企業發展,加快信息行業服務社會化進程,形成健全的社會服務體系、行業自律機制和仲介服務市場。
2.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成都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間,要積極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信息技術,結合本地應用實際,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手段,推進信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在優勢領域的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鼓勵原始創新向新產品研發轉移,形成由政府推動,以市場為導向、高校院所為依託、企業為主體、利益為紐帶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增強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建立一批信息技術研發基地,調動院校、科研機構的信息技術研究積極性,鼓勵跨國公司、企業設立研發基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
(三)加快人才體系建設。
1.加快人才培養與引進。推行以業績為取向、以創新為重點的人才考評方式,建立良好的信息人才發展機制; 大力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重點培養高技術專業人才和複合型人才; 完善信息人才市場體系,推進信息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持續發展; 加大引進高素質信息人才的力度; 加強教育培訓,全面提高信息人才技術業務素質,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建立城鄉一體的人才信息庫,實現人才信息的共用利用。
2.鼓勵創業促進就業。完善政策,加快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創建有利於信息技術人才發展和創業的良好環境。積極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產業間相互融合發展產生新的創業機會,衍生新的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加強普及教育與培訓。加強信息化職業教育和面向普通市民的信息知識培訓,提高市民的信息化素質;以政府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應用促進公眾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設立信息技術開放培訓日,吸引社會各種力量免費為市民提供培訓。加強信息化宣傳和輿論監督,強化政府的示範作用,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各種媒體,多層次、多角度地推進信息化宣傳活動。舉辦城市信息化論壇、信息技術展覽會等大型活動,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信息化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援和參與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實施重大項目。
“十一五”期間,按照實施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戰略的要求,圍繞總體目標和發展重點,大力實施“一四六”工程(一個城域網路基礎平臺、四大應用工程、六大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為規劃實施提供支撐和載體。
1.城域網路基礎平臺。以城域寬帶骨幹網建設為主體,以項目為支撐,發展寬帶接入網、無線通信網路、有線電視網,建設城域網路基礎平臺。
實施城域寬帶骨幹網建設工程,為信息化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實施寬帶入戶工程,為信息普遍服務提供基礎保障;完善成都市數字集群行動通訊平臺;建設成都市互聯網網路交換中心和數據中心、成都高性能電腦應用中心,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實施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為跨部門業務系統建設提供支撐,豐富服務手段;實施城鄉信息服務設施普及工程,為城鄉居民提供電話、電視和網路的多種信息服務方式;實施安全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建設成都數字身份認證及信息網路安全監控管理中心和成都信息資源災難備份中心,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應用提供安全保障。
2.四大應用工程。四大應用工程是信息資源建設工程、電子政務工程、電子商務工程、社會服務信息化工程。
以一個平臺和四大基礎數據庫建設為核心實施信息資源建設工程。建設數據資源交換及信息共用與服務平臺,建立政府信息資源目錄和交換體系,建設四大基礎數據庫,構建信息資源管理系統,提高信息資源共用利用水準。
以門戶網站和跨部門業務協同為重點實施電子政務工程。實施門戶網站創新工程,為電子政務發展提供一站式服務窗口;實施跨部門業務系統工程,建設業務協同平臺、城鄉一體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系統、城鄉一體的公共危機管理系統等重點項目,提高電子政務的服務能力。
以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實施電子商務工程。實施企業信息化創新工程,建設成都市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條件;實施電子商務公共基礎平臺建設工程,為電子商務提供基礎支撐;實施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工程,為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支撐;實施成都優勢行業電子商務試點應用工程,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示範。
實施社會服務信息化工程。實施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工程,為農業發展提供支撐;實施教育信息服務工程,擴大優質教育的覆蓋面;實施旅遊信息服務工程,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支撐;實施“數字文化”工程,支撐文化事業的發展;實施公共衛生管理信息系統工程,支撐城鄉一體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城市管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建設市容環境、城建執法、城市資源、智慧交通等系統,為城市管理提供支撐;實施便民信息服務工程,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和品質。
3.六大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圍繞西部信息服務業基地和西部信息製造業基地建設目標,重點推動信息安全、數字娛樂、軟體、積體電路、電子元器件、光電顯示及光伏等六大重點產業發展。
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方向。鼓勵信息安全軟體、安全晶片的研發並與整機製造融合,支援企業在信息保密通信、安全平臺與系統、電腦與網路安全監控設備、電腦安全模組等方面形成產品生產能力,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信息安全產業。
數字娛樂產業發展方向。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形成數字娛樂產品製造中心;以科技一條街為主要載體,形成數字娛樂產品體驗交易中心。鼓勵企業組建電子競技俱樂部,開展電子競技活動。加強數字內容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有力的政策環境。支援3C融合的信息終端研發,形成數字內容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環境,促進和帶動內容服務業的發展,形成市場與生產互動的數字娛樂產業。
軟體產業發展方向。發展服務於信息化建設各領域的應用軟體,大力發展與製造、服務相關聯的嵌入式軟體,鼓勵和支援對無線通信、信息家電、信息安全、信息內容等嵌入式軟體的研究開發,提高信息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鼓勵發展系統集成業和諮詢服務業,發揮國家西部軟體測評中心和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的作用,構建完整的軟體服務體系。重點發展軟體外包,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軟體外包渠道服務平臺,拓展國際業務渠道,承接沿海和國際軟體外包業務;建成國家級軟體外包出口基地,形成中國西部最大的軟體出口貿易線上出口港;支援軟體外包企業的國際資質認證和大型外包企業引進,形成具有新技術應用特色和軟體外包聚集發展的軟體產業。
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方向。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積體電路設計中心;支援企業形成開發自主知識產權晶片的能力。
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方向。結合工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援新型元器件、關鍵元器件與設備的研發與生產。
光電顯示及光伏產業發展方向。重點支援光電顯示及光伏技術的研發與生產,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光電顯示及光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