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继往开来 多功能卡应用任重道远
来源:证卡票券商情 更新时间:2012-04-14

 


  新年钟声敲响,2008年来临。这一年,对中国人意义非凡--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人实现太空行走的梦想……对于中国智能卡行业来讲,2008同样非同凡响--国家金卡工程迎来15周岁生日、多功能卡应用联盟成立并开始运作、金卡工程"十一五"规划进入实施的攻坚阶段。带着新春的喜悦和业界的期盼,《证卡票券商情》记者对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教授进行了专访。 

  金卡工程成效卓著 

  本刊记者:张主任,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今年是国家金卡工程启动十五周年,回顾这十五年的历程,您作为这项历史性工程的一线组织者和亲历者,您认为金卡工程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张琪主任:金卡工程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四个起步工程之一,1993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倡导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它以电子货币等各类卡基应用为重点启动实施,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金卡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效显著。 

  首先体现在金融界。金卡工程银行卡应用推动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金卡工程以电子货币应用起步,促进了我国银行卡业务联营与发展,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快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卡支付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10月,我国银行业统一标识的银联卡发行总量达13.6亿张,我国银联卡已在26个国家和地区联网使用,为人民币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环境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卡支付体系初步形成,并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表现在智能IC卡应用蓬勃发展。国家金卡工程的启动实施,促进了各类卡基应用,迅速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随着金卡工程的发展,行业性IC卡应用工程陆续启动,IC卡已在我国电信、社会保障、公安、税务、交通、建设及公用事业、卫生、金融、石油石化、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发卡总量已达40亿张。IC卡的广泛应用对提高各行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方便百姓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反映在RFID应用试点初见成效。随着金卡工程建设和IC卡应用的蓬勃发展,RFID技术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如:在金卡工程行业性IC卡应用中,公安部采用RFID技术制做非接触式IC卡电子证照,即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目前已换发6.4亿张,这是RFID技术在中国金卡工程建设中最早启动的成功应用范例。此外,我国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自动化通关、城市暂住证等各类电子证照与特殊人员管理、重要商品防伪、特种设备强检、CA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识、食品/药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独生子女(新生儿)及宠物跟踪管理、军用物资(集装箱、邮件、包裹)的实时跟踪管理、特奥会(奥运会、世博会)的人员、赛事及票务管理,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等领域都已先后启动了RFID应用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国家金卡工程多功能IC卡新型应用及RFID电子标签应用试点工作的启动,使金卡工程建设突破了原来以部门(大行业)IC卡应用和城市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应用领域的范围,迅速扩展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及业务管理为重点,扩展到对物品(含人、动物)的实时、动态、可追溯的信息管理,因此其应用范围更广、更加贴近生产力,并直接涉及民生、服务于百姓、服务于基层,对减少和化解不安定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四,金卡工程全面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金卡工程建设开辟了广阔的信息市场,对各类电子信息产品提出了众多需求。我们认真贯彻产用结合的原则,努力使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立足于国内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10多年来为金卡工程配套的国产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产品及金卡工程城市信息交换中心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得到了大规模运用,第三方检测与认证的技术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金卡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卡工程建设,使中国的智能卡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目前我国从事与IC卡相关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约有2800家,从业人员有10多万人。国内自主研制的各类卡、读写机具、应用软件及系统产品已占据了中国IC卡市场80%以上的份额,我国第二代身份证所用芯片、模块、IC卡、各类读卡机具及应用系统等全线产品完全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和提供,已成功换发6.4亿张。新兴的智能卡产业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多功能IC卡应用及RFID应用试点的启动,自主研发多功能IC卡芯片、模块、核心软件,面向应用开发各类读写器等终端产品已提上日程。我国RFID标准的制定、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完整产业链的打造,必将为支撑国内RFID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技术与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金卡工程的实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银行卡和智能IC卡在各行业、各地方的广泛应用,创立了中国的智能卡产业,不仅提高了人民的信息化意识,而且促进了政府与行业管理模式与工作方法的转变,推动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功能卡应用在路上 

  本刊记者:推行多功能卡提了八、九年,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国家金卡工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的成立有何意义? 

  张琪主任:首先我要介绍的是中央领导一直高度重视金卡工程的联网通用及"一卡多用"工作,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金卡工程全国IC卡应用要抓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要提倡一卡多用和发行多功能卡。为了推进金卡工程联网通用及一卡多用工作,五位中央领导先后做出过重要批示,明确指出:金卡工程关键是联网通用,要推行通用卡不能自搞一套;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跨部门的协调,统一规划统一行动;要大力推进金卡工程,当务之急是建立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完全的联网通用。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王旭东部长也明确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方便企业和公众服务出发,积极推行"一卡多用"。希望各部门、各行业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断丰富IC的应用功能,切实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风险控制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领导指示精神,国家金卡办在2007年先后召开了三次有关金卡工程IC卡"一卡多用"及多功能卡应用试点的专题会,在国家金卡办的组织协调下,参与金卡工程建设的各相关部门(行业)、试点省市、用户部门共同支持,国家金卡工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经过一年的认真筹备,现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并于2007年12月13日正式成立。 

  "一卡多用和多功能卡"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环境,技术上基本可行,并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案例。例如,在信产部、在湖南,移动、联通等单位已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等技术试验和测试工作,北京交通一卡通已经可以在部分便利店、高速路等领域进行消费。前几年我们就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立项支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卡多用"芯片及开发平台,正在进行试用。剩下的就是推动应用层面的工作。 

  现在老百姓反映卡的种类越来越多了,兜里放着一堆卡,比如银行卡、交通卡、工资卡、加油卡等等,种类繁多,从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从另一方面考虑,卡越来越多,其管理又成了困扰大家的问题。建设部做了很好的工作,力图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领域率先实现"一卡多用"。希望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于广大民众,这也是金卡工程行业IC卡应用的一个重点。回顾我们所走过的路,我深切体会到:信息化大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关键是组织协调工作。金卡工程的推进可以说是"一分技术、九分协调",而不是我们最初谈的"三分技术,七分协调"。从技术上讲,目前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组织协调上,难度却很大,不仅在于体制和机制,很多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才能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有希望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调问题。 

 本刊记者:您刚才说到"一份技术,九分协调",对此业界深有感触。您认为多功能卡应用中的问题有哪些?消除这些障碍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做工作? 

  张琪主任:推行"一卡多用和多功能卡",我们为此已努力多年了,但尚无突破性进展。现在试点的项目不少,但始终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政策法规的保障与鼓励;二是部门间组织协调和统一的难度很大,各有需求、有利益、有权限;三是条块分割的体制与机制制约着"一卡多用和多功能卡"的应用;四是各类卡的应用标准不完全统一,还有密钥管理等问题,亟待加强领导,制定统一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五是"一卡多用,多功能卡"必须要解决现有系统间的兼容与新的发展模式、营利模式、利益分配方面的协调和集成创新问题;六是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到实处。我们尚需确定选择哪些应用集成到一个卡上,如何开展试点等。从2006年开始,金卡办先抓了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应用,主要考虑我国现有5亿多手机用户,这个试点若能成功可以普惠大众。 

  15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感到:金卡工程这样的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涉及很多部门和行业,覆盖全国各地,绝非任何一个部门能够独自完成,我们必须要加强联合,为此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极为重要。一定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们用了一年时间筹备成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让中国银联和各大运营商和IT骨干企业集团都能参与进来,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金卡工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的成立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也希望能得到各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理解和务实支持。我们将坚持创新、合作、服务与共赢,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 

  向标准要市场 

  本刊记者:您认为多功能卡应用联盟成立后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琪主任:我们都知道金卡工程涉及范围很广,到今天已经有27个部门和行业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它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又能普惠大众,社会影响很大。在推行一卡多用的进程中,发行各类卡的行业部门间势必会出现更多需要进行跨部门,甚至跨多个部门的组织协调问题,但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互通,两者不可偏废。 

  我曾经讲过,对于任何一项新技术应用和新业务的开拓,中国都需要立足于基本国情,都要考虑"13亿人口"和"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必须自力更生,立足于自主创新,要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又要有核心技术,更多的拥有知识产权;要通过应用的拉动,尽快打造并形成完整的产业,反过来支撑应用、提供服务。我认为自力更生的发展也是对世界信息产业的贡献。为此,"一卡多用"在试验阶段我们就要求立足于自主创新,从制定标准抓起。金卡工程始终坚持标准先行,坚持自主创新和产用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主动权,不受制于人,才能够有安全感。金卡工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成立后,将着手成立一些标准工作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研制符合中国国情的金卡工程多功能智能卡的标准;基于手机、智能卡和RFID技术的电子支付标准;基于多功能卡的RFID终端标准,以及数字化3C等相关标准;努力推动其成为国家标准或者是国际标准之一,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并推进相关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我深信,只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各大部委、运营商及行业相关厂商的共同努力,力争2008年底前提出兼顾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中国自己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体系。 

  谁主应用沉浮? 

  本刊记者:金卡工程十五年取得了很多成果,多功能卡应用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现在从市场应用方面,像市民卡,手机SIM卡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您认为在多功能卡的应用的市场层面上,那个领域的应用市场环境最成熟? 

  张琪主任: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多次强调:各行业多功能卡应用,只要涉及到钱,有支付功能,其应用标准一定要符合银行卡相关标准,以其为基础,绝不能扰乱金融秩序。在央行领导下,中国银联这些年在银行IC卡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方面参考国际标准做了很多努力,也出台了相关规定,金卡办也在力推银行IC卡与其他行业性IC卡应用的结合问题。我们设想可以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联制定的相关IC卡标准和规范,结合到中国移动、联通的SIM卡和UIM卡上,进而实现移动支付和基于手机智能卡的多功能应用。 

  从应用市场层面上看,"一卡多用"选择手机产品切入最为现实、惠及面也最广。我认为对于一卡多用这个惠及百姓的应用来说,选择手机终端切入理所当然。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5.4亿,选择手机的智能电信卡和银行IC卡应用结合,将给"一卡多用"带来突破。我们推行"一卡多用及多功能卡",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不仅有需求、有市场,而且符合中央精神。对这件既涉及民生、又普惠大众的事必须下大力气抓!金卡办已在信息产业部万寿路机关的小范围内先行进行局部技术试验,以确保稳妥。应用试验已开展了多半年,利用手机进行餐饮及小卖部消费,但目前北京地铁与公交用手机卡支付问题尚未解决,这也是目标之一。因为这项工作要兼顾国家利益、行业利益,企业利益和老百姓利益,要确保技术成熟性、产品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目前移动支付相关的研发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成果,配套产业要加快发展,后续的关键工作就是建设我国自主的移动支付相关标准、完整产业和公共应用平台。 

  各类企业在多功能卡应用中都有位置 

  本刊记者:在讲到标准问题的时候您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同时要坚持开放兼容的原则。在金卡工程和多功能卡应用联盟的整体工作中,对为数众多的国际企业和国内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的价值和市场定位何在?关于这方面,请谈谈您的看法。 

  张琪:我在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工作了卅年,我认为我国IT产业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比如:我国计算机行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一个产业部门,在1992年就取消了产品进口审批制,各方面早都与国际接轨了。入世以后,我国更加开放,IT行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各跨国公司纷纷来华发展。我们对其一视同仁,毫不排外。我认为无论是外企、国企、还是广大中小企业,都能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创造着自己企业的辉煌,从而也使中国的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如今信息产业早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实现年销售额5.6万亿;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完成45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出口的37.6%;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9%。所有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我国IT产业政策的开放、正确与符合国情,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IT产业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并颇具吸引力。实际上,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都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企业都能在华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并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