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群宝
“不拉马的士兵”是军事史学界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在几个部队视察操炮训练,他发现了一个相同的情况:在每门火炮的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火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后经了解,原来这是炮兵操练条例规定的。该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军事文献,终于发现,炮兵现行的操练条例是马车牵引时代制定的。在那个时代,火炮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以便在火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时间。而现在火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已很高,根本不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可操练条例却没有及时修订更改,结果就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该军官于是建议裁掉“不拉马的士兵”,并因此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当前,我军正处在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过渡时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编制体制不断调整,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及时找出“不拉马的士兵”,对于我军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拿我军以往的“军队办社会”来说,这是我们党先有军队后有政权所造成的,军队在当时承担了许多政府和社会的责任。那些自给自足的做法,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力的促进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然而,时过境迁的今天,如果我们仍旧沿袭这一做法,那么这些用来办“社会”的机构和人员可能就成了当代的“不拉马的士兵”。另外,我们一些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能的区分还欠科学,也带来一些“不拉马的士兵”。
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主动适应军队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创新建设模式,变革机构设置,调整工作流程,找出并裁掉那些“不拉马的士兵”,唯此才会促进我军建设效益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