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翁佳焰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涉农网站已突破1万大关,农村网民达3700万人。在不久前召开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经验交流暨工作座谈会上,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表示,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回顾2007农村信息化历程,涵盖了通信、科技、教育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信息服务越来越被提上重要议程。记者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对于广大村民而言,如何让他们真正“用上”新事物,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五大改变
农村信息化日趋多样
第一,“村村通”工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记者实地了解到,截至去年六月底,全区已有600个行政村铺设了光纤,计划今年8月底可基本实现2322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的目标。
第二,邮政惠农工程。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有效推动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邮政将从以种子配送、农资配送为主的服务,向提供更现代化的多元化服务拓展。
第三,农村教育。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改革资金565亿元为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运转正常。
第四,农业技术推广。据了解,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地企业的重视下,目前我国已建立约200个具有地方农业特色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信息产业部还重点引导和鼓励开发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信息终端和相应的信息系统。
第五,综合信息服务。2007年,信息产业部加快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脚步,全国农业系统在260个地市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77%的县、47%的乡镇政府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
喜中有忧
新农村建设仍需探索
对于广大偏远落后的农村而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除了为农民改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广大村民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新路,使相关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从整体来看,目前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村信息资源整合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在大量信息面前,农民怎么筛选,信息发布由谁负责等,这些都是农村信息化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就信息资源本身来看,其内容价值和传输效率都亟待提高;就信息化产品及服务问题来说,信息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各部门间重复建设和效率不高等现象也不容小视。
信息致富
加强服务引导是关键
走访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陆坊村村民陆梦蝶向记者表示,政府巨资投入的IPTV建设究竟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当地村民自身的接受能力。看来,如何最大限度地加强农村信息化的科学引导,正是信息致富这条改革新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来说,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化无疑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农业开发利用的日趋综合化,以及农民信息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如何提高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促进多种信息技术和多网功能的融合,使广大农民能够真正“用得了”信息化成果,将是未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王旭东部长说,要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学者也表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关键。
不论是采取何种具体解决方案,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如何在合理的服务引导下,增强广大农村用户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使得超万数的涉农网站等相关信息化服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无疑都将是新农村建设不变的主旨。
因此,在漫长的农村信息化道路上,让广大用户既“用得起”又“用得上”信息化新产品和服务,并非易事。针对下一步工作,王旭东部长指出,推进农村信息化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部级之间、省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形成合力,需要打造产业链,综合利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