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中国镇江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8年1月8日在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许津荣

  各位代表: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镇江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即将开启。这次人代会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现在,我代表镇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自2003年组建以来,在中共镇江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各项任期目标,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重大突破。预计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3亿元,人均5500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6倍和1.34倍;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56.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3亿元增加到8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亿元,增长2.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0亿元,增长1.21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超过此前历年总和;外贸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增长1.98倍。私个注册资本五年净增335亿元。

  经济结构取得显著改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成效。五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8万亩,实施“三资”开发农业项目1753个,总投资143亿元。坚持工业强市方略,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工业性投入年均增长32.1%,新增销售超10亿元企业21家,50强企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46.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比五年前提高1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一批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强做大,全市已有9家上市公司。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从2005年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0%。以大港三期为重点的港口建设顺利推进,新建、在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港口吞吐量达到7800万吨。

  城乡面貌发生喜人变化。完成镇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订了镇江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镇村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目标顺利实现,“四年新提升”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城市化率达到60.1%,比2002年提高9.2个百分点。市区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07亿元,“南山北水”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南徐新城区和北部滨水区总体规划,建成新城大道、滨江旅游风光带,开工建设拆迁定建房40万平方米,九华山路、南徐路西延、团山路等一批道路工程积极推进,引航道水利枢纽、焦南闸扩建、金山湖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完成沪宁高速、312等国、省道扩(改)工程,新建镇溧、宁常高速。城市内外快速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建设对外交通道路459公里、城市道路141公里,建成润扬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城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累计疏浚县乡河道431条、改造塘坝450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实施两轮农村“五件实事”,新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建制村全部开通客运班车,完成草危房改造和改水、改厕任务,农村卫生院、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修编完善全市开发区规划,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35亿元,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有了新的发展。

  环境保护迈出坚实步伐。自觉践行环保优先,顺应群众呼声,先后开展市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专项整治、东部地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312国道两侧环境整治、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改造搬迁企业40家,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220多家,其中小化工企业120多家,金河纸业实施关浆转产重组,谏壁电厂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得到有效治理。下大力气整治非法开山采石,关闭开采企业156家、采石宕口349个。积极实施“绿色倍增”计划,新增造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1%。完成国家“863”水环境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7.8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任务。2007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33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2。

  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0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452元增加到8007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2007年为2.62%。全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参合率达98.8%,在全省率先全部建成“江苏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全部建立,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成立市慈善总会,全市共募集资金2.8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3万人次。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市财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优抚等公共支出年均增长20%,高于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个百分点。坚持教育优先方针,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丹阳、扬中已通过省级教育现代化验收。出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任期内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坚持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改造街巷道路263条,改造老住宅小区160万平方米,治理危房5.9万平方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围绕“创新、服务、高效、规范、清廉”的目标,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取消各类审批事项137项、改变管理方式85项。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归并行政审批职能为核心的“两集中、两到位”。全市90%的镇(街道)建成便民服务中心,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中国镇江”门户网站建设。在全省率先制订和落实《镇江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改进政府服务,规范权力运行,强化责任追究。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90件、政协提案2137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超过96%。五年来,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政府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形成了政通人和、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全市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2%和19.2%,实际到位外资突破10亿美元。全市总体达到省定小康标准,这是镇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市对外形象显著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五年来,镇江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在全国地级市中列第9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镇江”建设连续四年考核总分居全省第一,被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回顾五年,我们深切感受到,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每一点发展变化,都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镇江全面小康建设和繁荣进步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驻镇部队和武警官兵、广大政法公安干警、驻镇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在镇江学习工作、投资创业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四条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面对国家宏观调控逐渐成为常态,地区间的竞争逐渐转为好、优、快,我们必须着力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突破固有的思维和路径,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迎接新挑战、认识新规律、抢抓新机遇、引领新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新增财力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努力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走好和谐发展之路。三是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发展的真正动力。我们思考问题要和人民站到一起,重大决策要和人民想到一起,政府运行要让人民知情,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让更多人共享。四是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争先创优。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形成了自加压力、提升标杆,破解难题、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扬中市于2006年率先建成小康;句容市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丹阳市上市企业达到5家,创成国家级品牌32个,列全省县市第4位;丹徒区创成国家生态示范区;镇江新区去年实际利用外资再攀新高,达到3.1亿美元;京口区、润州区立足主城区,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财政总收入均突破10亿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消耗排放偏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型工业化步伐还不快;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困难群体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历经30年改革开放,镇江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后五年,是镇江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优化发展、加速提升的关键阶段。镇江能否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续写新的辉煌,关键看这五年;能否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创造优势、彰显特色,关键看这五年;城乡面貌能否有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幸福感能否明显提升,关键看这五年!全市上下务必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以奋进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力推进镇江朝着更加富裕繁荣、更加清新秀美、更加开放文明、更加和谐安宁、更加充满活力的目标阔步前进,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奋斗五年,镇江经济更加繁荣,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人均1万美元以上,双双实现翻一番。着力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实现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双重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主导的先进制造业。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思路,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功能纤维三大新兴产业,分别突破百亿规模;现代装备制造业突破千亿规模,新医药、电力电气产业双双超过500亿规模,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到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4%以上。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企业,力争服务外包营业总收入达到250亿元,早日建成亿吨大港,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加快形成高新产业集聚的新园区。集中力量推进大学科技园、服务外包基地和软件园三大园区建设,将丁卯经十二路沿线建成高新产业特色鲜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领军型创新人才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奋斗五年,镇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集自然山水之美与现代都市之美于一体、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统筹城乡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省委提出的“五个一体化”要求,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一体两翼”城市格局加快形成,城镇化率提高到66%。投资250亿元,全力打造“南山北水”:让钟灵毓秀的南山尽展新城风采,怀抱长江的北部滨水区尽显古城神韵。加快老城区危旧房成片改造,着力解决“城中村”问题,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外交通更加快捷畅达,基本形成通港(空港、江港)、通园(开发园区)、通区(工业集中区)的快速交通系统,所有镇15分钟内驶上快速干道。抓住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轨道和泰州长江大桥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凸显镇江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发展文教事业,彰显名城人文新特色。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从提升软实力的高度,积极构建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强名城保护和开发,弘扬镇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民间特色工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幅,力争到2012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保持在18%以上。坚持教育优先方针,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环保力度,营造宜居生活新环境。到2012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空气优良天数占到全年9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5。铺设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10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集镇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生活垃圾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区域供水率达到100%,实现镇村自来水全覆盖。创建国家生态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奋斗五年,镇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待遇,推进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为更多的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收入增长机制更加健全。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促进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强化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刚性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1%以上。各类保障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初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对城乡无收入老年居民,按照低标准起步、逐年增加的要求,政府予以补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确保每人每天生活费超过1美元,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发展有新要求,人民群众有新期待,新一届政府承载着光荣使命,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服从和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既要充分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现实机遇,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工作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更加积极地抓住机遇,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我们坚信,有市委的正确领导,有各位代表和委员的共同努力,有300万镇江人民团结拼搏,勤劳和智慧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今天绘就的蓝图一定会在奋斗中成为现实!

  2008年政府工作建议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实现今后五年的目标,赢得发展先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要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坚持优化发展,推进加速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开放层次,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好更快推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削减4%和2%;财政总收入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其中,节能减排指标是约束性的,必须作为硬任务,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其他指标是指导性的,力争在工作中完成得更好。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富民惠民步伐,切实改善民生

  大力促进全民创业。进一步落实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培育创业文化,营造创业环境,不断浓厚全民创业氛围,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提高小额贷款效率,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继续推进“百人千企”创业辅导活动。

  统筹城乡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实施就业“绿色通道”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途径,重点对零就业家庭、“4050”、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残疾人等开展就业援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开展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力争3个以上辖市(区)实现充分就业,城镇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98%以上,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村创建率达95%以上。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提高劳动合同覆盖率,全面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确保全市基本养老保险新增5万人,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参保242万人,提前实现覆盖90%以上城乡人口的“人人享有社会医疗保障”目标。巩固提高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制度,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政策,减轻参保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完善物价上涨动态补贴制度。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不断扩大各级慈善机构的基金规模和救助能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今年,为民办好15件实事:

  1.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

  2.建立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社区门诊服务;完成市区10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健康体检。

  3.财政新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居民医疗补贴3500万元(总量超亿元),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

  4.新建林隐路、丁卯2个菜市场,升级改造五条街、牌湾、京口闸等8个菜市场;在城郊新建蔬菜基地2000亩。

  5.改造塔山桥、燕舞桥,改造农村公路危桥20座。

  6.治理烈士陵园周边、东吴路74号南侧山体滑坡;整治改造老住宅小区30万平方米;整治周家河新村、光明村、梳儿巷16号等低洼积水区;改造市区街巷道路2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万平方米;实施中华路、京畿路等地段路灯改造。

  7.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其中竣工1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5500平方米。

  8.建设南徐新城公交停车场;新增环保节能公交车80辆,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8条,城市公交有计划地向丹徒区、镇江新区各镇延伸。

  9.建成全民健身工程点20个,农村建成小篮球架1000个;维修更新市区健身器材。

  10.为1.5万对新婚夫妇提供健康教育服务,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确保孕前准备及指导普及率达85%以上。

  11.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残疾人庇护所;建设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3个。

  12.50%的建制村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服务社550个。

  13.市区新建成停车场3个,增加公共停车泊位1500个。

  14.区域供水覆盖到全市各镇。

  15.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机制,扩大援助覆盖面,援助案件突破1000件。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化升级

  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集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优化投资结构,完成工业投入470亿元,全力抓好143个亿元以上、投资总额达846亿元的重点项目。培育规模企业,力争超亿元企业达到340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28家。发展壮大三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培育光伏产业,加大投入尽快形成产业链;增强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应用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功能纤维项目的建设与产业化。根据船舶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在建、在手、在谈造船项目推进,使之尽快成为优势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品牌战略,争创省级以上品牌40个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发展连锁超市、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等新型业态。加快推进市场建设,确保第一楼街步行街、长江新天地、镇江国际工业品城等重点市场建成开业。开工和续建码头泊位13个,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集装箱运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以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旅游联动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精品,创建1-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加快推进世业洲东湖景区等项目建设。把发展服务外包、软件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大力培育和引进市场主体,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和软件园建设,力争引进3-5家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新兴的金融机构,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普惠金融”,重点加大对县域、“三农”、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积极拓展社区养老、卫生、教育等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以应用研发为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作用。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品100项。新增国家、省、市技术中心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以上。专利申请量超过5000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0项。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重点引进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和商务规则、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力争有更多的人才进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引导支持更多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全市各级都要继续关注农业、关心农民,重视农村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全市财政安排支出5.08亿元,同比增长26.7%。

  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优化“三大板块”、“七条走廊”的区域布局,促进134个高效农业重点项目基地化。新增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15万亩,其中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5万亩。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宗农产品抓“无公害”,特色农产品抓“绿色”,优势农产品抓“有机”,新增“三品”认证30个。提升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

  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四有”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兴办、领办或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0家。完善“百村千户”挂钩帮扶机制,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继续办好农村新五件实事。新建农村公路200公里。继续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推进新一轮农村改水、河塘疏浚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改制企业更好发展。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培育更多的上市后备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年内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和已上市企业再融资。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运用私募、信托等手段拓宽资金渠道。强化国有资本吸纳,引进更多的国有大企业来镇投资。进一步深化市区城管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市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健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培育发展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全年吸纳民资实际到位数160亿元,新增私营企业3300家、个体工商户1.3万家、注册资本55亿元。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招商引智。瞄准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高税收的大项目,促进开放型经济质量整体提升,全年实际到位外资增长15%以上。积极实施产业链招商,重点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投向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更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更大步伐地“走出去”。支持出口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培育发展外经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在培育园区产业特色、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开发园区成为先进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节能环保的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镇江出口加工区功能,推进丹阳、句容出口加工区申报工作。坚持节约集约规划和建设好乡镇工业集中区。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确保20亿元以上,外资贡献率力争达到60%。

  (五)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建设

  加快推进“南山北水”建设。南徐新城区全面完成征地工作,开工建设行政中心区、规划展示馆,建设黄山中路等5条道路。加快凤凰家园、新城市花园、九华山庄安置房小区及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年内竣工30万平方米。北部滨水区基本完成引航道水利枢纽、焦南坝修复和金山湖景区建设工程。

  完善城市功能。按照规划引导、先易后难的思路,开展“城中村”和老城区危旧房成片改造试点。开工建设大市口中心区地下过街通道。推进城东垃圾填埋场二期续建工程。改造老城区合流管道20公里,改造和建设征润洲、丁卯、谏壁、大港和丹徒等污水处理和收集系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4.5%。编制历史文化名城控制性详规,实施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二期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环卫作业机械化、垃圾收集分类化,加强市区卫生保洁全覆盖管理。创建1-2条市容管理示范路,继续有序推进市区夜景亮化、美化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为契机,完善市域城乡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路网框架,宁杭高速镇江段和243省道句容段建成通车,续建和改建241、338、122和238省道。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镇江段和泰州长江大桥(经扬中)。各辖市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镇村的辐射。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六)坚持环保优先,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限制新上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改造和关停一批严重污染企业。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工作。抓好5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突出做好全市5000吨以上标煤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推广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排放量,确保完成年度总量削减目标。

  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巩固和提高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加强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相关各镇全部按期建成污水处理厂。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新标准,严格治理河道排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加快化工集中区建设。全面完成矿山关闭任务,引入市场化机制,推进宕口复垦复绿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继续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提高城乡绿化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3万亩,市区新增绿地100公顷。丹阳市、扬中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丹阳市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做好市区创模复查迎检工作。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培育文化市场,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创作一批与本土文化紧密结合的作品。推进新广电中心、体育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文化艺术中心设计,全面实现“辖市(区)有两馆、镇(街道)有一站、村(社区)有一室”目标,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主要向关系民生的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今年市财政用于教育、卫生和环保等公共事业的支出增长27.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课本。积极发展与镇江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支持在镇高校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建成市急救中心并投入使用,提高对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继续加强统计、外事、侨台、气象、防震减灾、妇女儿童等工作。

  加强民主法制和“平安镇江”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高度重视办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进一步发扬社会民主,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把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居民职能。深入开展“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创建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完善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进一步推进“五五”普法,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完善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六创”工作。完善“大调解”机制,进一步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努力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宁。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一届政府必须以崭新的面貌、崭新的理念、崭新的作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振奋精神。在任何情况下,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事业心、责任心的直接体现,是战胜困难、取得突破的重要保证。全体公务人员一定要以对镇江发展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直面挑战,敢于迎难而上,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按照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来解放思想,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来调整思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转变观念,自觉摒弃不合时宜的惯性思维和束缚发展的陈旧观念。大力倡导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统筹兼顾的能力、抓好落实的能力,以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路,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提升效能。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职能。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常规化,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加强绩效评估,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改进作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带头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力戒形式主义,反对排场和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腾出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办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踏踏实实地干,开拓创新地干。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与群众的需求一致起来,各项目标与群众的意愿一致起来,营造政通人和、心齐气顺、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在中共镇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