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非完全革命
来源:财经界 更新时间:2012-04-13

  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在2004年引领的中国互联网第二次高潮持续到了2005年。在线交易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商业主流。刚刚兴起的在线付款在更多人看来是一种时髦的消费尝试,其背后脱离不了整个社会商业体系尤其是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支持。

  同时,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焦点。2005年4月,由造假者炮制的某银行网站出现在公众面前,其目的就是为了进行金融诈骗。在此之前,一些商业银行都曾遭遇假冒网站的“袭击”,而这仅仅是银行网络平台的问题,更为复杂的网上支付、电子转账等网上银行服务项目的安全漏洞,在电子商务浪潮下尤为凸显。

  但这并不妨碍电子银行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卖点。如何突破以前简单的在线查询,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工具进行业务创新,已经成为国有4大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研究主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关于电子银行的角色定位及其革命性带来的重重问题成为争论焦点。电子商务活动中,银行在网上支付上的缺位只是其中的表象,背后的背景,是整个商业银行体制和社会商务体系的大环境问题。

  形而上的推新之战

  2005年伊始,招商银行首先拉开基于电子银行的市场攻略序幕。针对个人银行业务,招行再次推出了理财产品“财富账户”,与此相对应的是三种使用渠道——网银、电话银行和客户经理,其中网银渠道被业内人士预测为最有分量、最富有吸引力以及最便捷、时尚的使用方式。

  随后,在2005年4月5日,招行拉上同在广东的TCL集团签订了“票据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并正式宣布独家率先在国内推出网上票据业务。将传统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与网络银行技术相结合,以电子票据为结算支付工具。

  紧接着,招行再次联姻IT巨头韩国三星公司,与其共同在国内发放奥运概念的“三星-招行联名信用卡”,首次通过三星网上商城等银行以外的线下通道分期付款,从而为消费者在三星网上商城等指定平台办理购买产品等分期付款业务突破了一个节点。

  在上述系列产品创新之前,招行有关人士称,超过50%对私业务和近15%对公业务已经实现非柜台操作。对此,有评论称,素以业务创新而立身银行界的招行以此速度发展下去,只需要5~10年时间,网上结算平台的业务比重将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

  同样是在2005年4月份,兴业银行在4天后紧随招行推出“在线兴业”3.0升级版本,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表面上看“在线兴业”的升级版产品,几乎全面拷贝招行的“财富账户”,投资、贷款、管理跨行卡等特色也和招行的“财富账户”不谋而合;亮点在于其3.0升级版增加了网上自助申请贷款服务、更加完善的理财和缴费功能,可一次性完成股票、基金、外汇和国债等多种投资。打破业界过去从不涉及贷款、投资等领域的“国内电子银行的伪创新产品论”,这多少为兴业银行找回了面子。

  “细节化、全面化地为客户着想,为客户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是我们的宗旨。”招行员工告诉记者。而按揭贷款偿还或代缴费项目等具体问题,恰恰是促使网银使用率较高的服务内容,也是招行在介绍“财富账户”时着重强调的部分。

  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上海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也以创新姿态,加入金融电子产品的市场大战中。继“电子银行”、“金融e通道”后,工行推出个人网银业务“金融@家”,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交费、网上汇市等12大类、60余项功能。与招行不同的是,工行更为侧重传统物理网点和电子网点结合的优势,整合传统和电子两大渠道,积极发展自助式的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信息业务。

  其他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电子银行业务上开始尾随其后。一时间,市场上电子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服务概念也让人眼花缭乱,电子商务的热潮与电子银行的兴起相互作用,吸引人们的眼球纷纷聚焦于此。2005年的春天是否会让电子银行在中国春暖花开?

  事实上,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电子化产品市场已不自觉地陷入了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困境。而问题不仅在此。

  安全性是终极命题

  2004年12月8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市民向某媒体投诉说,他在登陆中国银行的网站后,卡里的2.5万元就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而调查结果显示,他登陆的这一网站是一个假的中国银行网站,与真的中国银行网站相比,几乎可以假乱真,行标、栏目、新闻、地址,样样齐全。

  随后,假中国工商银行、假银联、假农业银行的网站也纷纷被发现,各商业银行也开始疲于到处打假。事实上,近两年来,我国有关网上银行安全的事故和危及网上银行安全的隐患被发现的事情并不鲜见。2003年下半年,香港先后发现有不法分子伪冒东亚、花旗、汇丰、宝源投资及中银国际的网站。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初期间,湖南长沙发生国内首例利用木马病毒盗窃网络银行资金案,两犯罪份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利用植入的黑木马病毒窃取到多名受害人的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账户及密码,先后从中支取8万余元。

  网上银行安全事故的频发,一方面固然与用户安全意识淡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网上银行本身存在的隐忧。“密码泄漏”和“冒充站点”是影响当前网上银行的两大安全隐患。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已经让许多想应用电子银行的个人和企业止步不前,保障安全已经成为电子银行发展要面对的一个终极命题。

  “网络安全最突出的问题不是网络设备的安全,而是系统安全和电子银行应用软件的安全。”某银行网络安全工程师认为,我国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有7大壁垒,包括软件性能等指标无法支撑众多用户同时点击和使用的数据量;银行相关部门的改造不同步,如外接口能否兼容就给安全带来了隐患;电子签名法能否在银行、客户之间落实还有待观望;数字证书等硬件指标虽然为网银提供了客观保障,但某些银行的前置性措施做得不到位,用户信任不足;国内的系统无法及时提供完善周全的电子银行解决方案,再加上银行内部对电子银行安全的挖掘力度不够,导致整个国内的电子银行安全措施都过于简单;国内电子银行长期重营销轻服务的观念也可能会给用户埋下心理障碍。

  “网银有些案件的确是黑客所为,利用黑客密码程序套到用户密码。但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户在使用时没有安全意识,从而导致密码的丢失。”建行的某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除了呼吁使用者加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各银行也在网银IT技术上面进行各种努力以及规范自身的网银安全防御体系。

  中国银行已经在2004年采用了国内自行开发的、具有非对称密钥算法的智能IC卡或电子钥匙(US-BKEY),以配合PKI技术和业务手段来确保网银的安全。而招行则推出“移动数字证书”,从而完成了招行个人网银专业版4.2的正式启用。

  尽管如此,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古训对于电子银行的安全性来说,也将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安全问题无论何时都绕不过去,关键在于如何降低事故概率,给消费群体足够信心。安全缺位,一切无从谈起。

  角色仍然模糊

  外部环境的重重困境同样掩饰不了电子银行在银行内部的尴尬地位。

  关于电子银行所充当的角色,有人认为电子银行部应该是一个业务部门,它与传统业务部门的区别在于依托电子化的服务渠道;而另外一种看法则是,电子银行部是一个“第二IT部”,言外之意是说,在第一IT不系统搭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IT技术的应用和管理部门;第三种提法则认为电子银行部应该走向一种行中行的模式,在原来物理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功能完备的虚拟银行模式。

  对此,在相关媒体调查采访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电子银行相关人员的看法基本一致,将电子银行定位于业务部门,而且从服务渠道的角度,电子银行部同时也是一个渠道管理部门,这与国外银行业对电子银行的定位基本吻合。

  而行中行的模式,国外银行曾经做过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单纯的网络银行没有成功先例。在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推进处副处长周永林看来,“鼠标+水泥”的组合形式更适合电子银行的发展模式,与传统业务模式的有机结合是电子银行的最佳选择。

  对于“第二IT部”的说法,主要在于如今对银行来说,IT技术与业务的不可分割性,而各大银行成立电子银行部更多考虑也是技术与业务的结合。在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陈进教授看来,电子银行部是银行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的产品,是传统IT部门走向变革的序幕。同时,不少银行电子银行部的负责人都出身于原银行IT部,比如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徐捷和中国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陈皓原来都是两家银行信息科技部的副总经理。

  事实上,自从电子银行的概念引进国内,这种争论就一直存在,并使得电子银行在各大商业银行内部的地位忽高忽低。1999年,建设银行在做电子银行业务后不久停止了一段时间,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重新重视,这也造成建行在电子银行方面有先行意识但行动相对落后的局面。

  而工商银行自从2000年开通网上转账、付款等业务以来,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的业务指数,已经占到工行整个业务量的25%,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市场推广处副处长周永林认为,“100笔业务里面有25笔是通过电子银行的渠道,说明电子银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相关争论,周永林则认为更应该从客户的角度来看,“电子银行提供了一种对传统网点有效补充的服务模式,客户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工行的服务。”这也是电子银行部作为一个业务部门的价值所在。

  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的争论事实上是国内银行体系复杂性的表现。电子银行的兴起直接促成了网络银行与传统网点之间的博弈,而电子银行作为一个业务部门在银行企业内部造成的部门之间业务分流,相关的业绩考核指标变化则带来了银行内部竞争关系,这也凸显了电子银行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在银行内部的尴尬地位。

  在专门从事银行IT系统研究的翰华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业务顾问黄秉发看来,银行业务的提供包括了4个方面,分别是产品、定价、渠道和推广,它们都是业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电子银行是通过电子渠道向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和推广的,由于其成本较传统的网点低,所以在产品的定价上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所以电子银行既属于业务管理也属于渠道管理,同时它需要IT技术的支持,因此IT可以说是提供电子银行业务的支架。”

  冲击传统银行业?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王刚承认,作为一个新的业务部门,电子银行部确实和传统的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和冲突,也对银行内部的考核指标带来新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比例中,柜台渠道与电子银行渠道的业务都在增长,但柜台渠道的业务量向电子银行渠道分流的趋势已经很明显,而这种趋势已经在开始影响两个部门之间的业绩考核。

  对此,不少银行电子银行部在内部不约而同地采取低调措施,对于电子银行增长的部分,如果和别的部分存在此消彼长关系的,电子银行部放弃不要,只要把科目设出来,“作为影子收入就可以了”。

  而这仅仅是在银行内部之间,电子银行对传统银行造成冲击的一个缩影,暂时的低调也并不影响电子银行的继续发展。而从整个银行业的层面来看,电子银行带来的冲击还包括银行统计习惯的改变以及银行流程重组等方面,其中牵扯的利益关系更为庞大,尽管各银行电子银行部的人员并不承认,但业内人士指出,要摆平这些关系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我国电子银行目前发展的一大障碍”。

  事实上,电子银行给传统业务带来的更深远影响还在于客户群方面。建设银行2004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该行超额完成2004年的电子银行业务计划,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数新增300万户,达到389万户,比2003年底增长3.4倍,网上银行个人交易额1019亿元,比2003年全年增长2.1倍;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数新增39573户,达到68705户,比2003年底增长1.4倍,网上银行企业交易额32937亿元,比2003年全年增长83%。

  而工商银行在2004年底已拥有超过1000万户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和11万余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到2005年底,中国的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户。有关人士分析,目前接受电子银行服务的相对来说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的社会阶层。这一客户群在银行的二八法则看来,是其中20%的最有价值的客户”,也正是这一群体的金融消费需求,促成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根本动力。

  但在中国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陈皓看来,这并不代表传统银行业务将淡出视线,“电子银行并不是银行左手打右手的游戏,而是通过电子银行的方式在传统网点服务前面加上过滤网,目的就是要优化现有的渠道服务。”

  2006年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对于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传统网点的成本压力已经愈显突出,更要命的是,这种高成本的网点目前又恰恰在服务于大量低价值回报的客户和大量简单的交易型服务,对于商业游戏来说,这种玩法很难长久。

  同时,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仍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营收来源,而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已开始转向银行中间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势在必行,也是叫了多年但成效仍不明显的口号。而在这背后,信用体系、分业管制都是讨论多年的关键词。

  如今电子银行深入发展的内在需求再次将这一老问题摆上台面,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带来的电子商务热潮使得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方面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动力,在银行中间业务方面,网上支付、电子转账等已经开始成为主流收益,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开始找到金融产品创新的感觉,并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和服务。

  来自搜狐等电子商务网站的消息,2005年5月,工商银行针对个人网上银行将推出有关网上支付的营销活动。记者向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推进处副处长周永林求证,周永林称目前尚不能透露详情。同时,2005年工行电子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意识也在增强,“电子银行业务2005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推出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普及版,而且发展非常快,现在平均一个月增加三五千客户。”

  “电子银行带来了银行针对客户主动营销的观念和模式”,有专家总结说,“传统银行业务中,更多的是坐在柜台后面等待客户上门。”“从运营方式上说,电子银行并不是对传统银行业的颠覆,但从行业观念上来看,电子银行带来的主动服务理念是革命性的。”

  从这一点上说,电子银行还原了银行金融服务的本色。

  应该走螺旋上升路线

  尽管电子银行不断面临新课题,但对于各个商业银行来说,电子银行的战略价值已毋庸置疑。而目前看来,这种价值曲线只会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银行业IT技术的可复制性,导致产品与服务雷同现象普遍,这是现阶段电子银行发展的重大软肋。事实上,再向前追溯,各大银行还处于电子银行渠道的摸索期,产品和服务功能也处于极度不完善状态。在从无到有的生命曲线中,电子银行的解决方案和相关功能模块、构架逐渐大同小异。

  “当电子银行与消费者完成一定程度的互动后,依据消费者需求制定出来的电子产品必定互相模仿和补充”,业内人士认为,“一旦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功能饱和时,核心竞争力就从如何设定大众新产品转移到如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打造电子银行品牌,从而培养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而这也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规律,2005年电子银行的发展仍然处于市场初级阶段。

  种种现象也表明,针对个性化用户定制和解决方案的集成化逐渐形成产业气候。从专心致力于单纯的渠道创新,到推动渠道整合,乃至最终成为产品创新与服务平台之旅中,网银的上帝最终还是客户。电子银行的新产品在银行零售业务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一鼓作气地推陈翻新,但不可忽略的是产品最终要落实到消费者身上,大众需求和特定个性需求将始终主宰电子银行产品的方向和功能。

  至于与银行内部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尽管与传统网点分庭抗礼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以网银为主流方向的电子银行,不再是过去所谓物理网点的机械重复和替代。如何与传统网点相结合,整合银行整体资源进行业务创新才是电子银行更需努力的方向。事实上,几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在银行内部的低调,也正说明了电子银行业务在以合作姿态向内部寻求资源支持,进行突围。

  而在黄秉发看来,国内银行在电子银行尤其是网上银行的发展方向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

  “广度的加强,是指加强业务功能的多元化,业务类型可以包括国际业务、投资理财业务、提供各种业务的申请手续、B2B、B2C等,也可以通过网站去推广理财业务或更高层次的财富管理业务,并加强客户教育以增强他们对相关业务的兴趣。深度的加强,则是指向客户提供更深层次的业务功能,这也是银行间能够达到差异化的重点,同样的功能类别可能每家银行都有,但主要看谁的功能做得更为人性化、谁的功能更能帮助客户加强其营运效率和提供增值服务等。”

  对于电子银行的发展,有人打趣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只有内外合力良性地相互作用,电子银行的彻底革命性才能完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