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哲高 任爱青 王彦 本报通讯员 潘峰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安徽省委打出“工业强省”牌,在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技术推动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安徽信息产业“徽军”力量也日益壮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安徽通过培育产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重大产业工程,决心突破既定“十一五”目标,更上一层楼。
育园区发展优势产业
安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到500亿元,在全国排位第十二,但却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这次本报派出的安徽报道组采访了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地,所到之处无不充满勃勃生机。正如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贺凌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近几年安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速,在中部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此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与安徽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密不可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行业优势和特色,而这些特色产业都有其一定的“载体”,就是产业基地和园区。据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吴晓明介绍,目前安徽有两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即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和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省市级园区和产业基地则更多,包括合肥信息家电产业基地、滁州信息家电产业基地、蚌埠信息显示材料产业基地、芜湖信息显示材料产业基地、合肥微电子产业基地、无为特种线缆产业基地,合肥软件园、合肥汽车电子产业园、马鞍山磁性材料产业园、庐江磁性材料产业园、淮北电子铝材产业园、天长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等。
这些园区大部分是依托各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是国际级的园区,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充当“硬角儿”。合肥高新区软件园管理中心主任马鸣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高新区通过产业孵化已经培育出大批在省内和国内知名的企业,像科大讯飞、金星机电,工大高科等,同时吸引了一些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大企业入驻。科大讯飞总监徐景明对记者说,目前科大讯飞是语音技术的领先者,技术实力完全可与国际巨头IBM、西门子、微软等抗衡。采访中,徐景明还现场从《中国电子报》网站抓住文字进行语音合成,其声音效果完全接近自然语音,而且还能进行各种“变声”处理,令人回味无穷。不过在合肥高新区,似乎只把软件业(狭义IT)统计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被称为机电产业,归为“先进制造业”一类,不然,电子信息产业已是高新区的第一大产业。
与高新区不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盘子”显然要大。他们着重引进大的制造企业,如海尔。记者看到海尔工业园在开发区内占地一大片,运货的大卡车络绎不绝。管委会副主任李红告诉记者,在“做大”的同时,开发区还在向“微”的方向发展,准备开辟微电子园区。记者采访过的国晶和捷敏是集成电路封测企业,而芯硕则是集成电路设备企业,其刚刚下线的光刻机填补了中国内地空白。
芯硕的几位创业者全是归国学者,开发区为他们在园区风景优美的湖边免费提供了厂房,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内拿出了国内第一台样机。芯硕规划发展部经理徐锦白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要记者多写合肥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对他们的支持。他表示,芯硕在实现“光刻机合肥造”第一步目标后,将在未来两年形成规模产能。
铜陵市电子机械工业办公室主任谢明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依据资源优势,铜陵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并初显成效,铜陵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基地和模具生产基地。2007年1-10月份,铜陵电子行业规模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继续保持高基数、高增长态势,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8.2亿元,同比增长31%。2005年铜陵被信息产业部授牌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目前园区的电子材料类企业形成了产品群,电容器产品形成了企业群,集群内企业相互带动,不断壮大。
芜湖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张佩华对《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说,目前,芜湖市电子信息产品涉及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等多个领域。2007年,芜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4家。尤其是受益于奇瑞汽车自主研发的品牌效应和配套拉动,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迅猛,集群效应开始显现,汽车仪表、行驶记录仪、汽车空调、电动天窗等多个领域的产品与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了以西门子威迪欧、博耐尔汽车电器、埃泰克汽车电子等为主的企业群。
“环滁皆山也”的滁州,拥有西门子、康佳、扬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享誉海内外的电子名镇——— 秦栏镇。滁州市科学技术局、滁州市信息产业局局长何陆金介绍,去年1-11月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68.6%。康佳集团彩电事业部副总经理、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游振阳说,康佳在滁州的600万台产能的平板彩电生产线将会让“环山”的滁州变成平板的基地。
补“短板”打造十大工程
虽然安徽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喜人,但贺凌的头脑是清醒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讳言安徽信息产业的“短板”,比如: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尚小、产业基础不够厚实。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不能跻身“支柱产业”;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类产品比重偏低。认识到这些差距,安徽省提出从打造“十大工程”入手,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中国电子报》记者了解到,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十大工程”包括信息家电工程、软件振兴工程、语音产业基地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工程、汽车电子工程、新型显示器件工程、特种线缆工程、通信产品振兴工程、信息服务与网络工程。
十大工程中点多面广,但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安徽方面谈得最多的是汽车电子与集成电路工程。贺凌告诉记者,安徽依托汽车整车厂,以安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企业为核心,正建设一批汽车电子企业群。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级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和三大汽车电子平台:合肥国家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和汽车智能仪表平台、智能化车载语音平台、智能控制平台;培育3-5家省级重点汽车电子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有:芜湖奇瑞的中央智能电子集成电路控制器项目、无为亿普电子电器产业化项目、金马集团的轿车组合仪表系统项目、芜湖VDO的智能仪表项目等。目前,安徽省信息产业厅牵头成立了汽车电子联盟,上下游产业链与高校及研究所共同为打造汽车电子强省出力。记者在芜湖采访时,参观了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设备布局非常紧凑,操作工人忙碌有序,整个车间显得红红火火,生机勃勃。陪同参观的公司副总经理朱光伟笑称:“如果开发区的所有企业都像我们一样,开发区的用地就不会紧张了。”
而集成电路工程则有望培育安徽下一个产业高地。吴晓明说,安徽的集成电路产业目前“两头”都有了,就缺“中间”。他的意思是说,集成电路设计和封测都有了,就差制造这个环节,但集成电路制造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只能是长远打算。当前,安徽的思路是集中精力,抓好集成电路设计业和封装业,适时切入集成电路制造业,突出发展集成电路生产的配套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业以开发专用集成电路为重点,以信息家电的应用为突破口,加强市场开拓,完善为应用厂家配套服务的能力;集成电路封装业以提升集成电路封装的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为突破口,壮大产业规模,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建设先进集成电路生产的标准加工线;集成电路生产配套产业以发展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为主线,积极推进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模具、锡球、氮化铝、金属基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据了解,目前重点建设项目有:国晶电子的集成电路封装,合肥微电子基地建设,铜陵三佳电子集团的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封装模具建设,43所的金属基板产业化等。合肥捷敏总经理王绍强调,专业半导体封测巨头捷敏落户合肥,将提升安徽整个半导体后道的国际化水平与跨国竞争能力。记者在捷敏的生产线现场看到,机器设备上标志“正在生产”的绿灯在闪烁,而标志“待料”的黄灯基本上是熄灭的。铜陵三佳电子董事长说,在全自动封装设备的开发上,三佳的120吨集成电路全自动封装分流已交付使用,市场化能力大大提升。
抓项目升级“双八”目标
通过实施“十大工程”,培育优势产业,安徽有望在“十一五”末,位居中部龙头地位。贺凌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安徽原先定的“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是双“八”,就是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其中软件80亿元。他说:“但最近,我省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形势催人。我们从工业强省的目标任务出发,结合产业实际,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目标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做出了双进位的调整,产业总量目标由原来的800亿元调整为1000亿元,软件产业的目标由80亿元调整到100亿元。”
从“双八”升级到“双十”,调高了的目标能否实现?如果按每年增长40%计算,1000亿元的目标实际上有可能超额完成,但贺凌还是强调,为保证“双十”实现,必须加大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力度。特别是以发展“先进制造”为契机,加快引进整机企业,现在海尔和康佳都在安徽建立了生产基地,今后将抓住“信息家电”的机遇,配合“信息家电工程”,以合肥、滁州、芜湖等地的信息家电企业为龙头,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数字音视频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抢占信息家电产业制高点;同时引导传统家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家电产品;积极发展信息家电配套产业,拉长信息家电产业的链条,进而巩固和提高安徽信息家电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把安徽建成信息家电的大省强省。据了解,安徽信息家电重点建设项目有滁州康佳工业园,滁州科思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彩电,合肥海尔数字彩电,蚌埠亿多液晶电视、广告机等。
贺凌告诉记者,要做大做强,还必须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大省市共建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园区,同时认真抓好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并把基地和园区建设与培育安徽省自主品牌工作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刘月成则强调,信息产业在形成积聚效应后,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时,表现出极大的“倍增效应”,以安徽气象局牵头成立的安徽农网成为帮助“三农”谋利益的先行者。合肥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主任申林强调,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合肥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化模式,为将来全面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此以外,技术创新被提到新的高度。当前,安徽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在信息家电、集成电路、电子材料、汽车电子、软件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据了解,到“十一五”末,安徽将新建3-5个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此为基础,大力培育一批大集团、大公司。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是,到2010年,安徽将建成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2-3个,超20亿元的企业5-8个。扬子空调总公司总经理曾晓程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将在今后几年着重培育节能、环保产品,总工程师陈凌云则对记者介绍了今后几年扬子空调的产品创新规划。科大讯飞总监徐景明说,科大在突破语音合成技术壁垒后,使机器“会说”成为现实,下一步将自主开发“机器听话”的关键技术。“说不定下次你们来采访,就不必用录音机,用讯飞的‘听写机’为你们做采访笔记”。徐景明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