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陕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陕信息化发〔2004〕42号)和《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积极实施信息化战略,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主导,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信息产业开发,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长足发展。
    (一) 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全市通信设备总容量突破双百万,其中固定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08万门,移动通信无线网总容量达到190万门。固定电话村村通达率97.1%,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6.4部/百人,移动通信无线基站800多个,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9.8%。广播电视网传输40套电视节目和10套调频广播节目,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36%和98.75%。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中国电信网络和广电网络为主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传输光缆总长度超过1万皮长公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5.3G,建成宽带小区近200个。
    (二) 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以彩色显象管、偏转线圈、电视机、覆铜板、粘接片、彩偏磁芯、电子元件等产品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最大行业,形成了全国最大、自配能力最强的彩色显象管生产基地、咸阳偏转线圈出口基地和国家磁性材料科研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发展到15户,总资产达到110多亿元。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金山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康佳公司、陕西生益华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重点企业分别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或前列。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74.8亿元,我市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咸阳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网通、铁通、卫通等企业的运营服务范围不断拓宽,远程教育、数据通讯等新型业务逐步开展,有线数字电视在我市全面开播。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1万户;移动通信在网用户达到14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5万多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5万户。城区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6台、固定电话86部、移动电话112部、家用电脑34台。全市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11.9亿元。
    (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市政府电子政务二期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园区网络。中国咸阳门户网站和13个县市区政务公众信息网站建成,初步形成市县两级互联互通的网络构架。全市政府值班信息报送系统开通运行,秦都区、渭城区、彬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使用,市政府和各县市区之间部分公文实现电子传送。实现了全市失业保险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人口计生信息网络和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完成了公安部门三级网络建设;加快了科技、统计、卫生、环保等专业网建设步伐。
    (五)重点行业及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实施农民信息服务工程,建成市县乡(镇)三级和龙头企业、农业大户信息网站(点)150多个,建立手机防灾减灾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全市防雷电监测网络和森林病虫鼠害测报网络体系;各商业银行建成综合业务网络,实现了系统内联网,开通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国、地税系统分别完成金税工程二期工程建设,建立了市县两级网络体系,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上线启用,主要税收工作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顺利实施,已通过国家级验收;市区建成城市道路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市区交通的实时控制;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数字咸阳”工程被批准为国家级数字城市示范项目。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取得进展,我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46个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已有66户企业成为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其中10户企业荣获“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优秀企业”称号。
    “十五”期间,虽然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全社会信息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进展步伐整体缓慢,地区、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够平衡;县市区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重复建设问题时有发生;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更新换代慢,经济效益较低。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全市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信息产业部积极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建设,为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趋势加快,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社会对信息技术需求将大幅增长,为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外部环境;三是“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信息化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产业规模、网络设施等基础条件初步具备,我国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普及应用的时机基本成熟,西部地区信息化工作将迎来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四是信息技术依然是推动现代生产力飞跃发展和加速知识传播的主要驱动力,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五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将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应用、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更加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六是市委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基本思路,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成为建设经济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均衡较快增长,“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十一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建设将面临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市仍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三、“十一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全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进程。
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的方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促进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大力推进领域、行业、区域、企业和社会公共事务信息化,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和信息化基础工作,全面建设“数字咸阳”。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区域、城乡、行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和保障。
需求主导,以人为本。从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公众对信息服务的迫切需要出发,尊重规律,分清轻重缓急,形成合理的信息化发展布局;不断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缩小数字鸿沟,创造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走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优化配置,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防止盲目跟风,避免重复浪费,使资源投入发挥最大效果;促进网络融合、互联互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互动,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立足创新,保障安全。坚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并重,培育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积极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确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我市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积极防御、综合防范。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建成比较发达的信息通信设施,形成覆盖全市的高速通信网络,全市信息传输光缆线路总长达到2万公里。
    ——固定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5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0万户,西安、咸阳电话同区号,电话号码升至8位;
    ——移动通信无线网总容量达到240万门,在网用户170万户。
    ——广电网络全市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5%以上,有线电视用户突破40万户,入网率达到45%,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9%和99.3%。
    ——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G,全市城镇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达到10%,新建住宅小区达到50%以上,城区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60台。
   ——建成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全市党政机关网上协同办公与公文传输电子化,建立全市对外统一的信息互换大平台,使多方信息达到一定的利用、交流和互动。
    ——建立以政府电子政务网为纽带,各行各业网络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系统和资料详实的各类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政务信息资源公众开放率达到80%以上,政府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审批率超过50%。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市场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
    ——工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在产品信息技术含量、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和供应链客户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成本显著降低。重点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建设一流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建立起具有我市特色的信息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21亿元。
    ——建立信息化保障体系,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20年远景目标是:
    建成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体系。信息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有明显进步;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领域信息技术广泛普及,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产业规模在保持全省信息产业大市地位的同时,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比较完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建设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的电子政务整体应用体系框架,建成一个高速安全、稳定可靠、经济实用、方便操作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通过建设政府内外网门户、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办公业务资源管理系统、一网式行政许可及并联审批系统、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以及政务基础数据库等核心内容,开发功能完善的政务综合应用系统,实现各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和网上协同办公;建设市级信息资源交换管理中心,实现全市电子政务信息、数据资源的集中、交换、共享与备份;以一站式、一网式整合模式提供政务信息与应用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市民之间的互动;以信息化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性政府;充分利用各县市区、各业务系统门户网站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县市区和各部门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政务信息采集、更新、维护工作,加快对历史和现有文档的数字化转换,提高公文、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存贮和交换水平,支持各级政府协调开展各项政务业务,全面实现咸阳市政府政务公开化、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决策智能化、公众服务网络化。
    根据咸阳市电子政务工程总体任务,“十一五”期间,咸阳市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分为三期开展。一期工程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内网统一办公门户、办公业务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安全支撑平台,建设咸阳市政府统一对外门户网站,形成覆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政府所属各职能部门及市属各级政府机构在内的统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和完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金税、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金土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市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形成市—县(市区)—镇(乡)一体的集中分布式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重点通过建设信息安全交换平台和空间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初步建成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一站式”网上行政许可及并联审批系统。基本实现政府办公无纸化,在网上开展税务、医疗保健、财务结算等应用。三期工程完善咸阳市电子政务体系结构,进一步建设全市地理、社区、人口等数据库,加紧建设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应急指挥联动等信息应用系统。实现全市的宏观经济发展数据的网上直报、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现,为市政府领导作决策提供清晰的、图形化的统计报表和分析数据。逐步完善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使各级领导及时、全面、直观的掌握安全生产、气象服务、自然灾害、社会动态、突发事件等第一手资料,统一进行决策分析和指挥调度。对新建的应用系统,完善一个,在网上挂接一个,争取全面实现电子政务。
    (二)做大做强显示器件产业,调整优化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抓住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历史机遇,不断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把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建成一流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市场控制力更强、经济效益更佳的层次转移,促进我市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市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市迈进。
    充分发挥我市雄厚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突出狠抓显示器件产业,努力将这一核心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实现相关产业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继续保持彩色显象管、偏转线圈、彩偏磁芯、覆铜板、电子元件等产品在国内的领先水平。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紧跟数字电视、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子信息专用材料、数字产品,不断扩大和完善从电子基础材料、元器件配套到整机生产的产业链。加强新型显示器件的开发,积极发展新型偏转线圈、表面贴装元件(片式元器件)、晶体器件、红外器件、大屏幕高清数字彩色电视机等产品,加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元器件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提升核心竞争力。
    (1)积极进入平板显示器件(FPD)领域,加快PDP、有机EL产业化步伐,跟踪和研发LCD、FED等新型显示器件,并迅速形成产业链。
    (2)扩大中小屏幕CPT生产规模,提高中小屏幕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占有率,使中小屏幕在全球细分市场上占有最高的份额。
    (3)加快数字电视用CPT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开发。加大平面化、高清晰化、薄型化、低成本化等方面的研发力度。
    (4)改造现有偏转线圈生产线为数字电视偏转线圈生产线,继续保持我市偏转线圈技术和市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5)以微波电路用覆铜板、高Tg低介电常数基板、绿色环保型覆铜板等新技术产品为主导,扩大覆铜板、绝缘板的生产规模。开发大直径电容器用包封料,高档次的陶瓷、压敏用包封料以及薄膜电容用包封料新产品。
    (6)加快发展表面贴装晶体元器件项目、片式压敏电阻项目、叠片电容器瓷料项目、半导体制冷器件生产线项目,建设我国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对电阻器(膜式、压敏、线绕)、电容器、晶体器件等产品进一步提升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7)优化彩色电视机生产结构,对现有彩色电视机生产线进行提速改造,建设高清晰、数字电视兼容生产线,成为西北地区具有实力的高清晰数字电视机生产基地。
    (8)研制数字音频广播(DAB)发射机、带内同频道数字AM广播发射机、重离子高频加速腔、DVB-T 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 DVB-C交互式有线电视解码器等产品,并实现批量生产。
    (9)加大信息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产业园区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客商来咸投资办厂。
    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各级研发机构进一步壮大,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2、信息服务业
    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基本电信、互联网信息、广播电视、有偿信息、网站建设等服务业,开拓各类增值服务、应用咨询以及网络托管等各种新的信息服务领域。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服务、系统监理、信息加工处理服务、信息系统维护与设备修理服务以及计算机应用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展数字电视服务业务,使电视机成为用户、家庭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的信息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提高传统信息服务业的运行效率,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向现代信息服务业转型。
    (三)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实现 “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互联互通,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水平。
    1、互联网。建设广泛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提高IP城域网带宽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大力发展以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高速宽带信息网,初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覆盖面广的新型互联网络。积极发展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加大宽带接入网的建设与改造力度,鼓励有关企业投资和经营服务,努力消除信息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逐步实现互联网、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在城区尽快实现光纤全方位覆盖,在农村逐步实现光纤到乡镇、行政村。到2010年,全市城镇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达到10%,新建住宅小区达到50%以上;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G。
    2、通信网。加快传统通信网络的改造,继续发展固定电话业务,扩大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进向NGN网络转变。全市通信光缆线路长度达到6045公里,固定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5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0万户。抓紧进行固定电话交换设备的改造,努力做好西安、咸阳电话并网后的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不断扩展GSM、CDMA、SCDMA等网络,加快数字移动通信网建设,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积极开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到“十一五”末,移动通信光缆线路总长达8000公里,移动通信无线网总容量达到240万门,在网用户170万户。
    3、广电综合信息网。以基础网、数字电视、宽带建设为核心,加快城域网升级改造和县乡网建设,全面升级数据网平台,建成技术先进、高可靠性、具有高QOS保证的广电基础网络平台,构建全市广电综合信息网体系。依托数字化的有线电视网,建设以数字电视技术为基础、与IP技术相融合的城市宽带多媒体信息服务网,满足用户对互动性、个性化、多媒体化信息的需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设备由模拟向数字升级换代,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构建家庭多媒体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用户,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市乡镇广电网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5%以上;有线电视用户40万户,入网率达到45%;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由“十五”末的98.36%和98.75%分别提高到99%和99.3%。
    4、专用网。建设和完善全方位覆盖、应用水平先进、宽带传输的农业、金融、税务、公安、计划、财政、统计、物价、医疗、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各业务应用专用网。到“十一五”末,我市主要行业日常业务基本实现信息传输和交换网络化。
    (四)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资源开发,提高信息化水平
    1、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实施“金农工程”, 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覆盖全市80%的乡镇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小区和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宽带网络进村入户。搞好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扩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完成“自然村通”建设任务,解决267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采用计算机、电话、广播、电视等多种终端,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农业资源、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果树栽培专家信息处理等农业服务系统。开发、完善、整合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积极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利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应用范围,使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人口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
    2、加快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能化、电子、纺织服装、医药、食品、装备制造、建材等7大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利用我市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的机遇,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的推广,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抓好信息化技术示范企业和兴平、泾阳、三原、乾县等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区域的信息化工作。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管理、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制造等技术,不断优化企业设计、生产工艺和流程管理。充分利用彩虹集团、偏转集团建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平台,提升全市中小企业产品设计水平。在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技术(ERP)。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加快咸阳市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设计制造信息化和营销信息化。加强能化行业和企业的生产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有网站。
    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协调组织工作机制,推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建设,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以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整合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关联企业资源,从供求信息发布、询价,逐步拓展到电子合同、电子交易和网上结算。发展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交易与服务,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3、加快城市信息化,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功能
    以建设“数字咸阳”为架构,以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为目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应用“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技术监督、国土资源、城市建设与管理、公共应急等18个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完善中国咸阳门户网站,努力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站式的网上信息服务。运用网站、计算机、电视机、手机、信息亭等多种终端和技术,提供便民信息和服务。加快陕西数字证书认证咸阳注册中心(RA)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的开展。建立和完善咸阳教育资源中心,开展“网上学校”和远程教育,完成“校校通”工程,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等系统,实现卫生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一卡付费系统的建设,实现水、电、气、暖等的一卡式交费。推进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将公共事业应急救助服务热线,纳入到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运用统一的报警号码,向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抓好秦都、渭城等县市区的社区信息化试点工作,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小区住户提供各方面网络信息服务。推广住宅和小区智能化管理,应用各类居民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区数字化管理,提高社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十万家庭上网工程”,开展社区网络教育示范和家庭信息化示范,不断提高家庭电脑、信息家电的普及率。到2010年,实现全市城区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60台。

    五、主要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以下48个项目建设(其中:信息化项目30个,预计总投资3.30亿元;信息产业项目18个,预计总投资27.67亿元):

    2、信息产业建设项目(18个)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化协调管理机制
    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切实加强对信息化组织领导的要求,贯彻落实一把手领导负总责的原则,全力抓好信息化工作。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力度。各县市区要理顺体制,尽快分解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市级各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确保落实规划建设内容。
    要建立全市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信息化工作考核考评标准。制定和完善全市信息化建设中各行业的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达到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步调一致,便于相互资源共享、数据兼容和减少建设投资。实行信息化激励政策,对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全民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保证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信息化社会环境建设。要逐步完善信息化社会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经济环境、运行环境、人文环境等四个环境建设。逐步制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各个阶段所需的标准和规范。制定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和健全信息化标准实施机制。
    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按照“政府投资为主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参与为支撑,招商引资为方向,市场运作为模式”的投资方式,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增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将信息化建设单独列项,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市科技部门每年在科技投入预算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动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在信息化项目的投入上,切实做好项目的前期研究,明确政府投资的重点、范围和投资主体,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走市场化路子。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中,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纳入统一考虑,信息化投入应在项目投入中纳入预算和决算。要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省政策性拨款和国际上优惠低息贷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具有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社会机构参与信息化技术项目投资或提供运行维护服务,允许其通过合理收费方式获得投资经营和委托服务收入。积极引导以法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和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规范增殖服务,允许其利用所得来回收投资、补偿成本并获得回报。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信息化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效应;适时举办信息化形势报告会、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行政、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经验交流会等大型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把信息化培训纳入市、县两级党校的培训课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培训制度和考核、考评制度,采取集中培训、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信息化人才技能和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出台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参与我市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各新闻媒体要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宣传信息化知识,报道信息化工作,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积极学习外地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适时组织有关单位、县市区信息化工作人员去外地考察、学习信息化工作先进案例、先进作法、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与外地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对外合作,以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对信息安全的能力
    要按照“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原则,从组织机构、政策法规、资金人才和保障能力等方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制定我市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党政机关办公网、局域网等重要信息资源的政策法规制度及标准,定期对网络运行进行信息安全检测,保证信息安全法规的落实。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要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在系统验收时必须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认证。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技术层面,采用多种信息安全技术,抓好重点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示范工程。要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推行数字认证,建设数据备份及灾难恢复设施,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响应机制。要积极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强化信息安全措施。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和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全面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要加强对政府部门、运营企业、重要系统用户和应急组织之间的协作配合,建立主动、开放、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要重视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大胆引进省内外信息安全的高级人才及高等院校的优秀学生,充实我市信息安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