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2007·奋进汕头市在崛起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奋进

  崛起步伐势头强劲“实现汕头的全面振兴和崛起”是今年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目标既定,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共识,出现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和经济升温、投资升温、工作升温的喜人形势。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向好,预计全年GDP将超过8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超过40亿元,且呈现出增速逐季加快的特点;今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63.3亿元,比增17%;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62亿元,比增23.2%;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83亿元,比增17.6%。“汕头崛起”态势已初露端倪。

  “汕头崛起”源自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粤东崛起看汕头”和“相信汕头一定会崛起”的寄语。张德江同志的殷切期望,使汕头广大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了肩上担子沉甸甸。有为方能有位,汕头要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和粤东城镇群中心,就必须做大经济堆头、壮大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经济社会要加快发展,思路、规划和决策必须先行一步。在省委省政府粤东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今年9月17日至18日,汕头市委会议中心里举行了一台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盛宴”,来自国内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由汕头市委、市政府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汕头崛起”专家论坛暨《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专家咨询会,共同为汕头加快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把脉出招。15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贡献良方妙策,精辟的观点和精彩的演讲令与会者深受启迪,获益匪浅。

  仅仅过了两天,另一台“思维盛宴”又在汕头摆开。9月20日至22日,以“创新思维———促进港澳与粤东北产业金融大融合”为主题的第二届“港澳与粤东北县域经济投资论坛”在汕头举行。论坛特邀谢百三、杨汝万、郎咸平等著名经济学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私募投资基金高层参与,共同为粤东北金融发展出谋献策。汕头等粤东北9市的市政府领导在论坛上作主题推介演讲,与到会商家直接对话,借助这一平台大力推介各市的投资环境,并探讨了粤东北各城市加强合作、互利共赢的途径。

  汕头的发展离不开粤东各兄弟市的大力支持,粤东的崛起离不开区域加强合作与交流。9月11日,具有重要意义的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在我市召开,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均出席会议。会议审议并由四市市长签署了《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粤东四市协作将按照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开放公平、错位发展,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进行区域合作,努力打造粤东区域经济圈。同时,将在基础设施、经贸协作、旅游开发、科教文化、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六个领域的一批项目中开展合作。

  奋进中的汕头正蓄势待发,不断提速的发展态势已为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提供了牢靠的支撑点。快则5年,汕头必将以全新的发展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报记者王开颖

  变脸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为提升汕头城品位,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对市区多条道路实施改造,积极为民办好事实事。城市道路的“大变脸”让市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中山东路:东区新“风景线”

  作为我市首个采用BT形式实施建设的市政工程项目,中山东路改造工程于今年4月16日起开始动工改造。改造后的中山东路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向8车道,设计车速可达50公里/小时。据悉,中山东路改造工程北侧路面已于10月上旬全线完工通车,金环至衡山路口路段南侧路面也于日前开通。整个工程预计于2008年春节前竣工。昨天上午,记者驾车经过中山东路时看到,在双向8车道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上,车流穿梭不停,交通十分顺畅,路旁各种交通标线清晰醒目,沿路配套的大弯臂路灯和各种花木也让人赏心悦目,成为东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滨路:生态长廊惹人醉与此同时,海滨路中段路面改造工程也全面铺开。该改造工程包括道路拓宽改造、截污排水、防潮堤、岸线景观等4个方面,按双向六车道(含辅道)城市干道等级进行改造。全长3800多米,道路宽31至35米,绿化平台20至27米,全路按文化娱乐区、行政中心区和休闲游憩区设计,初步规划在海滨长廊设立三处大型城雕和五处亲和性群雕。据了解,海滨路中段路面改造工程预计于2008年国庆前竣工。

  机场路:绿树红花“迎宾路”

  备受市民关注的汕头机场路改造工程进展迅速,目前新溪路口至春源工业村路面改造工程进展顺利,西侧路段已完成路面基层施工和底层沥青层铺设,即将进入最后的上层沥青层路面铺设。据了解,该工程总投资9830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国道324线新溪路段至春源工业村路段,长4.45公里,投资4927万元。改造后的机场路将调整车道,扩大绿化面积,提升绿化档次。改造后,国道324线路段为双向八车道,华机新线路段为双向四车道。

  汕樟北路:缓解北片区交通压力

  汕樟北路(天山路—泰山路)续建工程也于今年10月复工建设。该项目的建设对于缓解市区北片交通压力,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意义。据悉,汕樟北路(天山路—泰山路)工程于1992年动工,由于种种原因,多次续建并停建,目前其个别路段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和脏乱差现象,群众反映强烈。同时,因长期受大货车重压,导致该路段路面崎岖不平,破损严重,先后发生多起过往货车侧翻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据了解,汕樟北路(天山路—泰山路)道路全长2.8公里,1992年由原9米宽的公路拓宽为37米宽的城市道路。按照2003年新规划,道路宽度调整为40米,增设6个渠化道路交叉口,3对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盲人无障碍通道,工程总投资约5750万元。

  金凤路桥:加快建设尽快贯通

  金凤路桥是市委市政府解决中心城区交通堵塞、缓解过境车辆压力的一项民心工程。作为中心城区外环东西走向快速干道和连接石大桥北引桥的重要道路,金凤路桥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大部分工程量。今年2月,金凤路桥工程石大桥至潮汕路路段正式完工并开始实施“分段贯通”,有效缓解过境车辆的交通压力。今年11月,金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北墩路段6宗国有土地被拆迁户房屋实施强制拆迁,此举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许,也宣告了严重制约金凤路桥工程建设的北墩段拆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外熏为解决市民反映的连接路段续建问题,我市还多渠道筹集资金,向银行贷款1.2亿元,启动金泰立交桥首层道路及配套工程、中泰立交桥地面层和桥面照明及灯饰工程、澜桥改造工程、天山北路及配套工程、澄海路(潮汕路—西港河)等项目建设,目前各个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年底、明年上半年将陆续竣工交付使用。此外,市民关注的中山路金环路圆岛已改造完毕,天山路金砂东路圆岛改造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近期即可峻工。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的交通、排水、照明、绿化等市政公共设施的功能。本报记者刘辉

  规划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东部城市经济带是汕头市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设想、全面打造“大汕头”格局的“重头戏”。东部城市经济带规划实施后,将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工业发展腹地,实施“东西扩延、南北对称、中心带动、区域协调”,形成“一市两城”的城市发展格局,并将使海滨城市的特色和港口城市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展现内外海湾型城市的景观走廊

  汕头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汕头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提出了规划建设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等“三大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东部城市经济带位于新东区沿海地带,经海湾大桥东延到澄海莱芜,规划以城市未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以生产服务、金融贸易、商务办公为主要功能,作为联系东部城市经济带各功能组团的纽带,也是延续汕头市最具滨海城市风貌的景观长廊,形成面向大海的亮丽风景线。汕头市未来的中央商务区位于此产业带中,以生产性服务业、商务办公为主,兼有一定的居住功能。这是汕头展现内外海湾型城市的主要景观走廊,现代滨海城市风貌的集中展示区。

  人水相亲的海滨生态型景观带

  东部城市经济带具体功能结构为“两轴串三片,两翼辅一心,两水融七区”,“两轴”指横贯整条经济带的城市蓝水景观轴和滨海交通景观轴。“一心”指新溪片区内的城市中心区。“两水”指新津河和外砂河。“七区”指新津生活区、新溪生活区、城市中心区、生态文化区、文化娱乐区、商业综合区、塔岗围生活区。项目建设以韩江河口治理、海堤建设作为切入点,带动滩涂开发利用。海堤将建设成为百年一遇的防洪抗灾大堤,堤路结合的市政大道,亮丽的生态景观带,实现交通、景观、旅游、亲水和生态功能,建成人水相亲、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新城区。该项目对于促进汕头经济发展,优化与提升汕头第三产业结构与档次,带动澄海与南澳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城市经济带进展顺利

  市委书记黄志光强调,东部城市经济带也是实施投资拉动、加快发展的需要。汕头要发展,必须有大项目大工业来拉动。东部城市经济带不仅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营造生态景观,而且通过投入几十亿、上百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能拉动几百亿、几千亿的投资。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引进市场机制,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快着手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推动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越来越明显。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东部城市经济带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韩江河口治理规划》已得到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批准。《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河及外砂河河口治理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有关部门已提出原则支持的意见,省发改委、水利厅正在组织审查。与此同时,我市组织编制了《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国家、省海洋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我市对用海布局作了进一步优化,体现了新的围填海方式和理念,增加了亲水性和岸线景观。目前,东部城市经济带涉及的河口治理开发工程已被纳入全省“加快粤东地区发展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我市正重点抓好新津河口启动片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明年局部动工建设。本报记者陈史

  创新

  擦亮汕头金字招牌

  5个中国名牌产品、2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30件广东省著名商标,这是今年汕头实施名牌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汕货”这一金字招牌随着名牌产品的增多而擦得更亮,从“汕头制造”到“汕头创造”,“汕货”正努力实现质的飞跃。

  名牌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实力和形象,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现代商业竞争,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品牌之争,谁能拥有“金字招牌”,谁就能站在价值链的顶端,获得丰厚的品牌附加值,“卖得快、卖得贵、卖得久”。我市将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制定奖励办法、出台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企业创名牌做好服务。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0个、“国家免检产品”26个、“广东名牌产品”59个、“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131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数均居全省地级市前列。今年汕头市潮南区广东威豹实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还被省质监局授予“广东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荣誉称号,涉及化妆品、珠宝首饰、毛织等多个行业,这标志着“汕货”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创名牌提高了汕头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如广东南洋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电线电缆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后,年销售额递增约20%,2006年企业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产品也开始进入欧美市场。名牌产品还成为拉动汕头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06年我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总销售额、工业总产值、税利总额和出口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3.2%、26.5%、22.2%、3.2%。名牌产品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培育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争创名牌,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汕头产品畅销国内、走出国门,承担参与起代表行业领域最高水平的标准制定,不仅将“汕货”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更努力实现着从“汕头制造”到“汕头创造”的新飞跃。本报记者张晓丹

  通途

  南澳大桥呼之欲出南澳大桥是汕头拓展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战略性重大工程之一,是关系南澳未来加快发展的“生命工程”和“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今年来,南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迅速,大桥建设中的很多关键性障碍问题均告解决,地质勘探设计,海上勘探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出炉”,初步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全市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力争将南澳大桥建成阳光工程、廉政工程、优质工程。南澳跨海大桥主体工程于1995年开工兴建。1997年初,因为种种原因,南澳大桥建设项目停工。在此之前,只完成了项目钻探、设计等前期工作以及13个桥墩、台基桩的建设。2006年1月,省发改委批准了南澳大桥项目续建立项,批准南澳大桥作为非经营性项目。规划中的南澳大桥起点在汕头市澄海区莱芜围中部,终点在南澳县长山尾烟墩山角附近,从而接入环岛公路。今年来,南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节节推进,2月份召开的南澳大桥设计理念汇报会,标志着南澳大桥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紧接着在4月底,地质勘探设计完成;7月初,南澳大桥初步设计方案“出炉”;12月初,南澳大桥初步设计通过评审;至目前为止,南澳大桥进入了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南澳大桥初步设计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承担,路线全长11.08公里,其中桥长9261米,主桥跨径为126+238+126米,通航净高35米,主航孔可通航5000吨级海轮,建设工期预计18个月。主桥采用矮塔斜拉桥设计。大桥设收费站、管理中心、录像监控、照明、交通标志、标线、防船撞、航空障碍灯、助航标志等附属设施,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设计时速为80公里。

  南澳大桥即将开工建设,对推动南澳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大桥一旦建成,南澳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港湾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海岛的特有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将价值倍增,带来极大的市场效益和投资效应,形成新的投资热潮。此外,旅游业、加工业等实业发展的交通问题将迎刃而解,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并将极大地方便群众的生活。本报记者康洁

  兴港

  构建区域航运中心

  我市全力实施以港兴市发展战略,致力打造东南沿海现代化深水大港,增创港口经济新优势,加快构筑区域交通航运中心。目前,该港区初具规模,已建成1至6万吨级码头4个,2个5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中,5万吨级深水航道将于明年实施。明年启动建设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争取两年建成。

  汕头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区位优势和建设亿吨大港的良好条件,这是我市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也是汕头在区域竞争中的独特优势。我市树立大港口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深水港口,强化汕头港作为我国沿海5个港口群的主要港口地位。规划利用好岸线资源,集约开发港口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泊位,进一步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把汕头港建成多功能、综合性、对外开放的东南沿海现代化深水大港,争取通过十年的努力实现亿吨大港的战略目标,形成以现代化深水大港为重点,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配套,面向国际、沟通省内外的区域交通航运中心。

  我市港口条件优越,多天然深水良港。其中广澳港区是粤东唯一天然深水良港,距岸2.5公里即可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港水深条件非常优越。汕头港是全国25个主要港口之一,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与国际248个港口有货运往来,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有集装箱定期货运班轮。汕头港具有建设30万至5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良好条件,汕头被规划为广东省五大石化工业基地之一。

  广澳港湾内10米等深线距岸约1~1.5公里,湾外南牙角-20米自然水深距岸约3公里,具备建设30万吨级以上码头的优良水深条件。目前,该港区初具规模,已建成1至6万吨级码头4个,2个5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中,5万吨级深水航道将于明年实施。港区规划陆域面积达13.6平方公里,规划岸线长10公里,可建设泊位39个。将成为以承担近、远洋集装箱、大宗散杂货、石油化工、液化气、液体化工货物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规划远期能力达到1.3亿吨。本报记者邵建生

  效能

  机关办事明显提速电子监察系统的正式开通试运行和行政服务中心的正式启动是今年市委市政府为提高机关效能和优化汕头发展环境做出的两个重大举措,我市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政府的公信力由此得到提升。

  市区一退休老阿姨年中去一单位办理缴费手续,回家一看发现工作人员将发票上她的名字写错了,阿姨打电话过去要求更改,谁知道工作人员很不客气地说:“你要就把票拿过来改。”阿姨很生气,明明是你工作失误导致的,为什么要我这个老人家跑来跑去的?阿姨一个电话打到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天,该办事单位的领导、科长和办事人员亲自登门道歉。阿姨也觉得有点过意不去,第二天她亲自到该单位表示感谢。阿姨由衷地说:“现在的政府部门跟以前不一样了,是真正为我们老百姓服务的了。”

  其实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小问题的解决中,汕头市民看到了汕头政府职能的转变,看到政府为民办事的决心和信心。据统计,截至12月21日,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2007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投诉210件,接待群众来访426人次,办结群众投诉191件,办结率达到91%,其中直接组织调查的有关投诉共8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4人,并向2个单位发出监察建议书。

  今年以来,我市在提高机关效能方面举措多多。6月29日,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正式开通试运行,并与省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联网,是除珠三角9+1城市外,11个地级以上市第一个开通并与省连接的城市;8月23日,开展系统二期建设,同步在新办公楼建设一个集数据监察、视频监控、预警指挥和智能化会议系统为一体的数据、视讯交互平台和演示厅;10月22日,完成系统一、二期建设,将具有审批权的45个单位共345项行政审批项目纳入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同时,实现对市环保局、市房产管理局服务大厅及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30个单位的行政服务窗口的办公情况进行实时监控;10月26日,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启动,为企业提供企业注册登记,审批和联合年检、投资项目申报及审批、证照申报、办理及年审,电子口岸业务办理及电子报关,企业统计,公众信息及办件结果查询等政府面向企业和公众的各种业务的“一站式”便捷服务;11月24日,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与汕头市电子监察系统正式对接,数据信息实时、自动传送至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了审批数据的实时监察。从系统开通至11月底,系统中共有2120笔业务接受电子监察系统的监察,其中正常办结2107件,提前办结率为95.2%,发出预警12次,黄牌5次,红牌9次。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作用,规范部门管理,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市政府出台了《汕头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管理办法(试行)》、《汕头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预警纠错办法(试行)》、《汕头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受理投诉办法(试行)》、《汕头市行政许可绩效测评电子监察办法(试行)》四个试行办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从而为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报记者张晓丹

  招商

  数百项目助力发展

  今年在汕头增加投资和参与股权转让的外商当中,首次出现了两个陌生的“面孔”———欧洲的俄罗斯和北美洲的伯利兹,从而使在汕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38个。今年前三季度,汕头全市合同吸收外资金额2.35亿美元,同比增长33.6%;实际吸收外资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呈现出外商独资企业比重增大、外商直接投资大项目增多、投资来源多元化等特点。汕头,正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的眼光。

  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早筹划,早部署,早动作。踏进2007年,一波接一波的招商引资热潮便扑面而来,为汕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后劲。

  今年4月25日,3000多名海内外嘉宾欢聚潮汕体育馆,参加2007年春季汕头市招商引资经贸活动开幕大会。这项活动除了组织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签约一批、推介一批、吸引一批投资项目外,还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增加了“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大型烟花晚会、2007汕头发展论坛、优秀企业表彰、工业名牌产品博览会等内容,突出地展现了汕头良好的投资环境、美丽的海滨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了汕头在海内外的影响。本次活动共组织了392个签约、开工、投产项目,总投资额约257亿元,其中签约项目115个,总投资额约110.5亿元。2007年春季汕头市招商引资经贸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海内外潮人为之欢欣鼓舞,增强了对家乡加快发展的信心。正如市委书记黄志光总结的那样:“这次招商引资活动是一次凝心聚力特别是凝聚侨心、民心的盛会,是一次振奋精神、自加压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的盛会,是一次调动民心、激活民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盛会,是一次宣传汕头、推介汕头、树立汕头新形象的盛会。”国际娱乐服务(澳门)公司董事长、汕头市荣誉市民、汕头特区顾问刘思仁先生亲携夫人和公子前来参加本次经贸盛会,他高兴地说,汕头此次经贸活动办得特别成功、特别出色,真正体现出汕头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大手笔和高瞻远瞩,也体现当前汕头全市上下团结一致谋求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信家乡汕头会很快步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早日实现大发展。

  “4·25”活动“余韵未散”,各项跟踪落实工作还正在加紧进行,又一个大型招商引资经贸活动在汕头拉开帷幕,一春一秋,互相呼应,给寻求大发展的汕头带来了新的机遇。10月30日,2007年粤台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开幕,我市参加此次交流会的签约项目共有71个,投资总额约87亿元。借助这个难得的平台,市委、市政府又精心组织并成功举办了汕头市投资环境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向海内外嘉宾特别是广大台商宣传推介汕头良好的投资环境,市直和各区有39个投资项目在仪式上签约,投资总额75亿多元。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招商引资成效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投资环境改善的程度。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上任伊始,即把改善投资软环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决定在市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一楼式”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同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这一系列有力举措,将为汕头营造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报记者王开颖

  新风

  汕头“关微”感动南粤

  2007年是温暖的一年,是令人感动的一年。在这一年间,每天在城各个角落上演的一幕幕爱心故事化为缕缕阳光照耀着每个人的心房,一桩桩好人善事在媒体笔端化为一串串爱的音符在汕头城乡之间不断跳动……

  要说过去这一年,最感动广东、震撼汕头之一的就是“关微”了,这位今年荣获广东希望工程个人突出贡献奖的“关微”先生的事迹再次在南粤大地被广为传颂。为失学儿童捐资援建希望小学,为身处困境面临辍学的寒门学子缴交学费,为患病的困难群众捐款治病……几年来,化名“关微”的汕头慈善家总是默默出现在贫困人群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使素昧平生的求助者渡过难关,实践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去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曾经来过汕头拍摄有关寻找“关先生”的专题片;今年,《南方日报》用一周时间强势推出“寻找关微”系列报道,对向“希望工程”捐款而“不露脸、不出名、不暴露任何个人信息”的我市扶贫济困先进典型“关微”再次进行追踪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报也第一时间介入,在全市率先对连续三年支持本报“爱心助圆大学梦”活动和其他扶贫助困活动的“关微”事迹再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连续报道,在汕头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宣传“关微”事迹的热潮。随后,本市各家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入采访报道,进一步挖掘亮点、提升主题,与《南方日报》的宣传报道互相呼应,在全市掀起弘扬学习“关微精神”的热潮。

  “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多媒体关于“关微”的报道,也让越来越多的汕头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慈善事业,投向长期默默扶贫济困的“关微”们——原来,“关微”就在身边!汕头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乐善好施、不求回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原来无处不在!仅今年发生的感人事迹就数不清道不尽:今年4月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省委礼堂隆重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我市金平区人、现任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李盛元“南粤消防英雄”荣誉称号,公安部同时宣读授予其“抢险救援英雄”荣誉称号的命令。去年8月17日,广州市钛白粉厂发生四氯化钛泄漏事故,有毒气体在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白色浓雾,给周围企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接到报警后,李盛元率领特勤官兵火速赶往现场。面对毒气弥漫的危险环境,他沉着冷静,正确指挥,冲锋在前。当他身着30公斤重的防化服,带领1名战士第4次进入毒气泄漏中心区域关闭管道阀门时,不幸从5米高的2楼摔下,身负重伤;今年8月31日晚,澄海阳光志愿社感人事迹在央视生活栏目《中国骄傲》专题播出,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志愿者组织入选央视“中国骄傲”候选名单。这支成立仅一年多的队伍由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热心人组成,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救死扶伤、慰孤扶贫,还组织许多大型环保、义卖、无偿献血和清除城市“牛皮癣”等各项活动,用真情和爱心构建和谐社会;在当前正在火热开展的“行善举促和谐”慈善捐赠活动中,许多慷慨解囊的市民只留下“吴先生”、“林先生”这样的姓氏;在网上日渐活跃的助困扶贫活动中,许多资助者只留下一个网络“ID”;在我市的慈善机构,多年来留下了一张张受助人的爱心记录,但在捐助人的清单上,却大多数没有填写真实姓名……

  总之,在我市一系列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中,汕头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汕头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许许多多和“关微”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们活跃在全市各地,他们是爱的奉献者和传递者,是汕头人崭新形象的代表。“关微”善举,是汕头社会文明风尚的一个缩影。一个“关微”,点亮的是一盏爱的烛光;千千万万名秉承“关微精神”的行善者、奉献者,将汇聚成为汕头社会和谐互助的满天繁星!本报记者周敏

  发现

  “南海Ⅱ号”世人惊叹

  一艘满载瓷器的明代沉船于2007年五六月间在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揭开大海百年的尘封。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船上有文物上万件。被命名为“南海Ⅱ号”的这条沉船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考古专家认为,这是继广东在阳江发现“南海I号”的又一次水下考古重大发现,成为汕头今年为文史界和各地媒体所关注的一大亮点和热点。

  据水下考古专家下水摸查,初步发现这艘沉船约有17至18米长,沉于海底25米至30米之间,船上及四周约有瓷器上万件。“南海Ⅱ号”在乌屿与半潮礁之间海域先期出水的138件瓷器,属宋、元、明时代的瓷器,其中有10件可定为馆藏三级文物,瓷器主要是粤东地区民窑产品,少量为江西景德镇产品。省派来的勘测船上的12名考古专家每天轮流下水,已经打捞出300余件古瓷器,这些出水陶瓷器型多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南澳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历史上,南澳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又是对台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早在明朝已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称。这些文物及沉船的发现,对于研究粤东历史海上运输、贸易活动,乃至中国的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史,都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也进一步佐证了南澳海域的海上国际航道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据了解,“南海Ⅱ号”自发现以来的第一阶段的水下考古工作已告一段落,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将进一步展开。鉴于中国目前尚未有一份完整的水下考古发掘报告,而此次南澳海域发现的这一沉船周围环境较好,省有关专家争取利用此次机会形成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水下考古发掘报告。本报记者邵建生

  民生惠民新政温暖百姓当我们把回顾的镜头转向2007年时,这一串串数字首先跃入眼帘———初中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01.97%;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逾270万人;全市30个老区山区村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合作医疗,加快老区山区发展步伐,一项项惠及民生的政策和措施,让饱经风霜的农民脸上现出灿烂的笑容。

  免费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回笼”读书镜头回顾———2007年8月29日,秋季开学前夕的金平区浦中学里人声鼎沸,可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农村籍学生仅缴交12元的体检费,就可领到一张盖章的领书单。拿着这张领书单和交上9元的作业本费,孩子们就顺利地领到一袋书本和作业本。带着孩子来注册的一位阿伯喜笑颜开地对记者说,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他的孩子每学期就可免交400多元的书杂费,真是减轻了负担。从2006年秋季起汕头市就在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市有74.44万人享受免收杂费。2007年秋季起,我市又在免杂费的基础上,再实施免收课本费,在农村实现完全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全市约有76.18万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71%。

  农村合作医疗

  农民生病住院免了后顾之忧

  镜头回顾———龙湖区泰龙居委的老纪一家就靠老纪一人开车谋生,不料他去年却突发踝关节疼痛,被汕大医附二院确诊为尿毒症。老纪被确诊后先后住了两次院,每次花费都过万元。平时透析治疗,一次就要400元。令老纪庆幸的是,他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自付10元,住院费用便可报销。在政策规定全年最高报销金额5000元的情况下,老纪的住院医药费一共报销了4200元。考虑到纪家的特殊情况,居委还多次向街道和区里反映,两次为老纪发放医疗救助金合共4000元。2007年惠及万千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汕头取得可喜进展,不仅覆盖了全市所有的村居,农民参合人数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度参合农民逾270万人,参合率达87.6%。汕头又根据资金结余情况,在2007年较大幅度地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偿标准,将参合农民的住院补偿封顶线从去年的5000元提高到10000元;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调整为不低于医疗费用的50%,县级医院不低于40%,县外医院不低于30%;总体上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不低于总费用的30%。

  加快老区山区发展

  扶持经济“增强“造血功能

  镜头回顾———山高路远,一直是人们形容老区山区的“专用词”,由于交通不便,农民常常会因运不出去的蔬菜、水果干着急。如今,你要是进山转一圈,就会发现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连接各个村落,大大地缩短了城乡的距离。2003年以来,我市共完成28个行政村、45.3公里的镇通村水泥路。在老区山区村中已建水泥路的村有293个、550公里,占老区山区村应修水泥路总长度的80.1%。路通财通,目前,全市有30个老区山区村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大部分农村实现脱贫奔康。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和山区发展的决定》,将从基础设施、产业经济、财政资金、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建设等若干方面,全方位扶持老区山区。同时,确定43个具体扶持项目,从今年到2011年总投资5.5亿元,扶持老区山区加快发展。这些扶持项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解决“一保五难”等民生问题,共28个项目,总投资5.41亿元;另一类是扶持经济发展,增强老区山区“造血”功能的项目,主要是特色农业、特色林业和特色种养业,共15个,总投资892.7万元。本报记者曾漫路